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深圳市洋寶國際
-
2 # 老實人62
傳國玉璽只有一枚,吳蜀都沒有,蜀漢劉備恐怕連看到都設看到,仿都仿不出來!
玉璽幾經周折又回到大漢朝庭,獻帝的手裡。因此,只有後來的魏有玉璽!
-
3 # 靜裡水聲1
國家是他們自己的國家,國璽是他們自己國家的國璽!都是可以傳承的,以後得國者喜歡就好!至於漢朝的國璽,被袁術所得,袁術敗了後,被曹操所得,曹家以後被司馬氏所得!
-
4 # 社會歷史觀
三國亂世,由於十常侍之亂,皇帝被迫出逃,來不及攜帶貴重物品,導致玉璽失蹤。
在董卓叛亂之際,孫堅趁亂從一名宮女手中得到了玉璽,本來想著就此稱王,卻不想自己的妻子被袁術所持,只能被迫將此物獻給袁術。
在袁術兵敗身亡後,曹操把玉璽還給了漢獻帝,就此拉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
因而曹丕後來稱帝所持有的玉璽,就是曹操從袁術手中奪回來的。而後世流傳的玉璽,也都是從魏國開始流傳的。
玉璽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在我看來,玉璽就是個印章。但是在古代,璽、印、章的使用人卻大有不同,比如皇帝、皇后所使用的叫做“璽”,公侯王族使用的叫做“章”,刺史等官使用的叫做“印”。
常規的璽可能沒那麼重要,壞了再打造一枚就是。但是秦朝開始,也就是說封建王朝的開端,丞相李斯曾奉命打造了一枚傳國玉璽,代代相傳,這是皇權的象徵。
古往今來,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為的就是這個傳國玉璽。說實話,就算你能做得了皇帝,沒有傳國玉璽,你也只是個空殼子,天下人不會服你。
三國時期的玉璽真的是全國玉璽嗎?傳聞中,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打造而成的,尊貴無比,盡顯帝王氣質。
劉邦擊敗項羽,拿到了傳國玉璽,開創了漢室江山,可以說漢朝所持有的玉璽應當是真的,但是孫堅從宮女身上獲得的那塊傳國玉璽究竟是真是假,當下無確切定論。
但是在我看來,這種說法多半是假的,而那塊傳國玉璽估計是讓人重新打造的。傳過玉璽怎麼可能有一個宮女佩戴著呢?還這麼就被輕易的找到了,這顯得不有點荒唐嗎?
再有傳國玉璽上刻的字究竟是什麼?三國時期並沒有明確的記載。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讓歷史比較混亂,後世傳下來的傳國玉璽究竟是不是秦始皇時期打造的呢?
傳國玉璽的意義不再是一塊印章了,而是天授君權,這是封建時期集權的重要標誌。
-
5 # 小姜老薑
傳國玉璽
“璽”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稱“璽”。漢蔡邕《獨斷》雲:“璽者,印也;印者,信也。”
傳國玉璽取材於“和氏璧”。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命人刻攜黃印,稱只有皇帝印才可稱璽,奉為天命的象徵。又獨以玉,作為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所以叫“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
“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秦始皇死後,歷代帝王都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尊為國之重器。得到此璽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去此璽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如有皇帝登大位而沒有此璽,就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這更加促使後世皇帝對這塊傳國玉璽的爭奪,致使這塊寶物屢易其主。
