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壺清茗品春秋
-
2 # 靜裡水聲1
詭辯的文章看多了,就會信秦軍,傷亡達二十五萬的結論。詭辯而已!反正我是不信。坑殺四十萬趙軍,只是為了沒有糧食,可養俘虜而已。放回去,不用一年,趙國就會元氣回覆,成為秦國死敵。敵人不會感謝秦國仁義的。白起為了天下早日統一,百姓安寧。殺了趙國之兵四十萬,對兵家遊戲規則來說,也是正常的!
-
3 # 沉140769451
首先呂思勉所說未必就是對的,也僅僅是一家之言。他是從邯鄲之戰時,白起拒絕率軍時說的那段:“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這裡所說的破長平軍,並非長平之戰的趙軍。從《史記.白起列傳》中可以看過長平戰後,白起是主張攻邯鄲的,如果秦軍已損失過半,且魏、韓又在秦軍之後,白起為什麼又主張攻邯鄲呢?!其實是長平戰後,秦收趙割地已退軍,但第三年,秦軍又再一次攻佔上黨,所破的長平軍是昭襄王49年的長平守軍,而不是47年趙括的長平軍,所謂損失過半的是邯鄲之戰王陵所率的秦軍,而不是長平之戰的秦軍,呂思勉讀史有誤。
秦軍以兩萬五千秦奇兵就能阻斷四十多萬趙軍突圍,足證秦軍的戰鬥力之強,怎麼可能反比趙軍戰鬥傷亡還大呢?!秦軍大多據險、壘而守,秦弩射程也遠超普通弓箭,守方傷亡大於攻方是不合軍事常識的,呂思逸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文人故有此一誤。
從春秋戰國的許多資料來看,春秋戰國是全民皆兵,所謂軍隊是包括老幼婦孺的,青壯年男子為一軍、女子為一軍、老幼亦為一軍。《墨子》論守城之法時就提到,防禦進攻之敵五百步(650米)寬的進攻縱隊攻城時,需4000人,其中青壯男子1000人、女子2000人、老幼1000人,等於說守軍中青壯男子只佔四分之一,是主要作戰力量。
從湖北睡虎地秦簡所知,秦軍至少在糧食供應方面是由國家供給的,而一千多年後,運輸技術比先秦先進的宋代,為保障一名士兵作戰,伴隨軍隊行動的運糧民夫就需要兩個人。就以宋代運糧民夫數推算春秋戰國之軍,一支軍隊真正作戰兵力只是軍隊總兵力的六分之一(實際可能連六分之一都不到,因為軍隊運糧民夫的數量隨作戰距離的增加,也要隨之增加,長平之戰秦軍距秦都咸陽有近千公里的距離)。如秦國總兵力為65萬,其實際作戰兵力也不過十萬人多一點,而趙軍45萬,其實際作戰兵力只有七萬五千人,而經過前期趙軍在廉頗指揮下的損失,長平被圍趙軍實際作戰兵力只會更少,秦軍相應也不足十萬。
-
4 # Johny123
不知小編說的趙軍傷亡不大從哪裡得來的說法,長平之戰,趙軍除了與匈奴對峙的趙軍外,已經窮盡國兵,再者趙軍也不是坑四十萬,趙軍戰死的也有二十多萬,被坑殺的也只是二十多萬,秦軍銳士傷亡差不多等同於趙軍戰死的數字,長平之戰的意義在於打掉了最後一個可與秦國抗衡的強國,在之後,列國再無任何一個可單獨抗秦的國家,加速了秦統一天下的節奏,如無範睢的狹窄心胸,白起就已經滅趙了
-
5 # 榮耀歷史
關於長平之戰雙方參戰兵力和傷亡資料,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秦國60萬,傷亡25萬,趙國45萬,傷亡5萬,40萬被活埋。
一直以來,我是對這些數字抱有很大懷疑的,特別是雙方參戰兵力。
戰國時期天天在打仗,而我們從《史記》等史書中看到的動不動就是數十萬軍隊,動不動就是全殲數十萬人,戰國哪來的那麼多人?
