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芳輝靜思

    秦王贏政果斷鎮壓嫪毐叛亂之後,又採取鐵腕手段連殺27名為趙姬趙太后力諫的大臣,頓時震撼到整個朝野,令宗室的族人和外臣來客們一時還真不敢亂做動作,全朝人心浮動。

    那麼贏政連殺27名大臣的企圖又是什麼呢?他為何赦免了第28個勸諫的人?

    話說秦國經歷了嫪毐之亂以後,以華陽夫人為首的楚系勢力和各位外來的臣子都得到了重用掌握了實權,反而宗室的王族們卻只得了獨具空名的爵位。

    於是宗室對失勢的呂氏一族以及外臣們施加了強有力的壓力,把呂不韋的兒子逼急了,為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呂氏門客們想出了勸諫大王迎回以前淫亂後宮的趙姬趙太后,從而出現了秦王連殺27名大臣的場面。

    秦王為何要連殺27名大臣呢?他的企圖是什麼?

    如果想要了解秦王的企圖就必須先要了解他當時和的心理狀態。

    秦王對待母后趙姬的心裡

    首先,自己的母后趙姬與嫪毐淫亂偷偷地生了兩個兒子是鐵的事實,這本就是王室的恥辱,有道是你不尊重我,我為何要尊重你呢?話雖然說得有點過,但理就是這個理。

    其次,趙姬和呂不韋兩人聯手把持朝政十多年,這讓秦王贏政很是壓抑,很是憋屈,這個時候大臣們再要求他把趙太后迎回來,他心裡肯定會想:難道這些大臣們又要支援趙太后和呂不韋聯手執政來禍害朝廷嗎?

    最後,趙姬趙太后為了一個男人竟然支援他叛亂,要殺自己另立新王,她心裡還有他這個兒子嗎?如果不是他果斷地鎮壓,現在還有他的小命在嗎?難道還讓她再來一次另立新王?

    秦王對待呂不韋時心理

    所想在秦王嬴政的心裡面,其實也是很肯定呂不韋對秦國所做出的貢獻的,對他有著一股尊敬,但同時正因為呂不韋能力強,把持朝廷多年,勢力根深蒂固,很有威望,所有呂不韋又讓他感到有些害怕。

    現在這些勸諫的大臣幾乎全都是呂不韋的門下,他們的目的很明顯是為了呂不韋能東山再起,如果如了他們的意,那自己以後豈不是危險了?自己在他們面前還有威望嗎?

    更何況在平定嫪毐叛亂之後,他還特意下命令說為太后力諫者,殺無赦,現在這些大臣這樣做,明顯是無視自己的昭令,明顯是在挑戰自己的威望,不殺他們豈能立信立威?

    再說宗室王族的那些人都在對他沒有判呂不韋罪而感到不滿,都在對他重用外臣感到很氣憤,那麼現在這些外臣為了自己的利益在挑戰他的底線,又想讓太后和呂不韋東山再起,此時不殺他們,更待何時?

    於是秦王嬴政為了秦國的尊嚴,為了封住宗室的口,為了自己那不容挑戰的威嚴,為了穩住自己剛掌握的政權,他必須得殺了這些為太后勸諫的大臣們,以正天威。

    向所有人表明他才是秦國的王,他的威嚴是不容挑戰的,同時他還向大家表明他有著自己主見和底線。

    但是秦王贏政又為何赦免了第28個勸諫的人呢?

    在電視劇當中,並沒有體現出這第28個勸諫人,那麼這個究竟是誰呢?

    他的名字叫茅焦,本是齊國來的外臣,性格非常直爽而且膽量大,當時他明知已經有27個人死在了自己面前,他還是要為了趙太后直言面見秦王贏政。

    贏政也明明知他是為自己的母后來勸諫的,因此他是提前拔出了自己的秦王劍架好了油鍋來接見茅焦的,同時他也很好奇,所以問茅焦說你不知我已殺了27名大臣了嗎?

    茅焦說我知天上有28星宿,這次來就足湊足那第28位的,顯然他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來力諫的,因此他直言秦王殺死了自己的假父(嫪毐),摔死了兩個弟弟,幽禁了自己的母后,是不孝不義,天下人都會懼他,失去了民心,這與商紂王有何區別?對一統天下不利啊(大概意思),說完就脫完衣服等著贏政來殺。

    然而當時秦王聽了他的言論之後,馬上放下手中的劍走下了臺階親自去扶起茅焦,感謝他點醒了自己,進而決定迎回太后趙姬。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秦王贏政為鞏固自己的政權立威殺了27名大臣,他自心裡也很痛,也明白會引起朝廷的人心浮動,但是他又不能承自己太殘忍,也不能說自己錯了。

    試想一下,一個能一統天下的霸主他會是一個糊塗的昏君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有時候就算他錯了,他也要硬撐著,因為這事關他的威嚴。

    所以當他殺了27名大臣以後,他也知道決不能再開殺戒了,不然就會寒了各大臣們的心,那麼誰又來輔助自己一統天下呢?

    更何況如果自己沒有孝心的話也得不到全天下百姓的擁戴,那又何談說統一六國呢。

    因此,他見到茅焦來勸諫自己時就借驢下坡了,不但沒有殺害他,反而接受了他勸諫接回太后,及時地挽回了的自己聲譽得到了全天下人的心,得到了各大臣們的支援,從而整裝待發統一六國。

  • 2 # 因果不空001

    嬴政母親趙姬與人私通被嬴政囚禁,前面27個大臣勸諫,因為這些人不會說話,惹怒了嬴政而被殺,第28個勸諫者因為會說話而被赦免。

    秦公子異人在趙國做人質時認識了大商人呂不韋。憑藉商人的眼光呂不韋認為異人奇貨可居,幫他成為秦國國君,並且將自己的姬妾送給他,這個姬妾就是趙姬。趙姬生下秦始皇嬴政。嬴政繼位後,趙姬成為太后,呂不韋為相國。

    趙姬守寡不甘寂寞,又與呂不韋舊情復燃。呂不韋不願糾纏,便推薦了嫪毐。此人擅長房幃之事,很快受到趙姬的喜愛。

    後來趙姬在雍城生下兩個兒子,都是嫪毐的。有了太后的幫助,嫪毐很快有了自己的勢力。一天嫪毐喝醉,與宮中侍臣吵起來,嫪毐自稱是秦王繼父,傳到秦王耳中,秦王便派人調查嫪毐。調查的人說,嫪毐私下與太后密謀:“王即薨,以子為後。”

    嬴政聽後勃然大怒,嫪毐自稱繼父,還想讓他兒子繼承自己的王位,於是下令生擒嫪毐。 嫪毐被抓處以車裂極刑,並將其兩個兒子摔死。

    趙姬因為是嬴政生母,保住一命,被囚禁在雍城。嬴政將母親囚禁,傳出去不好聽。大臣紛紛求情,先後有27人求情皆被處死。其餘大臣都不敢再說話,唯獨茂焦。秦王提醒他:“難道你不怕與那27人下場一樣嗎?”可茂焦堅持要說,並且表示自己說完主動請死,於是秦王讓他說下去。茂焦說:“王欲統一天下,需以孝義為先。”

    茂焦說,雖然秦國現在強大,可要統一天下,仍然需要人才相助,同時也要天下人信服。如今囚禁自己生母,不管什麼原因,傳出去就是不孝。要是外面的人都認為秦王不孝,那他們必然不會臣服秦國。如果因此事錯失統一天下的好機,那就得不償失了。茂焦在說完後,準備受死,然而嬴政扶起他,說他無罪。

    前面求情的27人,全被秦王處死,只因他們只說嬴政不孝,觸怒嬴政。唯有茂焦,懂得嬴政最在乎的是統一天下。之後秦王便下令,將趙姬從雍城接回咸陽。

  • 3 # 江風與火

    我認為,嬴政連殺27名大臣的真正企圖是為了鞏固自己作為帝王的權威,赦免第28名勸諫者同樣是為了更好的樹立帝王的權威,適可而止,展現帝王的胸懷,也為了實現帝王的野心,滅六國,一統天下

    為什麼這麼說呢?

