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風不惹事
-
2 # 材料科學分析
形式主義在作祟。一是為了表示立場,二是怕人家不知道。本質是為了邀功。形式主義的根源是利己主義、機會主義思想,不願意埋頭苦幹做實事。是違背社會主義的,是有害的。
-
3 # 鄉下人林博
樹碑立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的傳承偉大文化信仰,正因為有這種偉大的精神文化傳統,才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傳承至今的唯一文明古國。我們要弘揚這種文化,繼承這一偉大的遺產,鍾南山先生為民族和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樣,我們為什麼不能為兩位老人塑像立碑呢?
-
4 # 楊永湘203
人死了之後,為了紀念,便立碑。所以,碑是活著的人為死去的人立的,是為紀念其生前的功績與榮光。
因為碑所表達的是功德榮光,現今社會,為爭功或拍馬屁,便出現了為活人立碑,甚至於為自已立碑揭幕,這是拋棄廉恥,功利至上的結果。這不僅違背社會主義價值觀,也是無視倫理道德的,大眾應當鄙視。
-
5 # 野柳成行
只有給活著的、對人類有巨大貢獻的人立碑,才能使廣大人民群眾對榜樣的學習有現實感、親切感,也才更加彰顯榜樣的力量!
-
6 # 新手聊開車
我們國家的教育大多都是以懲戒作為標準,從幼兒園開始,做錯事就要挨罰捱罵,幾乎沒有一個人從小到大學畢業沒有不捱過罵捱過罰的,所以看到有表彰一個人就覺得不自然,表彰分有很多種,被表彰的人願意接受不反對,又可以教育到下一代何樂而不為呢?
-
7 # 老喬遊記
給仍然健在的活人立像,在我們傳統文化中確實有些特殊,但是在歷史上並不鮮見。
譬如,在海峽兩岸,都有為領袖立像的情況,並且延至全國,全地區。
被領導的人民以此來表達對領袖人物的崇敬和其精神的褒揚。這種情況不光現代有,古已有之。
問題中所提出的立“碑像”這是一個混淆概念,實際中,碑是碑,像是像。進而言之,確實很少有給活人立碑,而立像則常見的多,普及的多。
這帶來第一個問題:鍾南山,值不值得家鄉人民或者曾經他上過學的附屬中學為其立像。
答案是太值得了,太值得了,太值得了!
鍾南山是當代國士。其在新冠肺炎和非典疫情中,所解救的人的性命何止千萬。不光在廣大民眾中享有盛譽,是責任、擔當、專業、公益的代名詞。而且難能可貴的是,還受到中央以國家名義的高度認可。這種聲譽,試問古今中外醫家中有幾人能夠獲得。
很多人糾結於人們為活著的鐘南山立像,為什麼活的人不能立像,非要等著死了之後再來學習、追憶、褒揚,等著所謂的“蓋棺”才能“定論”嗎?
別了。不要一邊反對著讓英雄流血又流淚,幹得又是這樣的事情。何況在當下這個社會上,不是今天的鐘南山需要這種褒獎,而是社會更需要透過弘揚鍾南山的精神,來實現自我教育,呼喚這個民族誕生更多的國士,更多的國士擔當。
-
8 # 清香益遠5
立碑是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自已家中老人逝世後,子女大都為其立碑以示孝敬緬懷之心意,特別是在公墓裡面清明節去祭奠容易找到自家親人的墳墓。
活著的人立碑我認為有三種情況:一是對人類或地區做出巨大貢獻,人民為牢記他的功德,刻碑立傳,以示後人。二是有錢的人,為孝敬老人,提前買地修墳立碑,讓老人看到死後的住所,使老人高興。三是少數富起來的人,自以為勢,買地修墳大興土木,刻碑立傳。有的相信封建迷信,認為自已選擇風水寶地為墓,讓後代富貴相傳等。
俗話說:"蓋棺定論"。除群眾為貢獻極大的人立碑外,活人最好不要這樣做。
-
9 # 文旅小秘
在我的家鄉,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有個曾在香港某基金會的老人回鄉探親時,很想留點什紀念物在家鄉,以待百年之後常有人想起他,他沒有子女,大陸的親友也不多,於是把自己的想法跟當地政府一提,政府當然同意,只是在修橋這件事雙方談不攏,出資人想在橋頭立一座雕像並刻上自己的名字,政府官員猶豫了,經請示上級,上級也婉然拒絕,理由是當時香港尚未迴歸,這個問題有點複雜了。最後這位老人在自己的出生地全資建了一所小學,名叫懷鄉小學,小學環境很好,裡面立有老人的雕像,並記錄老人大愛功績。現在老人離世多年,在當地,只要一提懷鄉小學,大家都會想起建設者大概長什麼樣兒!說這個故事是想表明自己支援華南師大附中立鍾南山院士雕像這件事,既表示全體師生對鍾院士的崇敬之意,又體現中國新生代不能忘本,我們要銘記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奉獻精神。如果因此攻擊華師大附中和鍾院士本人,那麼我基本認為這個人把頭鑽進牛角尖兒去了。
-
10 # 釋近明
我覺得鍾南山院士,在兩次重大疫情不顧個人安危及年歲大,挺身而出,為人民,為國家避免大麻煩作出的重大貢獻,此大英雄,如不能作為人生正確價值觀的偶像,又可樹立誰?曾幾何時,明星藝人充斥正道,有些幾乎富可敵國,難道美貌可以消除瘟疫?難道美貌可拒敵?更難道美貌可促進科技發展嗎?國有危難,能義無反顧站出來,參予解決問題者,不是國士又是什麼?國士代表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理當大張旗鼓地弘揚。
-
11 # 午夜陽光3226
樹碑立傳在中國是對有貢獻者的最高獎賞,但一般傳統都是給己故的人立,給健者立比較少見。華南中學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個像設計得實在不盡人意,鍾院士是健在的人,你要塑像,就塑一個藝術一點的的形象,比如全身的逆風行走的形象,或伏案沉思的形象都可以,你非得弄一個跟陵園裡一樣的頭像,更可氣的是下面還按墓碑的格式寫了個出生日期,後面還有意空著一個地方,華南中學也算知名學校,在辦文化事時卻如此低階,真是讓人失望。從當前群眾的反映看,批評的聲音很高,根本沒有達到藉助名人宣傳自己的效果,對鍾院士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起到了不小的被壞作用。從這個事件起碼有兩方面教訓要吸引,一,藉助名人抬高自己的心態當適可而止,華南中學塑像的初衷,不能否定其對鍾院士的熱愛,但拾高自己學校知名也肯定是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二,學校是傳播文化之地,自己的文化行為卻非常低俗,這是不能容忍的。
回覆列表
那你說說為什麼非要死了才能立碑?活人為什麼就不能立碑?活著能被立碑者是被人們肯定的對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人,是被人崇拜敬仰的人,是所有噴子鍵盤俠永遠無法望其項背的人,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