也許大家對長平之戰秦國60萬人還能接受,但是根據《史記》記載,長平之戰次年秦昭襄王再次發兵攻打趙國,秦昭襄王想讓白起為主帥,白起回覆了一段話:
“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想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
重點是“今王發軍,雖倍其前”,按照白起的說法,這次攻打趙國的秦軍人數是長平之戰的兩倍,也就是說120萬人!而趙國十倍的防守人數,那不是450萬人?難道戰國的人口像韭菜一樣,割完明年就能長出來?
因為沒有準確史料記載,我們對戰國時期各國人口並沒有確切的認知,但是西漢初年全國人口僅1500萬,雖然經歷了秦末亂世和楚漢相爭,但是戰國時期打的仗可一點不比這時候少,因此就算戰國時期人口比之西漢初年有增加,也不會多於2000萬。七國人口總共2000萬,平均下來一國人口還不到300萬。秦國、齊國、楚國是大國,人口稍多,韓趙魏燕人口較少,假設秦國有500萬人,佔1/4人口,已經是上限。以每戶5口人,每戶出一壯丁參軍,極限可養100萬的軍隊。但是別忘了,一國之根本不是軍事,而是耕種,如果家中壯丁都出去打仗了,田地就都荒廢了,沒了糧食收成,國家怎麼支撐,所以通常會三戶或者五戶抽一丁,那樣軍隊人數就在30萬左右了。
另外“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事行動必須有強大的後勤支撐。我軍在淮海戰役時出動總兵力60萬人,但是後勤保障的支前民夫達到500餘萬人,將近10個人保障1個人。戰國時期的後勤保障能力肯定不如解放戰爭時期,如果按照10人保障1人,出動60萬軍隊就要有600萬人保障,這是不可能的。
因此大膽猜測,史書中記載的各國參戰兵力其實包含了後勤保障人員,60萬秦軍中應該只有數萬秦軍主力,其他數十萬都是保障人員,趙國這邊軍力也僅僅是數萬,這就和《史記》中記載,白起僅僅用了2.5萬餘人就包圍了趙軍,用5000人就斷了趙軍糧道比較契合了。
總結來說,長平之戰雙方總參戰兵力100餘萬包含了後勤人員,實際參戰兵力均在數萬之餘,因此慘烈的長平之戰後的次年,秦國還有能力組織大軍攻趙,趙國也有能力堅守待援打反擊,還能在北方抵禦匈奴入侵。
-
6 # 無心報國
作為關注長平之戰的軍事愛好者,我們不能死讀史書。如果單從史料記載,秦軍損失過半,趙軍傷亡不大是對的。然而可惜,這句話是錯的,趙括也是這樣認為的,這是白起給趙括的錯覺。
長平之戰決戰前,趙括有約45萬人,秦軍有約40萬人,但趙括並不知道秦軍有40萬人,更不知道秦軍主將已經換成了白起。在他的思路中,秦軍主將是王紇,人數30萬左右,自己帶來20萬生力軍後趙軍人數突破45萬,不論是人數上還是主將上,都有優勢。所以他按照既定的戰略主動進攻,準備畢其功於一役。所以嚴格來說趙括不是一個庸才,只能說經驗欠缺,打仗不夠老練,相對於白起還嫩了點。
秦軍知道趙軍準備全線進攻,白起正好將計就計,但趙括不是傻子也不是庸才,要讓他放心大膽全軍出擊,需要讓他安心,還需足夠的誘餌。白起是這樣做的,首先為引誘趙軍渡河,在丹水河西岸秦軍西壁磊守軍放棄壁壘防禦主動出擊與趙軍野戰,然後戰敗,然後讓趙軍乘勝攻進西壁磊。為了效果逼真,秦軍讓非精銳的10萬人出擊,損失了至少5萬,然後敗退放棄西壁磊再引誘趙軍追擊,趙軍敗秦軍順便克西壁磊,再跟著追擊秦軍到依山建立的谷口防線,此時秦軍已損失了5-8萬人,當然不是精銳。這時白起依然不防守,秦軍居高臨下繼續和趙軍野戰,又損失了5-10萬人,秦軍佔有地利,依然損失的不是精銳,而趙軍此時銳氣已失疲憊不堪。至此,在趙括看來,秦軍30萬已經至少損失了近20萬,自己只要再努力一把,全力進攻就能徹底擊潰秦軍,於是趙括義無反顧的把所有精銳部隊和45萬人全部渡過丹水與秦軍決戰。
