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且行且聽風
-
2 # 去說歷史啊
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馬謖是一位極其剛愎自用,紙上談兵的將領。在歷史當中,馬謖與諸葛亮情同父子,在家鄉,馬謖與其兄長們又並稱為“馬氏五常”,這就很讓人疑惑了,馬謖到底有沒有才能呢?
馬謖於公元190年出生在襄陽地區,馬謖等兄弟五人均有頗高的才華和名氣,其中以馬謖之兄馬良最為出名,馬謖是兄弟五人中的最小的一個。公元209年,劉琦病逝,劉備被眾人推薦擔任荊州牧之職,然後徵召馬良為官,於是馬謖隨馬良一同投入劉備麾下,兄弟兩個都被命為荊州從事,相當於是劉備周圍的公務辦事人員。
一、馬謖年少有成,頗有軍事才華,但性格十分傲慢自大公元211年,劉備率軍入川,留馬謖之兄馬良留守荊州。馬謖時年22歲,被劉備任命為郡級太守,相當於今天的市級行政區,也算是年少有成。史料記載馬謖才器過人,所以馬謖在地方上任職期間的成績應該還是不錯的。《馬良傳》記載馬謖比起政治,對軍事更加的感興趣,常常因為討論軍事,讓諸葛亮刮目相看。
諸葛亮任命馬謖為多軍,每次談論軍事事件,都晝夜不分,所以馬謖的很多軍事觀點,應該是深受諸葛亮的認同的,並且備受諸葛亮信賴。諸葛亮在公元225年,南征蠻夷之時,曾經問過馬謖,此戰應該如何計劃。馬謖回答道“南蠻不服我們很久了,依靠路途遙遠,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叛,因此僅憑武力上的進攻,是無法讓他們臣服的,而殺光他們,不僅不現實,也不仁慈,所以我們應該以攻心為主,與他們的首領多多溝通,再用兵威懾,才能讓他們真心歸附。”
諸葛亮按照馬謖的方策,最終俘虜了孟獲,臣服了南蠻,一直到諸葛亮去世,南蠻都沒有再叛亂過。這說明馬謖的才能確實還是不錯的,也是蜀漢集團難得的智謀之人,連諸葛亮都經常請教馬謖的謀略。但是馬謖卻有一個壞毛病,也許是作為家族中排行最小的兒子,在成長過程中被寵壞了,使得馬謖比常人要傲氣些,尤其是連蜀漢丞相諸葛亮在軍事上都經常與馬謖商量,使得馬謖成為了一個看不清現實,傲世輕物的人。
二、馬謖街亭兵敗,就是由於其自大性格,也導致了首次北伐失敗公元228年,諸葛亮首次北伐。此時諸葛亮對北伐有著十足的信心和準備的充分。按照首次北伐的戰功來看,這次的北伐確實也是諸葛亮五次北伐中成績最好、準備最充足的一次,但這場戰役卻由於馬謖的剛愎自用而失敗了,使得諸葛亮準備已久的北伐前功盡棄。當時軍隊當中有魏延、吳懿等老將,眾人均認為可以被任為先鋒,但諸葛亮卻提拔了馬謖。
為什麼說首次北伐的成敗關鍵在於馬謖呢?諸葛亮首次北伐目的性極強,他並沒有打算在這次北伐當中,直接進入關中,而是打算佔據經營雍涼地區,在雍涼建立光復中原的大本營,以徹底解決長途跋涉的補給問題,隨後憑藉了佔據雍涼的優勢,揮師東進,進入關中,恢復漢室。諸葛亮首先為進攻郿城而造勢,派小股部隊由箕谷進入斜谷道,擺出要北攻郿城的陣勢,諸葛亮自己則親自率領大軍進入祁山。
由於曹魏先前的軍事重心一直放在對付東吳的方向上,因此在接壤蜀漢的關中、隴西等地區防守力量是不足的。面對突然攻至的蜀漢大軍,隴右五郡中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根本沒有力量抵抗,只能開城投降。另外兩郡廣魏和隴西也岌岌可危,時任雍涼刺史的郭淮率軍在支援隴右的過程中,被困在上邽,而關中總督夏侯懋沒有軍事才能。諸葛亮北伐首戰告捷,形勢一片大好。
此時,曹魏統治者正是剛繼位不久的皇帝曹叡,他採取強硬的反擊態勢,迅速換下毫無武略的夏侯懋,御駕親至,到達長安,派大將軍曹真、右將軍張郃進入雍涼,與諸葛亮對峙。曹叡始終還是缺乏軍事經驗,他派曹真率主力進駐郿城抵禦諸葛亮的主力,但佯攻郿城只是諸葛亮的計謀,攻打郿城的並非是諸葛亮的主力。雖然最終趙雲和鄧芝被曹真擊敗,但卻牽制住了曹魏相當多的主力大軍,為諸葛亮攻佔隴右爭取了大量的時間,因此諸葛亮下一步只需命以大將,扼守街亭,阻擋住張郃援軍進入隴右,那諸葛亮在隴右的進攻,就相當於是甕中捉鱉。不僅在隴右的郭淮孤軍會被消滅,隴右五郡也會被諸葛亮徹底掌控。另外如果張邵在短期內若無法攻克街亭,那魏國國內必然會更加朝野震動,軍隊也會惶恐不安,然後待諸葛亮大軍到達街亭後,街亭之戰誰輸誰贏,還真不得而知。
