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吉祥如意392
-
2 # 海線石堤
夷陵之戰是蜀國大舉進攻東吳,精兵大出,欲滅吳以雪國恨,是事關國體之戰,是大戰。
然而劉備在進軍之中,對敵情報工作做得不細,把胸羅錦繡,算無遺策的年輕將領陸遜當作黃口稚子,譏笑東吳無人。
在具體作戰謀略上,把大部隊移入密林避暑,犯了防火大忌。使陸遜有機可乘,遂能火燒連營,大敗蜀軍。
此戰暴露了劉備本身軍事才能的不足,使蜀軍喪盡精劉銳,轉入頹勢。
可以說劉備用人還是有眼光的,有君主之風,但卻非將才,夷陵之敗,也就毀了他自己。
-
3 # 靜夜思160519196
劉備在伐吳之戰中瞻前顧後,既擔心曹丕抄他老窩,又想吞併東吳。他的這種矛盾的心態讓他對東吳的戰爭無法全心投入,一步錯步步錯,最後失敗。伐吳之戰是一場關乎國運的大決戰,劉備好像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就像兩個劍客決鬥,一個孤注一擲,全力以赴;一個想著家裡的老婆孩子,三心二意。最後的勝負可想而知。
-
4 # 蘆雪庵史論
夷陵之戰的失敗標誌著劉備集團徹底失去荊州,蜀漢政權再無可能登上荊州土地。同時,蜀漢政權領導人、蜀漢政權皇帝、蜀漢政權軍事最高指揮人劉備,也在此次兵敗後與世長辭 ,蜀漢政權進入諸葛亮時代。
戰爭只有兩個結局,輸或者贏。古時西楚霸王項羽贏了一輩子,最後落得垓下自刎的局面。難道因為項羽最後兵敗就可以斷定項羽不會用兵?難道就可以說明項羽軍事水平低嘛?顯然不能。劉備一路走來也是打過一些勝仗的,只不過羅貫中毫不客氣的將這些勝利都安在了諸葛亮身上,如火燒博望坡,這就是劉備指揮得當。
如果跟同時代三國初代領導人相比,劉備的軍事才能怕是遠不如曹操、孫策。劉備的發家史也是十分的艱辛,被概括起來可以稱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劉備曾先後投靠公孫瓚、呂布、曹操、袁紹、劉表,自己的妻兒在戰火之中五次離散或被俘,也可以說是飽經滄桑。
但是大家可以很明顯發現一件事,劉備縱使千難萬險,他都沒有退縮過。我們看到過劉備哭,看到過流被跑,可曾看到過劉備聽天由命呢?
所以很多人都說:小時候喜歡諸葛亮,因為電視劇裡的諸葛亮是個神人;大學時喜歡曹操,因為曹操霸氣,能文能武;工作久了後才發現自己喜歡劉備,以為劉備是一個在三國時期堅持不懈奔走創業的平凡人。
劉備一直被很多人看作是梟雄,其實劉備是一個英雄。眾多人否定他的原因是經常看到劉備跑、劉備哭、劉備打敗仗。但是我們仔細想想,難道曹操沒跑過?曹操沒哭過?曹操沒有打過敗仗?曹操在前期創業時也沒少跑啊。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這是基本常識,打不贏還打那是愣頭青。
就是如此,很多人還是難以接受劉備是英雄這個結論,因為劉備什麼都不行啊。在這裡我要澄清一點,如果您沒有看過正史,僅僅是看過幾集《三國演義》的話,那還是不要作評價。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我一直感覺《三國演義》可以改名為《諸葛亮的傳奇一生》,在這本書裡別說曹操,劉備都是配角,這種小說有什麼參考價值呢?