然而白起一點也不慌張,因為白起手上依然有至少20萬主力部隊居高臨下防禦,趙括的疲憊之師一時半會攻不下來。更重要的是,白起的3萬精銳兵分兩路抄了趙括的後路。2萬5千人奇襲長平關得手後又火速攻下固關,徹底斷了趙軍的後路。多出的5千精銳騎兵渡過丹水向東切斷了趙軍前線糧庫大糧山與45萬大軍的補給線路,當然,其實趙軍大糧山本來也沒有多少糧,白起這樣做是保險起見。
除此之外,更保險的是秦王徵發了20萬15歲以上的男性支援前線白起秦軍,讓白起人數不落後將趙軍全部包餃子,河西郡的秦軍繞過韓魏千里奔襲支援防守固關長平關的2萬5千精銳,讓趙軍邯鄲的援軍一個也到不了長平。至此,趙括和45萬趙軍插翅難飛,白起說你前面吃了我秦軍多少,後面都給我至少翻倍吐出來。
當然,因為熟悉地形,趙括若是放棄大部隊,趁主力進攻時,化妝後分成小隊分散多方突圍,他本人還是有機會逃出去的,白起也不會因小失大,但45萬趙軍是肯定全完蛋了。
趙括輸給白起,一點也不冤,只能說白起為了勝利,對自己人狠,對敵人更狠,經驗豐富,手段高明。秦軍的傷亡大,就是這麼來的。
-
7 # 永想冬日暖陽
簡單來說明下,損失是由人類的戰爭模式決定的,戰爭模式又隨著科技的發展增強。
現代戰爭可以數日甚至數月不間斷的攻擊,獲勝的一方甚至可以毫髮無損,失敗的一方可能還沒有看到對方的身影便被全殲。
古代戰爭受科技發展限制,純體力的攻擊,面對面的廝殺,能大戰三百回合已經是極限了,冷兵器時代就是殺敵一仟自損捌佰,獲勝的一方也是筋疲力盡,能全身而退屬於小機率事件。
長平戰役秦軍能有此戰損基本符合實況,如果不阬殺趙軍,俘虜會被編入秦軍,這也是古代獲勝方戰後的人數反而會增加的原因。
順便說下,殺俘,無論古代現代都是被譴責的
-
8 # 小龍児
首先,秦軍史料沒有確切的參戰人數,而趙軍最後決戰階段至少45萬。當時唯一可單獨對抗秦國的趙國,作為對手,秦軍不可能不出全力,所以兵力上應該相差不大,至少40萬,加上後來秦王徵的20萬,決戰階段至少60萬。很多人總是用今天的人口比例,後勤保障懷疑戰國那個時代的兵力。難道你們沒看到遊牧民族往往100來萬人就能控弦30-40萬麼,作為戰國那行特殊的時代,400-500萬人口的秦國,總兵力100萬還是可以達成的。
其次,傷亡問題。決戰階段,趙軍損失5萬。而有人引白起話:秦軍傷亡過半,從而推斷秦軍傷亡20-30萬。我們來分解下秦軍傷亡,這傷亡肯定不是全部發生在決戰階段,這點應該可以肯定(要不然不是秦軍天天東出,而是趙軍天天西進了)。第一階段,打韓國,傷亡應該不大(3萬以內)。第二階段,攻趙軍(主將廉頗),由於廉頗在山上建立了多條防線,秦軍處於仰攻,傷亡肯定比趙軍大(10萬+)。第三階段,對峙階段,這期間可能互有傷亡但應該都不大(2萬內)。最後決戰階段,可明確趙軍5萬,而秦軍前期為了誘敵出擊,故意送了些,加上趙軍突圍拼命,秦軍傷亡大於趙軍(5-8萬)。所以整個長平之戰秦軍傷亡20-25萬可以說通。趙軍傷亡也應該在10-15萬,總損失在55萬左右(這裡面應該有10萬+的上黨人)!
