其實對電影並不是太感冒,哪怕好萊塢大片扎堆上映那會兒,也無所謂非趕著去看,總覺得以後遲早網路上也有途徑慢慢看好了,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每次香港電影上映的時候,總有想去捧捧場的想法,「掃毒、「風暴」、「寒戰」、「竊聽風雲」、「赤道」、「使徒行者」……但凡有劉青雲、郭富城、劉德華、張家輝、吳鎮宇、任達華……哪怕是成龍……總有一種特殊的感覺,一部「槍火」不知道反覆看了多少遍,這次的「拆彈2」海報又讓我有了這樣的慾望,縱使電影本身可能最後有各種的槽點,一點也不影響這樣的念頭,是因為咱們80後是成長於香港電影這麼一個年代,從小錄影廳,VCD的薰陶嗎?「陳浩南烏鴉」帶給我們的影響太深?還是港片是在華人心裡好萊塢大片無法比較的特殊存在?你們和我是一樣的感覺嗎?咱們有特殊的時代情結?
回覆列表
-
1 # 三天打娛兩天曬網
-
2 # 戲精的私人影地
不知道別人,反正我是覺得自己對港片確實有情結。
畢竟,我們是在香港電影和娛樂最繁榮的時期長大的孩子。
我們的童年和青春記憶裡,最先開始的娛樂風潮都是從香港和臺灣興起的。臺灣就是歌手,情歌,香港就是電影、電視劇。小時候就連電視裡演的都是香港臺灣的電視劇,臺灣可能有些時候還有些“村”,但是香港電影,真的各種神仙大亂斗的感覺。
武俠片,就徐克,程小東那些人,拍的好的數不勝數,李連杰還是成龍,趙文卓還是鄒兆龍,都打的好看,動作流暢。
黑幫系列,看上去都是恩怨情仇,爽感、笑點、虐點,都能體現出來。美女都靚,帥哥都型。
賭片,就是爽,而且喜劇感十足,風度十足,都是男人的最愛。錢,美女,名譽,伸手就可以觸碰得到。
港片滿足了孩子們很多夢想,加上草根文化也是教你奮鬥,所以那個時候特別喜歡看,畢竟大多數的孩子都是草根,但是自己也覺得,有天會變成“絕世英雄”的。
比如周星馳的電影,都是小人物的勵志故事。
還有嚇人的恐怖片……
那時候歐美片子看的還是少,畢竟有個語言的轉換問題。
香港電影理解起來還比較容易,反正都是中國文化。只是他們拓寬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見識。
那些從小看到大的明星,現在都有些遲暮了。但是可能還是有種情感。好像是鄰家的大哥哥。劉青雲那樣的,我剛開始不太喜歡,後來慢慢長大就覺得,男人就選這樣的一定很幸福啊,熱心市民劉先生,多麼有趣啊。
-
3 # 娛一風
也算是一種情結吧,畢竟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是陪伴了我們80後一代人的成長,那無數的經典角色,經典片段,還有那已經回不去的時間,都是屬於那一時期的,無論怎樣大家都期待著香港電影的繁榮發展,期待著有一天能夠再次見識到那光輝的是歲月。
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末,那時,75後、80後正是上初中、高中的黃金時代。
那時候內地娛樂專案匱乏,電視機尚不能普及,沒有衛視,TVB的每一部電視劇,都能萬人空巷,並且只在沿海電視臺播放。
掏錢買票看電影,更是一件奢侈的事。何況當時的電影,多為國產主旋律。
加上當時沒有電影引進制度,許多香港電影並不能引進內地,美國大片還是遙不可及的事。
錄影廳裡香港電影,成了他們最好的娛樂專案。
雖然錄影廳環境差,效果不好,看的甚至是盜版錄影帶,但是價格便宜,一兩元一張票,可從看幾部與香港同步上映的港片,一天時間就這樣度過了。
相信很多75後和80後,認識劉德華、成龍、周潤發、周星馳、張國榮等一線明星,並不是透過電視,更不是透過電影,而是通過錄像廳。
這些明星的第一代粉絲,也是最死忠的粉絲,就是這樣產生的。
這些巨星如今年近六十,仍能在娛樂圈佔據主導地位,錄影廳的功不可沒。
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對他們有著致命的誘惑。當時香港經濟發達,亞洲四小龍之一,內地剛改革開放,百廢待興,透過這些香港電影,他們看到了外邊的花花世界,看到了差距。
很多80後可能從來沒有去過香港,但是提起香港的中環、彌敦道、銅鑼灣,提起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提起香港的李嘉誠等富豪,提起香港的美食和購物中心,甚至從哪裡到哪裡,坐幾路小巴,都如數家珍。
你很難相信,他們從未到過香港,這些都是他們從香港電影中看到的。
香港電影對80後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香港電影的魅力,一在於明星,當時當真是俊男如雲,美女如雨。
二在於題材的多樣性和開放性。黑幫片、警匪片、功夫片、喜劇片、恐怖片、情色片,都被做到了極致,內地電影很難做到,更別說超越了。
2000年後,香港電影徹底落沒,不僅人才奇缺,數量急劇下降,票房更是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票房最高的《色戒》,剛過1億。原因是香港上映的是無剪版,吸引了許多內地尤其是廣東人到香港觀看。
即使如此,老一代港主演的港味十足的電影,如劉德華的《掃毒2》,周潤發、郭富城的《無雙》、古天樂的《廉政風雲》等,一旦上映,仍能奪得10億甚至更高的票房。
甚至連王晶的《澳門風雲》,明顯地炒賭片剩飯,依舊票房過10億,不得不說80後的貢獻甚偉。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對香港電影揮之不去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