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荀彧和荀攸出身於潁川士族,對曹操統一河北起到了莫大的功勞,荀彧之才被當時人譽為“王佐”,曹操更是直言其“乃吾之子房”,在曹操擊敗袁紹統一河北後,對諸人論功行賞時,荀彧為首位功臣,而荀攸為亞位。

    十二年,下令大論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謀,撫寧內外,文若是也。公達其次也。"

    這樣深受魏主曹操重用的一對叔侄,卻在曹操進封為魏公一事上,與其起了牴觸,荀彧因此而憂憤身亡,一說是服毒自殺,而荀攸在曹操封魏公時沒有反對,《勸魏公表》中,荀攸的名字赫然在次位。之後曹操稱魏王時,荀攸也早已去世兩年之久了,自然也談不上反對一說了。

    荀彧從挺曹到最後的反曹,甚至於因此而死,這期間其實經歷了很多事情,也凸顯出了很多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荀彧並不是像某些觀點認為的那樣,是為了維護漢家天下而死的。早在曹袁爭戰之時,荀彧就已經說出“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的話,還把曹、袁比作劉邦、項羽,雖然荀彧沒有像魯肅那樣直接點明“漢室不可扶”,但其心思也顯而易見了。

    如果說荀彧真的是為了維護漢室江山,阻止曹操日後稱帝而死的話,那他應該在曹操羽翼未豐的時候就與其對立,不應該在曹操勢力如日中天的時候才來和他對抗,也不應該在曹操以戰爭攻略各地時對他傾囊相助,這實在太有負於他“王佐”之名了,事實上荀彧坐鎮許都,為曹操解決了不少後顧之憂,還為曹操推薦了諸多人才,如郭嘉、荀攸、鍾繇等等,可見他是確實有助曹操一統天下的意思。

    可是這對君臣最後是因何而反目成仇呢?我們可以來看看一下荀彧去世,也就是公元212年前後幾年所發生的事。

    公元212年,曹操得到“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特權,諸臣建議進“魏公稱號”,加封久錫,荀彧不許,以“曹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志,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為由,拒絕曹操稱魏公,加九錫,曹操不悅,後荀彧去世,次年曹操進封魏公,加九錫,以鄴城為魏國都,設立百官,恢復大禹之九州區域劃分。

    要知道在兩漢時期的爵位中是沒有“公”這一等級的,只有王、侯二級宗室爵位,以及二十等功臣爵位,曹操所恢復的“魏公爵”,其實是從西周時期的五等爵而來的,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提倡者為丞相主簿司馬朗和司空軍祭酒董昭,時間點為公元207年至208年,恰好在曹操平定北方,正在大舉南下統一南北之時。

    也就是在這一段時間裡,曹操恢復秦漢交際期間的丞相之位,廢除司徒、太尉、司空三公並坐局面,大權獨攬,這一做法之前也有人做過,那就是禍國殃民的相國董卓。曹操這一連串改制換度,無一不在表現自己渴望與大漢王朝分離,要建立一個足以取而代之的大魏王朝,而在207年到212年這五年的時間裡,荀彧卻沒對曹操提出任何異議,可見他內心也是希望曹操能登上大位的。

    那最後為什麼荀彧會因為“魏公”一事與曹操分道揚鑣呢?數百年後的北宋文學家蘇轍就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認為荀彧並不是反對曹操稱魏公,而是反對曹操如此急迫地稱魏公。

    荀彧很清楚,曹操之所以能擊破袁紹、呂布、張繡、馬超等各路諸侯,就在於他手上握著“漢獻帝”這面旗幟,所謂“奉天子以令不臣”,臣不臣的都是曹操說了算,這可以讓曹操始終握有輿論和政治的絕對正確,可是曹操一稱魏公,一復古改制,那無疑會導致大漢王朝的制度體系轟然倒塌,而一向尊奉漢室制度的群雄們,自然不會再服從曹操了。

    曹操所得到的“魏公爵位”,其實之前也早有人得到過,那就是有國賊之稱的“安漢公”王莽,王太后以“周公輔成王”為由,封王莽為“安漢公”,獨攬朝綱,而王莽在其大權獨攬後,就加速篡漢的腳步,王莽“言必稱三代,事必據《周禮》”,從這一點來看,曹操與他有十分相似的地方。王莽封公後八年篡漢建新朝,之後十四年速敗,身死政消。

    以我個人推測荀彧的看法而言,當時確實不是曹操稱公的最好時機,一則赤壁大敗,雖然曹操在西北地區拿回了彩頭,控制了河西走廊和關中地區,可是當時的關中地區經過瘟旱大災、董卓之亂、李郭之亂、馬超之亂後,其經濟、人口早已不能和經營較好的南方地區相比了,曹操得之無非是擴大了版圖,實際利益卻不如得到南方要來得多。

