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與眾不同q

    培養教育小孩其實是一個即精確又寬泛的話題。

    精確是指話題只集中在小孩的教育培養上,寬泛是指教育培養的方法因人而異。

    但是因人而異的方法有一個大的原則——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有了這個原則,我們應該明白,孩子應該從小培養,而不是等到孩子出了問題才去解決問題。

    但是有一個不幸的現實:部分家長就是堅持認為孩子小,沒必要培養,等到孩子真有了問題,家長又不知從何下手,最後只能隨他去了。

    需要宣告的一點是這裡的培養不是知識技能的培養,而是心理培養。

    幾乎所有孩子的不良行為都是因為孩子的原型出了問題。

    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原型的建立。他們去聽、去看、去感受來自外界的刺激,同時對這些刺激做出迴應,這些迴應又會得到外界環境包括父母的迴應。

    如果外界環境的迴應是肯定的,孩子會有一種優越感產生,孩子的迴應也會逐漸穩固下來,形成一種習慣;如果外界環境的迴應是否定的,孩子會因此有挫敗感,挫敗感積累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情緒。

    一個孩子心理不可能都是優越的,也不可能都是自卑的,而是優越和自卑的結合體。這個結合體就是孩子的原型,而孩子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是原型的指導。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有奶奶再帶孩子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下。這時,奶奶灰非常緊張不過來抱起孩子,一邊拍打孩子摔倒地方,一邊說:“打它,誰讓它把寶寶摔倒了!”這種現象很常見,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妥。但是奶奶的行為一定會變成孩子的原型。等孩子長大一點,遇到挫折時,孩子的表現就是找外部環境的問題,而不去反省自身。

    那麼是不是我們只培養孩子好的原型就可以了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區分“好”與“壞”,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如果單從個體角度來說,原型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原型指導下的行為不過是滿足個體的優越感。也既是原型的好壞只有在社會環境中才有意義。

    所以,孩子所謂的好的原型其根本意義在於使孩子的行為與社會價達成一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盤在b浪反彈後,2021年中會不會跌到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