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上的板藍根
-
2 # 等風來空蕩蕩-2015
每天都在看這電視劇!前面幾集都不錯,但自從莊襄王死了,贏政即位劇情就開始拖拉了,明白編劇導演是想讓觀眾體會到秦始皇親政的艱難,但也不用如此大的篇幅來描寫嫪毐趙姬這點破事吧,按照劇中的說法,秦王放任嫪毐是為了拉呂不韋下水。這我也沒看懂高明在哪裡呀,有宗室支援、軍隊支援、華陽太后支援,呂不韋能怎樣?在第一次加冠的時間就可以強勢加冠了的!其二最新一集秦王和李斯打算收網,早就知道嫪毐要搞事,手下這些人早就通氣了,一個上將軍居然就被嫪毐手下拿住了,又去求援王翦,留下自己兒子和冬兒在王宮,贏奚這些人勢單力薄的抵抗,這是什麼破網?一頭鯨魚都能鑽出去吧
-
3 # 節操碎yi地
謝邀,導演應該將大秦賦分上下部,上部改為嫪毐傳,以嬴政親政為結尾,下部開始就親政了,詳細拍攝如何殲滅6國,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各國大將及君王如何抵抗的,至到秦二世滅亡,我相信上部看的人會減少40%,下部評分一定不會低,畢竟,關於滅國之戰題材的影視劇還沒有。
-
4 # 長安陳四
當是時,秦國四年連喪三王,相邦呂不韋,太后及其寵臣嫪毐,秦王政三轅各轍,又有楚系以及宗室在背後作謀,以及六國環伺。因此,這段歷史用一個亂字來概括再合適不過。
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子楚回秦,六國合縱,成嬌之亂,雍城之亂等歷史大事紛至沓來,想要在如此紛繁複雜的歷史大背景下講好這段故事,本身就是困難無比的。(反之,講好了則又精彩無比!)
偏偏導演的劇本寫的脫離史實太多,前期對於秦始皇的描寫又不夠充分,導致秦始皇的形象沒能立住。作為當仁不讓的主角都沒立住,配角寫的越好,就更加喧賓奪主。無論換誰來演,結果都是一樣的。當然,歷史上的秦始皇的複雜性,本身就很難三言兩語說清楚。
而且,該劇沒有給人強烈的時代感,也沒有拍出那個時代的精神。這是最為關鍵,也最讓人遺憾的。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任用大批文武能臣幹才,以全體秦人鑄成一支百萬雄師。本應該是一種大氣磅礴的感覺,結果卻完全沒有拍出來。因此,《大秦賦》評分走低絕不是無緣無故的,更多的是一種必然。
-
5 # 尤文圖斯就是賊
第一部第二部可以!到第三部就拉胯了好嘛!主演陣容的演技就不如前兩部。這麼好的題材,長平大戰本來應該是整部片子的高潮,不要說大製作,起碼也要拍的看的過去!你看看第三部拍的長平大戰是什麼鬼,服化道垃圾的不行,稀稀拉拉幾個臨時演員演被圍困的趙軍還尼瑪笑場!拍的是他媽的什麼鬼!依我看第三部也是評分虛高!
-
6 # 南南嬉語
《大秦賦》自開啟播以來,也是在追,畫質,演員陣容都很贊。但是這次追劇並不想之前前三部那樣給人一種總想看著,吃飯看,睡前看,甚至工作時候都會看的劇,《大秦賦》不能說太差,畢竟拍出來了,它就是作品,主要是前三部太優秀,大家都在期待第四部,結果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並且該劇劇情稍微拖沓,宮鬥劇嫌疑較大,導致評分低!
