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開雲舒

    肯定是呂不韋啦,沒有他哪有秦始皇,李斯那個時候不管誰做丞相秦始皇都可以統一天下了。另外,李斯力推法家學說,導致統一後秦二世而亡,如果用呂不韋的執政意見,融合百家學說,秦或許不至於二世而亡。

  • 2 # 範鯉學社

    如論對大秦的貢獻,自然是李斯貢獻大。

    因為歷史無選擇,李斯比呂不韋貢獻大,畢竟李斯幫助秦始皇打下了江山,雖然他的作用可能比不上一個大將,但好歹他管理起來了統一後的大秦帝國。

    呂不韋也貢獻頗大,但中國人喜歡用轉折點評價人物,呂不韋手上沒滅了六國任何一個,自然不如滅國貢獻,功勞和苦勞,苦勞永遠在後面。

    當然,如果大秦有的選擇,也許會選呂不韋的政治路線,也許持久可能性更大。

    先把大秦放一邊,我們看看他們對歷史各朝代的貢獻,也許這個更有意思。

    放大到整個歷史幾千年,呂不韋為後來的2000多年曆史,基本樹立了一個政治參照,那就是法家過鋼不長,相容幷蓄或更持久。這樣看來,呂不韋對後代王朝貢獻頗大,漢唐宋明,就算是外來的元清,也受此影響很大。

    李斯,也為後來王朝做出了貢獻,但卻多在社會生活層面,所謂統一度量衡,嚴刑峻法,但對國家主政,影響力遠遠不如。

  • 3 # 五月陽光A

    那絕對是呂不韋,李斯是有才但為人狹隘。他考慮的其實是自己的利益。而呂不韋才是真正的大才,心懷天下,雖也有私心,但他更注重治世。

  • 4 # 品史君

    李斯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丞相,可以說是有非常大的貢獻,可以稱之為千古一相。

    李斯到了秦國後,很快就受到了呂不韋的看重,從而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李斯向秦王提出離間各國君臣之計,還提出了“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併順序,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後因"諫逐客書"被封為廷尉。在秦王滅六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秦統一天下後,提議尊秦王為皇帝位,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實行郡縣制,禁止私學,制定法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後,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使長子扶蘇自殺,擁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可以說這是他一生的汙點,造成晚節不保,最後還是丟掉性命,累及親族。這是李斯做的最不明智的選擇。

    蘇軾:“李斯、趙高矯詔立胡亥,殺扶蘇、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李贄:“秦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

  • 5 # 本昌談歷史

    我認為李斯是既成就了秦朝又毀滅了秦朝的一個人。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是他為秦始皇提出了滅六國求統一的主張,又是他的《諫逐客書》阻止了秦始皇驅還六國學士的主張,保住了人才,穩定了人心。秦並六國後又力推文字、度量衡等統一,為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秦始皇死後,也正是因為他與趙高的合謀,在皇帝的接班人問題上廢長立幼,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 6 # 孩子不讀書

    李斯是幾千年的帝相制度下的第一位丞相,如果說秦始皇為皇帝第一人,那麼李斯就應該是丞相第一人。秦朝無論是領地還是文化、社會等等方面的統一都離不開李斯。

    進諫一統天下

    秦始皇在位之初,享受著前世幾代人艱辛打拼的勞動果實。國家強盛,民殷國富,周邊的諸侯國對他也是竟讓三分,完全可和他的父親一樣當一個安穩的諸侯王。

    且不說嬴政是否從繼位之初就下定決心統一天下,就算是有,那麼李斯的進諫也就成為他追逐自己夢想的導火線。

    制定皇帝禮儀

    皇帝制度,是秦始皇在統一之後初創的,根本沒有原型可仿照,所以這個時候的李斯就擔任起了為千古一帝制定禮節的重擔。

    堅持郡縣制

    李斯深知之所以會有春秋戰國的亂世,就是因為周王朝實行的分封制度,雖然之初有血緣關係捆綁,但是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繁衍,血緣早就已經淡化。

    為了不讓秦朝重蹈覆轍,建議實行分封制,直接由朝廷派遣官員到地方任職,實行任期制度,不再世卿世祿,穩固了中央的高度權力集中。

    車同軌,書同文

    這一舉措也是李斯親自參與的。原本各個國家的人民成為了一家人,就應實行同樣的制度,這樣便於管理。

    李斯唯一做錯的可能就是當年秦始皇暴斃之時與趙高串通一氣扶持胡亥吧。

  • 7 # 村夫印象

    若論對秦國,呂不韋貢獻大,若論對後世,李斯貢獻大!

