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方位英語
-
2 # TanKingsyong
我們不妨從聲調產生的機制,來談一談為什麼有一些語言沒有聲調。
根據對現存原始語言的資料,絕大多數語言在產生之初是沒有聲調的。後來在文化習慣下的詞根發展,以及語言使用者所居住的環境等原因下,逐漸出現了聲調化和無聲調化的趨勢。
詞根方面(1)以印歐語系為代表的無聲調語言
以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印歐語系為例,世界超過3/4的語言不存在聲調。印歐語系發祥於小亞細亞至東南歐地區,最初是使用特定的發音和符號來對應相應的具體事物的(參見腓尼基和迦太基字母,其子音和母音有實際意義)。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語彙逐漸增多,這些地區的人們傾向於使用連綴發音的方式來作為詞根的基礎單位。所以在當今的拉丁語裡面可以見到佔數量優勢的多音節詞根。
圖:拉丁語詞根舉例
在語言的明晰性和經濟性要求下,透過增加詞根的音節數,並配上詞綴與詞頭,已經足夠對不同的語義、詞形(格)加以區別,而不必在單個音節上新增聲調。當然,為了表示精細的情感,英語等印歐語言存在於句子為單位的語調,透過重音的安排來區別含義,但是單個音節的調性則沒有區分語義的功能。
(2)以漢藏語系為代表的聲調語言
世界只有不到1/4的語言是有聲調的,主要分佈在東亞、東南亞和非洲部分地區。主要由聲調語言構成的漢藏語系則是僅次於印歐語系的第二大語系。在漢藏語系發展初期,人們傾向於使用單一音節作為詞彙的派生單位。詞根可能具有複子音和主要母音,但母音和子音是沒有實際的含義的。由於語言的簡便性原則,複子音逐漸消失,為了維持音節的時長和音色,透過施加不同的聲調來進行語義和詞性的區分。需要注意的是,子音(聲母)的清濁對於聲調是決定性的:在漢語中濁聲母演變為陽調,清聲母演變為陰調;同屬於漢藏語系的藏語、緬語和泰語也有類似的變化。
上古漢語有複子音的觀點,可以參照潘悟雲、鄭張尚芳的論文。在形聲字中,具有迥異聲母的聲旁很可能具有複子音。複子音常見的構成方法是字首s-或者字尾-r/l/x-。其在中古漢語時代的變化規律是:
s-或-x-脫落,-r-→l-,-l-→j-。
下文用國際音標表示中古漢語聲母。
e.g.各[*kr-]:洛/駱[l-],胳/客[k或k"-];
監[*kr-]:檻/鑑[k或k"-],濫/藍[l-];
龍[*br-]:龐[b-],籠/攏[l-];
聿[*pr-]:筆(筆)[p-],律[l-];
谷[*kl-]:豁[k→x-],浴/欲[j-];
黑[*mx-]:嘿[x-],墨/默[m-];
公[*cl-]:蚣[k-],訟/頌[cl→ɬ→s],等。
圖:宋朝時期中古漢語的三十六聲母,可以看到清濁音的區別
隨著語言的發展,需要處理的語彙增加,單個字的詞根顯然也是不夠的,人們則是透過把不同含義的詞根進行組合,成為詞語或者短語。組合過程中,原先的詞根含義是存在的,因此音調也並沒有丟失(注意和印歐語系新增詞首或者詞綴的區別,其單詞一般是隻有一個詞根,而非多個詞根拼合的)。
居住環境對聲調的影響除了語言的社會功用,居民的居住環境對於聲調也有影響,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對於聲調的形成或者脫落是長期漸進、原發的。這是因為人的聲帶及肌肉在不同的溫溼度下,神經元的放電頻率、動作維持程度並不相同。相較來說,中低緯度的居民在講話的時候,聲帶擴張程度會更為顯著,單個音節的發音時間也比較長,對於維持和改變聲調具有解剖學上的基礎。而高緯度的居民,由於傾向於簡短迅速的語言習慣,因此很難產生聲調。
在這方面最具有說服力的是藏語的分化。原始藏語和漢語是同源的,即原始漢藏語,有複子音和主要母音。藏文忠實地記錄下了藏語存在複子音的形式,但是今天的拉薩口語裡面已經沒有複子音了。頗為有趣的是,氣候相對溼潤的雲南、四川和西藏藏語中,伴隨著複子音脫落,產生了聲調;而氣候更加乾燥寒冷的青海和甘肅的藏族,則說沒有分化出聲調的藏語。
圖:藏文子音表,有清濁的對立
(2)人文環境
對於語言的影響是急驟強烈、後生的,典型案例是韓語及越南語。韓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越南語屬於南島語系,都是以無聲調語言為主的語言類群。但是在中國古代的強勢文化輸出下,北韓在唐朝的時候接受了高麗譯音,越南在漢朝的時候接受了古漢越音、在唐宋接受了漢越音(安南譯音),而具備了聲調。
