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浦安國學堂

    魏國是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不是不想滅了韓國或者齊國,而是沒有這個實力。

    戰國初期,魏文侯經過三家分晉後,任用李俚、吳起變法,魏國的整體實力獲得了質的提升,也有意向重新統一三晉,然後向東、向西發展。在這段時間,與韓、趙、齊、秦皆有戰爭。與齊國更是發生了桂陵、馬陵之戰。秦國更是被魏國打的丟失了河西大片土地。

    總體而言,魏國的整體發展戰略出現了問題。魏國的國家地理位置總體是處於四戰之地,戰國初期,山東(崤山以東)各國總體實力是要強於地處西部邊陲的秦國的。魏國的最佳國家發展戰略應該是向西發展。如果向東,齊國是老牌霸主,國家整體實力不弱;向南,楚國幅員遼闊,地廣人多;向北,韓、趙兩國整體實力合計也與魏國相當,如果強行向北發展,勢必與韓、趙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而如果向西發展,秦國地小人少,而且其背後還有戎狄等少數民族的襲擾,是魏國發展的最優選擇。

    魏文侯時期,魏國整體的發展策略也是重點向西部的秦國發展,但是魏文侯之後的魏國君主則傾向於先統一三晉,然後與齊、楚爭奪中原霸主,最終導致了桂陵、馬陵大敗,魏國精銳魏武卒全軍覆沒。

  • 2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戰國時代的魏國,位於中原腹地。也就是說魏國位於兵書上所稱的“四戰之地”,因此魏國無法做大做強。

    一旦魏國起兵滅韓,秦、楚、齊丶趙必然聯手出兵干涉。魏國不可能獲得滅韓丶滅齊的機會,更談不上獲得機會去統一天下。

    但凡,能崛起於世的大國,必須有一個相對寬鬆的周邊環境,供其崛起。秦、楚丶齊三國,原本地處偏僻,既能避過中原爭鬥的鋒芒,又有可供拓展的空間,因而秦丶楚丶齊三國後來發展成了大國。而齊國位於山東半島,拓展空間不如秦丶楚兩國大,所以戰國七雄之中,最終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就只剩下了秦丶楚兩國,沒齊國什麼事了。

    誠然,戰國時期的魏國,可謂人才濟濟、將士勇猛,但是魏國不幸位於“四戰之地”,因而導致其無法崛起!

    古往今來,天時丶地利都是決定一國是否能崛起的必要條件。阿拉伯帝國丶波斯帝國丶蒙古汗國丶俄羅斯丶美國…,這些崛起過的大國,無一不是崛起於偏僻之地。相較之下,法國丶德國等頗具實力的國家,之所以無法發展成為地域遼闊的大國,其根本原因就是法德等國,位於“四戰之地”。

    一旦一個國家位於“四戰之地”時,就不可能做強做大,更不可能崛起!戰國時期的魏國是如此,今天的以色列亦是如此。一國位於“四戰之地”,能做的事只有自保,而不是崛起!

  • 3 # 春秋500

    秦能來六國統一天下是有原因的,武力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這一點是其他六國都不具備。秦也是經過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嬴政(其他幾位在位時間短,忽略)共同努力才達到統一六國的目標。

    魏不是不想統一,而是後來的君主,一代不如一代,雖然沒幾代君主,卻顯得老氣橫秋。

    高開低走,最先進行變革,卻沒有堅持下去

    經過李悝的變法,起用了吳起,國力大增,軍隊的戰鬥力也上來了,特別是魏武卒,簡直成了其他國家的噩夢,一度把秦國打回了函谷關,差點讓秦國一蹶不振。 這個時期的魏國可是閃亮登場。

    但是這個時期的魏並沒有達到一覽眾山小的實力,一方面魏國所處的位置在中原,雖有得中原者得天下這麼一說,但是周邊的:秦、趙、楚、齊都不是那麼好惹的。

    關於遠交近攻這一說法也是范雎在到秦國之後提出來的。好不容易滅了箇中山國,還搞得差點內訌。

    魏文侯之後的幾代君主,在用人方面則沒有之前文侯那麼開明。以至於吳起走了,好不容易得到鬼谷子兩大弟子:孫臏、龐涓。雖說是龐涓逼走了龐涓,武侯也要承擔不察之責啊。而且連龐涓也沒有用好,導致每一個有能力的大臣幹得都不太爽。

    實際上,秦國所用的人才都是從魏流失的。

    魏國也不是沒想過滅掉周邊的國家,攻打趙國,不就是因為有齊的圍魏救趙而解圍了麼?攻打齊國,則損失了大將軍龐涓。因為齊國當時有孫臏在啊。

    所以憑魏國的實力,是無法滅亡任何一個國家。即使有這個想法也沒有用。

    反觀秦國,透過改革,首先把經濟搞上來,國家有錢方可打仗,消滅了草原遊牧民族的勢力,解除後顧之憂。攻下蜀地,興修了鄭國渠,有了大後方糧食保障。

    軍功制使得秦人皆好戰,隨時可發動幾十萬軍隊,這是其他國家沒法比的。

    對六國不僅有武力威脅,還不惜重金賄賂各國官員,在這方面也下了很大本錢,這些被賄賂的官員可以抵得上百萬雄師的作用。使各國內部發生矛盾,而瓦解。

    秦國的君主一代比一代牛逼,目標始終沒有發生改變,當六國內部矛衝突到了極致,而秦國的發展也到 達一定的程度,此消彼長,滅亡六國,統一中國也就水到渠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右手拿剪刀可以剪左手指甲,左手拿剪刀剪不了右手指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