其次,戰後階段。此時白起有趁勢滅趙之意。而我們都知道,後期出名的白起是不打無把握之戰的。也就是說此時趙軍就算10萬邊軍回防,加上其他各地留守軍隊,總兵力也就20萬左右(後來的邯鄲之戰,趙緩了口氣,也就勉強組織了20萬人,但沒包括邊軍)。而此時白起作為戰勝方,可用兵力至少40萬+,最關鍵是能繳獲鎧甲為己所用,冷兵器時代鎧甲比兵器更重要。也就是說白起在不考慮後勤壓力的情況下是有把握滅趙的!
-
9 # 多臻貴
趙國降卒最多僅十萬,傷亡多半才棄械歸降。
後世瞭解戰國後期歷史,最常參考司馬遷所著《史記》,然而司馬遷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編纂《史記》,距離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已有156年,滄海變遷很多細節已模糊不清,造成《史記》世家與列傳內容相互矛盾,需要結合時代的背景剖析。
呂思勉是近代著名的史學家,史學觀點確實有獨到之處,《呂思勉讀史札記》推斷秦軍的傷亡25萬,與近些年史料挖掘相吻合,但坑殺降卒40萬是誤解,《史記·秦本紀》“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40餘萬是長平之戰趙軍戰損而非趙國降卒。
趙軍全部兵力在45萬左右,趙括率軍出征精銳37萬(宣稱40萬),包含上黨原韓國守軍7萬餘,剩餘8萬趙軍防止秦軍襲擊主營,並向前線輸送補給,而趙括與秦軍在沁水激戰,秦軍用巨大的犧牲將趙括誘入包圍圈,困獸猶鬥的趙括數次組織突圍,突破秦軍包圍亦造成秦軍總傷亡25萬。
趙軍與秦軍的正面交鋒,及圍困後的拼死突圍,兵力迅速削弱至20萬,但46天裡趙軍得不到補給,傷病士兵得不到救治,史籍“人相食”能感受到慘狀,僅十萬喪失戰鬥力趙軍歸降,且有大量的韓國上黨士兵,秦軍根本不需要再欺騙趙軍,甚至不需要刻意坑殺趙軍必然消亡。
綜述:趙括以37萬兵力,迎戰秦國60萬軍隊,趙括以約20萬傷亡,造成秦國25萬傷亡,即便廉頗與李牧也未必做得到,隨著趙括突圍時陣亡,趙軍病餓後殘餘約10萬士兵投降,呂思勉所處時代尚未印證長平古戰場遺址及秦代竹簡,因此《史記》所產生的矛盾也被引述,至少在正面交戰趙括率領的趙軍與白起率領的秦軍相差無幾。 -
10 # 社會歷史觀
長平之戰被譽為封建時期規模最大的戰爭,就是因為參與人數眾多,傷亡人數眾多。據相關記載,秦軍參戰40萬人,傷亡20萬人,楚軍則全軍覆沒。但是在我看來,這些所謂的真實資料實際存在諸多漏洞。
為何趙國傷亡這麼大呢?據相關記載,白起坑殺趙軍四十餘萬,實際戰死五萬,共計四十五萬左右。由此看來,趙軍的傷亡似乎都是被坑殺的。但是由於資料過於驚人,讓人難免懷疑其真實性。其實,在趙括追擊秦軍被突襲就可以看出,趙國實際參戰人數並不如想象中的多,因為白起只用25000人和5000人就分別截斷了主力軍和糧草隊。