    殺27名大臣之起因

    嬴政連殺27名大臣之前發生了什麼?那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嫪毐(拼音:lào"ǎi)謀反,嫪毐這人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其本是咸陽城裡的一個無業遊民,卻有異能,說是有轉輪之術,當然真假就不知道了。

    開始只是因呂不韋因見秦王嬴政羽翼漸長,唯恐自己繼續與秦趙太后通姦會惹禍上身,但又不得不滿足趙姬的淫心,於是在聽聞嫪毐有異能後,將嫪毐收入府中,後以宦官身份入侍太后。後來趙姬為掩人耳目,攜嫪毐搬遷至秦國陪都雍城居住,且二人還生下兩個兒子,好一副居家過日子、其樂融融的景象。

    也正因趙姬的寵愛,公元前239年,嫪毐獲封長信侯,地位更是尊貴無比。於是乎,嫪毐也愈發膨脹,就飄了。都到了這份上了,嫪毐還不滿足,夢想能過把帝王癮,於是開始了蛇吞象的謀劃。一次嫪毐與大臣作樂,酒後失言,說出自己乃秦王假父。秦王嬴政聽到訊息, 憤怒異常,當下密令調查虛實。後來得到了密報,說嫪毐原本不是閹人,確與太后有姦通且生子的醜事。

    嫪毐見事情敗露,盜取了太后和秦王的御璽,調動縣卒和宮衛士卒宮騎以及自己的門客,攻擊秦王所居蘄年宮,妄圖殺死秦王趙政而代之。哪料到秦王趙政早有準備,命相國昌平君和昌文君發動咸陽士卒攻嫪毐,和嫪毐交戰於咸陽。

    嫪毐大敗,被秦王趙政夷滅三族,嫪毐及其黨羽均被五馬分屍車裂處死。趙姬與嫪毐的兩個年幼的兒子也被套進麻袋,活活摔死。

    為了帝王權威,替太后求情者,殺 殺 殺

    嫪毐等人被殺,那怎麼處理自己的母親呢?

    既然之前他們喜歡在雍城,太后趙姬就被秦王嬴政永遠留在雍城(實為軟禁),且誓言此生不再相見。但是,畢竟是母子,何況趙姬好歹也做了多年的太后,嬴政小時候還是她監國,多多少少都有些自己培植的親信勢力。但是,這些本該在家好好反省的人,偏偏要進宮去向嬴政說什麼“太后只是受了嫪毐的矇騙,不應該怪罪太后”等等話語,惹得嬴政心中不爽。

    其實,秦王嬴政在做出處理太后的決定前早就料到自己的做法會遭到反對,一定會有大臣前來勸諫,於是提前下令:

    “敢以太后事諫者,戮而殺之,斷其四支,積之闕下!”

    但是這麼嚴厲的命令依然沒有嚇住那些勸諫者,先後有27個人前來勸諫,結果都被殺了,屍體就擺放在庭院中給後面勸諫的人看。這些人不外乎想讓迎回太后,好保住自己的權力,而且之前嬴政已經明文規定了不許為太后求情,這27位官員仍然作死、瘋狂試探嬴政,那麼為了鞏固自己權力,也為了發洩心中的氣,嬴政大手一揮,27人全部被殺。

    透過連殺27名大臣,秦王嬴政表明了自己軟禁太后的決心,也讓群臣見識了帝王的權威。

    27位大臣被殺後,確實一段時間內,沒人再敢上書求情了。而一段時間過後,還是有不怕死的人,繼續要為太后求情,他就是第28位個勸諫者——茅焦。

    茅焦本是齊國人,後來入秦朝為官,太后被囚禁後,茅焦認為軟禁太后,有違孝道,對秦國的形象也有影響。茅焦也知道秦始皇的命令,他還是選擇成為第28位進諫者。

    嬴政為了嚇退他,就告訴茅焦,在你的前面我已經殺了27個人了,若是你是為了太后的事情來的,我勸你還是不要開口了,否則,格殺勿論。

    茅焦說我知道你殺了27個人了,我聽說天上有28個星宿,今天我就是來湊夠第28個人的。不過,你一定要聽我把話給說完。

    既然這樣,嬴政沒有理由不讓人家說呀。

    之後茅焦就把軟禁母親趙姬是為大不孝啊,其後果很嚴重,然後就是一頓高帽子給了秦王,什麼統一天下做偉大的帝王,什麼沒人會輔佐一個不孝子啊,沒人會輔佐一個聽不進意見的王啊。

    說白了,這個時候,秦王嬴政就是在等這麼一個人給自己一個臺階,殺了27個大臣,都是和趙姬有利益關係的,這下朝中大權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了,也樹立其自己鐵血弒殺的威信,畢竟是自己的母親,幾日不見也甚是想念啊,更為了統一大業的野心,籠絡人心。然後就這麼瞬間頓悟:自己當下的所作所為是非常不利於籠絡、穩定民心的,不利於一統天下的大業的完成的。

    正是茅焦說了這一番話,嬴政這才立即安排人員厚葬那些被自己殘殺的仁人賢士。同時,親自前往雍城,迎回自己的生身母親趙姬。一路之上,嬴政得到了民眾的誇讚。

    結果

    此時的秦王嬴政,已經牢牢的肅清了監國太后趙姬在朝堂上的勢力,更是隨之借嫪毐是呂不韋所送,說呂不韋是嫪毐的同謀,本該處斬,但念他勞苦功高,那就削去一切官職,回河南封地養老去吧。可憐呂不韋眼看著自己費盡心機經營的幾十年的功績毀於一旦,也在絕望之中飲鴆自盡。

    這下,秦王嬴政一下子扳倒了兩大勢力,徹底的掙脫束縛,真正是大權在手,在加上其的雄心壯志,後面也真正實現了天下我有,建立了大一統的秦朝,成為始皇帝。只是可惜只做了11年!

    所以說,嬴政連殺27名大臣卻赦免了第28位勸諫者,其實就是秦王嬴政鞏固帝王權力,為了實現其帝王的野心,滅六國而一統天下而不得不為之。
  • 4 # 字璐

    這與當時的處境有關係也是嬴政作為偉大政治家的政治手腕。連殺大臣算是清除叛黨餘孽,穩定局勢,明確告訴天下臣民百姓和臨國,大秦的統治權還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雖然殺了很多人,但關鍵核心人物並沒有被殺,比如大秦守護神,戰神級將軍王翦王賁父子,李斯,呂不韋等朝中大臣。

    而赦免勸諫大臣,又是嬴政作為政治

    家懷柔一面的體現,政治家的手腕是根據政治統治需要而決定的,大秦需要軍事猛將開疆擴土,禦敵於國門之外,內部也需要能人志士負責管理。通俗的說,總要有人留下來幹活,不能都殺光。

  • 5 # 秉燭讀春秋

    《大秦賦》中嫪毐謀反作死,被秦始皇以雷霆手段誅殺:嫪毐被車裂,他的兩個私生子被活活摔死,趙太后被幽禁在雍城。

    說實話,秦始皇這樣做也是逼不得已,王位就是用鮮血鑄就。

    嫪毐以謀反罪被車裂實屬罪有應得,歷朝歷代謀反是重罪,是誅九族之罪,就算有“免死牌”也難逃一死。

    免死牌中不包括赦免謀反罪,況且嫪毐也不是有功之臣,只不過是侍奉太后有“功”而已。

    摔死嫪毐的兩個私生子,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有點過了,畢竟誰犯法誰承擔責任。兩個無知的小孩沒做錯什麼,錯就錯在是嫪毐的兒子。

    但是從古代謀反“誅九族”這個角度來說,殺死兩個小孩也在法理之中,從斬草除根這個角度來看,秦始皇做的也沒錯。

    畢竟咱不能用現在的辦法要求秦始皇。

    第3件事,秦始皇把母親趙太后幽禁起來有待商榷。

    在嫪毐謀反這件事上,趙太后確實難辭其咎,憑心而說,趙太后不會要謀害秦始皇,畢竟虎毒不食子,手心手背都是肉。

    我認為趙太后是一時被嫪毐矇蔽或者裹挾,站錯了隊,傷了秦始皇的心,這才是秦王把母親關禁閉的主要原因。

    父母有錯要受到兒子的懲罰,這在秦王之前沒有先例。

    比如三皇五帝的舜很孝順,而他的父親卻偏向小兒子——舜的異母兄弟“象”。

    象三番五次和父母要害舜,有一次讓舜在地下挖坑,挖到一定深度後,象和父母就用土填了起來要殺死舜,結果舜從暗道逃了出去。

    假如舜逃不出去,這次就被害死了。之後舜成了君王,並沒有對父母和弟弟報復,依然是孝順父母,團結弟弟,從這一點來看,秦始皇不應該把母親關禁閉。

    《大秦賦》中秦始皇關了母親的禁閉,當時有27位大臣為趙太后求情,跪請秦始皇放了母親。

    盛怒下的秦始皇連殺27人,但到了第28位卻法外開恩放過了這位勸諫者,秦始皇為什麼要放過他呢?

    首先說明的是,前27位勸諫者多是呂不韋的門客,他們打著孝道的旗幟勸諫秦王放過趙太后,目的就是為呂不韋的復出打前站。

    原來嫪毐是呂不韋推薦給的趙太后,現在嫪毐謀反被殺牽連到了他,秦始皇罷了呂不韋的相位,打發他回了河南洛陽封地。

    這27位呂不韋的門客想借復出的趙太后,幫助呂不韋復出,秦始皇看出了端倪,藉此機會剷除呂不韋的勢力,把這27位大臣殺了。

    到了第二十八位,這個人不是呂不韋的門客,他是齊人茅焦。茅焦是秦朝正直,敢於犯言直諫的忠臣。

    秦始皇一看茅焦心中一驚,還真有不怕死的,27具屍體就在那擺著,茅焦不是找死嗎?