    一、沒有呂不韋,就沒有秦始皇

    在秦昭襄王后期,秦國已經有滅六國的本錢,一統之勢已逐漸明朗,但如果繼任者不賢明,形勢仍有可能逆轉。

    呂不韋為保異人上位,散盡家財,奔走遊說,先說服華陽夫人認異人為子,後又使安國君立異人為太子,為異人和贏政的繼位鋪平了道路。

    二、拓土強國

    帶兵攻打周國、趙國、衛國,奪得三郡土地,三川郡、太原郡、東郡,擴充了秦國實力。

    三、主持編纂《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匯合先秦諸子百家的學說,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為了精益求精,呂不韋曾將《呂氏春秋》刊佈於咸陽城門,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賜賞千金,“一字千金”的成語因此而來,但最後無一人能改。

    《呂氏春秋》既是後世研究先秦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後世統治者治國安邦也多以此為鑑。

    四、穢亂宮闈,晚節不保

    贏政之母趙姬在贈予異人之前,就是呂不韋的姬妾,異人駕崩後,呂不韋常與趙姬私通,待秦始皇年長之時,又獻嫪毐供趙姬淫樂。

    後來嫪毐事發,呂不韋受牽連,相邦之職被免,並被贏政趕往河南封地,後又恐呂不韋造反(應該是藉口),令其遷往蜀地,呂不韋飲酖酒自殺。

    呂不韋的主要功績在於為贏政橫掃六合打基礎,為其執政提供指導綱領。

    李斯的主要功績在於配合贏政滅六國,制定封建制度,統一度、量、衡、貨幣、書同文、車同軌等。

    一、獻滅國之計

    向贏政建議“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併順序,以重金收買、賄賂的手段,離間六國君臣。

    趙國名將李牧與秦將王翦對陣時,就是秦國賄賂趙國近臣郭開,令六國中唯一能抵擋秦軍的李牧被斬殺。

    二、諫逐客書

    南韓為免滅國,派水工鄭國到秦國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為削弱秦國國力,不使其東進。

    陰謀暴露後,贏政下令驅逐六華人士,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給贏政寫了一封信,就是《諫逐客書》,列舉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因重用六華人才,才使秦國得以強大。

    贏政採納李斯建議,取消逐客令。

    《諫逐客書》為秦國留住了大量六華人才,為滅六國減小了阻力;而且,《諫逐客書》是先秦散文的高峰,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三、封建統一大業

    制定各種封建制度,統一度量衡、貨幣,書同文,車同軌等,這也華夏大地千百年來歸於一統的根本所在,這也是李斯對後世最大的貢獻。

    四、曇花一現

    站在上帝視角,天下初歸一統時,民心不穩,應當施行懷柔政策,令百姓得以休養生息,以鞏固政權。

    但李斯作為重臣、寵臣,不能勸止贏政疲民,反而將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極端,成為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8 # 歷史小參謀

    李斯最大的貢獻是開創性的將統一的思想加之於整個國家機器之上,並得以實現。

    車同軌,書同文,使大中華有效管理成為可能。

    之前,夏、商、周雖然也是共尊一王。然而,分封制更像現在的聯邦政府,各諸侯國其實是相對獨立,高度自治的。

    用《大秦賦》李斯與荀子對話所說,“天下凝一”。而非原來的多個獨立的小國的合一。

    為2000多年封建中國能夠成為超級強大的國家機器,提供一個範本。

    呂不韋對秦國貢獻還是在圖強、平穩過渡,雖然也十分重要。但話說來,換成劉不韋,張不韋,可能沒有呂不韋做的好,但也不會差到哪去。

    但是沒有李斯的這些創舉,中國的封建制高峰可能會晚上幾百年。

  • 9 # 史無止境

    呂不韋,商賈出生,對秦國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強化了秦國天下大一統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呂不韋就沒有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他對秦國的功業是李斯遠遠不能比的,有了呂不韋的秦國民富國強,國力鼎盛,實力超過六國之合,使大秦輕而易舉就拿到天下,秦國後期的棟樑之才幾乎全部出自呂不韋之手,可謂一手帶大了大秦這個孩子,在秦始皇親政時,給了他一個最好的大秦。同樣,沒了呂不韋的秦朝開始加速滅亡,奸臣當道,最後竟淪落到朝堂之上指鹿為馬的可笑可悲境遇。一、文治方面。

