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軒國學

    強答一波。

    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氏的源起要遠遠比姓久遠。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有多久遠?我們透過兩種文字的演變可見一斑。

    (1)姓

    “姓”文字演變。

    “姓”最早起源於金文,而金文的“姓”寫作“生”,也就是說,最早是沒有“姓”這個字的。

    (2)氏

    “氏”甲骨文

    “氏”金文

    “氏”起源於甲骨文,寫法多達96種,金文多達46種。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寫法?這可以等同於我們今天漢字的隸書、楷書、行書等等。寫法的繁多,說明“氏”在當時應用的廣泛。

    那麼,這和周天子到底姓什麼有什麼聯絡呢?

    我們都知道,“甲骨文”應用的年代大約在商朝晚期,金文的應用時間在商周時期,主要用作青銅器銘文,也就是說作為一種不常用文體。

    綜上所述,商周時期,“氏”的使用,要遠遠大於“姓”。

    其次,“氏”和“姓”到底是什麼?

    原始社會,血緣相近的民眾組合起來的群體,叫做“部落”。

    比如蚩尤的九黎部落、黃帝的華夏部落、共工的共工部落、三苗部落、葷粥部落等等。部落中又分出多個氏族,部落與氏族的關係可以理解成國家與家庭的關係。同一個部落中不同的氏族成員可以通婚,但是同一個氏族內部是不可以通婚的,同時,為了保持血緣純正,不同部落之間也禁止通婚。這就是最早的內婚制。

    隨著部落壯大,人員增多,為了便於區分,每個氏族都會建立一個有別於其它氏族標誌來作為圖騰,這就是最早的“氏”。

    姬氏圖騰

    姜氏圖騰

    如果那你想要找到自己姓氏對應的圖騰。戳這裡→每個姓氏都有一個圖騰。

    而部落與部落之間為了避免婚配,也有一個符號,這就是“姓”,也就是說,最早的“姓”和“氏”都與婚配有關。所以說,“姓”包含“氏”。

    而內婚制時期 ,“姓”不僅包含“氏”,而且可以分化出”姓“。比如,當一個部落中的一些氏族因為一些原因脫離部落,就無法與之前的部落進行婚配,這個時候就需要有新的”姓“出現,並且在這個”姓“下,重新劃分”氏“。而這個”姓“往往就是他們脫離部落之前的”氏“,所以,在有的時候,”氏“可以轉化為”姓“,上古八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就是這樣分出來的。

    到了周代,不再實行“內婚制”,轉變成了“外婚制”。外婚制要求“同姓不婚”,所以說結婚只能和“外姓”部落通婚,這樣的話,部落的分散和遷徙也就不會影響到婚配問題,這樣也不會出現“姓”分化出“姓”或者“氏”轉化成“姓”的問題了。也就是說,周代的時候,“姓”和“氏”的稱呼就相對而言比較穩定了。

    最後,周天子到底“姓”什麼,“氏”什麼?

    好,綜上所述,說明了一個問題,外婚制的出現,使得周代不同部落的分化或者遷徙,基本不會導致“姓”的改變。

    所以,周天子實際上是“姬”姓中分化或者遷徙出的一個分支,這樣的分化沒有導致“姓”的改變,所以周天子姓“姬"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也證明,除了周天子這一支”姬“姓外,還有其他的”姬“姓分支,比如春秋時期的”驪戎“也是”姬姓“的一支。

    那麼“周”是什麼呢,周實際上就是“姬”姓部落裡面的一個“氏”,也就是說,周朝的本質是“姬姓”部落中的“周氏”建立起來的國家,也就是“周朝”。

    那麼,周天子在當時到底怎麼稱呼呢?

    先舉一個例子,比如說現在你有一個朋友叫“魏三”,那麼你知道他姓“魏”叫“三”。但在周代的時候,就不是這樣子了,“魏三”的意思就是魏國中有一個叫“三”的人,他自己和魏國的人都不會叫他“魏三”,只有其它國家的人會這樣叫。

    而當時的官員,比如諸侯和大夫等。又是另外一個叫法,比如說我們熟知的姜子牙,他在分封到齊國之前,叫呂尚,最大的可能就是呂國一個叫“尚”的人,當他被分封到齊地之後,“齊”就成了他新的氏,自然其它國家的人就會稱呼他為”齊尚“了,封地內的人稱呼他為”齊父“。他的爵位是”侯“,在外面的尊稱應該是”齊侯尚“。武王對他的專用稱呼是”師尚父“。

    而周天子就比較特殊了,他在自己領地內是最大的,出了領地之後還是最大的,都稱為“王”,所以也就沒有必要用“氏”來區分了,因為周代整個天下都是周天子的。、

    所以,綜上所述,周天子姓“姬”,“周”氏。

    碼字不易,感謝支援。

    最後奉上一份“姓氏起源”,感謝。姓氏的起源都在這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多少人願意自己的孩子上職業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