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小穎說

    戰國時期秦始皇未統一中國之前就已經有了長城概念,秦、楚、魏、韓、燕、趙、齊這戰國七雄和一箇中山小國,都在自己的境內修建有長城,而秦始皇統一後修的長城是在原基礎上合併擴建的,和原戰國長城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在電視劇大秦賦中出現長城實屬正常並不是穿幫。

  • 2 # 香茗史館

    《大秦賦》第28集中,山東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在分析六國行軍路線時,秦將蒙驁在分析聯軍進軍方向時,曾說道,“蒲阪以北有長城相隔”。看到這裡,恐怕有不少朋友產生疑問,長城不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才修建的嗎?怎麼這裡會出現長城呢?作為一部相對考究的電視劇,編劇自然不會在這裡翻船,要搞清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戰國長城和秦長城的區別說起。

    戰國長城:為防止外敵侵略,各諸侯國多修有長城

    長城作為古代防止敵人侵略的有效手段,春秋戰國以來由於戰爭頻發,各諸侯大國皆在敵國來犯的交通要道修築有長城,其中尤以“戰國七雄”修築數量最多。我們分別來介紹一下:

    1、秦長城。秦長城主要有兩段,其中東部長城修築於秦簡公嬴悼子在位期間,秦國由於丟失河西,只得退守洛水一線,為加強防禦,秦簡公於東境修築長城,又稱秦東長城。該長城起於今陝西華陰縣小張村附近,由此向東北越過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經大荔、蒲城、白水等縣,北止於白水縣黃龍山南麓。今華陰縣城東、蒲城縣東南,尚有秦長城遺址。

    北長城則修築於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期間,秦國經過惠文王、昭襄王兩代,最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而為抵禦胡人南下,於北部邊境修築長城。該長城起於今甘肅省臨洮縣,向東南至渭源,然後轉為東北,經通渭、靜寧等縣達寧夏的固原縣。由固原縣折為東北方向,經甘肅環縣,陝西省橫山、榆林、神木諸縣直抵黃河西岸。

    2、魏長城。魏長城同樣有兩條,其中河西長城修築於魏惠王在位期間,根據《秦本紀》的記載,“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其河西長城主要是為了防禦秦國,該長城南起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經渭水、洛水,北到上郡(今陝西北)與秦接壤之地。

    另外一條河南長城則是為了防備東部邊境,《史記·魏世家》有載“(魏惠王)十七年,與秦戰元裡,秦取我少梁。圍趙邯鄲。十八年,拔邯鄲。趙請救於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敗魏桂陵。十九年,諸侯圍我襄陵。築長城,塞固陽”。《史記·六國年表》同樣有載“(魏惠王)十九年,諸侯圍我襄陵。築長城,塞固陽。”

    3、趙長城。同樣有兩條,其中南長城修築於趙肅侯在位期間,稱之為漳滏長城,《史記·趙世家》有載,“(趙肅侯)十七年,圍魏黃,不克。築長城”。該長城由漳水、滏水的堤防連線而成,大體從今武安西南起,向東南延伸至今磁縣西南,折而東北行,沿漳水到今肥鄉西南。

    北長城則修建於趙武靈王在位期間,稱之為河套長城,主要是為了防備胡人的侵擾,趙武靈王在前306年擊敗林胡、樓煩,後開發燕、代、雲中、九原等地,並修築長城。該長城起於代(今河北張家口境內),經雲中、九原(今內蒙包頭市境內),西北折入陰山,至高闕(今內蒙古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缺口),長約一千三百里。

    4、韓長城。韓國地處河南中西部,西鄰秦、南鄰楚,東北魏接壤,其中與秦、楚的國界主要是以豫西南的山地為分界線,自然天成,但與魏國的國界線則極為複雜,因此其修建的長城,主要用以防衛魏國。長城的具體走向大致為過亥谷,進入韓國地界,沿釐城東、圃田澤西,向今鄭州市區的東北部延伸。釐城,也稱祁黎、時來、郟或郟城,現稱來潼寨。