    秦始皇說“難道你沒看到門前的屍首和門口的油鍋嗎?

    茅焦說“看到了,我聽說天上有28星宿,現在還缺一個,我就做那第28顆星宿吧!說著脫光衣服等著受死”。

    秦始皇被茅焦的氣勢鎮住了,於是改口道:“且慢,你給我一個不殺你的理由”。秦始皇給自己找臺階。

    茅焦說“大王要統一六國,首先要收服人心,現在王上大開殺戒,幽閉母親,這會讓天下人寒了心,大王沒了孝道就沒了向心力,統一六國後也會分崩離析”。

    說實話,秦始皇連殺27位也達到了目的,他就等著一個人給他臺階下,因為你總不能一直殺下去吧?

    前27位殺也就殺了,畢竟他們是呂不韋的門客,他們的初心是為了呂不韋的復出,只是打著孝道的幌子勸諫。

    為打擊呂不韋的勢力,目的達到了,秦始皇想收手,這時候茅焦站了出來,給了秦王臺階。秦始皇也不傻,乘機借坡下驢,他說“你的一番話很有道理,孝道不能丟,好吧,就聽你的。”

    秦王採納了茅焦的建議,把趙太后迎回了咸陽宮。母子團聚皆大歡喜,這一篇也就翻了過去。

    總而言之,秦始皇恩威並施,演技發揮到了極致,既打擊了敵對勢力,又不失孝道,可以說是和茅焦唱了一出雙簧戲。

    這件事成就了茅焦冒死直諫的名聲,同時成就了秦始皇善於納諫的賢明,這是一個雙贏的結果,同時也是伴君如伴虎的最好詮釋——是生是死只在君王一念之間。

  • 6 # 齊君

    嬴政之所以囚禁自己的母后,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嫪毐之亂。而嬴政連殺27名大臣其實和嫪毐之亂並沒有任何關係,裡頭更深層的原因其實是呂不韋這一關,是不是嬴政心腹的問題。

    這27名大臣表面是為嬴政謀求孝道,實則是為自己謀求官位,這在《大秦賦》中嬴政也是這麼直接這麼說的。並不是真正的為嬴政謀取孝道,而是以孝道之名為自己謀求官位,再加上這27名大臣並不是嬴政的親信,嬴政趁此機會完成一次小清洗。(當時呂不韋已經被冷落,罷免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嬴政一動怒,直接殺了27名臣子,而到了第28名的時候,嬴政就制止了自己再殺的行為,因為嬴政自然有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可並不是瞎殺的,嬴政殺死的27名臣子目的就是要完成清洗,剛上任不久,朝堂上有幾個是真心實意的?所以嬴政才藉此機會發揮一下。

    而第二十八位勸諫的臣子他的名字是茅焦,茅焦這個人的性格是非常耿直爽快的,就和唐朝大臣魏徵一樣的性格。茅焦他可不管站隊不站隊的問題,他認為對國家或者君王有好處,他就會口無遮攔的去說,不管得不得罪人,就算是死,他也心甘情願。這也是為什麼嬴政喜歡他的原因,更能突出嬴政殺死27名大臣並非亂殺而是有預謀的計劃。到了茅焦這自然就結束了。

    嬴政知道茅焦的底子是乾淨的,所以沒有殺他,而太后更是嬴政的生母,當初一起共患難,也是有感情的,之所以拘禁太后就是因為嫪毐之亂心裡堵的慌。而其中的利與弊嬴政也知曉,而嬴政也因為就此為話題,剷除異己。目的達到就可以了。同時也順坡下驢,把自己的母后迎回來。

    歷史上嬴政和茅焦的對話

    嬴政:“你看到這些屍體,為什麼還要繼續勸諫,難道不怕死嗎?不怕和他們一樣嗎?”

    茅焦:“我知天上有28星宿,而我就是那第28個人,大王殺死嫪毐是沒錯的,摔死弟弟、幽禁太后是錯的,大王要統一六國,必須要讓民心盡歸大王,可是大王卻幽禁太后,讓世人都懼怕大王,這對統一六國是不利的。”

    說完茅焦就準備好死亡,可是嬴政卻把茅焦扶起來,並遵從了他的意見。

  • 7 # 魚重同學

    震懾,正所謂:“亂世用重典”。在嬴政殺27名勸諫者之前,秦國剛剛平息由太后男寵發動的叛亂,這時候未免人心浮動想要藉此機會掌握權利,要知道在劇中此事之前,秦王並沒有真正的掌握國家大權,國家的大部分權利是掌握在太后手裡的,太后又把權利交給了男寵來掌控,現在男寵因為謀反被殺了,太后被囚禁,正是秦王收回權利的大好時機,這些人卻要求放出太后,真乃踩了秦王的底線,不殺不足以立威,震懾百官。至於放過第28個人,為君者恩威並施方為上策,凡事不能一味的或獎或罰,只有二者相結合,方為上上之策。

  • 8 # 周柃利

    《大秦賦》中嬴政連殺27名大臣的真正企圖是什麼?他為何卻赦免了第28個勸諫者?

    歷史上,趙姬和嫪毐霍亂宮闈,還生了兩個兒子。

    這事成了秦國王室的醜聞,嬴政對此特別痛恨。

    如果是趙姬不給嫪毐實權,兩個人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嬴政可能不會多加干涉。

    可是這個嫪毐不識好歹,竟敢幹涉朝政,還想把持朝政,後來甚至還想叛亂,殺掉嬴政,立自己和趙姬生的兒子為秦王。

    嬴政因為這事大動肝火,派遣昌平君、昌文君發兵討伐嫪毐,在咸陽城展開大戰,斬殺叛亂者數百人。

    嫪毐兵敗逃亡,被秦王的人抓獲。

    秦王將嫪毐處以車裂之刑,並夷嫪毐父族、母族、妻族三族,殺滅嫪毐黨羽的宗族。

    同時嬴政把趙姬遷移到雍城去居住,把趙姬和嫪毐的兩個兒子裝在囊袋中,用刑具拷打致死。

    以上是嬴政連殺27名大臣的起因。

    因為嫪毐之事影響很大,嬴政對此特別上心,他下令,如果有人敢為趙姬的事規勸,一律斬首,砍斷四肢,堆積在宮闕之下!

    由此可以看出,嬴政對嫪毐弄權、叛亂之事有多惱火,對這件事的處決有多絕情!

    儘管嬴政如此決絕,還是有27個不知死活的大臣,冒死進言。

    後果可想而知,除了死沒有第二種可能。

    眼看已經死了27個大臣,嬴政想應該沒有人再想送死了吧。

    可這時候,有一個來自齊國的使者,他要求求見嬴政,這個使者叫茅焦。

    嬴政派人告訴茅焦:“你難道沒看到堆砌在宮闕下的屍體嗎?”

    茅焦說:“我聽說天上有二十八個星宿,現在已經死了二十七個人了,我來原本就是為了湊夠28位數字的,我可不是怕死的人。”

    嬴政聽到茅焦這麼說,感覺受到了挑釁,暴跳如雷,說要拿口大鍋把茅焦給煮了。

    這樣,茅焦就湊不成二十八星宿了。

    嬴政按著寶劍坐在那裡,氣得不行。

    這時候,使者帶著茅焦前來進見,茅焦走上前,扣頭拜嬴政,然後起身說:“我聽說有生命的人不忌諱談論人死,國家強大的人不忌諱談論亡國。只有快死去的人才忌諱談論死,國家快滅亡才忌諱談論亡國。有關生死存亡的道理,您想聽我說嘛?”

    茅焦之所以敢和嬴政死磕,其實是他心中早有應對之策,他打算以德服人。

    嬴政就說:“你有什麼要說的快說。”

    茅焦說:“秦王你啊,行為太狂妄悖逆了。你把假父嫪毐車裂,把兩個弟弟殺死,將母親遷到雍城去,並殘殺進言的臣子,就算是夏桀、商紂王也不至於有這樣的行為!”

    “如果天下人知道您這些行為,人心就會渙散,再也不會有人來秦國,我替大王擔憂!”

    說完,茅焦就解開衣服,等待受刑。

    秦王被茅焦的一通話,說的心服口服,親自把茅焦扶起來,說願意接受他的勸告。

    最後,秦王嬴政赦免了第28個規勸的人茅焦,之後前往雍城把太后接了回來,重新維繫母子之間的關係。

    說到嬴政為什麼會被茅焦說服,他赦免茅焦的企圖是什麼,個人覺得是嬴政不想自己成為一個殘暴之君,不想天下人畏懼秦國,畢竟他有一統天下的宏大願望啊!