    二則孫權、劉備盤踞南方,不服曹操號令,但至少還有劉協這面旗幟在束縛著他們,在曹孫劉三者中間可以起到調節緩和的作用,彼此之間還不敢太過放肆,可是曹操一稱魏公,無疑是把自己割捨出大漢王朝,從此大漢猶如行屍走肉,而新興的大魏國也不受南方兩雄認可,這如同曹操親自解綁了孫權、劉備的束縛,把他們推到自己的對立面,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就因此而形成了。

    果不其然,曹操稱魏公後當年,孫權就遷移居所到南京,修築石頭城,改名建業,次年出兵趕走曹操設立的廬江太守朱光,控制了整個江淮南部,劉備於曹操稱公當年奪取了蜀地,自立為益州牧,五年後自立為漢中王,上表劉協,退還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這和曹操稱公前,劉備、孫權推舉對方都要上表的態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所以荀彧並不是反對曹操稱魏公,而是不想曹操在內外局勢還未完全安穩之時稱魏公,公然挑戰漢室權威,可是曹操要稱魏公也是有點逼不得已的,群臣上奏,連曹仁、夏侯惇這樣手握兵權者也進行勸諫,曹操不可能再固執己見,而寒了各將領的心,加上當時北方已定,曹操也錯誤地認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可漢中、濡須口兩場敗戰,卻擊碎了曹操的美夢,終其一生都未能完成這個大業。

  • 2 # 去說歷史啊

    說到三國謀士,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既是成功者,也是失敗者,但是不管他北伐成功與否,都無法影響他是三國第一王佐之才。其根本原因就是諸葛亮和劉備已成一體,劉備的目標就是諸葛亮的目標,假如北伐能成功,他就是歷史第一王佐之才,即便不能成功,把劉備從新野小城顛沛流離一路扶成昭烈皇帝,也是一個奇蹟了。而曹操方面,也有一位媲美諸葛亮的人才,他數次挽救曹操於危難,不止一次獻出奇謀幫助曹操攻城略地,同樣也是門閥大家族的代表,他就是荀彧。

    一、荀彧是曹魏集團的二把手,為曹魏作出了巨大貢獻

    荀彧和曹操的邂逅真可謂三國時代一美談,而二人最後徹底決裂也讓人唏噓,荀彧叔侄在曹操最後心目中的地位大相徑庭也讓人嗟呀不已。荀彧在不管是在曹魏集團還是曹操本人心目中都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加入曹操集團之後不僅幹了張良的事,還幹了蕭何的事,可以說是曹操的張良加蕭何。荀彧最早被袁紹優待,但是那個時代一個牛人最基本的素養就是一眼看穿袁紹不能成事,而且袁紹這邊已經有同族弟弟荀諶,潁川老鄉辛評、郭圖等也先一步在袁紹手下任職,荀彧即使加入,也不能人盡其才。且袁紹的目標居然是想扶持劉虞做傀儡皇帝,更加與荀彧的目標相左,於是荀彧投奔了還在兗州摸爬滾打,手裡只有自己曹家、夏侯家一堆武夫莽漢的曹操。

    荀彧的加入對曹魏集團來講有三個意義:其一是荀彧是潁川士人的領袖,他的加入會吸引潁川士人乃至天下士人的紛紛來投,荀彧也就成了曹操手下第一人事經理,潁川士族集團則成為了曹魏騰飛的治國擔當。曹操統一北方的官渡之戰就是潁川士族幫著出謀劃策的。其二是為轉折期的曹操奠定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曹操人生中幾次重大決策都是荀彧幫忙制定的,比如曹操東征徐州的時候,兗州的張邈、陳宮聯合呂布謀反,兗州一下子全反了,多虧荀彧設計死守最重要的三個縣,並急忙召回夏侯和他的濮陽軍隊,才保住一支生力隊伍,後來又單槍匹馬進入郭貢的軍營,勸退了郭貢的大軍,因為他判斷郭貢和張邈、陳宮素無往來,只是過來觀望一下的成分很大。荀彧依靠機警儲存了革命火種,為今後曹操擊敗呂布奠定了基礎,否則一代奸雄曹操估計還沒見到皇帝就玩完了。

