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威威電影

    六國一共五次合縱攻秦。

    第一次,公元前318年,秦惠文王更元八年,由魏相犀首公孫衍集合魏韓齊燕楚相約叩關秦函谷關,但是齊燕楚對抗秦興趣不大,齊國甚至都沒有出兵,結果秦國在修魚大敗三晉聯軍,第一次合縱失敗。

    第二次,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田文集齊韓魏合縱攻秦,經過三年苦戰,攻入函谷關,迫使秦歸還韓魏古地,第二次合縱取得勝利。

    第三次,公元前287年,佩六國相印的蘇秦集齊楚趙韓魏伐秦,背後齊湣王出兵滅了宋國,導致其他列國不滿,矛頭轉向了齊國。被樂毅破了齊國72城,幾乎滅國。第三次合縱攻秦失敗。

    第四次,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魏無忌集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在河外大敗秦軍,尾追至函谷關。後秦王用計,魏王解除信陵君兵權,第四次合縱流產失敗告終。

    第五次,公元前241年,由龐煖統帥趙韓魏燕楚深入函谷關內,距秦都咸陽七八十里,在秦集中兵力反擊時,楚國率先逃跑,其他四國紛紛潰散,合縱再次宣告失敗,合縱至此破滅。

  • 2 # 呆萌小索隆

    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亂局。因為,這個時代的戰爭完全擺脫了周朝宗法禮數的限制,而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列國為了能夠在混亂的天下局勢中生存下去,便不得不壯大自身,從而不斷打擊競爭對手。而土地與人口,也成為了戰國時期的一個主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便能發現,戰國時期的天下局勢要遠比史料所記載的更為複雜一些。

    在這個戰國諸侯紛爭的大時代裡,秦國絕對是一個異軍突起的存在。這是因為,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之後,便致力於東出函谷。以至於,在戰國中晚期的時候,秦國已經對山東六國形成了泰山壓頂之勢。正是在這樣的危急關頭,我們能夠發現的是,山東六國在大部分的時間中,依然是各掃門前雪的存在。那麼,戰國時期的山東六國,為何很難做到共同抗秦?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戰國時期的山東六國,實際上有過多次合縱抗秦的經歷。但是,這些攻勢卻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秦國對六國的壓迫。而這些合作案例中,失敗則大多在於諸侯互相觀望、畏首畏尾,以至於,最終功敗垂成。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戰國晚期,而到了秦王嬴政正式啟動滅六國戰略的時候,六國也是如此互相觀望,互不救援。出現這樣的情況,實際上是多種因素相互交錯結合的一個結果。

    首先,山東六國難以同仇敵愾,很大程度在於,六國不僅同秦國有矛盾,六國之間本身也有很大的矛盾。諸如燕趙之間的矛盾,趙國始終遏制燕國的發展,而燕國若要擴充實力,則必然要同趙國有一場血戰。而南方的楚國也是如此,楚國在戰國時期同韓、魏有很大的矛盾,同時跟齊國在泗上地區,也有很大的利益衝突。

    由此可見,戰國時期山東六國始終難以齊心抗秦,同六國在地緣上存在很大的矛盾有很大的關係。正是因為如此,戰國時期列國因為地緣戰略上的利益衝突,使其經常抱著坐山觀虎鬥的心態,來看待列國同秦國的紛爭。燕國就是如此,在趙國長平大戰失敗後,燕國多次出兵攻趙,而在趙國真的亡了之後,燕國這次幡然醒悟過來。可這個時候,歷史的大趨勢已經難以扭轉過來了。

    同時,六國難以合力抗秦,也在於列國受到秦國衝擊有大小之分的原因。在戰國的局勢圖上,韓、魏兩國受到秦國的衝擊最為嚴重,因為兩國一直都處在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上。這樣我們發現,歷次合縱伐秦,我們都能看到韓、魏兩國的身影。而趙國與楚國,在秦國剛崛起的時候,並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齊國與燕國更不用說,兩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遠離中原戰火。

    這樣我們便能發現,列國受到秦國衝擊的力度是不一樣的,尤其是齊、燕兩國,受到秦國的衝擊始終都很小。而處在抗擊秦國第一線的韓、魏兩國則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兩國如若不聯合抗秦的話,那麼必然會是秦國鯨吞的物件。正因如此,燕國、齊國對於抗秦這樣的大事從來都不積極。而韓、魏兩國因為處在抗秦第一線,則始終怕被列國當做籌碼,因此成為了“反覆之國”。所以,這樣的六國,聚合在一起也註定是一盤散沙。

    歷史就是這樣,六國難以齊心協力抗秦,最終所導致的則是秦國啟動滅六國戰略後,六國依舊各掃門前雪。而也就是六國的覆滅,最終宣告了這個持續數百年之久的戰國時代徹底結束。

  • 3 # 依稀說史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力量不斷增強。到了秦昭襄王晚期,秦國統一六國的格局基本形成。長平之戰後,山東六國基本上淪為秦國統一的物件。戰國後期,山東六國為了避免被兼併,做了哪些努力,是否盡了全力呢?