-
7 # 逐日95
歷史劇是尊重歷史史實的基礎上進行演繹創作,歷史劇作為文化文藝作品其中之一項重要作用就是向廣大觀眾普及歷史常識,提升國民整體文化素養。在此基礎之上在不改變歷史脈絡之上,加入創作者主觀人文意識對文藝作品人物情節的構造和細部解讀,從而“精雕細刻”,不斷打磨達到“精益求精”的時代“經典”。說到底“所託非人”,如果有像張黎、胡玫、劉和平、二月河等導演編劇創作者“十年磨一劍”的“沉心潛意”專注搞創作,也許這個時代文藝界也將“碩果累累”(借鑑1990-2005年代時期的中國大陸影視作品創作風格和相應創作氛圍)……
-
8 # 神仙遲鈍豬
幾天前,觀 《大秦賦》在豆瓣上的評分,還徘徊在 "7.2-7.4 "左右
昨晚,“高能”了三集
嬴政 終於 加冠,嫪毐 終於 被清除,趙高 也 出場了
可是,這三集的“高能”,著實讓人看得氣不打一處來,甚至有種智商受到冒犯的無語之感
以為,身在雍城 運籌全域性的 政兒,拿下嫪毐肯定 如 吃雞 一般簡單,
哪知竟是
莫名其妙的劇情
平叛嫪毐這段
其他網友已經做了超詳盡的解析:
什麼 掌管幾萬兵士的驪山大營主將 秦武 就這麼被換掉了 ?
什麼 李斯知曉全域性 竟對留守咸陽的家人未做任何防患舉措 ?
什麼 嬴政留下扶蘇與冬兒 就是為了湊夠一整集的追殺扶蘇的拖拉劇情 ?
等等
來豆瓣上搜索近期的國產劇
按熱度排序
大秦帝國系列前三部,都排在其列
若不是大秦賦的播出
從這一點來看
大秦賦還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
可跟前三部相較,只有經過時間的洗禮而沉澱下來的東西
才可被稱作經典
近日,又在b站重溫了一遍 《縱橫》
越發有感,有些劇
雖已有年代、又製作有限、甚至當年的主演、配角們也不是什麼站在幾線幾線的當紅者
或許還有許多瑕疵(縱橫裡被詬病最大的就是那個BGM了)
可是
它就是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溫
前幾日在《國家寶藏》裡又見富大龍老師演講了那句:
於後世千秋萬代,每一戶人家的窗臺,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心情激動啊~
12.12 晚,1.5倍速觀劇,看了最近更新的37-39集。
除卻“男主年齡梗”、“趙姬跳戲”、“浪跡天涯梗”、“配角戲太多,還難看”等被觀眾吐槽較多的點。
這部大秦帝國系列完結篇的“劇情”較於前三部,真的有較大的差距。
劇情已近半,政兒還未親政。
天下一統遙遙無期。
是呀,安排那麼多場趙姬、嫪毐一家四口其樂融融的畫面
還有那麼多次,政兒即將發現2個私生子的存在,最終又被糊弄轉移視線的戲
該不會真的是為了後面始皇的誕生才凹出這一系列的 成長必備“素材”?
哎,好難。
這都最後一部了,我只是想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執敲撲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命蒙恬北卻匈奴”!
這一等,40集了,嫪毐還在亂秦,秦王還沒有親政。
不過,劇中大部分演員的表演都是線上且能感動到觀眾的。
就像辛柏青老師飾演的異人。
辛老師這個角色戲份雖不多,但是截止到現在 幾個催淚高能的片段,真的有被辛老師打動到。
《大秦賦》的缺點雖明顯(部分角色不符、劇情主次不分、一些讓人發笑的臺詞 等)
可它的優點也同樣閃光,叫人忍不住想狠狠地誇。(這部的服化道真的是四部裡最好的、戰爭場面終於像是國與國之間在打仗了等)
今天看了下豆瓣,截止目前,大秦帝國系列 四部 的評分:
前三部都保持在9分以上,終結篇開篇8分以上,如今已經掉到及格線左右。
個人最喜前兩部 裂變和縱橫。
尤其是縱橫裡富大龍老師飾演的嬴駟(駟兒)和 呂秀才飾演的張儀(張子)
經典作品,值得反覆觀看。
至今仍有印象,嬴駟剛繼位時說的那句:如今天下,大爭之世。列國伐交頻頻,強則強,弱則亡。
優秀演員不僅能從形、臺、體上與角色融為一體,現場收音的臺詞更是更能吸引觀眾,時刻關注劇情走向。
