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比海洋大的是天空

    女真不滿萬,滿萬則無敵於天下,前有完顏阿骨打建立的大金國,後有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都體現了這句話的正確性。

    可是八旗入關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其中最怕的就是袁崇煥,袁崇煥的軍事策略恰恰對於善於野戰的八旗勁旅有相剋的作用,戰又戰不得,攻又攻不進去,只能打持久戰,這無異於對財力不足的後金政權是相當不利的。

    所以說袁崇煥的軍事理論是非常正確的,一旦能夠徹底貫徹落實,長期下去,後金政權必將分崩離析,而崇禎皇帝天性多疑,剛愎自用,一手好牌打個稀巴爛,最終冤殺了袁崇煥,自毀長城,使明朝再無抗金將領,最終永遠的處於被動位置,直至滅亡。而袁崇煥的慘死,也寒了眾多能臣良將的心,使明朝官員源源不斷的投降清帝國,崇禎皇帝成為了孤家寡人。

    至於毛文龍,對於後金政權有牽制的作用,但絕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影響力有限,由於其人品不良,也很難成為一代良將,而且不聽軍令,影響全域性,袁崇煥殺了他,也屬情理之中。

  • 2 # 說的都是實在話

    感覺袁督師心胸太狹隘,還不如野豬皮。你看野豬皮跟大明諸位反王們配合的多好。一看流寇處於劣勢,野豬皮立即入關來牽制大明。本來在皮島的毛文龍也可以起到牽制野豬皮的作用的。可惜被袁督師妄殺。

  • 3 # 去說歷史啊

    明朝末年,奴兒哈赤圍攻寧遠之時,蒙古人也趁火打劫,主動攻擊前屯,被總兵趙率教殺敗,遼西走廊西北山脈連綿,蒙古出兵真的防不勝防,後來寧錦大戰,山海關總兵滿桂,率領援軍也是在半道被攔截。天造地設的雄關不守,非要伸出脖子捱揍,也是古今奇聞。是時,寧錦之戰可把遼東經略高第愁壞了,新官上任又逢大敵,就是個背鍋的命,沒有人聽他的,清點人馬又得罪一大幫人。高第也是明白人,趁此次寧遠僥倖得勝,趕緊開溜,連上兩道奏疏求罷,天啟第二次總算答應了。就這樣,高第四月不到就走人,接任的是王之臣,這是八年來第七個遼東經略了。

    一、袁崇煥的軍事理論完全不通,又讓寧遠虛實為建州所知,結果被建州看輕

    在寧遠的袁崇煥,雖然隱瞞了覺華島慘案,畢竟寧遠守住了,榮升遼東巡撫。首先就假借滿桂與趙率教不和,把當時主戰的滿桂趕回了老家。幸好經略王之臣力保,滿桂才得以留守山海關。結果袁崇煥不高興了,以病告休,並要求裁去巡撫一職。王之臣也是有脾氣的人,也要撂挑子。地盤越來越小,矛盾卻越來越多,朝廷權衡之下,關寧以中前所為界,一分為二,兩家各自請兵,各設餉司,遼事也是愈加支離破碎,還談什麼收復遼東。

    不過有人肯定不是這麼想的,寧遠之戰後,袁崇煥是信心十足,嫌棄南兵脆弱,西兵善逃,主張遼人守遼土,原先孫承宗也提過此主張,但是因為想要進攻,自然以舉國之人力物力做準備,遼人守遼土也就說說而已。但是袁崇煥不一樣了,他徹底落實這一政策,就連滿桂也被趕走,開始重用祖大壽等一幫遼人,王在晉後來說袁崇煥被遼人所誤,開端就在這裡。而仔細品味遼人守遼土這句話含義,是不是意味著放棄進攻一門心思防守了。這還不算,袁崇煥認為壓根不能出城,當今之計唯有憑堅城用大炮,戰則一城援一城,守則一節頂節,步步活掉處處堅守,守關與復地不得分作兩截,且築且前。袁崇煥這狗屁不通的理論,把大明朝廷哄得一愣愣,也真是池淺王八多。

    袁崇煥不光自己這麼想的,還教導蒙古人莫要跟建州軍野戰,有情況跟大明保持距離,看我用炮轟死他。蒙古人一聽,心都涼了,大明也真沒人了,竟有此等痴人說夢之人,且不說收復遼東了,總得限制建州發展吧,待在城裡不出來,奴兒哈赤攻朝鮮驅蒙古,要拿什麼牽制?後來的東蒙古倒向建州,跟袁崇煥當縮頭烏龜有很大關係,沒有蒙古人的幫助,滿清成不了氣候。

