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造飯處
-
2 # 香茗史館
自秦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到秦襄公時正式位列諸侯,秦國曆經兩百年發展,最終於秦宣公時具備了與中原各國爭霸的實力,甚至擊敗了中原大國晉國。然而,秦國的東擴很快便引起了晉國的警覺,自秦穆公兩敗於晉國之後,秦國就此被壓制於崤函以西長達三百年,直到秦惠文王時期,秦國重新收回河西,這才真正完成了走向中原的第一步,並於秦武王時期向開始向山東六國展露獠牙。
秦國曆經兩百年發展,卻被晉國鎖住東出之路自秦非子因善於養馬而被周孝王封為附庸,秦人開始在戎狄夾縫之中求生存,在近百年時間裡,多位秦君在與西戎交戰中戰死,在歷經六代秦君的艱難努力後,秦人才算站穩了腳跟,並因在西周滅亡前後擁戴周天子,而得以正式位列諸侯。
因秦人護送平王東遷有功,秦襄公不僅得以位列諸侯,周天子還將王室已經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土地賜予了秦國,秦人自此開始正式向東擴張(這點從秦國的遷都路線圖不難看出),真正進入了發展快車道。此後,憑藉著又先後歷經六代秦君努力,秦人領土在瘋狂擴張的同時,國家政治建設也開始日趨完善。
到秦宣公即位之時,秦國的勢力已經抵達了關中渭水流域,而由於晉獻公在位期間多次入侵秦國,導致秦國反抗情緒日益高漲,秦宣公見時機已經成熟,遂於秦宣公四年(前672年)向晉國宣戰,並擊敗晉軍。至此,歷經兩百年發展,秦國終於有了與東方諸侯國交戰的實力。
到秦穆公即位之後,繼續貫徹東出之策,即位第一年就親自帶兵東伐茅津戎,兵鋒直指函谷天險。此舉直接刺激了晉國,晉獻公於次年採取“假虞滅虢”之策,奪取了崤函和茅津渡的控制權,有效遏制了秦國繼續向東擴張。
為換取發展空間,秦穆公主動與晉國修好聯姻,後晉國爆發“驪姬之亂”,晉獻公去世後,秦穆公先助公子夷吾回國繼位(即晉惠公),但雙方很快便再度反目,秦獻公於“韓原之戰”中擊敗晉國,俘虜晉惠公。後秦穆公又幫助晉文公回國爭奪君位,再度實現秦晉之好。在此大背景下,秦國和晉國均大肆對外擴張,然而由於雙方在河西各佔一半土地,地緣衝突越來越明顯。
因此,當晉文公去世之後,秦晉雙方再度劍拔弩張,秦穆公本欲趁機向東擴張,結果卻在前627年的“崤之戰”和前625年“彭衙之戰”中兩次被晉軍擊敗,秦國東出之路徹底被斷絕,秦穆公無奈之下只好繼續向西發展。
秦國為東出與晉、魏徵戰不休,國力衰退後開始謀求變革在被斷絕東出之路後,秦穆公先後攻滅西戎國家12個(另說20個),後又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因功被周襄王封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與此同時,晉國為了封鎖秦國東出之路,遏制秦國的發展,則採取的多種措施,一方面積極經營河西之地,不僅於此駐守精兵強將,更是在河西築城修壘,不斷鞏固晉人對河西的統治。
另一方面,晉國還利用中原盟主的地位,多次聯合中原諸侯國攻打秦國,例如前579年,晉國聯合齊、魯、宋、衛、鄭、曹、邾、滕等諸侯國進攻秦國,又如前559年,晉國又聯合魯、齊、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郳等諸侯國進攻秦國。此外,晉國還多次干預秦國國君的廢立,引發秦國內亂,左右秦國朝政。
不過,無論是面對強大的晉國,秦國始終沒有放棄東出,秦穆公後數代秦君,為謀求東出,接連與晉國爆發戰爭。但正如《秦晉交兵表》中所述,“秦、晉七十年之戰伐,以爭崤函。而秦之所以終不得逞者,以不得崤函”。秦國雖然也曾取得一系列勝績,但東出的關鍵通道崤函卻始終被晉國牢牢掌握,從而根本無法邁出東出的那一步。
當然,秦國國君也認識到了國力的不足,因此當秦晉兩國因連年戰爭而國力大損之時,雙方最終選擇了握手言和。此後,秦國數代國君開始積極謀求提升國力,一方面在不與大國征戰的前提下擴張勢力,例如秦厲共公攻打西戎大荔,秦後惠公攻佔蜀國南鄭。另一方面積極謀求內政改革,例如秦簡公廢除貴族帶劍特權、承認“私田”合法。同時,透過連楚抗晉的方式,減輕晉國帶來的壓力。
“三家分晉”之後,中原霸主晉國就此分裂,秦國也曾趁機再度謀求東出,然而戰國初期的魏國同樣強大無比,結果不僅沒能成功東出,反而接連敗於魏國,徹底丟失河西之地。自認國力不足的秦國,此後只能繼續謀求提升國力,同時靜待東出時機。