    合縱攻秦

    山東六國自知實力比不上秦國,單憑一國已經難以應對秦國的進攻。山東六國為了自保,曾經多次合縱攻秦,聚集六國的力量共同對抗秦國。山東六國曾經發動了五次合縱攻秦之戰,並一度取得了勝利。合縱攻秦雖然大多以失敗告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秦國進攻六國的步伐。

    山東六國除了合縱攻秦之外,各個國家還會組成聯盟以應對秦國的侵擾。趙國、魏國、南韓就曾經組成聯盟應對秦國。南韓和魏國更是多次組成聯軍與秦軍作戰,伊闕之戰中秦軍就曾經斬首韓魏聯軍24萬。邯鄲之戰時,楚國曾經率領10萬大軍,魏國率領8萬大軍馳援趙國,並且擊敗了秦軍。各個國家組成聯盟,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秦軍的進攻。在秦始皇之前,秦國始終未能滅一國。

    拼死抵抗秦軍的進攻

    面對秦國的進攻,各個諸侯國並沒有坐以待斃,往往也會選擇拼死抵抗秦軍的進攻。趙國堪稱是抵禦秦軍的典型代表。長平之戰後,趙國雖然損失慘重,但是並沒有放棄抵抗。只要秦軍進攻趙國,便會傾全國之力與秦軍作戰,邯鄲之戰時,趙國女子都被編入軍隊作戰。秦軍每當進攻一個諸侯國,該諸侯國也基本上會選擇抵抗。李信曾經率領20萬秦軍進攻楚國,結果被楚將項燕擊敗。最後秦國不得不派王翦率領60萬大軍,繼續攻打楚國。

    透過聯姻的方式

    山東六國為了討好秦國,往往會透過聯姻的方式。比如楚國就曾經多次與秦國聯姻,秦國的宣太后、華陽太后等都是楚華人。秦武王的母親是魏華人,樗裡疾的母親是南韓人、秦武王的王后是魏華人。這些還只是有史可考的聯姻情況,那些沒有記錄到歷史的聯姻可能會更多。古代社會,聯姻是處理國與國關係的一個重要手段。

    賄賂、討好秦國

    山東六國中,距離秦國較近的楚國、魏國、南韓等國家都不遺餘力地討好秦國。這些國家討好秦國的手段也不一樣,有的國家透過割讓土地、城池的方式,有的國家使用財物討好,有的國家自降身價等。

    相對於趙國,魏國、楚國、南韓三個國家,經常透過割讓土地的方式討好秦國。希望透過割讓土地,暫時換得秦軍撤退,換得短暫的安寧和平。雖然這種方式無異於抱薪救火,但是最起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短暫的和平。

    齊國討好秦國的方式是不得罪秦國。山東六國經常合縱攻秦,但是齊國卻極少參加。戰國後期,齊國更是認為距離秦國比較遠,所以任何諸侯國求助,齊國都不予幫助。齊國透過不援助其他五國的方式,討好秦國,保持與秦國較好的關係。

    自強自立

    山東六國君主都希望本國能長久存在,也希望本國能夠強大起來。這些諸侯國的國君,也想盡各種辦法,增加本國的力量,讓本國更加具有競爭力,增強抵禦秦軍的能力。即使是平庸之君或者昏君,也有自強自立之心。只不過,由於各種原因,最終的效果可能非常有限,最終並沒有實現真正的強大,也免不了被秦國吞併。我們只能說這些諸侯國自強的效果非常有限,但是並不能說這些君主並沒有自強之心。

    其他各種方式

    山東六國為了自保也是“各顯神通”,這些諸侯國自保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比如南韓曾經想出了“疲秦之計”。南韓派鄭國為間諜,鼓動秦華人修築灌溉渠。南韓希望秦國將主要精力用於修渠,無力進攻南韓。秦國修築鄭國渠的時候,確實曾經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但是鄭國渠修成之後秦國的實力更加強大。

    燕國為了自救,想到了刺殺的辦法。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始皇,希望秦始皇被刺殺之後,秦國能減緩兼併六國的步伐。荊軻並沒有完成刺秦任務,還將秦軍引來。荊軻刺秦失敗之後,秦始皇命令秦軍進攻燕國。

