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魔影三重奏
-
2 # 來顆大伊萬
百里奚,姜姓,是姜子牙的後人,本來是虞國大夫,在周王朝的時候,卿大夫就是諸侯的兒子或者孫子。所以百里奚實際上就是諸侯權貴。
虞國被晉給滅了,百里奚這才成了奴隸,後人把百里奚說成奴隸忽略他的出生,無非是想造成一種舉賢不問出生,屌絲也能逆襲的假象罷了。
-
3 # 歷史風暴
題主小哥,首先在這裡要糾正一下,百里奚可不是貧苦人家出身。
雖說他在楚國是奴隸,但在被楚國人變成奴隸之前,他是中原地區虞國的大夫。
這個國家可是大有來頭,虞國國君祖上是吳國的建立者之一的吳仲庸先生,也是周天子的親戚。
這件事兒要上推到商朝末年。
那時,位於西岐地區的周國已經開始發展壯大,當時的太子叫做周伯,也就是周老大(周國是以姬為姓,也可以稱作姬老大),可是他沒有子嗣,所以按照父傳子家天下的傳承,周老大當時的處境非常尷尬。
而與此同時,他們家老三卻生了一個大胖小子。
這個大胖小子生下來之後和常人不一樣,據說有4個乳頭,所以周王也就是周伯的父親看到之後非常吃驚,認為異人必有異象,脫口而出:難道我周國將來會在他的手中奪取天下嗎?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在一旁的周伯本來在繼承事件上就有點尷尬,聽到這句話之後就更尷尬了。
周伯是一個非常忠厚仁義的孩子,他覺得父親應該把國君之位傳給老三,並且把這個想法和老二仲庸交流了一下,老二認為也是這樣。
不久之後,國君生病,周伯以給父親採藥的名義和老二一起遠走他鄉,來到了今天的蘇州(也叫姑蘇)這個位置。
這裡距離西岐有數千裡之遙,而且當地還沒有接受華夏文化的洗禮,是一片蠻荒之地。
來到這裡之後,周伯和二弟斷髮紋身,表示從此之後再也不回周國了。
於是,國君之位就自然而然的傳給了他們家老三。
老三的這個孩子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周文王。
周文王繼位之後,周國更加強盛,三分天下大半在他的手中掌控,於是到了周武王時期趁商朝大軍東征的機會發動襲擊,並在牧野打敗了紂王,奪取了天下。
當年的預言也得到了應驗,天下成了老周家的了。
那麼,周武王這個時候就派人去姑蘇尋找周老大和周老二的後人。
再說這兩兄弟在當地的發展。
兩兄弟不管怎麼說也是受過正統精英教育的人,面對姑蘇一帶的文盲簡直是降維打擊,所以很快當地人對兩兄弟就特別佩服,願意搬到他們家附近居住。
不久,周圍就聚集了數千家。
這個時候周老大把自己的姓改名為吳。
周圍人不瞭解用意,於是詢問周。
周老大說,我改了自己的姓,是因為我決心從此之後再也不回老家了,而且我絕定讓二弟繼承我的事業。
當然,二弟也隨兄改姓,叫做吳仲庸,在這裡輔佐大哥。
很快,他們的勢力範圍就擴張到了方圓幾百裡地,儼然一個小型諸侯國。
雖說兩人距離關中老家數千裡之地,不過從來沒有切斷和老家的聯絡,所以周武王奪取天下之後就派人向老二吳仲庸的後人報喜,並且冊封這個小型諸侯國為吳國。
同時,又把老二另一部分的後人遷到中原地區,建立了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是百里奚在成為奴隸之前服務的虞國。
百里奚是當地的貴族,官居高位為虞國大夫,這個諸侯國是周朝宗室之一,非常根正苗紅,這樣的國家又位於中原地區,所以該國的高階官員識文斷字是非常正常的事兒。
當然,題主小哥在你的問題中也說到,理論上當時的全國老百姓應該不識字兒才對。
這個印象也是錯誤的。
雖說近代以來我國人口識字率曾經達到一個非常低的程度,但是不要忘了,我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文明古國。
這個世界上有5個非常重要的文明古國,分別是古希臘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
這五大文明古國,按照目前的資料顯示,最起碼古希臘、古巴比倫和中華文明早在數千年之前就是非常重視教育的文明古國。
例如,古巴比倫文明雖說當時沒有發明出紙筆這樣的比較便捷的書寫方式,但是為了普及教育,他們用泥板來寫字兒和學習。這種愛學習的風氣後來深刻影響到了著名的巴比倫之囚猶太人,並被他們帶回老家,從此猶太人以愛學習著稱。
古希臘時期,之所以一個小小的希臘半島就人才輩出,那也是因為整個國家的公民都有普遍受教育的權利,甚至是有相關規定來執行,所以在那個時候如果僅僅統計該國公民受教育程度,那是非常高的,絕大多數公民讀個書、寫個字是沒啥問題的。
我國最起碼在周朝的時候也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漢書》中曾經記載,周朝的時候實行的是”少有所長、老有所養”的政策,小孩在10來歲的時候就要接受教育,學習閱讀、寫字兒、基本的算術、天干地支和禮儀等等。
由於執行的是少有所長老有所養的政策,所以即便是最普通的國民,在受教育上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
而優秀的人會一直讀到大學。
當時全國一共有兩所大學,分別位於周朝的東西二京。
學好之後,經過畢業考核,合格者會得到君子這個爵位。
最優秀的在周朝首都任職,剩下的回到老家被當地的諸侯國聘用。
大學期間教授的6門功課被稱為君子六藝,後來又被孔子照搬過來,所以又稱為儒家六藝。
也就是說,就算百里奚是一個普通小老百姓,只要當時他所在的國家依然執行著周朝早已經定下來幾百年的教育制度,讀書寫字是沒什麼問題的。
關於普及教育這件事兒,在齊國發生過一個故事。
齊桓公當上國君之後,特別希望自己的國家變強大,於是廣佈招賢榜。
可是半年過去了,只有一個人來應聘。
然後,齊桓公就問他:你都有什麼呀?