    事情就是這樣啦,希望你滿意。

  • 9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大秦賦》的這個情節,描寫的是段真實的歷史。

    《史記》記載,秦始皇平定嫪毐之亂後,餘怒未消,對醜劇的另一主角自己的母親王太后,也下令軟禁於雍地的貧陽宮 並且對外宣稱“敢以太后事諫者,戮而殺之,斷其四肢,積子闕下!”

    但很顯然,秦王嬴政錯誤估計了天下士人維護倫理綱常的膽氣和執著。一連殺了二十七人,茅焦正是這第二十八人。那麼,為什麼秦始皇在連殺二十七人後,獨獨放過了這第二十八個茅焦呢?

    茅焦對勸諫時機把握的準

    當時形勢,茅焦在見到二十七人接連被殺,仍然冒著生命危險向嬴政進諫,正是他估計這位年少的秦王怒氣已經發洩到了極致,那麼多的生命和鮮血應該可以讓他恢復理智。同時,前面二十七人被殺,也給愛面子的秦王足夠的面子,畢竟世人看到秦王說話還是算話的,但是要想給嫪毐案圓滿劃上這個句號,還需要有人給秦王下臺階。而茅焦正給秦王嬴政順利下了個臺階,讓他順理成章的結束了這個案子,維護了秦王的體面。

    茅焦對秦王心理把握的準

    一方面,秦王與太后朱姬畢竟是親生母子,血緣親情不會因此完全泯滅。另一方面,茅焦勸諫除了親情,更多的是從王業成敗來講,指出如果秦王嬴政仍然執迷不悟,“今天下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對於有著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之心的秦王嬴政,無疑這更是對他沉重一擊,讓他明白這件事不僅關係母子關係,更關係著統一大業。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因此茅焦不僅沒有被殺,還被秦始皇拜為上卿。

    最後,秦始皇親自把母后接回到咸陽,“王自駕,虛左方,往迎太后,歸於咸陽,復為母子如初”,而且隨後把發配到蜀地的嫪毐的四千門客及其家屬,悉數遷回內地,以減少政治鬥爭帶來的動盪。

  • 10 # 江湖小曉生

    敢以太后事諫者,戮而殺之。

    這就是秦始皇將趙姬囚禁在雍城後,對手下臣子們所說的話。此前趙姬和嫪毐私通,還生下了倆兒子。事發之後,秦始皇宰了嫪毐,還摔死了這兩個孩子。

    從此趙姬和秦始皇,成為了形同陌路的兩個人。可是大家都覺得秦始皇這件事做得太殘忍了,尤其是對母親不孝,所以臣子們紛紛勸諫。

    秦始皇說了這句話以後,依舊還是有不少人勸諫,結果秦始皇一口氣就殺了27人。這手段簡直讓人駭然。本以為無人敢來了,這個時候有人冒死再次勸諫,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一、普遍認為,這個人就是茅焦。

    在《史記》當中,第28個勸諫秦始皇的人,是齊國人茅焦,這也是《大秦賦》裡所採用的答案。茅焦是齊國人,但是在秦國討生活。得知27人被殺後,茅焦還是敢於勸諫,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茅焦是抱著必死之心去的。

    當時呂不韋因為嫪毐的事情,也被免除了相位,秦始皇終於大權在握。這個時候齊國、趙國都來恭賀,茅焦也在其中。

    茅焦以外客的身份,前去勸說秦始皇,其實是有一定優勢的。他告訴秦始皇:你的志向是一統天下,可是你卻幽禁了你的母親,不孝順的名聲傳開以後,那麼天下人聽到了你的這一名聲,肯定會加倍抵抗。

    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毐免。桓齮為將軍。齊、趙來置酒。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於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史記》

    這話一下子就戳中秦始皇的內心了,因為什麼孝順不孝順,對秦始皇來說,那都是狗屁。只有一統天下才是事情的關鍵所在。

    所有妨礙他一統天下的事情,秦始皇都會想辦法避免,這次不孝的名聲,如果對他一統天下的事業,產生了影響,那秦始皇定然會追悔莫及。

    因此秦始皇幡然醒悟,將太后趙姬重新接回了甘泉宮。至於茅焦,也被秦始皇任命為上卿。那麼問題來了,秦始皇為何要殺掉27人,卻偏偏聽茅焦的話呢?

    1、茅焦是外客,秦始皇必須要重視。

    其實歷史上,並沒有對那27人的身份,有過多的描述。有部分野史認為這27人是呂不韋的人,這也有一定可能。秦始皇極有可能利用這件事,剷除呂不韋的黨羽。

    可是我認為,呂不韋要是真的想要復出,就不應該再讓自己的人在秦始皇面前多嘴,因為這麼做,反倒是會適得其反。

    不管是不是呂不韋的人,這27人大機率是秦國本地人,而且沒什麼太大的出息。而茅焦就不同了,他是外客投秦的,這身份必然會引起秦始皇的重視。

    秦國六代君王都因為重用外客,所以才會使得秦國變得如此強盛。秦始皇時期本來也任用外客,但是卻因為呂不韋和鄭國相繼出事的原因,搞了一出逐客令的笑話。

    李斯的《諫逐客令》出版以後,秦始皇這才取消了逐客令,重新開始重用外客。所以說在這個敏感時期,如果秦始皇不尊重外客,尤其是像茅焦這種捨生忘死之人的話,那對秦始皇的名聲影響是很大的。所以說就算秦始皇不聽茅焦的,也不會殺了他。

    2、茅焦的話,說到了問題的關鍵。

    這前面27個被殺掉的人,估摸著一定是抓住一件事情不放,那就是秦始皇你小子不孝順!只有把趙姬太后給接回來,你才算是孝順。

    孝順在秦始皇的心裡值幾個錢?要是真的值錢,秦始皇就不會宰了嫪毐,再驅逐呂不韋了,順帶著還把趙姬的倆兒子給摔死了。

    跟這樣的秦始皇談孝順是不對的,他們從一開始就把大方向搞錯了。茅焦就比較聰明瞭,他從一統天下的偉業入手。你不是要一統天下嗎?如果你不孝順的名聲傳出去,可不利於你一統天下哦!

    這一句話,立刻就打動了秦始皇。所以說談話是有技巧的,光靠勇氣成不了大事,必須要找到勸諫的關鍵才行。與其說茅焦足夠勇敢,倒不如說茅焦足夠聰明。

    二、《戰國策》認為,勸諫秦始皇的是頓弱。

    司馬遷和劉向這兩個人總是有點不對付,司馬遷的《史記》寫在前面,而劉向的《戰國策》寫在後面。

    在遇到模稜兩可的問題時,司馬遷採用哪種說法,劉向偏偏就會採用另外一種說法。這就是兩個人寫史書最大的區別。

    在蘇秦張儀的事情上是如此,同樣勸諫秦始皇這件事上,也是一樣。司馬遷偏向於茅焦,劉向偏偏就不寫茅焦,他把頓弱列為這件事的主人公。

    頓弱是趙國人,他對秦始皇說的話,也是句句扎心的。他告訴秦始皇,有名無實的商人,不需要勞作,就可以獲得很多糧食,有實無名的農夫,再怎麼辛苦,家裡也沒有餘糧。至於秦始皇本人,是個無名無實的人,因為雖然高貴到無與倫比,卻沒有可以孝順的物件。

    做完鋪墊以後,聰明的頓弱和茅焦的出發點是一樣的,他告訴秦始皇:你一心想著吞併六國,但是連母親都不孝順,又怎麼能做成這樣的大事呢?

    有其實而無其名者,商人是也。無把銚推耨之勞,而有積粟之實,此有其實而無其名者也。無其實而有其名者,農夫是也。解凍而耕,暴背面耨,無積粟之實,此無其實而有其名者也。無其名又無其實者,王乃是也!已立為萬乘,無孝之名,以千里養,無孝之實。---《戰國策》

    你看看,頓弱的切入點也很好,其實就是投其所好。秦始皇一聽這話,知道事情不對,立刻轉移話題,就問頓弱,自己是否能夠吞併六國。

    頓弱這個時候居然被秦始皇給帶偏了,立刻侃侃而談如何吞併六國,並且獻出了自己的計策謀劃,卻忘了自己是來勸諫秦始皇孝順母親的,還是秦始皇老道啊!