北韓語在中古時期是有聲調的,但是在近現代環境下,由於中國國力衰微加上西方文化植入,以及語言自身的發展規律,於是把聲調給丟失了。以往具有聲調的證據是《訓民正音》:
左加一點則去聲,二則上聲,無則平聲,入聲加點同而促急。 ——《訓民正音》
諺語平上去入,如활為弓,而其聲平;如〯돌為石,而其聲上;如〮갈為刀,而其聲去,如〮붇為筆,而其聲入之類。凡字之左,加一點為去聲。
越南雖然在近代也使用了拉丁文取代漢字和喃字,可是其聲調並沒有丟失,仍然像粵語和閩南語一樣,保留了平上去入分陰陽的中古漢語聲調系統。
圖:越南語聲調系統
綜上,一種語言是否具有聲調,是由當地的物質條件和人們的思維行為習慣共同決定的。同時,文化的相互交融也可能對於聲調的形成或丟失具有影響。
參考文獻
王力《詩詞格律》
楊劍橋《漢語音韻學》
ps.注意不要把語言和文字混為一談,文字的型別和語言是否具有聲調沒有直接關係。縱然絕大部分以拉丁字母(音素文字)為基礎的語言並沒有聲調,是一個事實,但是不能由此斷定表音和表意文字與聲調的關係。
漢字是唯一成熟的表意文字,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表音功能,但是是否有聲調仍然是由當地語言決定的。比如漢語,除了吳方言的部分分支外,均保留了聲調;而像與本民族文字混用的韓語和日本語,則沒有聲調。
絕大多數的文字屬於表音文字。藏文、緬文和泰文屬於母音附標文字,拼寫的語言是有聲調的。越南語用拉丁字母(音素文字)來拼寫。而像韓語使用的音素文字(諺文)和日語使用的音節文字(假名)拼寫的語言沒有聲調。
文字的歷史遠比語言要年輕,所以使用什麼樣的語言是由人類社會的傾向決定的,而不是由文字的性質決定的。文字使用的原則是簡便準確即可。
回覆列表
聲調是以字為單位的文字(漢字)的獨有現象。拼音文字只有語調(即升調、降調、降升調、升降調)和重讀弱讀,沒有確定的字調或詞調。
為什麼?這是由拼音文字的特點所決定的。拼音文字由字母拼寫而成,而每個單詞又由一個或多個音節連線而成。每個單詞一般只有一個重讀音節(其餘是次重度音節或弱讀音節)。為什麼?這樣才能保證該語言的音律美和自然美。每一種語言的發音,其實都是經歷成千上萬年的演化才最終成形的。在演化的過程中,一些不自然的違背發音發聲規律和發聲審美的發音和發聲方式會逐漸被摒棄掉。所以這是一個自然選擇的結果。
這種發聲規律主要包括如何發音省力、明白、流暢、優美。為了流暢,必然會產生連讀爆破失爆等現象;為了省力,必然產生弱讀;為了明白,必然會有母音子音;為了優美,必然產生要有句子重音、弱讀、節奏、語調和平衡(音樂性);為了推廣學習,必然要形成規律性以便易於掌握。
英語(或者說拼音文字)雖然沒有固定的聲調,但是卻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比如:單詞的弱讀一般的聲調相當於漢語拼音的第3聲;重讀音節後沒有其它音節的,該重讀聲調一般相當於漢語拼音第4聲;重讀音節後有其它音節的,該重讀音節的聲調一般相當於漢語拼音第1聲。在句子中,這些聲調又不會那麼固定地發聲了。比如,I have a dream. 這句話。如果按照讀單詞的方式來讀該句子必定十分別扭。比較自然的讀法,必然是重讀弱讀節奏分明,單詞間連讀連音自然清晰,句子重音強調突出。為此,我們實際上是把一個句子當做一個單詞來處理了,即一個單詞只有一個重音(句子也只有一個重音)、單詞的弱讀一般讀第三聲、重讀一般讀第四聲(後邊無其它音節)或第一聲(後邊有其它音節)、音節間連線要自然流暢(句子單詞間連讀連音要自然流暢)。
英語的句子,除開注意重讀弱讀重音非重音、連讀連音在,還須注意語調的適當採用。英語的語調一般包括升調、降調、升降調、降升調。一般說來,陳述句和感嘆句句末用降調;一般疑問句句末用升調;降升調和升降呼叫得較少(為了強調特殊感情、情緒、或引起特別注意)。而降調一般相當於漢語拼音第四聲或第三聲,升調一般相當於漢語拼音第二聲(單音節單詞)或第三+第二聲(多音節,最後一個音節發第二聲)。
所以,英語雖然沒有漢語那樣的聲調四聲(外加一個輕聲),但單詞的重讀和弱讀音節、句子的重讀弱讀重音非重音、升調降調等卻和漢語有著近似之處。而這種音和調,沒有經過相當的訓練和模仿,是比較難掌握的。不像漢語,每個字的聲調都是固定的,單個漢字是這麼讀,句中也是這麼念,不必像英語那樣要另外做特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