為何秦國傷亡同樣大呢?要知道在藺相如病重,趙奢去世的情況下,廉頗是唯一能堪大任的人才了,他自知趙軍疲軟,不敵秦軍,果斷採取防禦手段,秦軍久攻不下,同樣疲憊。本來靠著廉頗的層層守備,趙軍可以抵擋很長時間,可惜這些手段在國君眼中都是無能、畏縮的表現,加上有人添油加醋進行反間,紙上談兵的趙括便接替了廉頗的位置。秦軍消耗主要是在正面與廉頗作戰時損耗的。
冷兵器時代戰鬥,都是真刀真槍上陣,許多時候都是以命搏命,雙方又派出瞭如此多的軍士,自然非得打出勝負不可。這就是封建王朝建立的殘酷性。
在影視劇中,趙國傷亡25萬人,秦軍傷亡20多萬人,趙軍被坑殺20萬人,與歷史記載有著不小的出入。
總之,這場戰爭徹底觸動了趙國的根基,難以再與秦國抗爭。而秦國傷亡重大,卻儲存了實力,除掉了最強的對手,奠定了統一天下的基礎。
-
11 # 吃貨達人美食臺
長平之戰,趙傷亡慘重,國內幾空。可是,在隨後的歷史中,趙國依然能屢挫秦、燕,大破匈奴。其實,回顧當時趙國的狀況,這些不足為奇。
濃烈的尚武之風。
挑其軍戰,必不肯出;圍其國都,必不能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無所得。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見其害,未睹其利。——白起。
在趁勢滅趙的計劃被打亂後,當秦王又要白起滅趙時,白起曾如此預料戰事。
可見:長平之戰後趙國的生存,首先還是在趙國戰力尚存。只有在秦國“無功”,陷入困境後,諸侯外救才會影響戰局。
邯鄲之戰時,邯鄲附近的戰力,主要取決於民間(沒有證據顯示北方的代地騎兵參與了邯鄲之戰)。
由於獨特的經濟環境和惡劣的生存環境,趙地民間的尚武之風早已盛行。
在《莊子》中曾記載了這樣的事情。
趙惠文王時,他曾選拔劍士。劍士們互相擊殺,死傷五六十人,選出劍客五人。莊子勸告後,趙惠文王三個月沒有繼續進行選拔,結果3000劍客居然大批自殺!
其實,趙國的尚武之風,不僅存在於心懷劍客夢想的男人心中。
當時,趙國女子也十分剛烈。為夫、兄報仇,或剛烈自盡,不勝列舉。
趙國的尚武,不僅表現在具體的事例上,更表現在民間的價值取向上。
豫讓刺趙襄子,幾次被擒,襄子以他為義士幾次都放走。到最後豫讓自殺後,趙國國內“聞之多涕泣”。
襄子得人心,人們聞豫讓的俠義之事,都“涕泣”,足見民間崇尚義氣、武力的價值觀。
正因為民風尚武,因此,儘管青壯年多在長平戰死,但趙國“發其民”作戰,戰鬥力仍然不容小覷。
長平之戰後,白起原本想趁餘威滅趙,但被阻止。
當幾個月後秦再攻趙時,趙已從初期的恐怖、慌張中走出。相反,痛失親人的憤怒使得尚武的趙人團結一致,共同對秦!
