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說話的小番茄2

    寫文案需要積累,也有基本的框架,好的文案一定是在講故事。

    做影視解說,需要對解說的電影或者劇集有一定的瞭解,剛開始可以嘗試直白的講解,看到什麼說什麼就行。

    後期可以進行提升讓觀者有思索,有共鳴。建議多看看只關乎籃球這個號的文案。

  • 2 # 南港灬清風

    你需要從這四個方面提高

    1.如何形成個人觀點?

    2.如何打磨個人觀點?

    3.如何深化觀點?

    4.如何使觀點獨特?

    如何提高呢?

    第二個要點是:多樣化儲備,上好打磨觀點的行動課

    第三個要點是:與書籍為伍,上好深化觀點的思想課。

    第四個要點是:以概念為主,上好凸顯觀點的活用課

    觀點的本質,是看法的濃縮和提煉。想要打造自己的獨特觀點,就必須積極地提出看法。比如,當你看到手機裡彈出的新聞後,你有怎樣的感想呢?你能立刻給出條理清晰、有主見的看法嗎?

    評論最重要的是評價,而不是感想。「我喜歡這本書」,這句話僅僅表明了你的個人喜好,對別人來說,卻是毫無意義的。或者如果只是寫了「這首歌最近好火啊!」「那場表演太震撼了!」這種意義不明確的話,那也不是好的評論。什麼現象證明了這首歌火?有什麼道具或情景能說明表演的震撼嗎?準確地說出這些答案,才算是實現了「獨立思考」。

    佔到 6 至 8 成的評論正文,全部是對目標的概括和歸納。其中包括關於物件本身的介紹,以及它的相關資訊。如果能新增類似同一藝術家的其他作品、或與其他藝術家的類似作品作比較等資訊,就能更全面地評價一個物件。但即便是正文部分,它的字數也不宜過多。歸納起來,一二百字也就足夠了。

    接著咱們來說第二個要點,那就是:多樣化儲備,上好打磨觀點的行動課。

    同樣道理,想寫出上乘的評論,說出抓人的話,提煉出獨特的觀點,就得從增加詞彙量入手。最現成的學習材料,就是影視節目。一般來說,一檔節目的實際拍攝時間,通常比播放時間高出三倍以上,再經過編輯加工處理,播出的內容可以說是最精華的部分。我們可以從名人對某一問題的看法中,找到那些獨特的、有說服力的詞,運用到自己的評論中。

    另外,廣播電臺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由於電臺就是一種純粹靠聲音和內容吸引人的形式。它雖然公開播放,卻有著私人氛圍感,和我們的日常會話十分相似。收聽節目基本就是接受語言洗禮的過程,它能夠增強我們對語言的敏感度。尤其是那些評價較高的電臺節目,我們可以從中收穫日常無法得到的高水平語言交流,能夠有效提升用詞的格調。

    學習之餘,還要注重實戰,即我們在真實對話場景中的表現。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某些人就是話題中心,大家都會圍繞在他身邊和他聊天,這樣的人在陳述方式和詞語使用上,一定有其過人之處。尤其要捕捉他那些讓人頻頻點頭或引人發笑的關鍵詞,觀察他如何把這些詞貫穿起來。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儲備詞彙,而且要向聊天高手學習,把那些詞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但有些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對某些話題無話可說,就像對某些東西不明所以一樣。正如前面所講,作為想擁有獨特觀點的人,如果遇到不熟悉的領域就沉默不語,這是不行的。因為,在對話中或者評價時,如果不提前做好準備,隨時能接上的話或寫下隻言片語,往往會被人認為是「沒有自己的想法」,更不要提獨特的觀點了。

    為此,作者的建議是,我們要提前著手,準備萬能話題庫和常用話題庫。這樣在談話剛剛被切斷的時候,你才能順利把談話進行下去。比如:「這麼說來,還有這樣一件事。」「你這個事和我上次聽到那個很像。」「這種事在大機率來講算是正常的,比如……」這些話題,就是展現你學習成果的高能時刻,如果真的很精彩,就能得到周圍人的認同,你的話題和評論就能產生意義!

    接著咱們來說第三個要點,那就是:與書籍為伍,上好深化觀點的思想課。

    讀書是鍛鍊思考能力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深化觀點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說,觀點都是大腦「精雕細琢」出來的結果。我們能從書裡表述的觀點受到觸動,獲得思考的契機。而思考能力和運動能力相似,如果能夠堅持每天跑 20 公里,那麼以後再增加 20 公里,好像也沒那麼困難。但是,對於那些平時不跑步的人來說,即使是 1 公里的路程,想跑完也很痛苦。耐力就是透過每天的堅持鍛鍊換來的。

    同理,作為腦力活動,「讀書量」是衡量一個人思考能力的標準。如果你能不間斷地讀 200 頁,卻不能讀 400 頁,這說明你大腦的思考耐力有待提升。它和體力一樣,不鍛鍊、不堅持,就不能增強頭腦的耐力。我們也就做不到持續思考,不能對觀點持續加工。想要鍛鍊思考能力,就要從那些結構紮實、內容豐富的「大部頭」練起,透過接觸這類書籍,可以有效增強「基礎腦耐力」。

    閱讀環境也非常重要,如果有時間,你最好到書店逛逛,在各個領域,瀏覽一下新書。即便不用多做什麼,你也能感受到智慧的刺激。置身於書店就像是沐浴在智慧中。本來我們都是「好奇寶寶」,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工作催促著我們,越來越忙碌,好奇心也消磨殆盡,習慣「安全」的生活和「穩妥」的工作。但這也恰恰是思考能力的危機。走進書店,就是把自己的思考扔進刺激之中,幫助我們重塑看法和觀點。

    接著咱們來說第四個要點,那就是:以概念為主,上好獨特觀點的活用課。

    所謂思考,就是熟練運用概念。怎麼理解呢?比如,上學時,我們經常使用「課程表」這個詞,它包含了學生在這一學期的上課內容和順序。如果我們嘗試用課程表的概念,去觀察世界的話,會發現這世間有很多相似的計劃表,比如員工上班手冊、電視臺節目表、節假日安排表等。這種靈活運用概念,橫向比較、縱向聯絡的習慣,會增加你的思考價值,讓觀點更獨特。

    積極分析物件特徵,是不讓思考停滯的基本方法。平時,我們認為頭腦聰明、想法很好的人,實際上都是多概念思考的高手。比如,當問到:「你覺得這兩幅畫對比起來怎麼樣?哪一幅更好看?」時,一般人的回答都非常乾脆,要麼是「我覺得那個更好些」,或者是「不知道」「沒什麼特別」。但聰明的評論者,即便對繪畫一竅不通,他也會從色彩、線條、尺幅甚至畫框等概念上做對比。正如每道數學題都有多個解法,思考也有多種角度,考驗的只是你是否會有意識地去做。

    在確定的概念下,很多乍一看完全不同的物件,實際上卻存在共同之處,尋找這種共同點也是一種思考的基本方法。比如牛頓就是在太陽、月亮的運動和東西落地的現象中,尋找到了共同點,從而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再比如,二維碼掃描技術的便利性,和腳踏車能解決「最後一公里」的便利性,共同孕育了共享單車。而在這兩者還沒成型時,都是不同事物間的「共同點」融合出的觀點。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離婚那麼多,是不是兩地分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