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樹書法
-
2 # 名利中來來往往
我中學有個同學說蘭亭序寫得不好,我嗤之以鼻,又覺得沒有必要對牛彈琴解釋好在哪些地方。最後他說,反正老子不喜歡。我也無言以對。[捂臉][捂臉][捂臉]
-
3 # 向野書畫
古代的普通人不識字,識字的都是文人,文人必修書法。現在的人天天抱著手機看仿宋字,印刷體的認識是從小培養的。想真正懂書法就得去美院或者中書協專業學習,在家閉門造車的很少走正道。
亂噴的:不抬槓,自己心裡有數,二王的手札不看註解你也不認識。
我本人目前沒有任何協會社團
-
4 # 玄鐵劍_
書法自古以來就不是全民的大眾藝術,自三國兩晉起書法就是士大夫階層家族內部傳承的,秘不外傳。相傳楷書鼻祖鍾繇為求筆法竟然去盜蔡邕的墓。王羲之的書法也基本上是從蔡邕→蔡文姬→鍾繇→宋翼→衛夫人這樣一路傳承下來的。普通大眾別說什麼書法了,就是會寫字的也沒有幾個,古代會寫字的書生也很難有機會得到書法家的真跡,更別說什麼大眾認可不認可了。
-
5 # 柏杉4
歷來字寫得好才被稱為書法家,作品才可能由古代留傳至今,被後世收藏或學習臨拓。至今真還沒發現所謂古代留傳下來書法家認可,而百姓不認可的作品。問題原因當今字寫得爛的照樣當書法家,而且還能自亇吹"已超赿古人"了。因此,現在經常發生所謂書法家認可,百姓不認可的事。
-
6 # 飛簷白蕊喚作雪
當今所知道的書畫名家,基本是士族、貴族、官宦家庭或世家出生,普通書生字寫得再好都是沒有資格登堂入室的。所以普通老百姓不大可能接觸名家名作,談不上認可與否。
-
7 # 京火
古代文人,人人皆有一筆好字,否則無以示人!
科舉考試更要求字字璣珠,否則即使文章再好,考官連看都不看。這就逼得文人學子人人須有一筆好字。
古代未見有人自封書聖,大家,但卻不乏各種賞心悅目的字型出現,從楷書,行書,草書,乃至狂草。閱後,無不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回味無窮。這些書法大家都由後人認可的,不是自封的!
反觀當今之文壇,自封“大家”,自咵海口者比比皆是,盡皆沽名釣譽之徒,他們的所謂“作品”可能比他們自己肉體死亡得更快!
要要想練好書法,一是天賦,二是刻苦,二者缺一不可!我自認缺“天賦”!雖練了一些時間,一無所成僅此而已!
-
8 # 老楊
現代人把寫字通稱【書法】!其實還有區別的。應該有【字法】與【書法】兩種!古代人也應分開!容易理解些。
田縕章先生一生掇耕寫字,把字寫得規矩有方,橫平豎直,授人無數。因為教授的是寫字之法,故稱【字法】大師!
而王冬齡,邵巖一流,就不是寫字了。以字成書謂之【書法】。顧名思義,寫書之法也!故為【書法】大師確切些!
縕章先生早年教字,永字八法,橫、豎、折、勾、撇、捺、點中規中矩,沒有半點馬虎!行、草、隸、篆行筆用鋒皆為古今字家精典範字。都是以字為本,作品多以“字”示人,雖有書篇也是以書而顯字功!
而習【書法】者,不以字示人,而以“書”見長!字不過是個符號而矣!即然為書,字便不重了。多己整篇【書】為本,像字不像字,是字不字無所謂,追求的是整體“蒙太奇”感受,而不是單字!所以欣賞【書法】的人沒有統一的標準,以自己的感受為準。甲大師的字元像草,是畫出來的。而乙大師字元卻像狗尿,是管子泚出來的!因此多有爭論,各敘自見!喜歡【西遊記】的和喜歡【唐詩】的爭論誰的藝術高,騎電動車的和開飛機爭論誰的技術高!當然爭不出個子醜寅卯。只有以價值論高低,以名頭論藝術啦!如:某某大師名頭小些,射書賣了幾萬元,某某大師名頭不一般,醜書賣了幾十萬元!我想【書法藝術】的魅力就在於此吧!
謂之:奇人寫書奇人看,
自有奇人掏大錢。
所以!【字法藝術】和【書法藝術】分開好些!各走各路,各搭各橋,穿衣帶帽,各取所好,好些!省的不懂【書法】之人把醜書當成“毛亂”“狗爬”!