    其三是荀彧承擔了繁重的治國任務。曹操常年在外征討,二十多年一直在打仗,這時候在後面給他看家治國的就是荀彧。曹操自命為丞相,而作為二把手的尚書令,就是荀彧。所以荀彧在曹操集團是名副其實的二號人物,可是就是如此左膀右臂,最終還是和曹操分道揚鑣了。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勸諫曹操進位魏公,荀彧第一個表示反對,本來這話是對董昭他們說的,結果曹操聽了居然很不開心,後來南征孫權的時候,找了個理由把荀彧調出中央,逐漸冷落,不久荀彧就去世了。有說他是憂鬱而死,也有說是收到了曹操的空食盒,知曉了其中的隱喻就自盡了。第二年,曹操就光明正大的稱公建國了。

    二、荀彧至死只願做漢臣,而曹操想稱王稱帝,兩人終分裂

    現在大家都知道荀彧至死都只願意做漢臣,曹操後來的表現也違背了荀彧輔佐曹操的最初宗旨。曹操從最早的大漢忠臣,在品嚐到權利的甜頭之後,也會變得獨斷專權,變成一個權臣,乃至違背道德法度稱公稱王,因為稱公其實就已經標誌著篡位的開始,既然今天可以稱公,那麼明天就可以稱王。而荀彧的終極目標是希望有一個鐵腕手段的猛男能在亂世殺出,穩定大漢局勢,消滅叛亂的黃巾軍,剿平割據天下的各路諸侯,還大漢王朝一個太平。在古代,士族的特點就是能夠壟斷知識,在太平世道,士族就是國家的主宰,而在亂世,士族就只能委屈先和軍閥合作,打出一個太平天下再繼續壟斷國家治理權,為此士族就必須輔佐一個強有力的軍閥,再把他變成國家的領導階級。但很可惜,荀彧心裡的國家領導者曹操最後的夢想很有可能是篡位做皇帝,消滅他心裡的那個大漢。

    荀彧和曹操兩人關係如此的鐵,荀彧在曹操集團的地位如此重要,輔佐曹操二十年,一旦時機到了,荀彧沒有用了,曹操還刻意冷血的把他拋棄,這就叫真實。荀彧死前把有關自己和曹操的資料都燒燬了,並不想給世人留下自己為曹操出謀劃策的形象,他希望自己最後是以漢臣的形象出現在世人眼中的,而並非是曹魏二當家,潁川第一合夥人的身份。

    三、荀攸在歷史上並沒有反對曹操稱王,甚至都沒有對荀彧之死表態

    說到荀彧,就不得不說他的侄子荀攸,說是侄子其實倆人血緣關係也不是很近。荀攸比荀彧做官更早,行事比較低調,後人對他的評價是曹操的謀主,大致相當於法正在劉備那邊的地位。荀彧死後,曹操進位魏公,第一個尚書令就是荀攸,但是荀攸更多還是作為謀士出謀劃策,並不像荀彧那樣能夠提出長期的治國方針,而是在戰場上出謀劃策。荀攸為曹操謀劃過著名的十二條奇策,但是由於好友鍾繇的拖延症,所以沒有記下來。

    荀攸作為荀彧的侄子,在荀彧死亡這件事上卻並沒有說什麼話,而且接受了曹操魏國尚書令的職務。對於荀攸的心理,我們已經無法推測,但是他和荀彧的關係應該是不錯的,只是荀攸做出了和荀彧不同的選擇。在荀彧死前的一段時間,他本人肯定是認為幫錯了人的,但是此時曹操即便不想進位,手下的官僚們肯定也不會同意。在《三國演義》裡荀攸是在荀彧死後堅決反對曹操稱王的,這當然是羅貫中的美好幻想啦,因為荀攸歷史上是直接病死的。

    結束語

    畢竟和自己的小叔共事這麼多年,荀攸心裡沒有感覺是說不過去的,可是荀彧的前車之鑑擺在這裡,即使荀攸心裡有想法,也不可能隨便展露出來。更何況荀彧做的是大漢朝的尚書令,常常見到皇帝,荀攸則是一直在曹操身邊。從感情上來講,荀攸也應該更親近曹操。但是在勸進魏公的時候,《荀彧傳》和《先帝春秋》都記載是董昭牽頭勸進,只有裴松之注引了一段,勸進表裡面有荀攸,這就顯得相當微妙了。

    荀彧作為戰略上的制定者,荀攸作為戰術上的謀劃者,各自都在曹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曹操對荀彧的死沒做什麼表態,對荀攸的死卻表現得很悲痛,足見曹操此時真實的想法了。看來權力的確是會讓一個有志青年變成一個冷血的屠夫,那些不受權力和利益所惑,保持本心的人在歷史上很少,但更顯得珍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晉國的內亂為何導致周朝衰弱?又為什麼說其改變了歷史程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