    1,著《呂氏春秋》,集戰國百家之所長納為秦用,甚至可以說是全世界君主立憲制的鼻祖,提出君王無為而無不為,大概與之相同的思想,西方世界卻晚幾千年才悟出,君主立憲制讓掌權者跟貪權者之間終於有了平衡,君主徹底拋棄執政的權利,只保留名義上的王位,就好比把肉丟給狼群,狼群就不會再想攻擊丟肉的人,貪權者爭破頭,目標也是權傾天下的首相之位,並不會冒大忌與天下的罵名去取代一個沒有任何實權的國王。西方正是明白了這點,國王才沒有被取代,依舊家族世襲,後人享盡世間榮華,成功過度到現代文明社會。就這一點,足以證明呂不韋過人之處。

    太史公司馬遷稱《呂氏春秋》:“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甚至把它與《周易》、《春秋》、《國語》、《離騷》等相提並論,將呂不韋稱做呂子。東漢經學家高誘在給《呂氏春秋》作注時也稱其:“大出諸子之右”(諸子:諸子百家。右:更高的地位。中國歷史中左右尊卑一直都在變動,每個朝代各有不同,漢朝時以右為尊)。這裡有一點,孔子的“聞達之辯”並不是捧一踩一,古人通常將聞達一起使用,諸葛亮就曾說自己不求聞達於諸侯,孔子眼中“聞”只是不如“達”而已,但話說回來,世間若真有“達”者,怕是也做不到權傾天下。個人也覺得用“聞”評價呂不韋十分中肯,所行之事有爭議,但並不妨礙他天下聞名。

    題外話:漢朝後來使用的就是《呂氏春秋》中的黃老之學,得享天下四百餘年。後續得以長久的朝代都大體相同。

    (這裡再說點個人淺見,歷史是真的有趣,西方世界幾千年戰爭不停,各國割據,不正好跟春秋戰國時代一樣麼?在我看來,整個春秋戰國史,像極了西方几千年歷史的縮影:各種小國,各種宗教,互相打來打去,文藝復興就像戰國的百家爭鳴,宗教戰爭,就好比戰國百家的唇槍舌劍,十字軍用教皇名義東征,甚至可以算作一次為他國普法的戰爭。呂氏春秋的出現時期,剛好在戰國末年,換成西方的角度,就像君主立憲制也正好出現在戰爭時代快要結束時。兩者大概的核心思想也差不多,粗略總結下也都是讓君主不再參與管理國家,放權給能臣。兩個差不多的思想在兩個差不多的社會背景下出現在兩個差不多的時期,但時間卻間隔數千年,著實有趣啊,只可惜一個實施了,一個並未實施,否則後來的發展應該更有意思。)2,在位時舉全國之力興修水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支援修建鄭國渠,讓身處苦寒之地的大秦,徒增良田萬畝,治理秦國延續百年的水患,讓秦國東出之路不在有後顧之憂,糧草民生更為盈實,實乃大秦東出之本。

    3, 愛才不嫉才,招覽天下賢能之人聚於大秦,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文臣甘羅,王綰,李斯等等,武將蒙驁,王翦,李信等等。呂不韋在職期間任用的人才可以說都是大秦東出的核心力量。

    二,武功方面。

    1,兩次破合縱,平內亂,在大秦風雨動盪之際,兩次抵擋它國圍攻,第一次,魏國信陵君魏無忌,率領五國聯軍,大敗秦軍,秦軍敗退進入函谷關,呂不韋設計離間了信陵君,成功奪取魏無忌兵權,五國聯軍不攻自破,終究函谷關叩首,魏無忌餘生也再未得志。第二次,趙國大將龐煖率領聯軍,出奇策,繞過函谷關,直達咸陽城下,呂不韋分析各國形式後,選擇從楚國開始,逐個擊破,結果楚軍看到秦軍先來打他了,打都沒打就跑了,這也是歷史事實,如同戲劇一般,其餘各國也被逐個擊破。說白了打的都不叫仗,打的是人心。兩次合縱,不但成功削弱他國實力的同時,還讓秦國在危機中不減反增,藉機擴大秦國軍事力量。