邯鄲之戰,廉頗正是以“弱兵”(動員的百姓)守城,少數“精兵”(趙國宿衛軍等)出擊,才得以連續挫敗秦軍。
可以說:正是趙國濃烈的尚武之風,使趙國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既能組織起新的主力軍團,又能在緊急時不缺乏相當規模的預備隊。
良將輩出
良將,是戰力的倍增器。
廉頗、龐媛、樂乘、李牧,一批批良將承擔起抗擊外敵的重任,為趙國曆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主要是因為:趙國常年戰爭,為良將的誕生提供了優質的土壤。
自趙武靈王變法後,趙國可能是除秦國外,發生戰爭最多的諸侯。他們不但常年與秦作戰,還常與齊、魏等國作戰,也與北方少數民族作戰。連年爭戰,既對指揮官進行了一輪輪淘汰(不能打的上不去),也使指揮官們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
因此:戰國末期,趙國一直不缺能戰之將。這些將領常能使趙國的戰力倍增,“以弱勝強”。
可惜,戰國末期的趙王又是排擠廉頗,又是誅殺李牧,到底還是親手毀掉了自家的“萬里長城”。
實力猶存
長平之戰後,趙國的軍力猶存。
鼎盛時期的趙國,主要分為三塊:晉陽為中心的晉中平原(趙族的老根據地);邯鄲、邢臺為中心的華北平原南部,以及以雲中、代、雁門為中心的北疆(遊牧區)。
其中,雲中、代等地,當時主要以遊牧經濟為主,受到長平之戰影響相對較小。
這個區域,又有著較強的騎兵兵源。
戰國末期,該地李牧所率的部隊,成了趙國的頂樑柱。
這支軍隊以騎兵為主,戰鬥力強。
此後,無論是抗燕之戰,還是肥之戰,李牧往往以騎兵的機動力優勢各個擊破敵軍。
這支力量,最後成了趙國賴以支撐的頂樑柱。
外交環境好轉
秦攻破楚都,數圍魏都,又在長平大破趙軍,他對諸侯的威脅已上升到生死存亡的地步。
因此,儘管楚、魏各國國君有賢愚之分。但抗秦圖存在列國貴族中已經成為一致認識。
這種情況下,趙國採取了相對正確的外交政策,爭取到了相對好的外交環境。
1、結好諸國。
長平慘敗之初,趙國震怖。趙王親自入秦求和。雙方打成割地協議後,趙王才回國。
虞卿認為:割地於秦,無異於飲鴆止渴。而秦國長平之戰損失也很大,趙國如結好諸侯,未必不能支援!
趙王採納其策:派遣使者交好齊、魏,拒絕割地給秦。這樣,韓、魏、楚等國都尊重趙國,開始與趙國結成了同盟。
2、關鍵人策略。
當然,諸侯國君有賢愚之分。他們對出兵惹怒秦國,始終抱有恐懼之心。因此,平原君等人必須以關鍵人策略,才能促使各國下決心支援。如此:毛遂敢於隻身威逼楚王;平原君不斷做信陵君工作。
由於抗秦已是各國貴族統一認知,因此:暫時形成了合縱之勢!這個局,直到秦王政時期,才以李斯之計破解。
對手也都有問題
當然,對手的問題也很大。
秦國方面,誠如白起所說,他們在長平之戰中的耗費也很大。
長平之戰的勝利果實尚未消化,而自身實力尚未復原。這個階段的秦國,正處於“舊力已去,新力未生”的調整期。
秦昭王既未用白起之策乘勝追擊,也未休養生息,而是等了九個月(舊力已去,新力未生)時發起新的攻勢。當時,趙軍調整已好,秦軍元氣未復,諸侯心生。
再說說匈奴。
當時匈奴尚未完成統一,仍受到東胡的威脅,尚不具備持續、頻繁的大規模打擊能力。
而趙國北疆經胡服騎射,戰力已很強。在李牧的操作下,畢其功於一役,取得勝利。
總的來說:由於趙國獨特的民風、地理環境,在長平之戰後,他仍然有一定的戰爭潛力。但是,其國力已不可能與秦國抗衡,只能勉強支撐,當秦國調整過來後,他終難以抵擋。
-
12 # 依稀說史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代,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也可以堪稱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長平之戰中,趙國前後出動了45萬大軍,秦國前後動員了60萬大軍。最終秦國取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消滅了45萬趙軍。
根據史料分析,趙國共有45萬大軍被消滅,只有240多名年幼者生還。趙國被消滅的45萬大軍中,5萬人直接戰死,40萬被坑殺。根據後世史學家分析,秦國傷亡的總兵力應該在20萬人。也就是說秦國因戰鬥傷亡的數字比趙軍還多,甚至是趙軍的4倍之多。
秦國做為戰勝一方,為什麼直接戰場損失比趙國還要多,而趙國只是戰死5萬士兵呢?