    總結:殺27人,只是因為他們沒說到點子上。

    如果你遇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或者說宋仁宗趙禎,那勸諫可以直言不諱,甚至帶有侮辱性的詞語也不為過,畢竟這兩位帝王願意承受。

    可是其他帝王沒有這樣的胸襟,你讓他們聽到一些刺耳的話,他們心裡當然就不舒服了。因此勸諫,必須要有一定的技巧。

    投其所好就是最好的勸諫方式,秦始皇想要吞併六國,那麼每次勸諫的時候,就應該把所有問題都往吞併六國上帶。漢武帝想要滅了匈奴,那麼勸諫就要跟滅匈奴扯上點關係。朱元璋喜歡分封兒子為諸侯王,那麼勸諫的時候,就要帶上分封制的好處。

    只有在投其所好的前提下,委婉地將自己的建議表達出來,才有可能獲得君王的認可。畢竟你是個打工仔,太耿直了,老闆不一定能接受。那27人被殺,就是因為勸諫的手段太耿直了。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

  • 11 # 90後青春已逝

    能從一個傀儡,到手握王權,成就一統天下之帝業,嬴政的心裡是很難琢磨的。

    嬴政作為一個,一統天下的皇帝。心裡肯定很難琢磨,這也隨著秦始皇死,這個秘密永遠被帶走了,那麼我們就用現代的人眼光解答,他可能有以下三個企圖。

    1:趙姬作為嬴政母親,卻要嬴政親政之時沒有任何幫助,緊要關頭還被發現和嫪毐有兩個兒子。這無疑讓沒有任何權利的嬴政雪上加霜,本來嬴政繼位,就有很多人說,他是呂不韋的私生子,現在自己的母親,又和嫪毐睡在一起,而且還有兩個兒子。這讓宗室大臣不得不在懷疑他的身世。嬴政在親政之時,母親卻默許嫪毐叛亂,這是嬴政心裡過不去的坎。嬴政問母親,廢了兒子你準備讓誰當娃,是這兩個雜種嗎?自古帝王為了權利,可以弒父殺母,況且母親有兩個私生子,還要廢了嬴政。

    2:自古帝王的權威是不可動搖的,說一不二。嬴政說了,誰為太后求情就殺誰。剛好這27人聯名上奏,這是嬴政在收復王權之後第一次殺人。這是對他王權最好實驗,以此來樹立自已的權威。嬴政在收復王權的開始,肯定是沒有任何威信的,這時候急需要立威,把手下這也官員要治理的服服帖帖。替太后求情只是一個幌子,殺人是政治需要。

    3:可能這27名官員,不是他自己提拔的。可能是呂不韋留下的舊臣,呂不韋和趙姬好,這是事實。暗中讓這些官員聯名逼宮迎回太后,這時嫪毐已死。呂不韋想和趙姬重歸於好,兩個聯手重歸權利中心。奈何這時嬴政已經手握王權,毫不猶豫的殺了這27人。這27人成了政治犧牲品,而呂不韋也徹底排擠在外。最後不得不自殺。

    以上三點就很好的說明了,第28人茅焦進言,為何沒被殺死。茅焦進言,嬴政表面上還是大發雷霆,說要殺了茅焦,但是他沒有這麼做,他的目的達到了。他借勢迎回了太后。不緊達到了她的政治目的,有迎回了目親。嬴政的頭腦,不虧千古一帝。

  • 12 # 墨影娛

    {連殺27名臣子是為杜絕這股迎接太后的不正之風,接受第28位的茅焦則是因為他自己和李斯!}

    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已經道明瞭已經長大成人的人不會完全在意誠信的重要性,他們的每一句話都代表著變化的可能性,有可能上一秒還很確定,下一秒就變得異常否定,但決定這種逆反關係的轉換則是需要讓人深究和深挖的!

    誠如【大秦賦】中的嬴政連殺27位勸諫大臣,卻唯獨接納了第28位茅焦的以死諫言。

    被嬴政誅殺的27名臣子諫言時有幾個顯著特徵:

    1.受利於嫪毐當政時所提拔的官員,算是太后趙姬的人,只要趙姬歸來,他們的位置就可以保住!

    2.27名臣子中有一部分是受相邦呂不韋之子呂輝所蠱惑,因為只要太后趙姬歸來,不僅他們無罪,連相邦或許都能因此免於責罰。

    3.在嬴政剛剛親政之時,就直言不諱的諫言,並且還有逼迫嬴政的意思,撞到嬴政槍口上的這27人自然被連殺!

    在嬴政連殺27名勸太后迴歸的大臣後,朝堂之上再也沒有哪位臣子敢提勸回太后之事。直到李斯有了這種想法!

    但有27名臣子在前,李斯就算想要太后迴歸,也得有個萬全之策,在遭遇茅焦時,李斯就有了個借棍敲人的計謀。

    讓齊國商人茅焦因百金之爭得以機會來到朝堂之上,並直言不諱的以死諫言!直擊嬴政那顆已經不再堅硬的思母之心。

    儘管嬴政命人準備烹了茅焦,但有李斯出面,嬴政就算再怎麼憤怒,也不會殺李斯這位大才之人!

    何況,嬴政自己心中已有迎回太后趙姬的打算,畢竟是親生母親,做兒子的哪能不思念呢?

    故此,在李斯出言時,嬴政借坡下驢,不僅赦免了茅焦死罪,還拜他為秦國客卿,最後更是親自前往雍城迎回太后趙姬!

    綜上所述:是筆者個人對嬴政連殺27名臣子卻唯獨接受了第28位茅焦的諫言的觀點淺述.。

    那麼,大家對嬴政的此舉有何看法呢?你覺得嬴政為何會接受茅焦的諫言?

  • 13 # 沙海古藏

    赦免第28名勸諫者,當是為了順勢而為,借坡下驢,接回太后(秦漢時期孝對於君王很重要),避免自己的聲譽受到進一步影響,團結臣子之心,為統一六國積蓄力量(下面詳細分析一下秦王的心理)

    ‬太后誕子,王尊受損,母子分裂

    誅殺27名臣屬,之前長信侯嫪毐發生了叛亂,太后趙姬竟為其生了兩個孩子,生孩子這件事對於秦王嬴政非常之大!

    想想以自己王者至尊,竟然與區區寺人嫪毐之子為兄弟,秦王政的尊嚴受到了挑釁,王室的顏面遭到了褻瀆,這是嬴政最不能接受的

    嚴格的來說,這件事比嫪毐舉兵叛變,更能刺激到秦王,甚至對自己的血統產生懷疑,嬴政嚐到了被母親背叛的感覺,此時他的內心是糾結的、無助的、分裂的,那麼多年純潔的母子之情,此後化為烏有。

    王者本就是孤獨的,最後的母子之情也離他遠去,母子徹底分裂,且裂痕永遠無法修復啦,這是嫪毐時間對嬴政最大的打擊,比兵變還嚴重

    ‬連殺大臣,發洩憤怒,平衡力量

    但是身為王者,也必是孤獨的,孤家寡人不是白叫的,痛定思痛,如何處理?秦王經過這一次的事件,明白要迅速平復此事,接下來著手的主要任務就是完成自己平生鴻鵠之志——一統六國

    作為王者,他開始平衡朝堂上的佈局,之前相邦、太后、以及嫪毐所有與之相關的勢力,必須全部接由此事全部清除,才能讓秦國的朝政完全由自己掌握,令行禁止皆由自己,所以為太后勸諫之人(其實也是為相邦呂不韋勸諫),全部遭到了誅殺,這就是王者之心,王者之道,不可揣摩,去除了這一些列的絆腳石,接下來可以展翅高飛啦

    ‬朝堂換新,借坡下驢;挽回聲譽,凝聚人心

    相邦呂不韋太后嫪毐集團整體下線,宗室的力量得到進一步的削弱(試想原來修渠用地都不得實行,不削不行),此後外客集團和華陽太后的楚系勢力重新佔據朝堂,朝堂上的氣象不可同日而語,這一切都是為了統一六國作準備

    在第28個人茅焦來勸諫之後,秦王的內心也受到促動,為了大局,為了王者之聲譽,來平復朝政的動盪,天下子民的不安,嬴政就坡下驢,順勢而為接回了太后,挽回自己的名聲,凝聚了士人臣民之心,為後面統一大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史載此後,太后被秦王政幽閉禁足,直至生命的最後,再沒出現在秦國政治舞臺上

    不得不說,這一系列事件的發酵,最終導致的結果,是秦王嬴政翹首以待,熱切期盼的,唯一沒有料到的是太后深陷其中,紛繁複雜;好在嬴政透過及時的處理,最終掌握了權力之柄,從此以後開始了統一六國的征程,終於逐漸成為了局勢掌控者!舍一人,而取天下統一之大業,或許這就是王者之心吧。

  • 14 # 論鑑

    鏡頭回放:嬴政讓郎官把烹鍋前茅焦拖走後,盯著李斯:“下次再讓別人幹這種事……”李斯迅速介面:“被烹的就是臣了”,其實這就是謎底,不知看懂的有多少人?