東漢末年傳國玉璽的流轉東漢末年,董卓亂朝,袁紹、袁術率兵討伐董卓,洛陽大亂,董卓棄洛陽逃往長安。孫堅率兵駐紮在城南的宮殿中,一天突然發現宮殿中的一口井中閃著五彩霞光,好奇的孫堅就命人下去探望,沒想到撈出了一名宮女的屍體,在宮女的脖子上掛著一個錦囊,裡面裝了一個被鎖住的小匣子,開啟一看,裡面有一塊印信,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
孫堅知道,這就是秦始皇的“傳國玉璽”,竊喜莫非是天命如此,要讓自己當皇帝,孫堅就讓妻子吳氏把玉璽藏了起來。沒想到的是,孫堅計程車兵中有一個人是袁紹的老鄉,將此事告知袁紹,袁紹早有篡位之心,當然想霸佔“玉璽”,因此就命人把孫堅的夫人吳氏控制起來,孫堅被逼無奈,只得將玉璽貢獻出來。後來袁氏兄弟被曹操打敗,“傳國玉璽”又回到漢獻帝手中。
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說,在魏蜀吳三國中,擁有傳國玉璽的是魏。後來,曹丕逼得漢帝退位禪讓,傳國玉璽隨落入曹丕手中。
-
6 # 牙牙亂語
魏國的,原本玉璽是被孫堅所得,後來孫策以玉璽換兵將,玉璽到了袁氏集團手裡,袁家兩兄弟被曹操所滅後,玉璽歸了曹操,也就是後來的魏國
-
7 # 水一白聊歷史
按史書上面的記載,無疑是魏國的玉璽是“傳國玉璽”的可能性最大了。當然,這個玉璽也有一段兜兜輾轉的歷史,並非是一直“躺”在皇宮裡等著傳承的。
一、玉璽”出宮“玉璽,原本應該是叫做御璽的,是專屬於皇帝的印章,只不過因為它是秦始皇命人用和氏璧製成的,為玉質,便有了玉璽這個俗稱。當初,劉邦先進咸陽,秦三世子嬰捧著傳國玉璽投降,算是把這份皇權的象徵傳到了劉邦的手上。後來,這個傳國玉璽一直保管在漢室最高領導人的手上,只不過王莽篡漢之時,才被短暫搶走。當時,王莽的姑媽太后王政君見侄子想當皇帝,氣憤不已,可玉璽又不得不交,於是便將那傳國玉璽扔在了地上,還導致東漢的玉璽少了一角。
東漢後期,宦官和外戚成為了京都的兩大禍害,誰也沒比誰好多少。可即便如此,外戚和宦官之間的爭奪也一直沒停過。公元189年,著名的昏君漢靈帝駕崩,他的兒子劉辯即位稱帝,是為漢少帝。少帝的母親是何太后,何太后的哥哥叫做何進,此時也算是外朝掌權之人。不過,在皇宮之中還有一些掌權的宦官,天天在太后的耳朵邊訴苦,這其中最有名的十個被稱為是”十常侍“。何進想一舉除掉這些宦官,可太后終究是個耳根子軟的女子,不肯聽哥哥何進的話。
於是,何進就想了一個昏招兒,即將在外帶兵的董卓召進京來威嚇太后。可還沒等董卓進京呢,何進就被十常侍詐傳太后的旨意召進宮給殺了。這下子,何進的心腹袁紹等人可不幹了,他們借這個機會,帶著人直接衝進了皇宮,殺掉了不少當權的宦官。而十常侍之中一個叫張讓的宦官卻帶著幾十個人挾持著少帝劉辯逃出了宮,順帶著拿走的就有這傳國玉璽。後來,張讓等人被迫投黃河而死,但這傳國玉璽卻不見了蹤跡。
二、玉璽”再現“這時候,接到何進調令的董卓也已經趕來了京城。
董卓手下的西涼兵在當時還是非常能打的,董卓自己也是個粗人,既然何進和十常侍都掛了,這京城的決定權自然也就到了他的手裡,誰敢不服,那可就是輕則捱打,重則喪命了。後來,董卓看少帝劉辯不太順眼,反而相中了陳留王劉協,於是便行了廢立之事,立了劉協當皇帝,他也就是後來當了幾十年傀儡的漢獻帝。
董卓在京師做的惡,自然也招來了不少罵名,很快便有十八路諸侯聯合起來一起討伐董卓,這裡面就有我們比較熟悉的袁紹、袁術、曹操、孫堅等人。不過,這些諸侯中絕大多數卻並非是為討伐董卓,而是佔地盤,所以,董卓一把火燒了洛陽,西逃之後,他們也就不管漢朝皇帝死後,去劃地盤去了。
這裡面孫堅還是非常勇猛的,先是在直接交手中重創了董卓,後來又將呂敗打跑,只可惜原本的東漢京師洛陽城此時已經被徹底燒燬了。不過,孫堅倒是也有意外收穫,就在他駐軍的洛陽城南的甄宮,發現了一口井,井中竟打撈出了傳國玉璽,想來就是張讓逃亡之中所遺棄的了。
三、玉璽“歸魏”孫堅得了傳國玉璽原本也是挺高興的,可沒過多久,就有人偷偷將這件事兒告訴給了孫堅的“盟友”袁術。袁術聽後大喜,竟立即命人將孫堅的妻子等人扣押起來,軟磨硬泡地逼著孫堅交出了玉璽。孫堅既為保家人安危,也不想與袁術徹底撕破臉皮,也只好就範了。可僅僅幾年之後,孫堅便在與荊州勢力劉表的手下黃祖軍作戰時中箭身亡了,孫堅之子孫策雖然後來徹底與袁術決裂,但也沒有機會再拿回玉璽了。
相反,得了玉璽的袁術興奮異常,天天做著皇帝夢。終於,在公元197年,袁術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壽春稱帝了,可沒過多久,他就在呂布和曹操的聯合攻擊之下混不下去了。最終,在公元199年,袁術悲憤交加之下嘔血而死。傳國玉璽又輾轉到了曹操的手裡。
