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兩個人格局不一樣吧,所以走了兩種不同的路,

    李世民評價曹操,“一將之才有餘,萬乘之智不足”,做個武將綽綽有餘,做個帝王能力不足,這句話用來形容項羽,再合適不過了。

    很多人看歷史喜歡拓馬提搶定乾坤的武將,或者足智多謀的智囊謀士,很少喜歡看帝王的智慧,這也是為什麼喜歡項羽一個原因了。

    劉邦集團分工很明確,劉邦自己是主腦,張良負責戰略,陳平負責戰術,蕭何負責治理國家和後勤,韓信帶著武將們打仗,而且,除了韓信,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曹參都能獨當一面,帶兵打仗,戰績都不錯。

    項羽集團呢?智囊啥的不談,就單說武將,幾個能獨當一面帶兵打仗的?好像就龍狙吧?所以可以看到項羽都是疲於奔命,自己衝鋒陷陣的

    是沒有武將,還是他沒有培養?還是不放心讓別人獨當一面?還是不想給功勞別人?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有帝王胸懷的人,前期自己打仗,中期培養得力干將,後期自己根本就不碰軍事了,而是專注於政治、戰略,比如曹操、劉邦、趙匡胤、劉備、劉秀、孫權,有的甚至根本不碰軍事,因為軍事相對於打天下,並不太重要。

    不信?

    項羽打仗厲害吧?八十餘仗幾乎沒有敗績,但是等他抬起頭,發現天下諸侯都站到了劉邦那一邊,來群毆自己,項羽是打仗失敗嘛?顯然不是啊,他是戰略性失敗,是政治上的失敗。

    劉邦是軍事上勝利嘛?也並不是,他勝利是因為天下諸侯都站他這一邊了。

    所以,戰略、政治,遠比軍事重要,戰略的失敗無法用戰術彌補,反過來,戰略可以彌補戰術的失敗,這也是所謂的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了,

    劉邦能培養人才、能駕馭人才,能放心的用人才,

    他沒有得天下時,就敢把不屬於他的天下,許諾分封出去,讓英布彭越為他賣命,項羽可以嗎?

  • 2 # 一個人的歷史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這句話很適合這個問題,只有固化的思想,才會產生這種想法。劉邦是布衣出身,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位偉大的領導者,起初他和陳勝一樣,都只是一個農民起義領袖。但是如了關中之後,他發生了變化,因為他不想和陳勝有相同的命運,也不想做沒落的六國貴族的代言人。

    這個時候要聚攏關中父老的人心,於是劉邦透過“約法三章”,成為了新興商人地主階級的代言人。先進的階級戰勝了腐朽沒落的貴族,這才是隱藏在楚漢戰爭背後的真相。

    和劉邦相比,項羽並不是什麼天生的領導者,而是楚國的貴族子弟,項氏將門之後,從項羽的角度來看,貴族的榮耀是他前進的動力之一。在他看來,楚懷王不過是個傀儡,實際上反秦聯盟的首腦人物一直是自己的叔父項梁。儘管在定陶一戰中,項梁被章邯擊敗,但楚懷王企圖奪權的想法還是沒有實現,楚軍的指揮權一直牢牢掌握在項氏手中。項羽依靠的並不是政治謀略,而是自己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給諸侯們帶來的巨大威懾。

    具體來說,劉邦能夠擊敗項羽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知人善任,從諫如流

    劉邦總是對人說,自己能夠成就大業是因為他有“漢初三傑”的輔佐,而項羽身邊只有一個范增還不能信任和使用。實際上劉邦是把合適的人放在了合適的位置,項梁運籌帷幄可以,但讓他帶兵打仗卻是萬萬不能。因此在沒有韓信之前,劉邦才是漢軍的最高統帥,在得到韓信後,劉邦才放開手腳,讓韓信去削弱項羽的羽翼,而自己負責在正面戰場牽制楚軍主力。張良也可以集中精力,為劉邦做戰略方面的謀劃。

    二、仁而愛人、不計前嫌

    雍齒多次背叛劉邦,幾次還差點把劉邦置於死地,對比劉邦一直耿耿於懷。但是他並沒有想對待丁公一樣,把雍齒殺了了事,因為雍齒儘管有罪,同樣也為滅楚興漢建立了功勳。尤其是在張良說諸將人心浮動的時候,劉邦更是果斷的封雍齒為侯,可見劉邦有包容的心胸,知道權衡利弊,把國家的安定放在了個人恩怨的前面,在維護大漢王朝的長治久安面前,個人恩怨可以先放下。

    三、大人長者、順應時變

    劉邦是個懂得變通的人,當他意識到和陳勝一樣沒前途的時候,他選擇了求變,透過“約法三章”,搖身一變成為了關中父老的保護傘,商人地主階級的代言人。這個轉變是一般人做不出來的,當然作為帝王師的張良也曾經毅然決然放棄自己韓國貴族的身份,成為了劉邦這個布衣之人的重要謀臣。劉邦知道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想要在亂世中求生,就必須依據時勢有所變化。

    劉邦選擇了順應歷史潮流而動,選擇了做商人地主階級的代言人,選擇了和天下人共利,選擇了舍眼前小利而顧全大局,選擇了做個順勢而為的人,這才是他能夠戰勝項羽的原因,至於布衣的身份,不是他的劣勢而是他的優勢,項羽則處處被他貴族的身份所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中醫的人需要靈性,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