    2,這27名打著孝道諫臣,是呂不韋以退為進試探性進攻,若嬴政同意迎回趙姬,呂不韋既可以和趙姬重新結盟,換來宗室籌碼,也試探出了嬴政對自己態度。呂不韋心思嬴政怎能不清楚?但更多是一種恨,這種恨包含著多種因素,複雜而又深刻,作為幕後推手,呂不韋不但玩弄自己於鼓掌之中,也用嫪毐毀了母親,還差點毀了秦國,百死不能恕其罪!無論從江山社稷還是人性角度,嬴政都會對27個諫臣迎頭痛擊,殺給你呂不韋看。

    但齊華人茅焦不一樣,茅焦代表李斯,李斯秦始皇一個陣營,所以茅焦屬於嬴政陣營,且是贏政迎回母親必不可少鋪墊,微妙關係中,戲必須要演,而且還要逼真,在天下人面前樹立起兼聽則明的賢相,換取更多人心歸附。

    鏡頭回放二:嬴政走出大殿大喊:“茅焦,你想給天下人留下直諫美名,寡人偏不遂你願,偏不讓你死。”茅焦這時還在裝,做勢欲往銅鍋裡跳,這齣戲很精彩。

    嬴政所有表現,既有戲的成分也有真情流露,真真假假。對於母親,他傷透了心,和嫪毐姦情讓自己和宗室蒙羞還是其次,死不悔改,差點毀了秦國,毀了一統天下夢想是最疼的。

    作為大秦最有權力4駕馬車,迷失的趙姬把自己和嫪毐緊緊捆綁在一起。呂不韋也痛恨嫪毐,但這種恨只是由於權力分配產生的,所以態度很不明朗。嬴政只有25%的機會逆勢翻盤,出一點差錯,嬴政和追隨者將都死無葬身之地,連公子扶蘇都無法倖免,西部帝國徹底毀滅。

    而此時,秦國30萬大軍被嫪毐利益盟友趙魏韓50萬大軍牽制,驪山大營遭遇兵變。嬴政所有籌碼只有宗室千人和三千郎官,2200郎官留在了章臺宮,800郎官隨嬴政去了雍城。嫪毐手中卻內有禁衛,縣兵,騎衛和眾多門客,外有嬴虞控制的五萬驪山關中軍團,大臣80%騎牆。嬴政幾乎必輸無疑,兇險程度遠超李世民玄武門兵變,九死一生,而所有致命,都來自於最愛的母親,希望失望絕望交織的怒火可想而知。

    不論出於哪種目的,趙姬都應該有所反省,畢竟嬴政也是自己親生骨肉。但她卻一錯再錯,把自己與奸人緊緊捆綁一起走上弒君叛國之路,怎不讓嬴政痛徹心扉?

    天下有哪個孩子不愛自己的母親?但心靈的傷痕只有時間才能癒合。

    嬴政的心還在滴血時,一切迎回太后諫言都屬於不知死活,龍有逆鱗,觸之必死。呂不韋偏偏這時丟擲27個炮灰,並用假忠繼續蹂躪帝王傷口,不死都不可能。而茅焦是自己人,嬴政也已過了療傷期,所以是不會死,這才是深層次原因!

  • 15 # 體育雜譚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想得太複雜。

    秦王嬴政主要的“離間”、“反間”計的謀劃者尉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大家可以看出嬴政的形象其實不咋地,起碼沒有張魯一飾演的偉岸周正。儘管尉繚的話或許有些誇大不準確,但是從秦始皇后來的暴政來看,他在性格上和行事上是夠狠辣的,儘管《大秦賦》試圖透過一系列變故來展現他心路歷程和性格上的變化,但這人絕非常人是事實!

    嫪毐和趙姬的穢亂宮闈,的確讓秦王怒不可遏,這就是逆了龍鱗,是奇恥大辱。當然有人勸諫他不允許,殺27人也是他暴虐的一面,也是進言者時機和方式以及目的的不當,沒有能打動嬴政。至於嬴政的目的也就是樹立親政後的權威和不可挑戰性!

    但是怒火不會老是熊熊燃燒,茅焦進諫有他本身的膽識,也有勸諫的技巧和時機。就是他用最能打動嬴政一統天下的壯志來說明孝道和人心所向的必要性,而嬴政在怒火過了之後其內心也不是那麼決絕了,這樣雙方都有迎回太后趙姬的意願,那麼嬴政也就就坡下驢惺惺作態一番,聽從了茅焦的諫言。

    其實“孝道”是任何人都要遵守的,秦王嬴政也是如此。儘管他殺了不少諫言者,但畢竟還是讓趙姬回到了咸陽,並在趙姬去世後讓她和他父王合葬在了一起。人和“母親”的情感是最難割捨的,可是我們生活中還有些人因為一些小事做出不贍養母親的事,是不是很過分呢!

  • 1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前238年,因為受到太后的寵信,又被秦王得知與太后趙姬私通的嫪毐,為了生存和野心,盜竊了秦王玉璽和太后玉璽調動秦兵準備謀反,但是,嫪毐的一舉一動都在秦王政的掌控之中,嫪毐起兵之初,就被早就做好準備的秦王政命令昌平君和昌文君率軍打敗。

    嫪毐大敗,隨即被施以極刑車裂,誅滅三族,所以參與嫪毐叛亂的人全部受到了處罰,嫪毐被車裂後還被砍下首級示眾,嫪毐的黨羽衛尉竭、內史肆、中大夫令等人全部先被殺死然後被砍下首級示眾,嫪毐與太后趙姬所生的兩個兒子被摔死,太后趙姬被囚禁在雍城,並且秦王嬴政明確與趙姬斷絕母子關係。

    秦王嬴政

    同時,秦王嬴政下令:膽敢有為太后趙姬求情的人,一律斬殺。雖然,秦王嬴政下了這樣的命令,但是,先後仍然有27個為太后求情,為什麼秦王嬴政下了這樣的命令,還有人不怕死的一定要為太后趙姬求情呢?這27個人為什麼一心求死呢?

    根本原因在於秦王嬴政違背了孝道。孝道不僅僅是儒家的學說,而是先秦時期所有古人共同奉行的道德標準,墨子也說過:“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的話。子女孝敬父母更是整個社會基本的倫理道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礎。

    《尚書》中記載了上古時期的部落首領舜的故事,舜從小受到父親瞽叟、後母和後母所生兒子象的迫害,但是無論受到什麼的不公平對待,舜對自己的父親都是孝敬有加,和善相處,所以舜深受百姓愛戴,舜同樣是一位帝王,同樣受到了不公平對待,但是照樣以孝道對待自己的父母。

    孝道

    而勸諫秦王政的這27個人基本上來自儒家的博士,這個時候秦國還沒有統一天下,也沒有焚書和坑儒之類的手段,而是遍採諸子百家的學說,所以在秦國以儒家學說勸諫秦王政也是正常的,他們勸說的理由就是:秦王不能放棄孝道,不能與母親趙姬斷絕母子關係,雖然趙姬做了出格的事,但這事並不是秦始皇不盡孝的原因

    因為這些人是儒生,他們的思想就是儒家的思想,他們並非不怕死,只是秦王政的行為有悖於儒家思想的學說,有悖於孝道,讓這些人無法坐視不理,而且他們的勸說很可能是聯合起來一起勸諫秦王,以上書的名義27人聯合勸諫,企圖以法不責眾的想法來勸諫秦王政,沒有想到秦王政會在盛怒之下連殺27人,並斬首示眾。

    茅焦

    同時這27人敢勸諫秦王政,因為他們知道秦王政並不是一個昏庸的暴君,只要說得有道理,秦王政會聽的,比如後面的茅焦能成功勸說秦王政,李斯能成功勸阻秦王政的《逐客令》,前提是你勸說的話能打動秦王政,但這27個人所勸說的理由沒有打動秦王政。

    秦王政為什麼要殺這27人呢?