    2,放兵權於蒙驁,用人不疑,成功縱兵千里,橫截華夏版圖,徹底切斷六國地理間的聯絡,這點非常關鍵,以致此後再無六國合縱,便於大秦分而殲之(合縱抗敵縱貫了整個戰國史,簡單來說就是較弱的國家們聯合起來抵禦強國的軍事入侵,不僅僅是針對秦國,也被秦國用來針對過其他的國家,結果也很明顯,秦國在東出路上處處受阻,屢次被打敗退回函谷關,拉鋸拉了幾百年),為之後秦國一統打下了最為堅實的軍事基礎。這裡不禁想起劇中子楚放心把兵符給呂不韋,讓他隨意調配,令人動容(可能就是這句話讓很多人覺得我是用電視劇當歷史來評判的吧,但那裡是真的感動,畢竟得兵者易得天下,至於能不能坐穩那都是後話)。

    (再說句題外話,古往今來,大多數名將都不是戰死,反而是被朝堂內的火給燒死,由此可見,朝堂中有位握有實權,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的高官對於武將而言,不亞於雄兵百萬。)3,最重要的一點:立法取消削首記功,也可說是全世界最早在戰爭中施行的人道主義。嚴整軍紀,讓大秦軍事在後面的戰爭中不擾民,傷民,不犯五穀,不屠城,從呂不韋就任開始,大秦再沒有過類似之前的屠殺,這個法令也讓大秦從此攻城伐地更易,不會再碰到敵方誓死反抗,可以說徹底昇華了秦國的作戰方針,換句話說,也正是削首記功這項法令的廢止,才有了秦後來一統天下的基本條件。史料清楚記載,從呂不韋開始,秦國參與的戰爭,傷亡人數明顯要遠遠低於之前的傷亡。

    ( 削首記功制,依個人淺見,可以禦敵,但絕不能用於伐地。禦敵時,削首記功是軍隊戰鬥的強勁動力,有了動力可以讓軍隊作戰更為勇猛,讓敵人心生畏懼,然而在伐地時,削首記功卻成了敵人的動力,秦軍所到之處,對方必定全民皆兵,殊死抵抗,不反抗是必死,反抗反而有機會生,秦國因為這點吃了很多敗仗。削首記功在秦國建國衛國時助力無數,但在秦國一統天下的路途上卻成為了秦軍最大的阻力)。於國,勵精圖治。對君,鼎力相助原本沒有任何前途的質子異人登上大秦王位,後被異人託孤,全力培養始皇接班,採百家所長為秦用,著治國大綱呂氏春秋(一字千金典故的由來),留於始皇研習,在始皇年幼無知階段,不起異心,在大秦最為風雨飄搖之際盡心盡力照顧年幼的始皇趙姬(始皇當時十三歲,趙姬也不到三十歲)這對孤兒寡母,直至始皇親政,親手將一個無比強大的秦國交還與他,此為忠。於外, 不嫉才,禮賢下士,聚天下能人於大秦,知人善任。興修水利,以儒家治民,以法家治天下,廢除削首記功,賞罰分明,經濟軍事並行,為大秦東出蓄力,打下良好基礎,此為仁義。對家,勸說衛國併入大秦,後怕始皇破害家人,自己服毒自盡,得已保全家人,讓家人善終,此為孝。

    呂不韋出身商賈,本該奸詐,投機倒把,唯利是圖為人唾棄,卻能將忠孝仁義在自己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在其位盡其職,古今中外又有幾人?

    很多人覺得秦國一統天下的局勢早就形成了,秦國的強大也都是之前先輩們的努力造就的,呂不韋並沒有出多大力,可曾想過再強大的帝國也都有自己的興衰?每個王朝都有自己的高光時刻,也都會迎來自己的低谷,子孫後代不爭氣,老一輩就算積攢下金山銀山也會被後代揮霍一空。秦國先人再強大,也沒能一統天下,因為天下其他各國也在努力,也在發展,並不會等著被你滅,諸國之間相互攻伐,吞併,可以證明他們也有一統天下的志向,有疑慮的話可以查一下春秋戰國時期一共出現了多少國家,最後存留下多少國家。秦穆王死的時候甚至殉葬一堆秦國的能人異士,導致天下才子不敢去秦國。秦國的發展是起起伏伏的,有興盛的時期,也有衰退的時期,就好比秦軍,有打勝的仗,也有打輸的仗。並不是你們想象中的一路高升,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發展可以是一路高升的。史書也有明確記載:到了昭襄王執政的後期,因為連年兵戰,百姓疲敝,國力衰退,連吃敗仗,之前取得的很多軍事成果都悉數奉還,這就是鐵證,當時天下局勢並未明朗。