然而肩負扼守街亭,這一重要職責的大將就是這位坑了數萬士卒的參軍馬謖。馬謖駐軍遠離水源駐紮在山上,王平按照規定勸諫馬謖,但馬謖並不採納,最終導致了兵敗街亭。那為什麼馬謖要違背諸葛亮在街亭制定的作戰部署呢?首先我們要知道諸葛亮並非是百戰百勝的,而馬謖也不是無能之輩,如果馬謖按照自己制定的方略打勝了,那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反而體現了馬謖的軍事才華,馬謖當時應該也是這樣想的。諸葛亮常與馬謖談論軍事,且很欣賞馬謖的才華,在這樣的光環之下,馬謖有一種自己特別牛的錯覺,認為諸葛亮又不在現場,怎麼能瞭解到戰場的現狀呢,他所做的只是自認為的隨機應變,然而作戰經驗少是致命的,馬謖忽略環境,不聽意見,最終導致了全軍的潰敗。
結束語有人就有疑問了,黃忠佔據高地,就能獲得勝利,為何馬謖佔據高地就全軍覆滅呢?其實佔據高地本身沒有錯,但馬謖佔據的是孤山,還沒有水源,黃忠則相反,黃忠佔據的並非孤山,周邊有眾多的蜀軍據點相互照應,不僅水源充足,軍械補給也是取之不盡。因此馬謖的兵敗,完全就是因為自身缺乏戰場經驗,性格又心高氣傲所導致的。
戰敗的將領很多,為何唯獨馬謖被軍法處置?蜀漢長期人才匱乏,馬謖縱然是紙上談兵,但綜合素質在蜀漢也處於中等以上,又兼是諸葛亮的心腹愛徒,從任何方面來看,諸葛亮都不應該處死馬謖,街亭雖戰敗,但可以改年再戰,可人才處斬了,則是無法挽回的,為什麼馬謖一定要死?其實主要的原因是馬謖不僅兵敗,並且更加惡劣的當了個逃兵。馬謖兵敗後逃跑了,向朗知情不報,諸葛亮因而怨恨,馬謖被抓回來,最終是死在了監獄裡,直到死前也沒能見到諸葛亮。
-
3 # 閱看城
京劇把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連成一體,這就是著名的《失空斬》,成就一眾名角。
羅貫中和正史區別不大。街亭確實在馬謖手上丟了,諸葛亮確實處以他極刑,也確實揮淚了。
《三國志 蜀書 馬謖傳》的記述極其簡單:“(馬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其結果是:“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戰鬥毀掉了戰役。
街亭失敗的具體操作,在馬謖傳記裡沒有,而是放到了王平傳裡。馬謖不聽王平的苦勸,沒有在魏軍必經之路上用堅固陣地阻擊,而是把軍隊擺到了路邊的山上,導致他遠離水源,最終崩潰。
成王敗寇。馬謖的街亭戰術被嗤之以鼻,諸葛亮用他也遭到詬病。
重複批評毫無意義。有價值的是解剖,看清馬謖的思路和缺陷。
有一種阻擊叫“猿臂之勢”。也就是不在正面和敵人死磕,而是在敵人交通線側翼擺放一個攻擊兵團,隨時打擊敵人側背。
安史之亂中,李光弼守河陽,就是這種打法,鬧得史思明很難受。
馬謖顯然意圖側擊魏軍。
但是,“猿臂之勢”更適合長線消耗戰,不適合短線速決戰。
魏軍透過街亭,則武侯全盤皆輸;魏軍通不過,則武侯可以步步為營,蠶食西北。所以武侯對馬謖的要求只有一個:攔住他們!而攔住這個動作,恰恰不是“猿臂之勢”興趣所在。
側擊之妙,恰恰是讓敵人透過,卻又始終側翼受慢性失血。顯然,這種打法不適合街亭爭奪戰。
再來說馬謖佔據山頭制高點。
戰國時期,著名的秦趙閼與之戰,趙奢就是“先據北山者勝。”軍隊高屋建瓴,以一個猛烈的俯衝擊敗敵人,不是不可能。
不能離開山下水源,這是常識,而且有王平提醒,馬謖不可能渾然不在意。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他認為戰鬥會很快結束,短暫的缺水不影響戰局。
他之所以要上山,還有個重大理由,就是以步兵為主體的蜀軍,很難在平地野戰中擊敗魏軍。如果步兵上山,借勢衝擊,就能戰力加倍。
但他沒料到張郃根本沒有給他組織攻擊的機會,而是一到戰場就立刻猛攻,這樣就讓馬謖陷入了防禦。
馬謖的原意是進攻!一支準備進攻的軍隊,一旦倉促轉入防禦,是很憋屈的。後來蘇德戰爭初期,蘇聯就吃了這個大虧。
馬謖還希望造成“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理優勢。實際上,除非不得已,沒人願意主動把軍隊投入絕地。韓信那麼做,是因為劉邦總是把能打的老兵抽走,把新兵補充給他。他如果不逼一下,這些菜鳥會臨戰崩潰。馬謖帶領的是蜀漢老部隊,自覺性高,不必這樣。
置之死地而後生,要的是把迸發出來的戰鬥力傾瀉到敵人頭上。而張郃的進攻,讓蜀軍有力使不出,那麼置之死地也就失去了意義。
馬謖,其實是一流的謀士。有人說他是優秀的參謀長。不,他連參謀長都不是,他就是個謀士。