    因為要殺雞駭猴。秦王政一生最在乎的就是權力和統一天下,誰也不能奪走他的秦王之位和權利,無論是誰,嫪毐為何要造反?不就是想奪取秦王政的王位和權力,所以才被秦始皇殘酷鎮壓,哪怕是自己母親支援嫪毐,秦王政也要向天下說明任何人膽敢搶奪屬於他的權力和地位,都會被殘酷鎮壓,哪怕是自己的母親,也在所不惜。

    除了嫪毐造反之外,在前一年還生了秦王政弟弟成蟜的造反事件,同樣被秦王政殘酷鎮壓,所有參與成蟜造反事件的人全部被殘酷處理,成蟜本人也逃離秦國投靠趙國,終生不能回到秦國,這就是秦王政要向天下表明的態度,秦王政之所以這麼在乎權力,就是因為他有一個宏大的理想:統一六國,這是任何事都不能阻止的

    嬴政母子

    趙姬是秦王政的母親,在父親秦莊襄王不在身邊的時刻,嬴政從小就與母親有著深厚的感情,在趙國邯鄲生活了9年,嬴政與母親吃了很多苦,母子兩人相依為命,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才有了嬴政當上秦王,而趙姬當上太后的局面,趙姬做任何事,比如像宣太后一樣,只要不動嬴政的權力地位,嬴政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嬴政唯一不能忍受的就是趙姬動了他的王位和權力。

    所以秦王政要殺這27人,殺雞駭猴同時昭告天下,敢造反就是這樣的下場,而這27人勸諫的理由卻是孝道,等於是牛頭不對馬嘴,當然不可能勸諫得了,所以就被殺了,而趙姬是自己的母親,不可能殺,只能囚禁起來。

    當第28個人,一個叫茅焦的人來勸諫秦王嬴政時,茅焦抓住了秦王嬴政內心最在乎的統一天下的雄心鬥志,以秦王嬴政說道:

    秦國正在以經營天下為己任,而大王有遷徙母太后的名聲,恐怕各國諸侯聽到這件事,由此引起背叛秦國。

    茅焦這話說到了秦王嬴政的內心深處了,秦王嬴政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統一六國,如果因為自己囚禁生母的事情影響了自己的統一六國的大業,那麼秦王嬴政寧願放棄囚禁生母,這就是秦王嬴政的雄心壯志,他是以事業為重,重過了自己的親情。

    茅焦甘願赴死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嬴政囚禁自己母親會引發六國的背叛呢?

    因為壞了名聲,秦國想要統一天下,不僅僅是靠武力強大,還要出師有名,哪怕沒有名,也要創造出名義來,秦國統一天下的思想來自於大一統,秦王政明白武力強大隻能消滅肉體,讓人臣服必須還得靠名義。

    此外囚禁自己的母親,斷絕母子關係這樣的做法在當時是絕對的另類和讓人無法接受,秦之後的漢朝以孝治國,把孝道上升到治國的高度,先秦時期雖然沒有這樣的高度,但絕對是當時的主流道德水平,如果秦王政真的這麼做,就成為六國眼中的另類和蠻夷,這不是秦王政所希望的,所以茅焦的話打動了秦王政。

    秦王嬴政

    於是秦王嬴政聽從了茅焦的話,把自己的母親迎回咸陽,沒有再囚禁了,而是繼續盡孝道,但是兩人的母子關係實際上已經破裂了。

    而在電視劇《大秦賦》中,卻把成功勸諫秦王嬴政的事安排在李斯的身上,雖然李斯的說辭與歷史上茅焦的說辭是差不多的,結果也相同,但形式可完全不同,同時,這也說明秦王嬴政並不是一個嗜殺之人,他是一個可以聽取正確意見的一國之君,前提是你說得有道理,能切中要害。

  • 17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電視劇《大秦賦》中,將嬴政的母親趙姬塑造成輕浮浪蕩的戀愛腦、傻白甜。很多朋友覺得這是魔改,其實,雖然《大秦賦》魔改了很多,但關於趙姬的還真不能說有問題。

    因為真實歷史中的趙姬,的確就是這麼個人。她真的沒什麼政治頭腦,能夠當上秦國太后純因背後有呂不韋的支援,還恰好生了個兒子,憑她自己是沒這能力的。

    她對嬴政也沒多少母子之情,為嫪毐生子、還想讓嫪毐之子取代嬴政,這些都是真事兒,並非編劇杜撰。

    那就怪不得嬴政也對她下了狠手,鎮壓嫪毐的叛亂後,摔死兩個異母弟,並將她囚禁在雍城,說要與她斷絕母子關係,永不再見。還明示眾位大臣,敢有為此事進諫者,“戮而殺之,蒺藜其背”。

    大臣們不信邪,前撲後續的勸嬴政收回成命。嬴政很火大,殺了前27名勸諫者,還將其屍首掛在宮牆示眾,卻放過第28人茅焦,並封其為上卿。同時,接受茅焦的建議,將趙姬接回咸陽讓其安享晚年。

    那麼,嬴政殺27名大臣的真正企圖是什麼?

    很簡單,一是宣洩自己的憤怒,二是樹立自己的權威。

    別看嬴政霸氣側漏,是震古爍今的千古一帝,他也有過少年青澀的時候,即王位時只有13歲,國政長年被呂不韋把持,這必然讓他心裡壓抑。

    本該和他站一條線,跟他一起對抗呂不韋的母親趙姬,卻投入了呂不韋的懷抱。歷史上常見的是孤兒寡母齊心協力共抗權臣,當母親的就算做不了什麼,至少也能在心理上給予支援,像趙姬這樣不顧兒子的感受,直接和權臣舊情復燃的實屬鳳毛麟角。

    嬴政年紀雖小,可他不傻,不可能不知道。然後,還沒等他拿出應對的措施,呂不韋就識相地撤了,並將嫪毐推薦給趙姬。趙姬這次更瘋魔,真心愛上嫪毐,為他生了兩個兒子。

    更誇張的是,嫪毐竟還打算殺了嬴政,讓自己的兒子上位。趙姬對此也是贊同的。且不說此舉有多絕情,這兩人真是無知到一定地步了。秦王室又沒死絕,怎麼可能讓外人繼承王位?

    嬴政的父親嬴異人要是在世,還勉強可以假裝是他的孩子。嬴異人都死幾年了,太后突然生子,這可假裝不了。

    這些事情必然對嬴政造成極大的精神打擊,他再堅強,也是血肉之軀,也會傷心憤怒。他驅逐趙姬的時候,大概是真的不想與趙姬再相見。也就不希望大臣們說三道四,殺人,是想讓他們閉嘴。

    另一方面,也能透過這樣的方式,樹立自己在朝中的權威。

    事發時嬴政21歲,親政沒幾年,諸多老臣難免對其輕視。殺勸諫的大臣,是在“殺雞給猴看”,讓眾臣知道他不軟弱、不怯懦,有著堅定的意志和強硬的手腕,誰敢跟他對著幹,不妨惦量一下夠不夠分量。

    可以想像,此事過後,大臣們必然以一種全新的態度來對待他,這正是他所需要的。

    為何又赦免第28名勸諫者茅焦呢?這就得說到,大臣們為何非要他跟趙姬和好。

    大臣們並不是對趙姬有好感,厭惡她的大有人在。身為母親、身為一國太后,趙姬竟做出這樣的事,實在令人不恥。但沒辦法,事情的關鍵不在於趙姬是好是壞,而是在於孝道。

    嬴政可以殺嫪毐,可以殺異母弟,但不能對付趙姬,他必須當一個孝子。這是秦國君王需要對外作出的形像。

    孝道,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世所公認的價值觀。當時正值秦國統一天下的緊要關頭,諸侯們、百姓們都在觀望。嬴政若想創下不世偉業,就不能違背孝道。

    人們才不會管趙姬有多麼嚴重的過失,只會想嬴政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敬,對別人更不會有仁愛之心,不值得追隨。

    這個道理嬴政也懂,知道自己若想籠絡人心,遲早得接回趙姬。也就是說,他不可能殺下去,總會停止。

    至於為什麼停在茅焦這裡,大概是因為茅焦口才最好,以“秦王要統一天下,需以孝義為先”為主題,循序漸進地發表了一番演講,嬴政順水推舟、從善如流,聽從了他的勸諫,為自己贏得知錯就改的美名。

    總之,嬴政、茅焦、大臣們都是明白人,糊塗的只有趙姬。

  • 18 # 夢嫻君

    《大秦賦》中嬴政是一個玩心理戰術的頂級高手。

    他早看出來那27名大臣是受到呂不韋兒子及門客的託付,他們想要透過這些支援呂氏家族的官員,先迎回太后,然後就可以順理成章地不追究丞相呂不韋的問題,企圖恢復丞相府往日的榮耀。

    所以他連殺27名大臣的真正企圖是不給呂氏家族留下一絲希望,讓他們斷絕復興的念想,讓呂不韋早日離開咸陽。

    雖然他表面上說:“凡言赦免太后者,殺無赦。”

    但是其實根本不是心裡真的不想赦免太后,因為太后畢竟是他的親孃,為了他曾經在趙國吃過很多的苦,就算親孃犯了再大的錯誤,打斷筋骨還連著根,是不太可能說斷就斷。

    呂不韋和李斯也都是玩心理戰術的頂級高手。

    他們倆心裡很清楚嬴政的真實企圖。呂不韋在離開咸陽的時候就叮囑過李斯要想辦法讓嬴政迎回太后,這個問題對於統一六國來說非常重要。於私於公,嬴政自己當然也非常的清楚這一點。

    所以李斯作為第28個真實的勸諫者,在呂不韋家族搬離咸陽之後,透過齊國使者之口勸諫的方式,獲得了嬴政的特別赦免。

  • 19 # 了不起的可樂爸爸

    秦王贏政鎮壓嫪毐叛亂之後,又採取鐵腕手段連殺二十七名為趙姬趙太后求情的大臣,頓時震撼到整個朝野,令宗室的族人和外臣來客們一時還真不敢亂做動作,全朝人心竄動。

    那麼贏政連殺二十七名大臣之後,為何赦免了第二十八個勸諫的人?