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大增,秦惠文王時邁出東出步伐秦獻公即位之後,經歷了“四代之亂”的秦國急需恢復國力,於是秦獻公開始大規模推行改革,其中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編制戶籍和推廣縣制,同時鼓勵獎勵百姓生子,並吸引周邊國家和部族遷入秦地種地、放牧,待之與本國人無異。秦獻公時期的改革雖不徹底,但卻為秦孝公嬴渠梁時期的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秦獻公之後秦孝公嬴渠梁即位,開始重用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變法之後的秦國,開始迅速崛起,國力日強。
與此同時,魏國則由於在“馬陵之戰”慘敗,實力受到削弱,從頭號強國開始淪為二流強國,稱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於是,秦國透過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
秦孝公去世之後,秦惠文王嬴駟即位,他雖然族滅了商鞅,但卻沿用了商鞅變法後的一系列新政,透過任用張儀連橫六國,又任用司馬錯等武將北伐義渠,西平巴蜀,使得秦國國力進一步增強。
與此同時,趁著魏國國力衰退,秦國從秦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開始,不斷向魏國進攻,不僅奪回了河西之地,而且攻取了魏國河東的汾陽、皮氏、焦、曲沃、蒲陽等地,並迫使魏國割讓了上郡15縣,秦國自此開始正式邁出了東出的第一步。
秦惠文王之後,秦武王嬴蕩即位,又任用甘茂為將攻打韓國,攻佔宜陽、奪取武遂,並於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入洛陽,將周赧王逐出王宮,奪取周王室之地,秦國開始真正向山東六國露出了獠牙。
-
3 # 史先生講歷史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秦國是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對外戰爭經常“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事實上,這種印象是不對的。秦國從建國之後的絕大多數時間內都不是個強國,而是被關東諸國輕視的國家。公元前771年,秦國國君秦襄公因為護送周天子有功,正式被封到秦地,也就是岐山以西的地方。但是當時整個渭河平原已經被犬戎所佔領,秦國從立國那一天起就不得不面對犬戎的威脅,完全可以說秦國的領土是靠自己打下來的,從建國的那一天起就奠定了英勇善戰的傳統。
一、秦國軍事強大,有防守優勢,但魏國擁河西之地,對其威脅很大秦穆公即位之後,廣納賢臣,與晉國結盟討伐北方戎狄,同時娶了晉獻公女兒為妻,結為“秦晉之好”。但是秦國長期受到強大的晉國的壓制,根本無力往東發展,只能往西打敗西戎,逐漸佔領了整個渭河流域,為秦國奠定了基本的版圖。秦穆公之後,秦國長時期裹足不前,實力並沒有提升,這是因為秦國往西是荒蠻之地,往北受到黃土高原的限制,往南有巴蜀政權,同時北方還有義渠國,所以秦國的空間被壓縮成渭河中不大的一片,這是秦國實力無法提升的重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進入戰國後,魏國率先變法,實力空前大增,奪取了河西之地,吳起深入渭河流域,大敗秦國軍隊,險些滅掉了秦國,同時義渠國經常南下,秦國難以抵抗。在此危難之際,秦孝公不得不任命商鞅變法,變法後的秦國成為了一架戰爭機器,再加上秦國本身民風強悍,那麼秦國的銳士就成為了諸國中最為驍勇善戰的軍隊。秦國強大不僅僅是因政治上的集權,而且在於它非常注重軍事科技。
隨著冶煉技術提升,秦國修改了兵器的弧度,使得秦國兵器鋒利而且不易折斷,同時還以及提升了弩的工藝,使得射程最遠達到八百米,並且有很強的穿透力,這在軍事技術上提升了秦軍的戰鬥力。到了戰國最後,能夠與秦國的銳士抗衡的也只有趙之邊騎了,當“長平之戰”之後,趙國精銳騎兵幾乎損失殆盡,再也沒有任何軍隊能夠抵抗秦之銳士。