這個人說:小人我住在臨淄的郊區,沒啥能耐,就會背誦99乘法口訣。
齊桓公非常生氣,跟他說:乘法口訣齊國的小孩都會背,你好意思跟我說這個?
應聘的人道:如果您能把一個會背誦乘法口訣的人重用起來,您還愁天下的能人不來投奔您嗎?
可見,雖說春秋時期已經禮崩樂壞,但是各諸侯國應該還保持了周朝早已經制定的教育體系,各國的普通小老百姓可能沒有機會再去讀大學,得到基本的教育應該還是可能的,所以齊桓公才會說齊國小孩子都會背誦乘法口訣。
(圖為裡耶秦簡出土的乘法口訣表的殘片)
以上!
-
4 # 小哥三戒
其實不然,百里奚年少時應該是沒落貴族的後人才會有讀書的權力,生而為奴是沒這權利的。同理韓信,應該是沒落貴族出身,不然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揹著劍去當街溜子的,一個寧可餓暈也不肯放下身段去做商農的胸有大志的街溜子。
-
5 # 旅行者說文史
先秦時期的取仕途徑主要依靠宗法制度,也就是說基於血緣關係來分配權力和財產的,特別是西周建立以後,周王室制定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宗法制度以後,每一個人的身份從出生那一刻就基本固定下來了。周王室的宗法制規定,天子的正妻所長的長子才有繼承王位的資格,其他兒子只能被分封到各地成為諸侯。依此類推,在諸侯國內,只有諸侯王的嫡長子才能繼承諸侯之位,其他庶子則被封為卿;卿的庶子被封為大夫;大夫的庶子被封為士;士的庶子就成為了平民。如此環環相扣,緊密相連,每一個人的身份也註定了各自的政治(社會)地位。
百里奚作為秦國第一名相,千古流芳,但是在眾多史書中的記載,他的身份卻是非常模糊的,現在很多資料在介紹百里奚的時候,只是說他是姜姓,自幼家貧,齊遊學時曾乞食於人。姜姓來源於炎帝,自夏商以來,就有齊、許、申、甫四國,世顯諸侯;到了西周還有齊國、紀國、呂國等諸侯國也都姜姓。
那麼,百里奚到底是出自哪個諸侯國的姜姓呢?
不太清楚!
百里奚
但是,據《姓源》所載,周代姜尚(太公望)受封於齊國。其後有出仕虞國者,為大夫,受封於井邑,稱為井伯,其子孫遂為井氏。後晉國滅虞國,井伯之後井奚逃亡到秦國,即為百里奚。如果按這個說法,那麼一切都說得通了。百里奚的先祖井伯來源於齊國的姜姓,也就是姜子牙的後代,後來到了虞國當了大夫。
根據當時的宗法制度,大夫在社會上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井伯的嫡子仍然可以繼承他大夫的爵位,而庶子還可以被封為士。士作為社會階級的最低層,還是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社會關係,雖然他們的子孫可能連點政治地位也喪失了,但是,由於家族的這塊金字招牌,受教育的能力還是可以實現的,所以,百里奚應該是井伯庶出的一脈,但是,離井伯的血緣也不會太遠。
據統計,西周的單字數量只有3000多個,平常使用的也不會超過1500個,其書籍更是少得可憐。孔子“韋編三絕”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當時的書籍太少。所以,當時士子的能力更多的來源於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而作為士族的後代,百里奚明顯有這個優勢。百里奚雖然自幼家貧,但是其家族的其他成員仍然有一定的政治地位,這就給他的求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
6 # 小王的雜貨鋪
但凡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都是真的大佬!
識字讀書一定要買書?
不然!
古代的人看的書可不是我們今天的書,那都是分量很重的竹簡!所以都是裝進了腦子裡的!
這裡看到就裝進腦子,那裡看見就裝進腦子。
你再看百里奚的經歷,就知道,他本來就不是真的奴隸!
回覆列表
學問不是僅靠書籍,可以是人生閱歷,隨處都有真理,萬物皆吾師,學問全是從萬物中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個字不識的人,一樣可以學富五一手,只要有一個聰明的腦袋,善於發現萬物的奧妙,也可以裝下知識一籮筐,要仔細一推敲,一加工。海量知識就可以擁有。所以不要以學識衡量一個人的知識,要以一個人的吸收知識的高明否決定。楊秀清一個鐵匹,大字不識幾個,一樣成為三軍統帥,洪秀全識人有一套,不以知識多少定英雄,英雄不問出處,有一個一個字不識的人,當了廟裡面的主持,何故始然,慧根才是成才的法寶。瞎子都能學富五車,為什麼呢?留心才能留下腳印。印在腦海就成了知識儲備。勿小瞧沒有文化的人,一樣的天才。一樣的大帥。只要有吸鐵石的吸引能力,知識偏愛苦心人。留心才能留下四書五經。就問你用心了沒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