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影片或短文
-
2 # 中醫沈祥立
煎中藥注意事項:
煎藥器具:最好用砂鍋或砂罐。煎藥前浸泡:浸泡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一般可浸泡20-30分鐘。煎煮水量:一般加水高於藥面2cm即可。煎煮時間短的,水可適當減少,煎煮時間長的,水可適當增加。煎煮火候與時間:煎藥時用大火,中醫稱“武火”;煎藥時用小火,中醫稱“文火”。一般先用武火煎開,再用文火慢煎,保持微沸狀態。不同性質的藥物,煎煮時間不同,一般來說,治療感冒的解表類藥物或芳香性的藥物,武火煎開後文火煎10-15分鐘即可;而一些補益作用的藥物,煎煮時間可以長些,可以煎至30分鐘以上。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藥物煎煮的時間越長越好。煎煮的次數:一般要求至少2次,我一般要求病人將兩次煎取的藥汁合在一起,分3次服用。一些特殊藥物的煎煮法:
先煎:一些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礦物類及貝殼類藥物,需要先煎,如磁石、牡蠣等。還有一些有毒性的藥物,也要先煎,以減輕毒性,保證用藥安全,如制附子、制川烏等。後下:有些藥物久煎會使有效成分揮發或破壞,就需要後下,即在藥將要煎好時再放進去煎煮5-10分鐘即可。如薄荷、砂仁、大黃等。當然大黃可以跟其它藥一起煎,也可以後下,後下的大黃瀉下通便的作用更強,需要根據病情按醫生的要求來。包煎:有些質地太輕的藥物,煎煮時會飄在藥液面上,可以用紗布將其包起來煎煮,如蒲黃、海金沙等。有些藥物如車前子、葶藶子,含澱粉、粘液質較多,容易粘鍋、煮糊,也應該包煎。烊化:阿膠、鹿角膠等膠類藥物,宜另行加熱融化後再與其他藥汁兌在一起服。沖服:有些藥末可用煎好的湯劑沖服,如三七粉、紅參粉、水蛭粉,這樣既可以節約藥材,又能更好發揮藥效。服中藥的注意事項:
湯劑一般宜溫服。服藥的次數與量:一劑藥每天服用3次,特殊情況下,如感冒或病重時,可以少量多次服用。通常每次服藥200ml左右,或者大半小碗。服藥時間:有不同的說法,但從藥物吸收的角度看,一般的藥物宜飯前服用,有利於藥物的吸收。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宜飯後服,消食類中藥也宜飯後服用,以更好發揮藥物治療作用。但無論飯前還是飯後,最好與進食間隔1小時左右,避免食物影響藥物的吸收。原創不易,喜歡就請關注、點贊及轉發,如果自己或家人在煎中藥及服中藥中碰到問題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煎中藥應注意:1. 只能用陶瓷罐子熬。若用金屬材質的容器熬藥,藥物中的成份,會與金屬產生反應,會產生有害物質。
2.先加冷水於藥物中,再加熱熬製。如果,先加開水煎熬,不利於藥物的吸水和藥汁的“滲出”。
3.中藥材熬製前,不能認為“髒”而用水洗。因為水洗會帶走一定藥物的有效成份,從而降低藥效。
服藥注意事項:1.遵醫囑。
2.如果沒醫囑,通常一天早中晚喝藥各一次。
3.飯前喝藥,每一次約喝整罐藥的1/3。(喝藥過程中,最好不喝酒抽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