    面對咄咄逼人的秦國大軍,山東六國想盡各種辦法自保。但是,山東六國都沒有找到真正自保的方法、措施。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發動了統一六國的戰爭,短短10年間秦始皇先後攻滅了山東六國,統一了全國。其實蘇洵的一句話,倒是可以為山東六國找到自保的方法。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 4 # 端木建

    (1)據材料“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對本國的政治、經濟制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可知,商鞅變法的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開始變法.(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的內容有承認土地私有,獎勵生產;獎勵軍功,廢除世襲特權;建立縣制.統一度量衡;編訂戶口.加強刑罰.(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規定,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因而在商鞅變法後,平民想使自己的社會地位與卿大夫平等,他最合法的途徑是努力生產,發家致富,購買土地;立軍功封爵.(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舉行儒家、道家、法家“諫秦王”的歷史劇表演,商鞅應該站在法家一邊;因為他主張加強刑罰,實行法治,中央集權,以此維護統治秩序,符合法家思想.(5)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商鞅變法因為觸犯了守舊貴族的利益,最終商鞅被車裂示眾,商鞅的死說明了守舊勢力的猖狂和統治者的昏庸;雖然商鞅死了,但是商鞅變法成功了,因為一場變革成敗的標準,在於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商鞅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故答案為:(1)目的:變法圖強;得到秦孝公的支援.(2)承認土地私有,獎勵生產;獎勵軍功,廢除世襲特權;建立縣制.統一度量衡;編訂戶口.加強刑罰.(3)努力生產,發家致富,購買土地;立軍功封爵.(4)站在法家一邊;原因:在他加強刑罰,實行法治,中央集權,以此維護統治秩序.(5)成功了;商鞅雖然死了,但是透過改革,秦國富強起來,成為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以後秦兼併六國打下了基礎.

  • 5 # 一壺清茗品春秋

    戰國後期,六國為了避免被秦兼併,也曾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可惜的是全部都未能用盡全力,而且各懷鬼胎,最終被秦國一一所滅。

    那麼六國為了求存做出了哪些努力?

    合縱抗秦

    長平之戰後,趙國四十萬精銳被秦國坑殺。此時,山東六國更無一國在軍事上能夠與秦國對抗。但是,就實力來說,只要聯合起來,仍然有戰勝秦國的可能。邯鄲保衛戰中,趙、魏、楚三國聯軍在邯鄲城下,不僅大敗秦軍,還迫使秦將鄭安平率領兩萬秦軍投降。

    公元前247年,秦國入侵魏國,信陵君統率除齊國外的五國軍隊,擊敗秦將蒙驁,並將秦軍一直趕回了函谷關。

    自蘇秦以來,合縱就一直是抵抗強大秦國的最有效的辦法。即使在戰國後期,六國如果真正聯合起來,實力也是遠超秦國。但是從蘇秦以來,六國聯合各懷鬼胎,互相攻伐。再加上秦國從中挑撥,合縱抗秦最終失敗。

    間諜疲秦

    南韓由於實力弱小,不敢與秦國正面抗衡,但是又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首當其中。只好安排間諜水工鄭國到秦國。透過幫助秦國修築河渠,來消耗秦國國力,延緩秦國滅韓的步伐。

    雖然後來,鄭國間諜身份被發現,鄭國在獄中向秦王嬴政上書:

    “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漢書·溝洫志》

    為了建萬世之功,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繼續支援鄭國修完了河渠,也就是後來的鄭國渠。此渠建成後,秦國實力大增。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折今110萬畝),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史記·河渠書》

    南韓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秦國實力增強後,第一個滅掉的還是南韓。

    謹慎侍秦

    五國伐齊以後,雖然在田單的主持下,齊國順利復國,但實力大損。於是,齊國實行“事秦謹,與諸侯信”的外交政策,就是兩不得罪。主要就是恭恭敬敬地對待秦國,苟且偷安。最典型的就是在長平大戰中,趙國軍糧匱乏,向齊國求援。齊華人看不透,齊、趙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今日趙國滅亡,明天就是齊國。齊國拒絕提供給趙國軍糧。而缺糧正是趙王換掉主張防守的廉頗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齊國的國策“事秦謹,與諸侯信”,是相互矛盾的,因為恭敬對待秦國,就不可能對其他六國講信用。齊國只做到了自己講的第一條。

    雖然這個戰略,讓齊國太平了數十年,但是最終逃不過滅亡的命運。

    割地賂秦

    這是最蠢的一個辦法,南韓、魏國、楚國等為了求存,武力戰勝不了秦國,竟然用土地換和平,結果不僅換不來和平,反倒削弱了自己,強大秦國,加速了滅亡。這點,在宋代蘇洵《六國論》中有深刻的論述。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荊軻刺秦

