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藝持久
-
2 # 泛舟尚湖望虞山
歷史上燒煉外丹最有成就者,是魏晉時期的著名道教學者 葛洪。他是一位披著宗教外衣的煉丹術士和醫藥學家。其《抱朴子-內篇》在科技史上為古化學、醫學、養生學等都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葛洪在東晉咸和初年(326年)去廣東省東江之濱的羅浮山隱居八年從事燒煉外丹,在煉丹中,他不僅記錄了許多礦物的特性和變化過程,同時還發明瞭化學染料多種,所以,古代的印染業也奉其為祖師爺。
葛洪的煉丹著作《金丹》篇記載“黃帝九鼎神丹”第一丹的製作時說: 煉此丹要以天地交,產出玄黃 再會同 戊鹽、滷鹽、礬石、牡蠣、赤石脂、滑石、胡粉 等的合成物用泥封固起來,用火燒煉三十六天便成。《黃帝九鼎神經經訣》還記載有礦物質的斤兩,玄黃法:“取水銀十斤,鉛二十斤,納鐵器中,猛其下火,鉛與水銀吐其精華……以鐵匙接取,名曰玄黃”。所謂玄黃,其實就是鉛汞氧化物的混合物;戊鹽和滷鹽的主要成分都是氯化鈉,滷鹽還含有少量硫酸鈉和硫酸鎂;礬石為砷黃鐵;牡蠣殼經過煅燒,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滑石的主要成分是矽酸鎂;胡粉即鉛粉,由鉛與醋反應而成;赤石脂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鐵。從《抱朴子-內篇》的有關記載中可看出,當時以葛洪為代表的丹鼎派道士已掌握了相當多的化學知識。《火龍經》中的記載與早期火藥的成分極為相似,在煉製過程中如果溫度掌握不好,極易發生爆炸,這種經驗的長期積累,最終導致了火藥的發明。
隋唐五代時期是道教外丹術較為興盛的歷史時期。隨著兩晉.南北朝 道教的成熟化,這一時期出現的外丹經,在理論架構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發展,併為道教的外丹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由於當時的人們盲目相信外丹,有些帝王和王公大臣均因誤服外丹而殞命,外丹的實際效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懷疑,唐末之後,道教外丹終於走向衰落,養生延命之術而為內丹所取代。
內丹之道在唐代已開始流行,內丹經書也不斷出現,如 至一真人崔希範《入藥鏡》、張元德《丹論訣旨心鑑》、羊參微《元陽子金液集》等內丹著作。當時雖有內丹之稱,但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與方法。到唐末五代時期,鍾離權的《靈寶畢法》和呂洞賓的《百字碑》.《穀神歌》.《敲爻歌》等著作形成了獨立而完整的內丹學體系。
所謂內丹,則是以人體內的精、氣、神,為藥物,以人之自身為鼎爐,按一定路經,經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等一系列修煉過程,在體內凝成卵狀硬塊,即稱之為“丹”。《周易參同契》一書,對外丹與內丹都有論述,但從整體看,則是以講述煉製外丹為主,以修煉內丹為輔,把煉內丹看作是服食丹藥的輔助手段。
中國歷史上的外丹燒煉術,實際上是古人在化學領域裡的探索,而其把探索所發現的成果用到了養生延命的實踐中去,實踐使用的結果卻是不僅不能養生延命,而使不少迷信外丹延命的帝王將相、王公貴族因誤服外丹而殞命。歷史的經驗教訓值得記取,作為一個有豐富的科學知識的現代人,把歷史上的外丹燒煉術,當作歷史資料來研究才是正確的思路,不要再重蹈古人的舊轍了。若是想要在修身養性方面作些嘗試,還是去研究古人傳承下來的丹道內丹學,使自身的精、氣、神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純淨化,繼而能與體外的道炁相融合,來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回覆列表
應邀回答:要問古代煉丹是怎麼回事,這個還用問嗎,煉丹就是煉丹、就是道家修練的事。道家把修練的重要性和修練的過程、方法用比喻的方式註書立傳傳於後世,教後人有志曏者便於學習。煉丹可以說是對人體內部結構的功能進行調整並加以改造,從而產生新的而且巨大能量和功能。把人體內的真陰真陽比作是鉛是汞、是坎是離,比作是小藥與大藥,經過練小藥而生成大藥而產生為黃芽白雪最後煉成“金丹”。把這些修練的過程用“抽鉛補汞”、“取坎添離”、“知白守黑”等比喻的方式來表示。這些都是用比喻來解釋修練體內真陰真陽的方法,正是由於這些比喻使得一些不理解真象的道教人士用自然真實之物,安爐立鼎用火煉製誤打誤撞弄出了“火藥”美其名說是發明,並自豪的宣稱是“外丹”派,其實是偏離了道家所傳的真正含義。古代人所說的煉丹是指凡人透過修練、是以: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化虛而產金丹的途徑而得道,從而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