    說這些就想闡述一個道理:事在人為,是 人成就了事,而非事成就了人。道理很簡單,同樣一件事,有的人就能做的非常漂亮,而有些人卻平平無奇。呂不韋執政初期,秦國連年易主,幼主繼位根基不穩,經濟衰減國力衰退,軍事上也常吃敗仗,東出之路止步不前,甚至一度退守函谷關,這都是不爭的事實。其餘六國同樣能人輩出,人才濟濟,名將鎮守四方,單單一個趙國都搞不定,又何談天下大勢已定,誇口只是時間問題?就我個人觀點,秦軍削首記功的嗜殺理念不改,別說百年,就算千年也永遠都別想一統天下。我不否認秦國先人為一統天下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但我更不會去否認其餘諸國也在為之付出努力,商鞅變法,其他國家也在變法,都在謀求強大,否則更不會有後來蘇秦掌六國相印,玩弄天下與鼓掌之事。當時局勢走向並未寫在紙上,不是非得讓秦國去一統,也可以由趙國,楚國,魏國去統一。天下大勢未定,鹿死誰手更未可知,不要把已經發生過的事拿出來當做歷史的必然性。天下由誰去拿,比的不僅僅是前人奮鬥的成果,更多還要取決於自己後人本身的實力。否則,秦二世而亡,難不成要歸罪於秦先輩不夠努力,積攢的成果不夠後人揮霍麼?

    能臣治國,遇明君則興國。佞臣誤國,遇昏君則亡國。興亡都在轉瞬,又何談結局早已註定。

    在秦最危難之際,呂不韋力挽大廈於將傾,將一個原本可有可無的小人物一路培養到秦王的高位,或許他之前只是個商人,做這一切只為謀利,但他真正成為丞相的那刻,就真成為了心繫天下的丞相,心中小家也已成為大家,在秦國頻繁換帝,內政不穩之時,使用自己的才能與六國周旋,保護嬴政母子,不但沒有讓秦國國力衰退,反而趁機削弱了六國實力,壯大了秦國基業,趁嬴政年幼,勵精圖治,打破了六國互為唇齒合力抗秦的僵局,不單單從內政,甚至軍事乃至民生,都在嬴政親政時,送了他一個最好,最強的大秦,可謂是秦國當時真正的核心力量,只可惜最後不得善終,自殺了結餘生。秦國失去呂不韋后,棄用呂氏春秋治國,不再剛柔並濟,實施以仁為本,以法為鞭的治國理念,執政開始走向偏激,失了民心,終在二世即亡。

    這裡想說一下我眼中呂不韋如此厲害的原因:甚察人心。

    這點從他生涯中的幾件大事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生意做得很大,因為懂人心;能幫異人上位,因為懂人心;敢“一字千金”,因為懂人心;能破合縱,因為懂人心;最後飲鴆自盡讓家人得以保全,還是因為懂人心。

    整個春秋戰國史,不過就是人情世故,合縱諸國也不過是玩弄人心。遊戲塵世,如果能善察人心,不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國內還是國外,都能混的如魚得水,這點很值得後輩學習。

    李斯,楚人,仕途不得志棄官,拜入荀子門下,後侍秦被腰斬,實乃咎由自取,一人之力亡秦,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個人感覺這個楚必須得是李斯。實乃投機倒把的小人,典型牆頭草,哪邊對自己有利去哪邊,縱觀全域性,不見他有任何出類拔萃的才幹,到是自認甚高,恃才傲物,為求權勢無所不用其極。李斯說過最著名的言論莫過於同樣是老鼠,活在不同的地方,得到的結果就不同。大家可以細細琢磨,如果他還不是投機倒把之人,那麼什麼樣的一個人才能有這番言論呢?他把自己比作了老鼠,那大秦應該就是他心目中的糧倉吧。(就想問他,真有不世之才,難道不該處處造糧倉麼?姜子牙助武王的時候,管仲助齊王的時候,呂不韋助秦異人的時候,諸葛亮助劉玄德的時候,等等等等,有才之人實現抱負,有哪個是挑著現成條件去做選擇的呢)

    初大天大勢不明,他不出山,成天給自己搞公關,吹自己多厲害,等到秦國在呂不韋的治理下實力逐漸回到六國之上,天下大勢日漸明朗,立馬跑去投靠呂不韋,為了某得權勢,甚至願意給嬴政做門衛,換成諸葛孔明,做門衛?(“至秦,會莊襄王卒,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歷史記載就是當門衛,麻煩有些大哥別再覺得我是看著電視劇寫影評,也別覺得編劇看過的書比你少,文化水平不如你。)