優秀的參謀長,是實務型的,要解決很多現實操作,包括瑣碎的操作,是一個被戰爭需要按在沙盤邊的優秀指揮官,不是坐而論道的。
林 彪的參謀長劉亞樓,指揮天津戰役,29小時打下來,放在整個人類戰爭史上都是奇蹟。
諸葛亮南征,馬謖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這是合適的時候合適的地方給合適的人提出的合適的方略。
劉備警告過諸葛亮,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還是決定任用馬謖為先鋒。
首先,馬謖並非純然謀士,他當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巂太守,是有長期實際工作經驗的人。當時蜀漢的太守,都是文武統抓,沒有兩把刷子是搞不定的。
《三國志》說馬謖“才器過人”。注意,是才器,不是才氣,後者是虛的,前者是實的,簡言之,他的才幹是經過考驗的。
他“好論軍計”,研究軍事問題,這就給他的軍政實踐加了理論造詣。
諸葛亮有一個深刻的心願,就是要培養出一個文武兼備、具有戰略眼光的方面軍主帥,類似東吳陸遜那樣的,將來好接班。
他吃夠了劉備集團裡那些傲慢軍頭的苦,比如關羽。他決心要培養新型複合型將領。這也是他後來那麼青睞姜維的原因所在。
書生帶兵,一旦上道,是武夫根本無法企及的。
所以說,武侯器重馬謖、培養馬謖、讓馬謖帶兵,都無可厚非,唯一的問題是節奏。
操之過急了。
街亭最佳人選是兩個人:清朝的曾國藩,一個是隨便什麼古羅馬的將軍。前者“結硬寨,打呆仗”,老老實實,不玩花哨;後者不管到哪裡,也不管軍隊多疲勞,第一件事就是搞一座結實的易守難攻的營寨。
武侯是戰略家,自然欣賞戰略型人才。馬謖的破產,宣告他的培養計劃流產。後來,每次擔任先鋒的都是魏延一類職業軍人。那個在街亭主張守住平地的王平,後來也成為蜀漢的骨幹大將。
戰爭形式不夠科幻時,成功的軍人,往往就是那個老老實實聽高人命令,笨笨地卻穩妥地完成任務的人。完成得多了,慢慢開竅了,也就聰明瞭,智勇雙全了。
孫子說“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笨拙的勝利也是勝利,優雅的失敗還是失敗。
但因此能抹殺馬謖的想象力和武侯的深謀遠慮嗎?
恐怕不能。導彈熊。
回覆列表
馬謖的真實才能不可抹殺,可以說馬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其軍事觀點歷經千年,仍然熠熠發光。但是其兵敗也不能推卸責任,其是首次北伐失敗的主要直接負責人。
軍事理論家馬謖
馬謖,字幼常,荊州襄陽人,是蜀漢政權著名謀臣馬良的弟弟,馬良、馬謖兄弟五人,其字中都帶有常,而且這五兄弟都才氣逼人,被稱為“馬氏五常”,而無常之中,尤以白眉最良(馬良眉毛為白色)。
馬謖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因為好談論軍事謀略,而深得諸葛亮器重,甚至還引為參謀,諸多軍事行動都要與馬謖商議,可見,馬謖對諸葛亮而言還是一名千里馬,而當時人也大多有此看法,不過知人善任的劉備,卻在臨終之時,告訴諸葛亮: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可見,劉備還是很能看清馬謖實質的,那就是真有才能,但是言過其實。
劉備託孤
不過劉備死後,諸葛亮並沒有完全採納劉備的意見,在其征伐南方叛亂時,還重要參考了馬謖的意見,馬謖分析當時形勢,提出: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著名戰略,諸葛亮採納了馬謖意見,並最後取得了重要勝利。
謀士馬謖
之後北伐戰爭時,諸葛亮仍然器重馬謖,讓其鎮守街亭,街亭是蜀漢的糧道要地,街亭丟失,糧道無法維持,只能退兵,因此,馬謖失街亭,是諸葛亮首次北伐失敗的重要直接負責人。而當時街亭鎮守難度並不大,其地勢險要,而馬謖自以為是,在山上紮營,取兵法的“居高臨下,勢如破竹”,而後魏軍困山,切斷水源,馬謖軍隊大亂潰敗。
馬謖失街亭
可見,馬謖的真實才能是有的,透過其對南征的判斷,提出攻心戰,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論斷,歷經千年,仍然熠熠生輝,不過其軍事停留在理論層面,做做理論分析判斷還可以,實戰太差,才會導致首次北伐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