-
9 # 寒冬微暖521
作為一個資深的大秦迷,但在看了十幾集大秦賦後,有點看不下去,甚至希望華陽太后弄死那個少年秦王。
1.劇情很不合理,那嬴政扮演者,時而智商情商爆表,像六國合縱攻秦時,和呂不韋說的破敵之策。智商情商時而不線上,在他老爸準備開宗室會議冊立他為太子時,盡然被幾個優伶激怒,對於一個質趙多年,歷經生死,回宮也三年,體會到華陽太后手段,並且時時以統一全國為己任的人來說,這麼容易被激怒,有點不可理喻……這樣不合常理,前後矛盾的劇情,在不同的主要人物上都有體現。
2.前三部太優秀,所有的陰謀陽謀,一環套一環,無懈可擊。愛情友情,無論完美還是悲壯,都可歌可泣,可圈可點。但第四部,相對前三部,有點小兒科的感覺,像小孩過家家。
總得來說,一個四部曲的史詩級影視劇,最後一部讓人有到gouweijidiao的感覺,還是挺遺憾的。
-
10 # 文城觀點
從2009年的《大秦帝國之裂變》,2013年的《大秦帝國之縱橫》,到2017年的《大秦帝國之崛起》,再到2020年的《大秦賦》,這一電視劇系列跨過了11年,確實是引人注目的大劇,前面三部受到的好評比較多,達到了歷史正劇的比較高的水平,一部部有讓觀眾期待的吸引力,拍出了老秦人的氣勢和當時歷史的有趣故事,難怪吸了不少秦粉,也讓歷史劇愛好者頗感興趣。
可是,到了第四部《大秦賦》,其受到的評價分歧比較大,而且,評價低的意見比較多,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劇情故事的底本原來該是不錯的,仍是有分量的。本該是比較理想的正劇、大劇的底本。可是,《大秦賦》劇本創作團隊似乎對重大題材的掌控把持不好,出現了看起來與前三部相比缺少的厚重感,缺少了情節的合理性,缺少了人物形象與故事發展邏輯的契合性等,導致該劇像是參雜了不太夠份量的“正劇”。這該是比較突出的不足之處。
《大秦賦》一共78集,著力於表現秦國從長平之戰至秦始皇完成“大一統”過程,以描寫秦國君臣銳意進取的故事為主,其他六國君臣的奮爭抵抗為輔,展示了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矛盾衝突,故事層次多,爭鬥的方式多,有相當的立體感,不少情節、人物、謀略等是引人深思的。這可是看出編者也是很用心的。
平心而論,張魯一、段奕宏、辛柏青、鄔君梅、李乃文等實力派演員在劇中的表演還是不錯的,細看還是想把劇本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樣子成功表現出來,可是,有一些地方卻讓觀眾感到不滿意,這有劇本故事的原因,可能劇本的人物形象與觀眾期待的形象有較大脫節,而演員的表演也與情節的演進有所脫節,所以看起來就有些“漂離感”,這與大秦歷史的厚重風格有較大的背離,所以,觀眾便將不滿看成是演員造成的。
比如,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就表演而言,其實是相當不錯的,非長期的表演功力和非常認真的態度是無法將呂不韋的內心的豐富性和權臣的智謀表現出來的,但是,卻有觀點認為段奕宏表現得“陰笑魔性十足”,認為段奕宏為了呂不韋的“圓滑世故”時出了偏差。其實,就情節發展而言,“圓滑世故”的呂不韋是允許有段奕宏表演的那種笑的,之所以被認為表演太過了,是劇本有意表現商人呂不韋有商人的狡黠一面,因而得意時,會露出“陰笑”。
至於說鄔君梅飾演華陽夫人,應該說是演得比較好的,劇本所塑造的華陽夫人這一人物形象,有兩種矛盾觀念,一是想透過拿宮鬥來讓羋氏獲得權力,二是也有繼承秦國曆代遺志,使秦國強大的意願,而正是這種矛盾觀念使她把宮斗的陰謀有時變得比較不那麼“陰”了。有不少評論認為,鄔君梅的表演還是比較到位的。但人物形象的這種不陰的宮鬥“陰謀”讓人不喜歡,所以認為歷史正劇“宮鬥”化了。
再有,朱珠飾演《大秦賦》裡的趙姬,確實選演員選得不夠理想,“顏”是不錯,“媚”卻不夠;“笑”太多了,陰辣不夠;明面的表現太多,而內心的活動沒有能演出來,人物變得太顯淺了。與之前寧靜飾演的羋八子,差距不是一點點。