秦國從秦孝公釋出《求賢令》後,廣納關東諸國賢才,許以高位,使用了一大批能臣良將,例如商鞅、張儀、范雎、李斯等等。秦國對外爭戰的成功之處在於有善戰的民風,能透過變法動員全國的民眾,提升了軍事技術,廣納賢才,更重要的是秦國非常成功的戰略擴張決策。秦國雖然存有先天的劣勢,難以進入中原,但是這些劣勢反過來也是優勢,那就是關東諸國也難以進入秦國。秦國的北邊是黃土高原,還有黃河阻擋使得魏國、趙國難以侵犯秦國,秦國東部的函谷關也是易守難攻,將韓國阻擋在外,往南是巴蜀之地,有秦嶺阻隔,並且巴蜀這地方像個獨立王國,不接受中原禮儀,但是民眾富饒安穩,不會進攻秦國。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秦國本身所處的地域各方均有天然的屏障,具有先天的防守優勢。
秦國有四大關口,分別是武關、函谷關、蕭關、大散關,武關往東南防範楚國,函谷關往東抵禦韓、魏,蕭關在西北可以抵抗犬戎,大散關往南可以對抗巴蜀。秦國自“商鞅變法”成功之後,雖然力量日益增強,但是仍然面臨兩個非常嚴重的威脅,其一就是“河西之地”仍然被魏國控制,像楔子一樣深入到了渭河流域,同時上郡地區地勢比渭河流域高,可以居高臨下俯衝秦國,對秦國是個巨大的威脅。其二就是西北方少數民族義渠國的入侵。於是,奪取河西之地是秦國崛起與擴張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奪取河西之地,就始終無法解除魏國對秦國的壓制與威脅。
二、魏國衰弱,秦國趁機奪取河西之地,從此退可守,進可攻在後來的十來年中,秦國和魏國反覆地征戰,不斷蠶食河西之地,隨著魏國不斷地衰弱,秦國不斷增強,最終秦國徹底地佔領了河西之地。隨後秦國進步擴大戰果,不斷討伐魏國,又進一步地佔領了魏國的上郡,上郡就在就是現在陝西的東北部,從延安到榆林市一帶,黃河以西的地方,也就在“河西之地”的北部。河西之地屬於黃河沿岸的陝西東南一帶,但是是平原,土壤肥沃,物產豐富,而上郡則屬於陝西中北部一帶,屬於黃土高原地帶,地勢較高,戰略位置很重要。秦國趁魏國虛弱,佔領了黃河以西的所有魏國領土,解除了巨大的威脅,從此之後秦國控制了整個陝西一帶的領土,就完全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優勢位置。
結束語秦國還進一步趁勝追擊,深入到了黃河東岸,佔領了一些河東之地,魏國和秦國的戰略局勢完全逆轉,由戰略進攻變為戰略防守。佔領河西之地和上郡是秦國崛起和擴張最關鍵的第一步,從此之後,秦國解除了自晉國一直到魏國三百年的被壓制局面,最終成為秦國邁向中原的第一步。秦穆公渴望的事業,在秦惠文王時期實現了。
在收復河西之地之後,秦國就不得不對另外一個西北方的勁敵義渠國下手了。公元前331年,秦惠文王趁著義渠國內亂之際,突然發兵,大敗義渠國。在此之後,經過十多年的爭戰,義渠國大部分領土被秦國佔領了。秦國消除了義渠國的威脅之後,又面臨合縱的壓力,不得不對義渠國採取懷柔政策。最終,到了公元前272年,秦宣太后引誘義渠王到了甘泉宮,並且殺掉了義渠王,最終將義渠國滅掉。秦國終於佔領了函谷關以西的廣闊領土,一躍成為一等強國,還有著非常穩定的後方,完全可以放手進攻東方諸國。到了此時,秦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準備性工作。
回覆列表
秦國長期被壓制而無法東出,應該是秦穆公時期的崤之戰以後的事情了。
先簡單說下崤之戰,就是秦國借道晉國去攻打鄭國,回軍途中在崤這個地方被晉國軍隊給伏擊了,全軍覆沒,自此秦晉交惡,秦國因為這一戰,損兵折將,東出道路被晉國堵死。直到商鞅變法,秦國再次強大起來,才有能力再次東出。而彼時的晉國已經成為三晉魏趙韓。而堵在東出路上正對面的,就是當時最強大的魏國。
完成東出的第一步,應該是秦魏之間的第五次河西之戰。魏國長期在中原混戰,龐大的戰爭拖垮了魏國的財政,以至於魏國連重建魏武卒的軍費都拿不出來。被長期消耗的魏國逐漸開始走下坡路。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蒸蒸日上。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遣大軍攻打魏國雕陰地區,歷時兩年,秦軍斬殺魏國主將龍賈,並且肅清了河西守軍。次年,魏國歸還河西,秦國正式收復了河西地區。
至此,秦國完全掌握了黃河天險,控制了東進中原的要道,戰略上居於優勢地位,奠定了進軍中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