曹操自知還承受不了此物,於是便將傳國玉璽又交還給了漢獻帝。
公元220年,曹操身死,其子曹丕欲以魏代漢,派使者前來找漢獻帝索要傳國玉璽。不過這可惹惱了曹皇后。這位曹皇后乃是曹操之女,曹丕之妹,眼見兄長逼迫自己的夫君讓位,曹節怒不交出玉璽。
曹丕也不願與妹妹刀兵相見,只是接連派出幾拔使者前來強索玉璽。無奈之下,曹節怒將玉璽扔給來使,曹丕這才順利帶印稱帝。
-
8 # 東東121233
當然是魏國是傳國玉璽啦,明代以前是以曹魏為正統的!當年孫堅從井中打撈上來的傳國玉璽給袁術,袁術稱帝又被曹操給滅了!把傳國玉璽帶回許昌,進獻天子!
-
9 # 豹眼看歷史
傳國玉璽這塊石頭疙瘩,在歷史上的確是存在過。但屢遭磨難,幾失幾得,最終在唐後徹底消失,不見了蹤影。後世無從準確知道它究竟是啥個模樣,究竟啥材料製作,上面究竟刻了啥字。
但是,根據相關的史料,在漢晉期間,傳國玉璽還是傳承有序的,起碼錶面看來是那麼回事兒。
秦始皇始治傳國玉璽,經子嬰之手獻給劉邦;后王莽篡漢,得到了玉璽,幾經輾轉到了劉秀手中;漢末少帝劉辯時搞丟了,經過孫堅過手,袁術得到因而稱帝;袁術稱帝失敗後,傳國玉璽又回到了漢獻帝手中;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得到了這個傳國玉璽。
因而只有魏國才有所謂的傳國玉璽,蜀漢、孫吳建國時都沒有這個石頭疙瘩。孫權之父孫堅曾經擁有過,但沒有示人,更沒有藉此稱帝。
茲事體大,史書雖有許多記載,但更多是傳說,真真假假,難以辨別。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真是說來話長。
曹魏接受了漢獻帝禪讓,得到了傳國玉璽,僅僅以此就證明繼承了正統,恐怕難以服眾。因為傳國玉璽幾經得失,已經無法確證是始皇帝的老物件。而且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塊石頭疙瘩,找個能工巧匠刻上一個,反正誰也沒有見過,說是真的,也沒有人能辨別出是假的。
這可不是專家們說真就是真,說假就是假,必須要有傳承的具體記載。就算是編故事,也必須要編得跟真的一樣才行。
因此,要弄明白題主的問題,還需要從根上去探究,依據傳承的順序,才能感知是真是假。
秦傳玉璽傳國玉璽乃非凡之物,自有其非凡的來歷。
傳說中的傳國玉璽是由和氏璧製作而成,那就先說一下和氏璧的情況吧。
《韓非子·和氏》記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為,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視之石也,忠貞之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寶焉,遂命曰“和氏璧”。
《韓非子·和氏》記載了和氏璧的來歷,既然是和氏璧,自然此人為和氏,但又名卞和。不清楚此人是姓卞,和氏,還是卞地人,但他發現的那塊石頭貌似是真的。
和氏璧面世之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
過了四百年後,楚威王為表彰功臣,特將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率領賓客遊歷赤山時,想顯擺一下,於是拿出來供人欣賞。不料眾人散去後,和氏璧不翼而飛。
當時還發生了“赤山宴會張儀蒙冤”的故事。
五十餘年後,趙華人繆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玉,經玉人鑑定,居然是和氏璧。
趙惠文王聽說後,就據為己有。
這是一種說法,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楚國向趙國求婚,作為聘禮,和氏璧就到了趙國。
和氏璧乃天下至寶也,惦記的人不少。
秦昭襄王得知後,就給趙王寫信,願以十五城換取和氏璧,這就引出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藺相如作為使者出使秦國,憑藉智慧,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暫時保住了和氏璧。