還有,被非議比較多的張魯一飾演的嬴政,他被拿來與富大龍飾演的秦惠文王相比,其實,就表演而言,張魯一的表現不差,只是,他表演的嬴政確實讓觀眾感到不像嬴政,對張魯一來講,有點冤,但觀眾的看法是對的,毛病主要出現選角和劇本對嬴政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張魯一太“文”了些,長長的臉,白淨臉色,身板單薄,威嚴不夠,氣度有所欠缺,怎麼看都不像統一六國的“始皇帝”,倒是更像是老實的衛綰,似乎有書生氣。還有,有些臺詞從張魯一飾演的嬴政口裡說出來,實在太不像嬴政說的話了,比如,他表示如果呂不韋是他親生父親,他可以不做王,而要與他“浪跡天涯”。有人說這像是瓊瑤小說中男主的臺詞。
而且,《大秦賦》中嬴政的臺詞看似有“氣魄”,其實細聽會感到是虛的空的蒼白的“大話”,比如:“我是你們的王,天下的主宰;我終結了五百餘年的紛亂歲月;曾經的敵人,共同成為我的子民;歡呼吧,我的子民;我的功業,將被澆鑄在青銅器上,銘刻在高山之巔;我的榮耀,將光照天下;痛飲吧,我的子民;我的功業將澤被你的子孫,永遠流傳於世;我是嬴政。”
這樣的獨白很容易讓觀眾感到蒼白,因為缺少厚實的底蘊,估計,編劇本時以嬴政口氣說話,底氣不足。
這樣的劇本,這樣的臺詞,只有蒼白不到位的政治口號,沒有歷史感,沒有能真正體現嬴政的氣度。演員表演得再好,觀眾仍會感到很不好!
最後,《大秦賦》有頌秦過分之嫌,為了頌揚秦國統一戰爭的正義性,《大秦賦》一直站在一個需要質疑的立場上,作者認為,秦國發動戰爭是正義的,而其他國家發動戰爭是非正義的。比如,虛構了一段楚國百姓不堪重負,集體逃亡秦國的劇情,楚國百姓大喊著“回楚國,我們沒有活路啊”“我不要當楚民,願成秦人”等臺詞。
秦國發動戰爭是否是正義的,要看秦國經過戰爭是否能給百姓帶來好的生活。而秦法過分嚴酷,秦修建數個特大工程,秦皇陵,阿房宮等,戰爭不斷,稅賦壓迫越來越嚴重,秦國的立場真的是利民的嗎?若是,為何後來會有那麼多的農民起義呢?
呂不韋編《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兼收百家,想使之成為秦統一六國之後的基本治國方略,就是看出了秦原有政策太過嚴酷了。
如果說楚人為逃往秦國,大喊:“我不要當楚民,願成秦人!”那麼,史書上記載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呼喊就不好理解了。
錢穆評價“秦政”是“超時代的政治早熟”,這後來被理解為在條件還不夠成熟時太早推行“郡縣制”,皇帝要直接管的事太多了,而當時被統一的六國原貴族,貴族後裔;原高官,原軍事將領等,就連秦國國內有封地的功勳軍功階層等,多有反對者,其主力非常大,這也是秦朝未能持久的原因之一。
秦國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嚴刑峻法,加上政策或超前(郡縣制)或守舊(戰時適用的過法家到統一後未能與時俱進等,後來斷送了秦王朝。
而《大秦賦》讓人試圖感到,只要六國儘快被秦國打敗,列國子民都成了秦王的子民,便能衣食無憂,過上很好的日子了。
《大秦賦》把秦王嬴政頌揚為列國子民的救世主,這確實很難避免引來非議!
回覆列表
最近我在追這部劇,具體可以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第一 張魯一演技毋容置疑,但是讓他把嬴政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戲份也演了。這讓人看了容易齣戲。
第二 趙姬的扮演者我不知道是誰,演的太“爛”,總感覺嬴政都可以當她爹了,而且演技較為浮誇,戲裡看她到處留情,一幅勾引“漢子”的表情。沒演出作為太后的莊重感,總感覺是演的是娼。
第三 劇情太扯,尤其關於統一六國的臺詞,志向天天喊口號,感覺他們早知道要統一六國。
還有好多就不一一羅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