傳統史學界認為史書所記載的數字沒有多少問題,我們也一般認同這個觀點。但是也有不少史學家認為雙方傷亡的數字應該有出入。
如果趙軍真得以戰死5萬人的代價,造成秦軍20多萬傷亡,估計最後秦軍也難以完成對趙軍的包圍。秦軍傷亡超過20萬,意味著秦軍已經損失了三分之一的戰鬥力。趙國傷亡5萬人,意味著趙國僅僅損失了九分之一。如果雙方是這樣一種戰損比的話,估計士氣出現問題的是秦軍而不是趙軍。
所以就有不少人懷疑趙國因戰爭,直接傷亡的數字不是5萬,而是更多。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中,趙國戰死25萬人,最終被坑殺20萬。這個數字可能比較合理,但是由於只是電視劇,我們並不能當成歷史來研究。但是,最起碼也可以看出,編劇也懷疑趙國因戰而亡的數字。
我個人也認為趙國因戰而亡的數字遠遠不止5萬,我反倒覺得傷亡25萬比較合理。從以往秦趙交鋒的傷亡對比來看,趙國傷亡25萬,秦國傷亡20萬,算是合理範圍之內。當然趙國具體傷亡的數字並無從考證,有可能真得就是5萬人,雖然感覺不合理,但是卻真實存在。當然也有可能因戰而亡的數字更高,比如30萬等。
其實關於秦軍傷亡人數,史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呂思勉先生所說秦軍傷亡25萬,其實也只是他的一家之言。至於秦軍到底傷亡多少,並沒有明確數字記載。秦軍有可能只是傷亡5萬左右,也可能真得傷亡20萬。長平之戰初期,秦軍處於進攻一方面。趙括掛帥之後,趙軍改為進攻。正常情況下,雙方的戰鬥傷亡應該差不多,至少不太會出現傷亡比高達4倍的情況。所以,如果史書記載完全正確的話,我覺得秦軍的傷亡人數有待進一步考究。
其實關於長平之戰,史學界還存在諸多爭議,比如雙方交戰的時間、參戰人數等。關於長平之戰持續的時間,史學界就有“三年說”、“兩年說”、“半年說”等三種說法。關於長平之戰的戰役規模,也有不少爭議。有人認為長平之戰雙方參戰人數並沒有上百萬之眾,最終白起也沒有坑殺40萬趙軍。秦國確實打贏了長平之戰,也確實曾經坑殺趙軍,但是並不沒有40萬之多。
至於長平之戰雙方戰鬥傷亡的數字到底是多少,我們現在無從得知。所有的說法,其實也只是個人猜測。即使是《史記》也可能含有司馬遷的個人觀點,也未必全部都正確。其實《史記》中的一些記載,根據後世考古發現,也存在一定出入。長平之戰中,雙方戰損到底是多少,可能只有等考古資料進一步詳實,才會有最終的答案。
不可否認的是,趙軍和秦軍的戰鬥力都非常強悍。兩個大國發生一場決定國運的戰爭,必將異常慘烈,雙方戰鬥傷亡亦將不在少數。趙軍憑藉強大的戰鬥意志,給秦軍造成一定傷亡,也完全可以理解。
-