    著名的荊軻刺秦的故事,眾所周知,雖然無濟於事,但好歹也是放手一搏,要比齊國的坐以待斃、比南韓、魏國、楚國割地賂秦強得多。

    在山東六國,表現最好的,還是趙國,以最堅決的軍事手段抵抗秦國,但只是可惜了趙王昏庸,奸臣當道,最終良將慘死,國家被滅。

    可以說,六國抗秦沒有一個國家用盡了全力。最後,用《六國論》中的一句話結尾: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

  • 6 # 董江波

    戰國後期,六國為避免被秦兼併,表面上看,互相幫助,實質上,並沒有任何聯合一致,哪怕是持續幾年的合作,所以,六國必亡。而這亡的過程,有兩個時間節點。

    第一個節點,就是沙丘之亂。

    在沙丘之亂髮生時,東方六國,包括秦國在內,趙國,才是最強大的國家。趙武靈王透過胡服騎射的總體改變,讓趙國的軍隊戰鬥力和國力,迅速強大起來,無人能敵。這時,秦國也不能敵。

    而且,最可怕的是,趙武靈王正當壯年,而且,他的兒子,也很有本事。

    可惜,趙武靈王太自信了,竟然讓兒子提前繼位,自己當主公,專注軍事。而且,他的變革並不徹底,有些公子的勢力,還是太大。

    於是,沙丘之亂髮生,三方王族勢力互攻,趙武靈王竟然被活活餓死了。於是,趙國實力,受到巨大影響,胡服騎射的效果,也大大折扣。

    這時開始,天平倒轉,秦國,成為了唯一可能統一東方六國,得到大周王朝天下的國家。

    第二個節點,就是秦趙之決戰。

    一共進行了三場大的決戰,決戰前,趙國各方面,都佔劣勢,必須速戰速決,拖不起。

    於是,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和番吾之戰先後發生,儘管三場戰爭,都是趙國勝利了,可惜,秦國這時的實力,已佔天下五分之三,很快,就恢復過來了。

    而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幾乎拼掉了整個國力,但可惜,在主帥趙括戰死之後,副帥竟然選擇了帶領40萬趙兵投降,而不是死拼到底,這一舉措,讓秦軍少損失了很多人。

    在整個戰爭的過程中,東方五國,明知道趙國就算勝了,那也離亡國不遠了。可直到長平之戰結束,五國,也一直靜悄悄的看。

    只是,在秦軍撤退時,韓魏聯軍陰了他們一把,殺了近30萬秦軍。

    這也讓秦國統一東方六國的步伐,又遲了十幾年,直到重新回覆元氣,於是,發動了邯鄲之戰。

    邯鄲之戰和番吾之戰,也是趙國一國之力在支援,根本沒有任何東方五國支援的影子。

    長期的對峙,耗光了趙國的家底,這時候,最後一任趙王又太過無能,竟然把大將李牧殺了。於是,趙國速亡。

    趙國一亡,其他東方五國,幾乎沒有任何抵抗之力,就像幾隻圍觀兩隻老虎爭鬥的狗狗,一隻老虎死了,另一隻勝了的老虎,直接把這五隻狗狗咬死了。

    總之,也不能說,除趙國外的東方五國,就是蠢,不是的,面對兩強兩爭,其實,他們除了圍觀,真的,作不了什麼了。

  • 7 # 鴻哥iouyh福小鋪

    戰國後期,六國為避免被秦兼併,確實是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聯合制裁秦國,而且組織聯軍攻秦,但說句實在話,並沒有盡了全力。

    要曉得,聯合攻秦,秦國真的是擋不住,只能丟棄很多吞併的土地,退守函谷關求自保,說明當時六國的實力還是可以滅秦的,但卻因為各懷鬼胎而導致秦國沒有被聯軍滅亡,反而在頂住了聯軍攻擊,更是利用遠交近攻的手段,合縱連橫地從吞噬更多六國的土地。

    不僅如此,六國之間也存在著種種內耗與不合,比如燕國攻趙,齊國和秦國約定各稱東西帝,楚國為了蠅頭小利而背棄與齊國的盟約,如此作為,給了秦國很多機會和抓手進行一統天下。

    正因這般心思的存在,六國始終無法成為鐵板一塊,秦國便從容地用外交和軍事手段對六國進行鯨吞蠶食,逐一消滅,直至六國感到岌岌可危的時候,那時候的秦國已經不再是當初聯軍能夠聯合起來可以擊退、擊敗的秦國,而是成為無法撼動且不可對抗的強大存在,如同冰雪遇烈日般的消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結婚了一直長不大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