    其實這個很簡單了,對於古代帝王來說,趙太后和嫪毐這種淫亂後宮的事情,太難以啟齒了,關鍵趙太后還給嫪毐太多的權利,嫪毐了為了自己的孩子能登上王位,還能起兵造反,如果不是王翦將軍的力挽狂瀾,千里救駕,估計歷史還會改寫的。所以如果我是嬴政,好不容易平定叛亂,太后的過錯也不小,沒有懲罰他,把他幽禁雍城而已,剛剛自己真正的親政,真正想讓太后回來的都是以前太后的死忠粉,那副寧死也要覲見秦王迎回太后的,本來就夾帶有私心,如果不迎回太后,自己在朝中的實力會被李斯等人架空,很難生存下去。不論任何年頭,官場都要有靠山,沒辦法,趙太后的迴歸才能讓他們安心。

    其實秦王嬴政心裡何嘗不明白呢,這些大臣逼自己,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允許的,根本是在挑戰王權,我想任何帝王都不會同意的,只是秦王嬴政沒想到,一直殺了那麼多大臣還是有人冒死進諫。秦王朝的強大跟很多優秀的大臣還是有很大的關係的,一個完整的王朝,不可能一直殺大臣的,已經殺了二十七位了,再殺下去,朝堂上管理這個國家機關的人都缺了,得不償失,還有鞏固自己的王權,繼續殺下去也不利於自己政權的統一,所以不可避免要停止殺戮。

    人都會變,心也會變,最後秦王嬴政還是迎回了趙姬。畢竟血肉相連,自己的親母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再大的恨也隨著父母的老去而慢慢的淡了下來。

  • 20 # 良人執戟2

    第一‬個‬問‬題‬的回答一一是‬為‬了‬維護政‬令‬的‬權‬威‬性‬和作‬為‬一國‬之‬君‬的尊嚴。‬

    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一一勸‬諫‬者‬茅‬焦‬忠‬實‬的履‬行‬了‬“文‬死‬諫‬”的封建士‬大‬夫‬傳統,‬勸‬阻‬秦‬王‬逐‬出‬母‬後‬的行為,‬免得落‬下‬千‬秋‬“杵‬逆‬”罵‬名‬,‬利‬於‬收‬服‬人心,‬利‬於‬一統‬天下的霸‬業‬。‬秦‬王‬深‬以為然,‬於是赦‬免‬了‬茅‬焦‬。‬

    ‬忍耐中的卒然爆發

    追根溯源,這起事件的起因應該算在秦國相國呂不韋的身上。因為當時贏政尚未成年,很多大人的事情弄不懂。而當時秦國王后趙姫(秦始皇母親)和相國呂不韋正陷入長期的通姦醜聞中。

    這個所謂的通姦問題比較複雜,身為王后的趙姫其實最早是邯鄲富商呂不韋的紅顏知己,由於子楚(秦始皇父親)也喜歡趙姫,呂不韋為了自己的長遠目標實現,於是忍痛割愛,將趙姫轉讓給了子楚。

    子楚當了秦國國王后,國事全部交給呂不韋處理,自己過著十分糜爛的生活,馮夢龍的《醒世恆言》言之鑿鑿的說:“一柄枯柴怎禁得住利斧砍伐。”長期的宮廷夜生活,子楚精血耗盡,扶牆行走,而趙姫火上澆油,夜夜砍伐。子楚這柄枯柴在與趙姬纏綿悱惻中竟然中風死亡,年僅36歲。

    十三歲的少年贏政繼位為秦王,太后趙姫聽政,相國呂不韋輔政。趙姬的稱呼為莊襄太后,此時的年紀不到三十歲,陰森空曠的宮殿內,趙姬孤枕難眠,不過老馬識途,呂不韋與趙姬秘密往來,舊情復燃......

    有‬過‬激‬情‬以後,‬安定‬和‬關‬懷‬才‬是最重‬要的。‬呂‬不‬韋‬忠‬實‬的做‬到‬了‬這‬一點‬,‬當然,‬也‬顧‬忌‬到‬十三‬歲‬少年已經‬日‬益‬長‬大‬,‬再‬說‬趙‬姫‬的‬要‬求過‬高‬,‬兩‬鬢斑白的呂‬不‬韋‬無法滿‬足‬“黑‬發‬白‬肉‬”的‬趙‬姫‬了‬。‬於是使‬用‬“桃‬代‬李‬僵‬”的‬典故,‬找到一個‬市‬井‬無‬賴‬嫪‬毐‬代‬替‬自己效‬“枕‬席‬之‬勞‬”,‬做好了安‬定‬工作。‬

    (呂不韋)

    呂不韋作為千古名人,眼光自然不錯,計謀也將就,他藉口嫪毐以待罪之身進宮,躲過宮刑一關,把一臉的絡耳鬍用松香粘去,假冒太監成為趙姫的貼身人,為了避人耳目,乾脆帶著嫪毐遷居到雍城舊宮。

    趙姫很快就有了小孩,而且是兩個男孩。不知情的蠃政應母親的要求,封嫪毐為長信侯(與長信宮燈無關)賜與數千奴婢,食邑山陽(太行山東南部),後來又將河西(應該是漢中地區)、太原地區都封給這個太監。我們應該承認,這時嬴政的確是一個孝子,上述舉動都是希望自己的母親高興。

    哪裡知道嫪毐不過是咸陽街頭的混混,只是仗著自己的硬通貨,以為可以吃到贏政頭上。在得意忘形之下,竟然膽大妄為,自稱是秦王的老漢!

    這一切都在秦王的可掌控之中,已經胸有城府的秦王隱忍不發。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四月,二十一歲的秦王在雍城舉行冠禮。嫪毐趁機用仿冒的秦王御璽和太后璽發動暴亂,隊伍由一些雜七雜八的人員組成。

    ‬奇恥大辱 斬立絕

    一個市場混混,憑仗什麼吆喝一些不入流的社會人員奪取秦王天下?利令智昏的嫪毐除了“床上征戰幾人回”還差強人意而外,上戰場刺刀見紅他就萎頓了,幾個回合下來,嫪毐見勢不妙,立即隱遁而去。

    秦王贏政立即下達紅了眼的通緝令(以下簡稱紅通):“活捉嫪毐,賞錢百萬;弄死,賞五十萬。”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嫪毐很快被活捉。

    長安的九月秋高氣爽,嫪毐的心跌至冰點:他的四肢和腦殼被軟篦股繩栓死,用五條牛各綁一股,秦王贏政親自點燃牛尾後的鞭炮,驚炸之下的壯牛,向各自方向猛的竄前,拖著各自栓的物件繞著圍觀人群狂奔,嫪毐所屬三族盡行誅滅。與趙姫所生二子,全部弄死!

    黨羽骨幹份子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餘人全部梟首示眾;餘下四千多家奪爵流放蜀地。

    ‬我來填滿二十八宿之數

    怎麼處理自己的母親莊襄夫人趙姫呢?贏政下令:“隔離在雍城舊宮予以監視居處。”

    朝中大臣覺得贏政斷絕了母子關係,與國家的倫理道德不符,都紛紛進諫。贏政臉沉如冰,冷冷地甩下一句:“為太后事再諫者,斬立絕!”

    秦國的官員們真的做到了“文死諫”的精神,即使砍頭又咋個?只要人倫精神不死,我們就要做那撲火的飛蛾!於是紛紛進諫!於是紛紛被殺!臺階下躺滿了為真理殉身的二十七位進諫官員。

    這位進諫的官員不同,他慢騰騰的走向贏政,秦王冷哼一聲:“你沒有長眼晴哈,臺階下二十七具屍體沒有看到?”

    茅焦梗著脖子說:“天上有二十八宿星辰,現在才死了二十七個,我以我命薦軒轅,填夠二十八宿之數,大王可以成全我求仁得仁!生與死,普通人和國君都不要忌諱,因為生死由命!”

    秦王沉吟不語,矛焦進一步挑開說:“陛下已經釀成大錯,你不曉得哈?隔離生母,首先就是不孝,處死諫士,是暴君的舉措。現在天下之人議論洶洶,紛紛遠離秦國,假如無人為您效力了,臣恐怕秦國會不保,心頭還是虛的,我是為大王擔心,話己至此,生死由大王決定,我眨一下眼睛都算輸,來吧,項上人頭大王自取!”

    結語

    秦王贏政被茅焦的膽識與風度打動,由衷的佩服這個部下披肝瀝膽之言,親自扶起茅焦,拜為上卿,委以重任。然後親自接回母親趙姫,安頓在咸陽皇宮中的甘泉宮,過了十年幸福晚年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嫦娥五號返回艙的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