公元前228年,秦滅掉了趙國,和氏璧最終落入了秦國手中。但是,和氏璧從此在歷史記載中消失了。
秦始皇始治傳國玉璽
傳說中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但沒有得到後世確認。
還有史料記載,秦傳國玉璽是由陝西藍田玉製作而成,但也沒有人證明確有此事。
據說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小篆書寫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咸陽玉工孫壽篆刻而成,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稱之為“天子璽”。
秦始皇不管是用啥材料製作這樣一方玉璽,其目的就是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的信物,以象徵皇權和帝位,秦始皇希望此璽,子子孫孫萬世傳承下去。
秦朝玉璽失而復得
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覆。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從此失落。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秦王政二十八年)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關歸。
前219年,秦始皇沿長江西上到達湘山祠,遇到了大風浪。這湘山祠就位於洞庭湖的君山上,是祭祀湘水之神、堯帝之女、舜帝之妻的廟宇。
秦始皇不僅沒有懼怕還與之進行了搏鬥,《史記》沒有記載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的事。
看來,司馬遷並不相信此事。
八年後,有人持玉璽站在華陰平舒道中,對秦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
言畢,此人不見了蹤影,傳國玉璽重新歸於秦朝。
這些都是傳說,難以分別真假。傳國玉璽搞丟了不好跟子孫及天下人交代,秦始皇就做了這麼個套,說是又找到了,這也是天意所在哦。
再做一個傳國玉璽容易,可不好弄到和氏璧做材料了。隨便弄塊石頭冒充一下,但很容易露出破綻。
這或許就是和氏璧莫名其妙不見了蹤影的原因,也是有史料說秦傳國玉璽是藍田玉製作而成的依據。
豹眼認為,大機率是和氏璧做成了傳國玉璽,但最後搞丟了;又用藍田玉做了一個相似的玉璽,以假亂真,也就成了“假作真時真亦假。”
這樣的話,自然不好明確說和氏璧做成了傳國玉璽,否則就會被甄別出來,其皇權天授的權威就大打折扣。最好的辦法就是裝糊塗,模稜兩可。正史不能記載,只在野史和民間流傳。
不管故事是真是假,秦始皇做一個傳國玉璽並不困難,也很有必要。作為皇權的象徵,世世傳承子孫是完全可能的,不該質疑這件事。
也就是說,不管是啥材料製成,秦始皇肯定製作了一個傳國玉璽。
漢傳玉璽劉邦得到秦傳玉璽而稱帝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王璽。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趙高逼殺秦二世胡亥,去秦帝號,立子嬰為秦王。
當時,趙高命子嬰沐浴齋戒,到祖廟中相見,把王璽交給了秦王子嬰。
這裡說得是王璽而未必就是傳國玉璽,子嬰是秦王而非秦皇帝了。
五天後,子嬰殺掉了趙高。但子嬰還沒有把熱乎玉璽,劉邦的軍隊就來到了霸上。
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楚將沛公破秦軍入武關,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嬰。子嬰即繫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
子嬰做了四十六天的秦王,沛公劉邦就率軍進入咸陽,子嬰就把傳國玉璽獻給了劉邦。
之後五年,劉邦就建立漢朝,佩帶此傳國玉璽登基做了皇帝。
這裡又有幾個可能的意外出現:
第一,趙高想自己稱帝,他殺了秦二世胡亥,會不會再製作一個假的傳國玉璽交給子嬰,自己留下了那個真的呢?