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否定劉備是英雄呢?無外乎就是劉備發家比較晚,赤壁之戰後撿漏才有了真正自己打下來的根據地,而這時候的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孫權也是坐擁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只有劉備最弱。還有就是劉備兵少,老是拿不出一支像樣的部隊,前期一直借兵,甚至還借將。赤壁之戰時劉備也就才兩萬人馬,有一萬還是劉琦的部隊,自己手下只有關羽攢下的一萬水軍。而此時的曹操有二十多萬部隊,孫權也有十萬精銳,相比之下劉備實在很遜。
記得在《速度與激情》中範迪塞爾說的那句話:贏幾十米不算什麼,先到終點那才叫做勝利!劉備很明顯就屬於前期不快但是能先到終點的那種型別。有很多人會問,劉備的成功到底依賴著什麼,這就有的一說了。
①永遠不變的初心。劉備是要立志做一番大事業的人,儘管他四十多歲才開始趕上時代,一路摸爬滾打沒少吃苦,但他的初心永遠沒變過,那就是一股腦的幹大事,任憑雨雪風霜,劉備一直在路上。
②信譽著於四海。劉備最閃光的有點就是講信用,以德服人。他在每次彈盡糧絕之時都會出現貴人相救,原因就是劉備知名度高,人人都知道他窮,但也都知道他是一位君子。當年他在徐州,陶謙三讓徐州,這是史實,並非杜撰,包括後來劉表讓荊州,都是發生過的。劉備投靠袁紹時,袁紹二百里相迎。投靠劉表時,劉表出城迎接。這就是劉備的人格魅力。
③求賢若渴廣羅英才。劉備與曹操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求賢若渴,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除此之外,劉備每到一處,都會對當地德才兼備的人伸出橄欖枝,有時候為了達到政治目的,有才無德之人也是可以一用。這就是劉備,符合大體卻又不拘小節,真英雄之氣彰顯於胸。
劉備是一個政治家,我們不能苛求每一位政治家都能像李世民、毛主席那樣能文能武,“偏科”是正常的,只要大政方針不走樣,思想不拋錨,一切都是會有變數的。當年的漢高祖劉邦不就憑著一張嘴奪了天下嘛,不懂可以問,知人善任,從善如流才是政治家應該上的必修課。
-
5 # 飛哥說史
不然。
如果夷陵之戰體現了劉備的軍事水平
那麼,漢末前期,諸如袁紹袁術這樣的軍閥,簡直是毫無軍事水平了。
曹操赤壁敗的慘不慘?你能說曹操的軍事水平不高嗎?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李服圖之,夏侯授首。兵敗赤壁,潼關不利。甚至前期被呂布打得好幾次惶惶喪膽,襄樊欲遷都。
但是,這能說曹老闆沒有軍事水平嗎?
顯然不能。
劉備本來就不是帥才,但至少也是個將材。前期也是破黃巾出來的。
久病成良醫
就算沒讀過兵書,經歷過戎馬一生,從死人堆裡摸爬滾打的,什麼戰況沒見過?當陽的難民,赤壁的烈火,雒城的箭雨,漢中的鐵蹄。劉老闆哪樣沒經歷過?光憑戰鬥經驗,也不能說他沒有軍事水平。無他,唯手熟爾。
袁紹、劉備,倒黴就倒黴在經歷了一場大敗之後就死了。其實,如果是年輕的時候這樣大敗,說不定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但是,天不假年。
劉備夷陵的時候都已經六十幾歲了,孫十萬六十歲的時候在幹啥?整天為了立儲而煩惱,為了宮鬥而絞盡腦汁。相比之下,劉老闆也算不錯的了。
你說劉備打仗不如陸遜,我或許還承認。
但是你說劉備毫無軍事實力,這一點不敢苟同。
眾所周知,防守遠比進攻容易一點。
換個角度,陸遜進攻,劉備防守。劉備未必就會被陸遜打得僅以身免。不是嗎?
第二,劉備東征,無論他才智如何,這一場戰爭註定是失敗的。這一點,當時勸阻他的趙雲、諸葛亮肯定能看出來。
劉備的運氣真的不好,東征前,張飛卻又被部下殺死。好比劉邦打仗前,樊噲被人弄死了。少了一員猛將,少了一位指揮官,對區域性的影響是真的能夠影響大局的。
運氣不好的第二點是。
憑藉劉備的政治頭腦,他會認為東征是對曹丕極其有利的。曹操這輩子都想南下,魏國要想統一,勢必要南征。使得孫權兩線作戰,結果孫權玩了個花招,稱大魏吳王,曹丕竟然不聽劉曄的建議出兵東吳。倘若曹丕抓住劉備東征的機會,兵出合肥,直取建業。使得孫權首尾難顧,軍心渙散,劉備在夷陵也未必僅以身免。
所以,劉備可能和曹操有默契,卻看不懂曹丕的操作。
劉備深入吳境,糧草供給困難,這些都是問題。劉備為何如此著急,也是和諸葛亮一樣。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拿下荊州,為兒子日後一統打下鋪墊。
諸葛亮北伐也是,只是希望拿下雍涼,據守關中,效法秦國蠶食之勢。為後人留下希望而已。年紀大了,就想趁活著把該做的事做了。否則為什麼七十歲的司馬懿還要發動高平陵政變呢?
