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田夫41

    教師也不能說沒有“按勞分配”。每一個省都有頒佈“省頒課程計劃”,裡面對各學科的周課時都有明確的規定,對學科老師的周承擔課時也有規定。各學校在此基礎上衡量教師的工作量,超此工作量的,一般會在“績效工資”裡面體現,這也算是“按勞分配”吧。當然,各地情況不同,所以無法一刀切。

  • 2 # 楊柳依依風景濃

    誰告訴你教師不是按勞分配?你是想說老教師拿得多,年輕教師拿得少吧?

    教師的收入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財政撥款叫工資,是全國統一的,按職稱按年資分13級,人家五級了也許你剛入職沒幾年,人家也都是從13級一級一級爬上來的。職稱就是人家多年勞動勞動的體現。另一部分收入是校內分配部分,包括績效,課時費,各種津貼等,也許不太公平,資質老幹活不一定多的拿得多,資質淺的幹活多的拿得不一定多。但是一個13級的教師機率上一定沒有五級教師教學質量高。每節課時費不一樣太正常。不是你覺得自己一個13—15級的教師教的比五級教師好,課時多就應該多拿錢。

  • 3 # fjm028

    你這是啥論點?為什麼說教師工資不是按勞分配?你的意思是按老師上的課分配嗎?你以為教師的工作如搬磚,多搬一塊磚就多拿一毛錢?那你首先應攻擊公務員的工資系統,公務員連補貼都要分等級。你為什麼總那教師說事,心態有問題!

  • 4 # 我的難度係數

    中國當前的分配製度,是按勞分配,同時多種分配製度並存,尤其是激勵機制下的分配製度,像我這種臨近退休者,基本上拿不到激勵機制分配下的工資,當然這是正常的,年輕教師很忙,工作千頭萬緒,是學校工作主力軍,有獎勵性收入能夠拉近與高工資的老教師之間的差距,這多種分配製度的存在對於學校發展很有利,很值得一些學校借鑑。

  • 5 # 駿馬18683

    外面都是紅紅火火的市場經濟,校園內卻是一口大鍋飯,混日子的很多!有混日子的,就必須有年輕人幫他們挑擔子,時不時還要恭維他們,他們也不是還指點指點!

  • 6 # 陳鏡山

    看開點,心態好的,你將來也會有的。再說其他行業也有不少如此的。社會上不公開的事多了去了,當然要相對公平些就好。

  • 7 # 善國夫子

    第一層 溜溜噠噠 七千以上

    第二次 說說啦啦 四千以上

    第三層 哈腰撅腚 四千以下

  • 8 # 我是民間一草民1

    社會上勞動者是在有效時間內,憑技能體現按勞取酬。教師不能單日計算工效,教師的技能是用語言調動學生的認知興趣,只有期末考試見分曉。決定分配報酬,教師們同意嗎?

  • 9 # 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教師應該編入公務員體制內,義務制教育就是要教育資源均衡化,教師可流動,學生就近上學,沒有“重點”學校。

    教育公平,年青人才有希望!

  • 10 # 嘿嘿哈哈no

    原因很簡單 因為公立學校教師是政府財政供養的 現在願意作公立學校作教師的人挺多 很難擠進去的 所以然 老師要稍安勿躁 政府給的工資也不少嘛 珍惜自己工作吧 不說啦 再說就難聽啦

  • 11 # 滄海釣鰲客

    因為教師群體大大小小的“官”太多了,人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當上了個大“官”,當然得少勞多得或者不勞多得啊!

  • 12 # 秋實80587892566

    確切地說,我國是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並不是單一的按勞分配。教育系統也是毫不例外地按這一制度分配的。

    對勞動的評價,不僅有勞動數量,還有勞動質量,要綜合評價。一般地說,老教師和年輕教師,職稱高的教師和職稱低的教師,職務高的教師和職務低的教師,即使勞動數量相同,但勞動質量肯定不相同。他們的工資不同,正是貫徹按勞分配原則。

    要全面評價教師的勞動,全面理解按勞分配原則,不能只看一點,不及其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慶餘年》中為什麼範閒和燕小乙一直不對付?燕小乙的結局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