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客騎手
-
2 # 聚英閣主
就像冠軍,亞軍,季軍一樣,像阿里巴巴,騰訊,等一樣,大家只會記住最牛的,最大的,第一的,有誰會在意第二,第三的;
很多人都在學習周星馳,學習阿里巴巴,有幾個成功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可以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創造出自己的特色,然後把自己做最好,最強,最大,顛覆一個時代,才能讓別人記住你。
就像冠軍,亞軍,季軍一樣,像阿里巴巴,騰訊,等一樣,大家只會記住最牛的,最大的,第一的,有誰會在意第二,第三的;
很多人都在學習周星馳,學習阿里巴巴,有幾個成功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可以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創造出自己的特色,然後把自己做最好,最強,最大,顛覆一個時代,才能讓別人記住你。
近日,有兩件事又將以周星馳為代表的無厘頭文化推到了風口浪尖,一是《我就是演員》李成儒嘲諷無厘頭電影;二是《沐浴之王》大量片段致敬無厘頭周氏喜劇,被認為是東施效顰。
這兩件事雖然前因後果毫無關聯,但卻不約而同的指向周星馳,這位百年來華語影壇唯一的喜劇王者。
近些年,喜劇片正以無與倫比的優勢風靡內地影壇,內地喜劇市場空前繁華,先後湧現了葛優、徐崢、黃渤、王寶強、沈騰等多位具有票房號召力的男演員。他們正統領著內地喜劇影壇,但早已退出表演的周氏喜劇卻始終是屹立在他們面前的一面大旗。
雖然周星馳執導的《西遊降魔篇》、《美人魚》等電影票房成績確上佳,但與星爺的經典作品相比也有不少差距。無數人在唱衰無厘頭喜劇電影的同時,也在思考,周星馳的無厘頭究竟是什麼?為何只有周星馳本人表演的無厘頭能夠為觀眾接受並奉為經典呢?
首先得強調一個概念,無厘頭這個詞語並非周星馳創造的,星爺本人其實並不很認可用這個詞語來形容他的作品。早在上世紀,香港已經有大量的無厘頭電影。但無厘頭這個詞卻萬分契合周星馳電影,至少在絕大多數影迷看來,周星馳就代表著無厘頭。
無厘頭源於粵語文化,意思是一個人做事、說話都令人難以理解,無中心。單就這個詞語本身的含義,其實與喜劇電影是相背離的。作為藝術作品,豈可無中心,又怎能讓人難以理解!
但要是細細回味當年那些令你捧腹的作品,會發現無厘頭處處存在於星爺的喜劇電影。
在星爺的成名作品《賭聖》裡,無厘頭的風格已顯成熟,最明顯的就是“三叔”這兩個字。吳孟達扮演的叔叔竟然會因為別人叫三叔就“狂性大發”,這麼不講邏輯、這麼與主題無關情節,卻在電影裡反覆出現,而且每次出現都會令人忍不住想笑。自此,周星馳與吳孟達這對搭檔開始征服香港影迷,也開始風靡亞洲。
之後的《逃學威龍》,無厘頭的段子開始頻繁出現,但整部電影的節奏並沒有因為這些段子被割裂,反而能夠渾然一體,這種奇妙的情形完全突破了電影藝術本身。1992年是無厘頭喜劇風格電影的巔峰,這一年的香港電影完全成為了周星馳個人秀,《審死官》、《武狀元蘇乞兒》、《鹿鼎記》等作品在無厘頭風格的加持下無往不利,橫掃票房排行榜。
這其中的原因,首先是周星馳(最關鍵因素),以及一眾賣力表演的喜劇演員們。其次,也與當時的環境有關。當時的香港人,正普遍經歷著內心的焦慮與不安;當時的內地,正經歷著逐步開放的騰飛;當時的亞洲,正經歷著內心的不甘與追趕。當時的人們,需要某種精神上的鼓舞,更需要釋放。周星馳的無厘頭作品正好應運而生,他作品裡的主人公雖然有高大上也有弱小低,但總體而言總是一副普通人的形象,這一個個人物形象像極了每個人,像極了每一個渺小又無力的人。當週星馳將無厘頭的風格注入到不同的人物形象中,貼切又可愛的形象超越了其他限制,甚至超越了電影本身,於是周氏喜劇成為了獨一無二的時代變遷。
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盡皆過火,盡皆癲狂。但時代變的很快,九十年代後期,香港經濟陷入低估,周星馳的電影也落入低谷。新世紀以來,人們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生活正變得更加繁榮。但於此同時,每個人的心都變得更冷。殘酷的社會競爭教會我們,需要的更多是指引,而非釋放。無厘頭的電影,不再適合絕大多數觀眾。彷彿是在順應這種節奏,周星馳退出了表演,全身心的成為一名導演。銀幕上,再也不見他的身影。
無厘頭並非始於周星馳,但卻終於周星馳。就連周星馳本人都沒能力再現當年那個天馬行空的喜劇之王形象,那是屬於一個時代的獨特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