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老大
-
2 # 小倩245386755
房貸快一月工資沒有了,感冒發燒的沒一千塊錢打不住,孩子上幼兒園學學費幾千,上小學補習班的費用,上初中高中可能會擇校費,父母不敢生病生病了幾乎傾家蕩產,還要保證自己不生病,給自己買好商業險,每天早上天不亮擠公交電動車地鐵,車上碰見個老人不想讓座還被道德綁架,可是二線城市月薪過萬的能有多少人?大多數基層的就是五六千,還擔心哪天企業倒閉了,35以上就沒人要了自己能幹啥?這樣的生存狀況年輕人怎麼幸福?
-
3 # 高山流水兮
主要是出生的年代不一樣,對生活水平有不一樣的看法。如果是生在40、50、60年代裡的人感覺今天的生活是“掉在福墩子裡”,如果生在70、80年代的人感覺知足的。如果生在90年代的人就感覺不滿足。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自站在的角度不同,看法就不一樣。
-
4 # 木易一心
首先,這是人類的天性,年輕人永遠不會滿足於現狀,不想坐享其成,像小孩老人一樣不用奮鬥的幸福。其次這是文明社會所表露的一種情結,只有不斷的追求,社會才有繼續發展、不斷完善。青年人對過去不了解,對現時持之以恆的努力暫時看不到成果,所以對未來較迷茫,等他們老了、奮鬥的腳步慢下來了,他們又會說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幸福感不高。想想我們年輕的時候,父輩因為共產黨統一了國家,沒有外敵、土匪,人的生命有了保障,加之政府堅強領導與自然災害鬥爭,國家從亂到治,他們很滿足,我的父母親總是感恩黨、政府、毛主席。可是,我們當時的年輕人也是不滿足當時現狀的:超人極限的勞動強度,吃穿住很低端,等等。由此及彼,以此類推,每一代的年輕人都不會滿足於現狀(所謂幸福感),只有這樣,才能鞭策他們努力奮鬥,從而改變自我、改變現狀、改變社會。要是青年人都滿足現狀,幸福感高,那就不是青年而是老頭了。總之,成年之前無憂無慮快樂生活,老了之後放下重擔可以享受人生,而青年就是征途中負重前行的人,談什麼世俗的幸福感,要談也是奮鬥的幸福感吧。
-
5 # W且行且珍惜W
房子,車子,票子,孩子,幾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每天都在忙碌奔波,為了生活,為了孩子,為了更美好的未來。似乎也無暇欣賞身邊的美景。奔跑在路上,也是年輕人對幸福感的一種詮釋,對生活的一種熱情。
-
6 # 195807201613楊昌仁
現在的年青人幸福感普遍不高,是有其客觀原因的,不像我們50,60後的人,感覺自己生活在一個全新的時代,這個時代生產力快速發展,物質產品十分豐富,精神生活的需求五花八門,充分發揮個人的特長興趣和愛好,出門交通便利,一步手機吃、喝、玩、樂、購全搞定,這在過去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因此我可以說,我們那一代人生活在收入穩定,物質充足,精神文化高度文明的多彩多姿的社會,已經很滿足了,現在的老年人想的是退休以後,如何把身體調理好,健康成了他們的第一要務,其次是旅遊,到國內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開闊眼界,享受青山綠水的鄉村生活,看大海的波濤洶湧,氣勢磅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老人們心裡也樂開了花。
可今天80、90後的年輕人可沒有這麼多的幸福感,看上去一個個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苦惱與煩惱無人問津,他們揹負著責任與負擔太重,有時甚至壓得揣不過氣來,感嘆人生怎麼這麼難,工作壓力山大,加班時間長,家庭負擔重,孩子教育費用高,時間不夠用,加上房貸、車貸等,苦不堪言,哪來幸福感?
有人說他們生在福中不知福,生下來父母把他們當寶貝來養,小時候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長大了送去好的學校接受教育,考上大學就有了好的工作機會,家庭條件好的選擇出國留學,一切費用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應該幸福滿滿。其實他們的煩惱也不少,首先是學習壓力很大,為了拿回各種證書,你必須要加倍努力學習,其次,就是要努力工作,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由於競爭壓力大,掙錢不容易,所以你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哪怕犧牲美好的青春年華,也在所不惜,為了自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於是人們推遲了婚姻,錯過了最佳生育時間,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剩男、剩女現象,於是我們這個社會出現了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結婚後不生育的丁克家庭,這種社會現象究其原因,究竟是他們的錯還是社會的錯,誰之過?只有留給時間和空間來解決問題了。
-
7 # 陳年老酒50963541
年青人出生就享受著改革開放的紅利,電視電話樓房,水電汽,飛機高鐵高速,城鄉新面貌新環境,他們渴望著更高的精神享受物質享受。我們這代人是從苦窮中過來的,深知撥亂反正的艱難與不易。真實地展現苦與甜的教育,新與舊的對比,有助於年青人對美好生活的認知。
-
8 # 自在百年
幸福是把靈魂放在最適當的位置。
…………亞里士多德
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看:
1.生理上的需求;
2,安全上的需求;
3.情感和歸屬;
4.被尊重;
5.自我實現的需求。
現在的年輕人生活的時代,在生理上和安全上早就不是問題,早就沒了歷經物質生活貧乏的低需求感。
這個世界、這個時代給年輕人提供好了一切身體需要的外在幸福指標。
他們更多的需求在是被尊重和自我實現或更多精神上的,這是人生高階的需求。
非外在因素可帶來的,是個人內部因素決定的。
在我這個90後的媽媽看來,我們年輕時只想好好工作,改善物質條件的簡單想法,容易知足常樂,幸福感來的容易點。
而90後、00後們,需求層次高了,現實又很骨幹,他們抵達幸福最大的攔路虎多是空虛、迷茫和妄想。
其實沒什麼啦
誰的青春不迷茫!