肉
-
9 # 溫柔的獅子34
古代書法實用第一,藝術性第二,所以多數普通人也能欣賞。不過也有幾個書法家的字普通人是很難欣賞的。比如杜牧的《張好好詩 帖》
明代徐渭的字普通人很難欣賞
清代鄭板橋,趙之謙的字普通人也難理解。
-
10 # 久豔天華
古代書法家,都是現代人封的。字寫的好,文章有深意,流傳下來的。從來沒有現在的所謂書法家“矯揉造作孤芳自賞、比醜比臭”的。
-
11 # 揮揮手一個人走
古代根本就沒“書法家”這個稱謂,“書法家”也是在白話文出現後才有的一個稱呼,至今也沒有把“書法家”歸類為某個職業。古代很多人是不識字的,會識字寫字的人大多是非富即貴或祖上就是文人墨客或官員,很多貧窮的人連名字都沒有。
在秦漢時期官方使用的是小篆,是秦朝丞相李斯為了字型更規範更便於書寫所創。雖秦朝就有了隸書的雛形,直至漢代隸書才真正的成熟起來。直到漢末才初見楷書的雛形,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鐘繇才創造出小楷,後才有行、草書。
古代很多普通人連字都不識怎麼可能評價或認可誰的書法呢?古代的書法大多是一些文人墨客在評賞,還有就是歷代帝王將相。比如,漢章帝、魏武帝、梁武帝、唐太宗、創造瘦金體的宋徽宗等等這些人。
如果您想問的是,古代的一些書法作品拿到現代來,有沒有隻有現代書法家認可,而普通老百姓不認可的書法作品?那肯定太多了,比如:張芝、張旭、王鐸、米芾、祝允明、鄭板橋等等,這些人寫的可能很多普通老百姓是不認可的,大多數都認可王羲之。
唐朝,李白的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這就是杜甫筆下的張旭。
張芝書法作品
張旭書法作品
王鐸的書法善於用墨,行筆速度又快很多普通人欣賞不來。
王鐸詩帖
米芾,可以說是行書的大家,八面出鋒變幻多姿,用筆迅速勁健自由豪放。
米芾書法作品
祝允明,明代書法家,擅長詩文、草書。尤其草書是縱情奔放,氣勢雄健。
祝允明書法作品
以上這些書法作品中的字普通大眾能認識多少?您認識多少?
-
12 # 湖北舟自橫
古代只有極少數人識字和寫字,多數人是不識字也不寫字的。更沒如今的所謂書法和書法家。古時候的書寫是少數文人的事,都是為了實用,還沒有形成一種藝術。因此,古代沒有書法作品,也沒有書法家,也就沒有認可不認可之說了。
中國有幾千年不間斷的漢字傳承使用,在使用中體現文字之美,有美便有欣償,有欣償便逐漸形成了藝術。
有書法和書法家是後來的事,書法協會近代才出現。
-
13 # 邊關胡馬1632
古代的書法作品基本上是碑刻,那個目的性很強,就是要讓它流傳千古。比如《九成宮澧泉銘》,作文的是魏徵,書寫的是歐陽詢,他們都是奉旨而為,然後讓雕刻師傅刻在石碑上。李世民為什麼讓歐陽詢書寫而不是魏徵?答案只能是歐陽詢的字比魏徵寫得好。這就是古代書法作品的一個來源。
古代書法作品的第三個來源是:古人儲存下來的各類應用文。主要是各類書表奏章、書信、序言、便條等。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後人臨摹的)、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還有劉益謙花5037萬買的蘇軾《功甫帖》,這個帖子實際上是蘇軾寫給郭功甫的一個便條。
-
14 # 茶聖故里一簑翁
這是一個很初級的問題,去讀讀孫過庭的書譜就知道了,大半篇都是講外行內行的差別的,一般老百姓根本不識字,怎能看出書法的好壞呢?
略舉裡面兩個典故,一說羲之為老姥題扇,二說為小孩題書案。原文為“至若老姥遇題扇,初怨而後請;門生獲書幾,父削而子懊;知與不知也。"前兩句說羲之給老太婆題扇子,老太婆認為弄髒了,卻有行家搶著買,才回頭又請羲之題字。後兩句說羲之給門生題到書桌上,門生的老爸覺得把桌子弄髒了,拿刀給颳了,門生大為懊惱!
百姓對羲之尚且如此,對其他高妙書家也不會認同到哪裡!
孫過庭寫道,故莊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之則不足以為道也。豈可執冰而咎夏蟲哉!”
當今的書法家也沒二王好,當今的百姓也不比過去的更懂書法,所以不認同是很普遍很正常的事,從古到今,一直沒變!