或者趙高給子嬰的不是傳國玉璽而是秦王玉璽,自己留著等待機會賣個好價錢呢?
第二,子嬰不得已投降了劉邦,獻給劉邦的傳國玉璽會不會是假的呢?自己把真的藏起來,等待機會復國。
子嬰上任五天就除掉了趙高,這手段也不是一般的狠哦。
以此推斷,劉邦本是個粗老帽,也不明白傳國玉璽是個啥模樣,既然你說是那就是吧。
第三,本沒有子嬰獻上傳國玉璽一事,劉邦早就想當皇帝,就此機會弄一個出來,以示天意。
聯絡其母有龍附身而生劉邦、斬白蛇而起義等故事,再弄個傳國玉璽,劉邦是能幹得出來的。
這也許就是漢傳國璽與秦傳國璽不一樣的原因吧,畢竟劉邦沒見過真物件,憑猜測仿製了一個,但難以完全相似。
王莽橫刀奪愛
據《漢書·元后傳》記載:
初,漢高祖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以孺子未立,璽臧長樂宮。
當初,秦王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後,世世傳受,號稱“漢傳玉璽”。這裡暫且不說,下面再詳細分析。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當時孺子劉嬰年幼,傳國玉璽就儲存在長樂宮王太后處。
王莽稱帝后,就命其弟王舜逼迫太后交出玉璽。
太后知其為莽求璽,怒罵之曰:“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終不可得!”太后因涕泣而言,旁側長御以下皆垂涕。舜亦悲不能自止,良久乃仰謂太后:“臣等已無可言者。莽必欲得傳國璽,太后寧能終不與邪!”
太后聞舜語切,恐莽欲脅之,乃出漢傳國璽,投之地以授舜,曰:“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舜既得傳國璽,奏之,莽大說,乃為太后置酒未央宮漸臺,大縱眾樂。——《漢書·元后傳》。
太后捨不得交出玉璽,因而垂泣流涕,王舜也陪著流淚,娘倆哭得一塌糊塗。
但太后害怕王莽加害,就請出玉璽投擲於地,併發狠說:“我老了是快死的人,你們兄弟也將會被滅族。”
這老孃們也忒狠了,王莽兄弟滅族,豈不就是王太后孃家絕後嗎?