多讀書,多豐富自己的內心感受,
把靈魂放在合適的位置。
前行的路上,幸福會不期而至。
-
9 # 大維新理說
幸福感降低是因為理想和現實的差距造成的。不是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嗎?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拼爹的後果現在已經顯現出來了,具體表現是年輕人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總經理和懂事長逐漸年輕化了,打工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面對兩極分化,為後來者敲響了警種,如果不能快速發展起來,那就必須步入到打工的行列。
躊躇滿志的年輕人,在遇到初次創業的失利時,會感到力不從心。甚至在遇到挫折和失敗的時候,驚恐不安,手足無措。他們經不起考驗,受不了委屈。缺乏實踐經驗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逃避和退縮。
由於理想和希望遭到冷遇,在迷茫和困惑的包圍中難以找到突破口。所以,才會感到失落,才會感到焦慮。這種情況下又何來幸福感呢?
如果年輕人能夠降低目標的指數,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易到難,逐步地去奮鬥。在實現了一個小目標後,再爭取一下個目標。幸福感會重新回到你的身邊了。
-
10 # 熱動人
現在的年青人幸福感普遍不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1、經濟上的原因。表面上看現在的年青人有房有車,但實質上有幾個不是背上10~30年貸款的,實質上也就是要當大半輩子的房奴車奴;
2、工作上的原因。在國企工作的貌似穩定,但收入普遍不高。在外企、私企工作的,收入會高一點,但工作壓力大,穩定性又差,過了今天又不知明天,還有相當一部分年青人找不到工作;
3、家庭方面的原因。上有父母,漸行漸老,下有子女,嗷嗷待哺。老不起、病不起、學不起……甚至老人死不起;
4、社會方面的原因。現在的社會是開放的社會,競爭的社會,一切向錢看,“三觀”的扭曲,導致部分家庭夫妻感情危機,離婚率上升,夫妻間忠誠度下降,紅杏出牆屢見不鮮;
要說的真的太多太多,無法一一羅列,你說說,年青人能快樂得起來嗎?
-
11 # 七顏817邱瑞堯
大廈千間,你只是睡一張床。
山珍海味,一日也就三餐。
金銀如山,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貧也好,富也好,知足常樂。
-
12 # 使用者心快活
沒有經過艱難困苦的生活怎知什麼叫幸福!
沒有對比就不知酸甜苦澀。
現今的年輕都是岀生在改革開放後的人,國家富強了,人民都不愁吃穿,生話都富裕,這些年輕人,沒受過餓,吃穿皆好,常言道,生在福中不知福。
他們都是吃牛奶雞蛋長大的,沒錢用父母必給,有手機電腦玩,已在幸福中,怎麼會知什麼是幸福。
人心不足,
常拿那些生活無憂,車馬出入,花天酒地,高樓別墅而居的高富帥對比,總覺不幸福。
有的怕苦怕累,讀書累,上班累,婚姻不順,始終覺人活得不輕鬆,結論自已不幸福。
他們根本不知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們生活是什麼樣,更不知解放前人們生怎麼樣,只知現在人比人不足,所以總認為生活不幸福。
不知苦中苦怎為人上人,不知艱難就不珍惜今天幸福。
年輕人要向前看,明天更幸福,為自已為國為民,奮鬥一生那才是最大的幸福。
-
13 # 燕都醉客
條件太好了唄。以前買件好看的衣服就滿足。吃上一頓可口的飯菜就開心!現在呢?要求都高了。簡單的幸福感缺失了!不滿足的心永遠不會開心的。
有人說社會壓力太大,其實每個時代都有壓力,不同罷了!看《平凡的世界》,大家也是和貧困作鬥爭。其實主要還是內心貧瘠吧!失去了審美能力!
當自己夢想和現實落差大到無力解決,就成了佛系,提不起熱情,提不起興趣!不是過日子,而是混日子了!
缺乏必要的刺激!也或者麻木了!怎麼刺激也沒用了。物質極大豐富了,自己把自己搞丟了!內心的燈滅了!童心,純真也落滿了塵埃!
-
14 # 農哥夢
沒受過苦難日子、怎知甜蜜幸福、為什麼老年人大多數覺得現在的日子幸福呢、早年吃過苦、受過累、特別是貧苦人家出身的人、見證了從無到有的歷程、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吃過苦受過累、特別是讀書的知識分子自以改革開放以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計劃生育實施以來、夫蔞共同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如今成長自己獨立、苦活嫌累,髒活怕汙、好高鷺遠、不知自己幾斤幾兩,攀比心極重、什麼物質都想享受一番、特別是現在無德的丈母孃家和不知自己幾斤幾兩要高彩禮,剮千刀的炒房團,把個住房炒成天價,還不知讀了有用沒用的花費很貴的私人學校教育,獲取的高文憑,還有高額的醫療費,等等諸多因素,自然而然對年輕人造成心理壓力巨大,年輕人能覺得幸福嗎?怨不得父母老人,父母老人已盡力了,經濟發展速度太快、社會環境導致
回覆列表
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父母對子女更加偏愛;主要是信仰缺失,金錢面子至上,導致年輕人做事急功近利,好高騖遠,總想一夜暴富,心態脆弱,承受不住壓力和打擊;其實幸福生活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體現;而真正的幸福精神要遠遠大於物質;要從教育心態從小對年輕人不斷灌輸!讓他們正確看待人生,正確對待生活!保持精神的富有,這才是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