    為求權,弄得天下民不聊生,害死公子扶蘇,扶蘇還是他自己的女婿;本想扶植傀儡,卻扶植了一個自己根本無法掌控的人,也是造化;害死韓非子,興文字獄,焚書坑儒,鞏固自己地位。為求利,跟趙高沆瀣一氣,結果弄得朝廷奸臣當道,忠良被迫害,最後搞出指鹿為馬的醜劇,遺笑千古。

    一、 文治方面。

    1, 身為重臣,對內,不能為皇帝培養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害死公子扶蘇(扶蘇甚至是他自己的女婿,其心之狠,也難怪之前會害死名仕韓非子),不忠。對天下,不能愛民,將法家執政的理念推向極端,在大秦建國之初,百姓剛脫離戰火之際,橫徵暴斂,封鎖言論,不仁不義。對家鄉,身為楚人,自稱才華可定天下,卻以身侍秦滅楚,不孝。

    成天喊著車同軌,書同文的兄弟們停一停,關於李斯的事你們也就知道這些了,還有別的麼?秦國好歹百年基業,一直用的秦國自己的文字,貨幣,度量衡。統一了天下,天下都是秦國了,難道還用趙國楚國的文字不成?讓一個國家使用自己的文字,貨幣這都能稱為貢獻了?

    說三公九卿,郡縣制的更省省吧。我就問你三公九卿是啥你都得去百度搜,而且三公九卿的稱呼在禮記中早有記載,始於夏,在《呂氏春秋》中也有使用,所以是不是李斯創立還需考究。郡縣制的雛形也早都有了,只是各國說法不同,並沒有明確而已。這幾樣對秦國的長久發展做出了什麼貢獻?延長了秦國多少年的基業?拿漢承秦制說事,來證明秦朝制度可行性的,我就想問你有哪個開國皇帝剛建國立馬就推翻前朝制度,徹底用自己新制度的?依法治國是沒錯,中西方都沿用千年,可你也不要忘記沿用千年的依法治國還多了四個字,叫以人為本。這八個字加起來,不正是呂不韋當年提出的治國理念麼。更可況,漢朝後來用的還是呂不韋支援的黃老說,才有了幾百年的基業,後續朝代也大體如此。

    說秦後期沒有暴政的,歷史上有哪個開國皇帝剛建國就開始大興土木?百姓剛從連年戰火中走出來,開國皇帝無不都是以養民安民為主,哪有立馬疲民損民的?能不民怨四起?在百家爭鳴的時代焚書坑儒,強行迫害其他意見不合者,管控言論,這也叫開明?說秦國賦稅比後來的朝代更低,那你可曾想過老百姓手裡有一百塊,交十塊錢的稅,跟老百姓手裡有一萬塊,交兩千塊錢的稅能是一個概念嗎?強徵民夫,苛捐雜稅,封鎖言行,這都不叫暴政,那你告訴我什麼叫暴政。

    這裡說太多都無意義,歷史的走向就是鐵證,如果秦國執政後期沒有走向極端,百姓安居樂業,斷然不會有後來的農民起義,更不會二世就亡。幾千年的歷史,有哪一次百姓鬧事不是被制度逼出來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百姓天性純良,並不好殺伐,就跟鹿一樣,要求很低,能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真沒事誰冒著生命的危險去造反,擺明了已經活不下去了,不管你明面制度如何,只要你現實中施行的制度無法讓百姓過日子,那百姓就不會讓你安生,國家立國當以民為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2、武功方面。1. 說是提出先滅韓的方針,但凡是個有腦子的看下當時地圖便知,彈丸之地南韓,最為弱小。一統天下的難點從來都不是不知道先滅誰,而是七國相互掣肘,你想滅一家就會有其他國家聯合阻止。跟三國一樣,難統不是因為不知道打誰,是你攻蜀,吳蜀火燒赤壁,你伐魏,江東白衣過江。幾個國家之間相互制約,彼此達到平衡,這才是天下一統的難點,只要可以打破幾者之間的平衡,最後都能輕鬆一統天下。戰國真正的平衡是呂不韋打破的,跟李斯沒什麼關係,秦國再度強盛是呂不韋治理,削首記功是呂不韋廢止,六國從軍事地理位置上被切斷,是呂不韋放權蒙驁大將軍,才得以建立的。率軍助始皇平定天下,是蒙家、李信、王翦等大將,那也都是呂不韋一直扶持的。內政呂不韋之功,軍事甚至也可算呂不韋之功。天下統一有他李斯何功?是他害死那些忠臣才有的一統天下麼?文治武功,李斯有哪一點有資格跟呂不韋比?有何顏面跟呂不韋比?比吹牛,比自誇自賣,他倒真是天下第一。不要跟我說書法,他是奉命統一天下文字,換成是你我任何一人,能掌管統一天下文字之權時,你隨便寫個字一樣都是全天下的範本,更何況李斯害死多少讀書人,開創中國文字獄的鼻祖就是他李斯。