    5、燕長城。同樣有兩條,燕長城修築時間較長,從燕易王至燕昭王逐步分段修築而成。其中南長城起於今河北省西北太行山麓,沿易水北岸東行,歷易縣、徐水、容城、安新、文安、抵大城縣境,止於子牙河西岸,全長約五百里。

    北長城則從河北獨石口經今張北縣西,東北行經過太僕寺、多倫南,跨灤河之圍場,過赤峰南,再往東至敖漢旗、阜新、彰武,在東北行至開原,由此又折為東南走向,經梨樹、新賓、桓仁,後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全長約兩千餘里。

    6、齊長城。齊國長城修築時間同樣很長,大約始建於春秋時期,完成於戰國時期,先後歷時170餘年。《齊記》有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正義》引《括地誌》則載,“長城西北起濟州平陰縣,緣河歷太山北岡上,經濟州淄川,即西南兗州博城北,東至密州琅邪臺入海。考《管子》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則齊有長城久矣。”

    7、楚長城。楚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七世紀,分為北、東、西三個部分,以魯關(今河南魯山縣魯陽關)為中心向東經犨縣(今魯山縣東南),到達瀙水,折向東南,到達沘陽(今河南泌陽縣),由魯關向西,東北連翼望山(今河南欒川縣南),南向達穣縣(今河南鄧縣)。特點是東西兩面有城,南北與山連線,故號曰“方城”。

    除了以上“戰國七雄”之外,中山國也曾修建長城,當然規模相對較小,總長只有約四十八里。從地理位置來看,《大秦賦》中蒙驁所說之長城,指的應該就是魏國河西長城。

    秦長城:以秦、趙、燕三國長城為基礎,主要集中於北方

    《秦始皇本紀》有載,“三十二年……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

    如上,燕人盧生入海求仙歸來後,呈現圖錄之書,上書“亡秦者胡也”,於是秦始皇派蒙恬率軍北伐匈奴,奪取了黃河以南地區。秦始皇於北部邊疆修築長城,並遷移大量百姓充實北部郡縣。如此可知,秦長城始建於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

    實際上,秦始皇修建秦長城的工程量並算不上大,主要是源於蒙恬奪取河套地區後,原來秦國的北部長城顯然已經不能再滿足防禦需求,於是便在河套以北地區修建長城,再將之與趙長城、燕長城連線起來,並拆除了戰國期間國與國之間的長城,從而形成了橫貫秦國北部邊境的一條新長城。

    如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的長城,由於主要是為了防禦北部的匈奴人,因而工程主要集中於北部邊疆,與《大秦賦》中所述的長城的地理位置顯然不符。

    綜上所述,《大秦賦》中蒙恬所說的“蒲阪以北有長城相隔”,這裡的長城指的是戰國時期魏國修建的河西長城,早於魏惠王時期已經修成,且地處戰國初期的秦魏邊境,只是隨著魏國領土的喪失,已經落入了秦國境內,淪為了函谷關內秦國的又一條防線,因此蒙驁這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

  • 3 # bromfieldyuan

    看來你需要補下歷史,長城不是秦國一國修的,你所謂的長城是統一六國後,秦國把其他國家和自己的長城連在一起,那個是在統一後乾的事情,戰國時期,靠西靠北的都有自己國家抵抗匈奴的長城

  • 4 # 華邦清歡

    戰國時期,七國都是築有長城作為防線的。

    秦國有秦長城,趙國有趙長,燕國有燕長城,魏有魏長城,楚有楚長城,齊有齊長城。

    其中秦,趙,燕的長城主要是為抵抗外敵,匈奴胡人,而修建。

    秦在統一六國後,才把抵外敵的長城連城一片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熱刺1-1水晶宮,穆里尼奧下半場放棄進攻是不是丟分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