劉備的軍事實力是沒有疑問的,不是優秀的將領,但至少也是個合格的將領。
做不到十分九分,但至少也能拿到七分。
很多人就是被劉備的失敗掩蓋而看不到劉備的亮點。
看看劉老闆戰績
鎮壓張純。
中平五年,時張純反叛,青州被詔,遣從事將兵討純,過平原,子平薦備於從事,遂與相隨,遇賊於野,備中創陽死,賊去後,故人以車載之,得免。
破賊有功
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毌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
拒袁術
袁術來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陰。
斬蔡陽
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火燒博望坡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獻計襲許都
十二年,曹公北征烏丸,先主說表襲許,表不能用。
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當然,前期的劉備敗績也很多。這有一說一。不過我也說了,劉備的軍事水平就是從無數次敗績中成長的,不談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至少也是個良好。
只能說,運氣真的差吧。
-
6 # 殺胡世家的異見
也不算吧,劉備水平也就那樣了,畢竟是個賣草鞋的
怎麼說呢?如果劉備不是兵力碾壓,可能用兵會更謹慎一些,劉備飄了啊,一輩子被別人壓著打,難得拿到這種優勢局
-
7 # 彼岸長安
劉備是以軍隊起家的,夷陵之戰僅能提現他大兵團作戰的水平。
1,劉備人生中輾轉幾十年,打過的很多仗,人生中最大的兩場仗是赤壁之戰打助攻,夷陵猇亭之戰直接被東吳大將(當時還是小將)陸遜一個蓋帽完成了蓋棺定論,身死永安。這能說明劉備大兵團作戰水平實在堪憂。
2,劉備一路坎坷走來,曹操盛讚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曹操何以知道?劉備當時隨青州刺史田楷支援徐州陶謙,曹操數萬軍隊攻劉備駐守的郯城,硬是無功而返。這足以說明劉備的守城水平還是相當高的。
3,劉備漢中打張魯,南收荊州武陵、長沙、零陵等郡,滅劉璋取益州。這類戰役也是不勝列舉,劉備也是勝利者。所以說劉備的指揮水平還是可圈可點的,有缺憾的是大兵團決戰水平略有不足。
-
8 # 雄鷹展翅長空
夷陵之戰是221年7月至222年6月吳蜀兩國在夷陵一帶的大會戰,在這次大戰中以劉備的失敗而告終。此戰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統稱三國三大戰役。
夷陵之戰中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看出劉備本人真正的軍事能力,當然並不能僅僅因為夷陵一戰的失敗就全面否定劉備的軍事指揮才能;但是我們透過三國時期的史書看劉備的軍事指揮史來看:劉備很會用人是一個帥才,自身卻不是一個優秀的將才。
赤壁之戰中劉備聯合孫權打敗了曹操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但赤壁之戰的實際軍事指揮者是周瑜並不是劉備。赤壁之戰後知人善任的劉備身邊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幕僚集團:諸葛亮、法正、龐統等人,類似於今天的參謀制度。自此之後劉備帶隊的軍閥集團依賴優秀的參謀部先後奪取了益州、漢中等地取得了一系列的軍事上的勝利,蜀國的力量進入巔峰。
公元221年7月劉備率領5萬多蜀軍東征吳國,而此時龐統已死,諸葛亮沒有隨軍出征,劉備的身邊已經沒有了多謀善斷的參謀團了。夷陵之戰開始時劉備派吳班、陳式帶領水軍屯軍夷陵,而另一部分則在陸上駐軍。這樣的佈局原本對吳軍威脅極大,可是劉備卻放棄這樣的一種佈局,把所有的部隊都放置於二三百里的崇山峻嶺之中,採取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處這就讓部隊很難一下子全部展開出來,行動上明顯多有不便,最後馬良勸劉備不要駐軍在樹林茂密之處,但是劉備卻不聽勸告。這些都給了吳將陸遜可乘之機,222年6月夏,陸遜下令東吳軍隊齊集夷道猇亭這地方,開始對蜀漢進行全線反擊。當時陸遜下令軍士每人手拿火把,殺進蜀營就放火。當時蜀軍大亂,劉備被這突如其來的反攻更是手足無猝,吳軍順風放火,蜀營頓時燒成火海一片,吳軍個個放火,人人殺敵,一口氣連拔蜀漢40座軍營。蜀漢軍隊全線崩潰。
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犯的錯誤是很明顯的:首先是輕敵,開戰前瞧不起陸遜;不察地形將5萬人的部隊無重點的處處結營連綿幾百裡;紮營在茂密的樹林;放棄水陸並進的策略。
事實上劉備本人不喜歡讀書,對兵法的研究不深,行軍打仗依賴身邊優秀的參謀團,而一旦劉備身邊缺少優秀的參謀時,劉備本人並不善於使用兵法的弱點就會暴露出來。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兵法、作戰方法、排兵佈陣和出謀劃策等等很多知識都是來自書上的,然後和現實經驗結合打仗就很厲害,劉備偏偏不喜歡讀書,所以這一點成了他的天然弱勢。
在《三國志》中,很多人都對劉備的軍事才能進行過評價,在夷陵之戰前夕,陸遜對劉備的軍事能力進行過一段評價: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而曹丕聽說劉備連營七百里,當著群臣的面嘲諷了劉備一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
回覆列表
七律:有感昭烈帝劉備
為雪弟恨出西川,
不諳兵法強徵戰。
依山下寨解水困,
擇林安營遭火難。
折戟夷陵徒懊悔,
喪師夔關枉嗟嘆。
無顏成都見臣民,
飲恨白帝命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