    不忠不義不孝,妄自菲薄,投機倒把之徒,有何資格跟呂不韋比較,別的不說,泱泱華夏幾千年的歷史,身為託孤重臣,結果弒主另立的,除了他李斯,我也實在找不到第二個了,可謂奇才。同樣的事放到呂不韋身上,扶持一個自己從小看到大,歲數更小的公子矯,應該比一個半道接回來已經十多歲略懂人事的嬴政更符合他的利益吧,但呂不韋的選擇呢?

    最後要為呂不韋洗白一點: 穢亂後宮

    這是呂不韋一生中犯過唯一的錯誤,大到足以讓權傾天下的他瞬間房倒屋塌。但同時,這也是我眼中呂不韋人性最亮的閃光點,也是敢冒天下大不為。也難怪他會修改秦國斬首記功的法令(白起坑殺趙軍40萬降卒,被人稱頌,屬實殘忍,那是40萬活生生的生命,當時軍人為得軍功,甚至會殺老百姓來割頭湊數,這與後世為人唾棄屠殺有何分別?要知道當時全天下不過也就上千萬人,按現代人口比例換算,白起等於一次活埋了幾千萬人,何等血腥場面,卻還讓後人津津樂道。同樣的事後來也發生在了二戰時期的英國,也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事件,歷史就是這麼巧,同樣40萬的英國精銳部隊在沙灘上等死,本就是砧板上的魚肉,結果卻被德國一紙命令給放了,後來咋樣大家也知道,也算是蝴蝶效應吧。戰爭就是這樣,在人性跟成敗中做抉擇,一將功成萬骨枯,更多的其實也是無奈),改為奪城記功,光憑這點應該被所有後世人所銘記。

    嬴政即位時不過十三歲,父親已死,就按現在人20多歲有孩子,趙姬也不過30多歲,放古代更是30歲都不到,放一個正處在生育年齡的女人守寡,這本就不是一個人道的行為,繁衍後代是人類的本能,也是所有物種最基礎的本能。強行禁止一個人的本能,讓她去為死去的人守幾十年的寡,換你們任何一個人,你們會咋做???

    就連最好色的曹操都知道,死的時候專門留下遺書,讓自己的老婆妾們去改嫁,不讓殉葬,也不讓幽禁,守寡,為他人所想,這才叫有人性。

    (說到曹操有個趣事,很想跟大家分享,據三國志記載,關羽跟隨曹操準備攻打下邳的時候,以自己老婆沒有生育為由,向曹操討要敵方將領的老婆杜夫人,曹操答應了,後來在出徵時,又隔三差五不停的跟曹操提這個要求,曹操很好奇,什麼樣的女人能讓關羽如此上心,因此專程留意了一下杜夫人,然後你們懂的。)

    趙姬本就與呂不韋熟識,異人跟呂不韋要趙姬,呂不韋大怒,可見他本就十分重感情,後來對趙姬多有關愛本就正常,換成各位,自己熟識多年百般疼愛的女人因形式被他人所搶,你們又會作何打算?

    更何況趙姬年紀輕輕就守寡,呂不韋給一個不到三十歲的寡婦(而且曾經是自己疼愛的女人)趙姬再介紹一個男朋友(嫪毐)有錯麼?這都有錯,那現在的年輕人恐怕都得殺頭大半了。只是當時禮法不容,呂不韋甘願觸犯天下禮法之大忌,去照顧一個可憐的女子(在她如花年紀卻當了寡婦之後),這種對人性尊重的勇氣應該被人敬畏,而不是唾棄。

    秦始皇真愛他自己的母親,真為他母親著想,就該讓母親改嫁,也定會讓後人稱頌,又何來後面穢亂宮廷之事。

    就我看來,呂不韋在人性方面更是有功無過,錯的不是他,是當時的社會,是當時的禮法,趙姬更不該是一個讓人唾棄的蕩婦,她只是封建社會中無數被壓制迫害女子的代表。

    泱泱華夏幾千年的歷史,出過多少帝王將相,能真正關心愛護自己身邊女性的王權貴族又有幾個?自己活著時可以百般寵幸,自己死了以後還能為曾經最愛的她們考慮終身的人又有幾個?有違人理的禮法(殉葬,幽禁)早就該被廢棄,沒有女性哪裡來的華夏文明。