但王莽得到了傳國玉璽,還是非常高興。
有說法是太后這一摔,碰壞了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修補。
但《漢書》沒有記載玉璽被摔壞一事,後世《資治通鑑》等史書也沒有玉璽崩角鑲金的記載,一般懷疑這是演義所致。
東漢光武帝輾轉得到漢傳玉璽而稱帝
王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玉璽,專門趕到宛城,獻給了更始帝劉玄。
更始帝三年(25年),赤眉軍殺劉玄,改立劉盆子,傳國玉璽到了劉盆子手中。
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玉璽拱手奉獻給漢光武帝劉秀。
“漢傳玉璽”在王莽稱帝失敗後,幾經轉手,最終又回到了劉邦後裔劉秀手裡。世世相傳,就到了漢末桓靈時期。
王莽這一折騰,幾經倒手,但時間太短,恐怕作假的可能不大。劉秀得到的玉璽,大機率就是劉邦手上那一個。把東漢稱為西漢正統傳承是有道理的,起碼這個石頭疙瘩可以作證。
曹魏接受漢禪得到傳國玉璽孫堅意外得到傳國玉璽
據裴松之為《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作注引用史料記載:
吳書曰:堅入洛,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
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吳書》記載:初平二年(191年),孫堅帶兵進入洛陽,在城南甄官井內發現了傳國玉璽。此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缺一角,有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當初,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黃門張讓等作亂,脅少帝劉辯與陳留王劉協出逃,掌璽者投井,玉璽失蹤。
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其妻吳氏處儲存。
袁術奪人所愛
山陽公載記曰:袁術將僭號,聞堅得傳國璽,乃拘堅夫人而奪之。
《山陽公載記》記載:袁術想稱帝,聽說孫堅得到了傳國玉璽,就拘押了孫堅夫人吳氏,逼迫她交出了玉璽。
還有種說法是,孫堅死後,其子孫策為替父報仇,就以傳國玉璽做抵押向袁術借兵,玉璽就到了袁術手中。
這事不管如何到了袁術手中,肯定的是孫堅已經死去,否則,袁術也不敢招惹孫堅。
傳國玉璽重歸漢室
據《後漢書·徐璆傳》記載:
獻帝遷許,以廷尉徵,當詣京師,道為袁術所劫,術僭號,欲授以上公之位,璆終不為屈。術死軍破,璆得其盜國璽,及還許,上之,並送前所假汝南、東海二郡印綬。後拜太常,使持節拜曹公為丞相。公以相讓璆,璆不敢當。卒於官。
袁術稱帝失敗,其死後徐璆得到了傳國玉璽,他把玉璽交還許都朝廷,徐璆被拜為太常。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十三年)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
建安十三年(208年),漢獻帝以曹操為丞相,命太常徐璆持節拜曹操為丞相。曹操以丞相之位讓給徐璆,徐璆不敢接受。
裴松之引《先賢行狀》為此作注:
先賢行狀曰:璆字【孟平】孟玉,廣陵人。少履清爽,立朝正色。歷任城、汝南、東海三郡,所在化行。被徵當還,為袁術所劫。術僣號,欲授以上公之位,璆終不為屈。術死後,璆得術璽,致之漢朝,拜衛尉太常;公為丞相,以位讓璆焉。】
經過這一番折騰,漢傳國璽又回到了漢獻帝手中。
曹魏接受禪讓得到傳國玉璽
獻帝延康元年(220年),獻帝禪讓,曹丕建魏,傳國玉璽就到了曹丕手中。
據說曹丕為了證明魏代漢為正統,還派人在傳國玉璽肩部篆刻隸書“大魏受漢傳玉璽”,以證明其非“篡漢”也。
豹眼查閱資料,也沒有找到這究竟出自何處。但豹眼認為這事不太靠譜,恐怕是有人故意噁心曹魏吧。
《後漢書》:魏受禪,遣使求璽綬,後怒不與。如此數輩,後乃呼使者入,親數讓之,以璽抵軒下,因涕泣橫流曰:“天不祚爾!”左右皆莫能仰視。
《後漢書》也記載了魏受漢禪,派使者向獻帝皇后曹節索要璽綬。曹節一樣捨不得交出來,最後無奈之下,將璽拋在軒下。
有人就以此說傳國玉璽是曹節摔壞的,其實這不太可能。
豹眼認為,使者討要的恐怕是皇后的璽綬,並非皇帝的傳國玉璽。
總之,故事太多,難以一一說清。
據此看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有玉璽,相對而言,魏國這個玉璽更有權威性,貌似是正宗的。
吳國之玉璽在此多說一下關於孫吳所持玉璽的事情。
裴松之為《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作注,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介紹傳國玉璽之事。
虞喜志林曰:天子六璽者,文曰「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此六璽所封事異,故文字不同。
獻帝起注云「從河上還,得六玉璽於閣上」,此之謂也。
傳國璽者,乃漢高祖所佩秦皇帝璽,世世傳受,號曰傳國璽。案傳國璽不在六璽之數,安得總其說乎?應氏漢官、皇甫世紀,其論六璽,文義皆符。
漢宮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且康」「永昌」,二字為錯,未知兩家何者為得。
《虞喜志林》記載:天子有六璽,傳國玉璽是漢高祖劉邦所佩戴的秦皇帝的璽,世世傳受,不在這六璽之內。《應氏漢官》、《皇甫世紀》都論述過天子六璽。
但是,漢宮傳國玉璽,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且康”。與秦朝“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有二字不同。
這就對劉邦當年接受秦朝傳國玉璽一事,提出了異議。八個字錯了兩個,還能是一回事兒嗎?