    寧遠之戰後,奴兒哈赤回師瀋陽,當年九月就死了。對大明來說,這應該是個好訊息,袁崇煥也是這麼想的,派出喇嘛僧鎖南為代表的三十三人東入瀋陽。這真是讓人驚掉下巴的舉動,自從奴兒哈赤起兵造反,兩家是結下血海深仇,遼東歷屆主官什麼時候理睬過對方。再說了自古人臣無外交,袁崇煥作為封疆大吏私會敵國,到底意欲何為?將來如何說的清楚?朝鮮蒙古怎麼看?招降當然沒有結果,建州使者回訪,袁崇煥絲毫沒有心機,竟然放人進城相會,從此寧遠虛實盡為敵所知,袁崇煥也被建州看輕,建州從而調整戰略先攻朝鮮和蒙古。而且此事也讓朝鮮和蒙古徹底寒了心,與大明也是越來越離心離德。

    二、建州與朝鮮勾結,攻打毛文龍,毛文龍反敗為勝,朝鮮卻吃了大虧

    建州打蒙古很簡單,反正袁崇煥不敢出城,征服朝鮮卻不容易,毛文龍就在門口,所以滅朝鮮必先殺掉毛文龍。想的是挺美,難度卻很大,山高路遠還要渡海,正發愁中,機會很快就自己送上門來了。原來寧遠之戰的時候,毛文龍也沒有閒著,發兵直撲遼陽,沒想到敵人實在狡猾,奴兒哈赤出兵寧遠前,特意把都城從遼限新城遷到瀋陽去了。毛文龍撲了個空,回頭還被朝廷訓斥了一番。毛文龍有啥作用,起碼當時大明能看懂的沒幾個,朝鮮人更別提了,嫌棄毛文龍是麻煩製造者,還要求東江人馬離開朝鮮境內,只能待在海島上。

    天啟三年,朝鮮國王李暉被其任李琮篡位。李琮還通書毛文龍和大明,要求冊封。這一下,難題就擺在毛文龍面前了,要不要起兵平亂?後來有人汙衊毛文龍有不臣之心,想攻下朝鮮自立,出處就在這裡。那麼毛文龍該不該出兵呢?自古上國之臣當下國之主,屬國叛亂,難道不該弔民伐罪替天行道嗎?遺憾的是毛文龍沒有行動,這一猶豫就千古成恨了,本來乘機控制朝鮮作為反攻基地,真是天賜良機。從這裡也能看出來,毛文龍雖強卻非扭轉乾坤之人物,心機城府不夠,這一點跟後來的李定國很像,光會打仗要平天下是很難的。

    大明這邊聞變,思慮之下也就默認了既成事實,冊封了李琮。但是朝鮮人還不高興,東江軍待在門口他覺得是個威脅,勾結建州圖謀滅掉毛文龍,這也真是自作摩不可活。天啟六年十一月,河流水封正是出兵之時,建州阿敏在朝鮮人引導下,化妝成朝鮮兵,一路上拔除哨探據點,直攻鐵山,打了毛文龍一個措手不及,只得退守皮島。而接下來毛文龍用實際行動說明了,即便是倉促迎戰,即便沒有紅夷大炮,建州阿敏照樣拿毛文龍沒有辦法。東江軍在缺食少糧的情況下堅持數日,建州兵卻先撐不住了,天寒地凍又攻堅不利。毛文龍又窮的跟鬼一樣,啥油水都沒有,本著賊不走空的原則,大軍東渡鴨綠江,直攻平壤。

    高麗人也真是咎由自取,朝鮮軍一瀉幹裡,首都平壤不戰自潰,建州軍直接打到王京附近漢江邊上。阿敏殺得興起,卻也犯了兵家大忌,前有漢江,後有鴨綠江,去時容易退軍卻難了。這邊毛文龍得到登萊援軍支援,南北大軍北上,鑿開鴨綠江堅冰,斷絕阿敏退路,又在瓶山、黃州一帶連續殺敵取勝。阿敏倒也乾脆,屍體就拉到山上一燒了之,火光沖天。皇太極這邊也是著急,仁路援軍加物資緊急增援,結果毛文龍瓊山設伏截奴糧道,殺賊數百奪糧米無數。最後沒辦法,阿敏等三萬多人從鴨綠江北部上游潛歸瀋陽。

    結束語

    此役毛文龍經歷了苦戰惡戰,是先敗後勝。建州是摟草打兔子,差點回不去,尷尬的是朝鮮人,被殺五六萬投降好幾萬,很納悶,作為一個國家,憑啥存在幾百年?此役過後,毛文龍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也印證了當時王在晉的看法,毛文龍在朝鮮就存。大明也很高興,天啟從此之後,不再直呼其名,改稱毛帥。

    可惜袁崇煥不是毛文龍這樣的將才,他竟叫蒙古別跟建州野戰,認為建州搶完了自然會走。一般蠢貨有兩大特質,一個是自以為是,另一個就是好為人師,袁崇煥這兩條都佔了。遼事讓這樣的蠢貨把持,大明是不敗也難,不亡也說不過去呀。大明不是沒有能打的將領,只是這些能打的將領竟都被蠢貨給拉下臺了,其實也是天啟年幼登基,沒有識人之明,此時的大明又陷入了黨爭、貪腐等種種問題之中,有能力的人也很難出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去歐洲,能給自己取名耶和華或者耶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