-
15 # 雲隱
古代是沒有書法家這個稱謂的,也沒有所謂特立獨行的書法作品需要某人來認可。因為,文人的基本審美統一決定了書法的基本審美的統一。
古代的書法審美是與普通人不相關的,作為普通人(通常指沒有功名的人)來說,你對於書法的審美只有被動接受,只能去附庸風雅。你作為一個普通人對於書法的喜好是沒有任何話語權的。
當然,古代對於書法水平的高低,也不是某一兩個人就可以認定的。對於書法,是有基本的審美標準的。特別是在科舉昌盛的時代,一手好字是每一個文人的基本要求。
一個考功名的書生,如果達不到基本的書法水準,那是不可能進入到文人圈子的。至於之後你在書法上的創新、造詣的高低,其實早已進入到這一體現中,就無所謂特立獨行了。
當然,凡事也有特例,不過這個特例通常發生在異族統治階段,如元、清兩朝。有一些文人不願意出世或者考取功名,其書法則會表現出特立獨行。不過對於這部分人,我們通常還是把其看做是漢人文化圈的,例如金農;
-
16 # 張勁逸
古代書法家認可,而普通人不認可甚至糟踐尤物的,最著名的是"石鼓文"了。
"石鼓文",顧名思義,就是寫在狀如大鼓般石頭上的字型,它是於唐貞觀初年被發現的,歷經戰亂,數次遺失,詩人杜甫、韋應物、韓愈等人都為石鼓吟詩作詞,一時傳為佳話。
人們也叫它“陳倉十碣”。在唐代,陳倉(陝西寶雞市)歸岐州管轄,因此也有“岐陽石鼓”、“岐州石鼓”的稱謂。
石鼓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它是記述春秋時秦國君獵祭活動的四言詩。這組詩共十首,分別刻在十面鼓形的石頭上,意在“刻石表功”、“託物傳遠”。陳倉故地曾是秦國故土。石鼓文,那些斑駁的文字記述了秦始皇統一以前秦國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唐朝後期,連年戰亂,十面石鼓也隨之失蹤。後來到了宋代司馬光之子司馬池任陝西鳳翔縣知府,費了好大勁,找回了九個石鼓,唯有《乍原》一鼓沒有找到。
後來北宋金石書法收藏家向傳師用了畢生心血尋找那個丟失的《乍原》石鼓,仍無所獲。
身心疲憊的他,失望至極,一次在鄉間客棧休息,被磨刀聲吵醒,原來客棧後院是一家屠宰場,一位屠戶正在一塊石頭上磨刀。他走近一看,屠戶用坑坑窪窪來磨刀的石槽,隱隱約約有他熟悉的篆體,就是已丟失260多年的那個石鼓。
再看這個《乍原》石鼓,早已面目全非,上半部已經被屠戶坎削掉,下半部被村民扔在雜物間裡,而且被鑿挖出坑凹,主要用來給牲畜喂飼料,而且這半個石鼓也只剩下可辨認的為數不多的字了。(如下圖)
於是,向傳師連夜報告朝廷,當時的北宋皇帝非常重視,調集皇家禁軍,護送至皇宮。而這位書法收藏家也得到多次朝廷重賞。
後來宋徽宗對石鼓文更是珍愛有加,下令用黃金填字以示珍貴。可是好景不長,公元1125年,北方遊牧民族金朝進軍中原,金人只看重石鼓上的黃金,別說"不認可",整個一"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字都不認識,根本就以為這石頭上的金子值錢。就愣是把裡面的黃金剔出來,而把石鼓當做廢棄之物,丟棄荒野……由於篇幅關係,後面的史料記載還很多,大同小異,就不再贅述。
從唐代發現石鼓文,到當代書法學習的熱潮,石鼓文歷經磨難可以說是國運興衰的見證和標誌,而書法藝術之所以方興未艾,得到空前發展,也是因為國家安定,人們安居樂業才有得心思從事這些逸情陶冶性情的書法愛好。
當時著名宋代詩人梅聖俞專門作詩記述此書法界大事。
"傳之吾朝一亡鼓,九鼓缺剝文失行,近人偶見安堆床,亡鼓作臼凹中央,心喜遺篆猶在旁,神物會合居一隅"
(注:目前這十面珍貴石鼓文物,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17 # 東海漁樵
平復帖、蒙詔帖、神仙起居法等,以及徐渭、倪元璐、楊維楨等書家的作品,普通人會認可嗎?不會的!還有很多是普通人不認可的。
-
18 # 閒人146090081
寫的死了,認可的也死了,作品大家不認都毀了……。這邏輯沒錯吧?可憐的是當今醜書的專家們沒祖、門、派可拜,自立牌坊又太難。
回覆列表
不知所云,按我的理解說。古代能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都是由書法家認可,而後才是普通人認可,這個順序別亂了。不像現在,絕大多數不懂裝懂的,以為自己不認可的專業人士也不能認可,還要拿偉人的話文藝為大眾服務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