裴松之引用了這些史料,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臣松之以為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若得漢神器而潛匿不言,此為陰懷異志,豈所謂忠臣者乎?吳史欲以為國華,而不知損堅之令德。如其果然,以傳子孫,縱非六璽之數,要非常人所畜,孫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璽,而寶藏傳國也。受命於天,奚取於歸命之堂,若如喜言,則此璽今尚在孫門。匹夫懷璧,猶曰有罪,而況斯物哉!
裴松之的意思是,孫堅素以忠烈著稱,他要是得到傳國玉璽的話,不可能隱而不言,否則就是心懷異志。吳史把這看作是國家榮耀的事,其實是有損孫堅的德行。
從這些史料記載來看,最要命的就是兩點:
第一,裴松之認為孫堅不可能得到過這個玉璽,否則他會上交朝廷。
第二,漢傳玉璽其文不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與傳說中的秦傳國玉璽差了二字。
再說,孫堅命人在井中打撈上來一具宮女屍體,脖子上掛著這個傳國玉璽。這麼重要的物件,豈能交給一個宮女保管?這可是命根子哦。
以此推論,劉邦最初得到的很可能就不是秦始皇當年命李斯篆文、孫壽篆刻的那個石頭疙瘩。
那麼,漢朝受命於天,豈非扯淡?
孫堅沒有得到傳國玉璽,袁術從孫氏那裡弄來的玉璽算個屁玩意哦?
徐璆把袁術的傳國玉璽交還漢獻帝,豈不也是兒戲?如果有假,漢獻帝焉能不知?
漢獻帝禪讓,把這個假的石頭疙瘩送給曹丕,豈不也很荒唐?
虞喜還說吳國末帝孫皓歸降西晉,上交六璽。裴松之對此質疑,認為傳國玉璽並不在六璽之內,難不成此璽仍在孫氏一門?
這東西可不是百姓隨便收藏的,孫皓真有傳國玉璽決不能說留下就留下。
這些事真真地說不清,友友們當吃個瓜就行了,沒必要太計較了哈。
回覆列表
魏國呀
傳國玉璽在洛陽宮變中丟失。被孫堅撿到了。孫堅私藏傳國玉璽回家,中途被劫殺,然後孫策帶著玉璽跑路了。
再然後孫策拿著玉璽做抵押貸款,從袁術那貸了幾千兵馬。袁術拿了傳國玉璽,馬上稱帝,然後被曹操往死裡揍,真死了
然後曹操拿到玉璽回家。交給漢獻帝。還把自己的閨女,全嫁給獻帝。曹操死後,曹丕襲曹操爵位之後,要稱帝呀,那不得漢獻帝禪讓嗎?這不跟幾個老妹兒產生衝突了嗎?大舅哥搶幾個老妹兒老公的位置,幾個老妹兒能高興嘛。特別是大妹子,衝老哥一頓火,將玉璽扔出去,丟到老哥面前,可憐傳國玉璽,絕世珍寶,和氏璧,就這樣被摔破了一個角。老慘了,只能拿金子補補,嘿,還能用,還是金鑲玉,靠譜!
600多年後,後唐莊宗李存勖,被部下造反,他老婆無奈抱著傳國玉璽,跳入火海。傳國玉璽從此失蹤。再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