    有很多人說趙姬不值得可憐,說她是當時活的最快活的女人。這不正好可以證明呂不韋的做法成功了嗎?呂不韋確實讓她活的快活了啊,這也正是呂不韋最初的目的啊。

    女性在古代地位本就不高,沒有自己的選擇權,備受壓迫。那時的男人至少能選擇自己想走的路,是非成敗都是自己導致,不值得讓人同情,而女人不能,她們只可以選擇被迫接受,而且這個傳統延續了千年,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母憑子貴,夫榮妻貴,這些詞的出現正好是當時社會女人地位的見證,人不就該去同情弱者麼?

    再換個角度想,當初沒有呂不韋那些事,那你眼中的趙姬還會活的快活麼?估計你都不會知道趙姬是誰吧。。另外,謀反的是嫪毐,趙姬沒有任何的理由去謀反,十個子女十片心,當過父母的都知道,不管誰當皇帝,都是她的骨血,影響不了她的地位。新立一個皇帝,除了徒增風險罵名之外,並不能給她帶來任何更大的利益,總不至於貪圖廢立成功以後自己再給自己封個官當吧?謀反另立唯一的受益人只有嫪毐,真要怪趙姬,也就只能說她能力不足,沒有管住自己的男寵吧。

    就這件事,趙姬不該被唾棄,呂不韋更不該被追責。去了這一點,李斯更沒資格與呂不韋相較。

    興秦者,呂不韋,敗秦者,李斯。

  • 10 # 火火午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對秦國乃至後世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公元前247年背楚入秦,公元前213年任左丞相,在任34年間他的貢獻可分四個層面,政治上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 ,集中了中央政權;經濟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社會上,主張以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根據《太平廣記》引《蒙恬筆經》記載,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為標準書體。進行了文字統一,小篆在中國書法歷史上佔據了重要地位;交通上,李斯以咸陽為中心修築以河北,兩湖,山東,江浙一帶的馳道,雲南貴州等地修建五尺道,在湖南江西修建“新道”,同時為保證車輛在各地暢通無阻,統一車軌的距離。

    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少有人像李斯這樣,“明法度,定律令,……同文書。……外攘四夷”,樁樁件件,無一不熠熠生輝。而“銷其兵刃,示不復用。……使後無戰攻之患”的做法也讓人哂笑不已。無論是絕智,還是荒唐,“斯皆有力焉”。

    話說呂不韋:(公元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他商人出身,憑藉著極高的商業嗅覺和公關能力,創造和影響了歷史程序,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執政的十二年中,不但為秦國輔立了兩代赫赫有名的帝王:莊襄王和秦王政,也在事實上締造了秦始皇這位“千古一帝”。

    呂不韋在位期間,組織人力,對戰國晚期“百家爭鳴’的思想混亂狀態,進行了整理,編定了封建統一思想的著作:《呂氏春秋》,為封建王朝的統一,在政治理論上作好充分的準備。所以,呂思勉先生說:呂不韋“實秦並天下之首功矣。”

    秦國統一戰爭的過程中,呂不韋摒棄了之前只以殺人掠地為主的爭霸戰爭的形式,從秦國的歷史經驗中總結出:如出現同長平之戰那樣大批殘殺戰俘的暴虐行為,勢必會造成“禍反自及”的結果。提出了“義兵”的政治主張和軍事策略。所謂“義兵”,就是“誅暴君而振苦民”;“殺無辜之民”乃“興無道與無義”。這實際上是為秦國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制訂了一項開始注意敵國的執政者及其軍隊和人民的統一戰爭策略。使得秦國首先在心理上和政治聲勢上,徹底擊敗了六國。

    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複雜人物,褒貶皆有,史書記載,打有深刻的“巨賈”烙印。其弊也尖、其才也尖,其為也尖。某種意義上來講,“不純的動機達到了良好的效果”,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若論李斯和呂不韋誰對秦國做出的貢獻大?客觀認為,兩人政績不相上下,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呂不韋和李斯是戰國末年社會大轉型時期出現的兩個傳奇人物,所處的位置不同,但是他們所朝的方向一致,他們最大的功勞是為秦始皇提供了大一統的制度和施政舉措,維護了大一統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今社會,真的有感情可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