13 # 海棠方舟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兩場參戰人數達到百萬級別的會戰之一(另一場會戰是秦楚的陳邑、平輿之戰),其中趙軍參戰人數史書有明確記載約45萬,而秦軍人數一般認為在50-60萬之間,也可以說秦軍在55萬左右。但無論是趙軍的45萬,還是秦軍的55萬,這些數字必定都包含了後勤人員。以秦軍為例,假如這55萬人都是作戰人員,按古代1名士兵至少配備2名後勤民夫的保守計算(如果戰場離國土越遠,則1名士兵配備的民夫越多),則55萬秦軍背後需要配備110萬後勤人員,意味著長平之戰秦軍至少要動員165萬人,這個數字對於只有500萬人口的秦國來說,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55萬秦軍必定包含了後勤人員,趙國的45萬亦然。所以按1名士兵配備2名民夫的保守計算,55萬秦軍中最多隻有18萬人是士兵,其餘皆為後勤人員,而趙軍則約有15萬士兵和30萬後勤人員。
呂思勉大師推斷秦軍傷亡25萬人,我認為這25萬人應該包括秦軍的後勤人員。因為僅靠18萬士兵去包圍45萬趙軍顯然不夠兵力,事實上秦王還在河內一帶招募15歲以上的男子參戰,可見秦王為了給趙軍最後一擊,也把後勤人員押上了戰場,而這些人員的戰鬥力顯然不能與秦軍真正計程車兵同日而語,其傷亡肯定要比一般士兵高。另一方面,趙軍作為突圍的一方,肯定是以精銳部隊打頭陣,所以趙軍僅僅犧牲5萬人就給秦軍造成25萬人的傷亡,算起來還是合理的,畢竟秦軍傷亡人員中包括了戰鬥力較低的後勤人員。最後一點要說明的是趙軍的受傷人數,按打仗傷亡比3比1計算,趙軍還有約15萬人受傷,只不過這些受傷人員成了俘虜並被活埋,所以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趙軍受傷人數,也即趙軍的傷亡人數達到20萬,對比秦軍傷亡25萬人其實也不離譜。
-
14 # 海中巖haha
趙軍動員的軍隊是常備軍,平時就有訓練的,多數是老兵,最後白起放掉了460名少年兵,說明趙軍都是成年人正常的軍隊戰爭力比較強,而秦軍下達總動員令後徵發了十五歲以上全部男子,大量的未成年人都被徵入,還有很多老年人,所以秦軍大批戰鬥力弱的後備人員都投入戰爭,戰爭中老弱的傷亡比例相當高,越是王牌部隊傷亡越小,越是老弱死的越多,以趙軍的精銳對陣秦國的後備部隊,傷亡比例肯定不能相提並論。秦軍以巨大的傷亡困住趙軍精銳,等趙軍斷糧後戰鬥力下降才能結束戰鬥。簡單的以抗日戰爭來比,中國軍隊傷亡是日軍的五倍,中國軍隊就是以數倍的傷亡拼光敵人,仍然是中國勝利。一場戰爭的勝利與否傷亡人數是一個重要評價指標,但並不是唯一指標,傷亡大於對方但只要取得結果有利就是勝利。秦軍斷了趙軍的糧食,趙軍餓到打不下去投降當然是秦軍勝利了。不過說趙軍被抗坑殺40萬這事太誇張了,不可能有這麼多人被俘,宣傳的成份很大,秦軍這麼說是為嚇唬趙軍,趙軍也這麼說是為了激起趙軍的仇恨。
-
15 # 別酒流年
長平之戰,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此戰是秦趙兩國的戰略決戰,經此一役,秦國統一六國的路上再也沒有了戰略對手。
此役,時間長達三年之久,秦國投入了40餘萬人,趙國出戰的則有45萬人。最終趙國中了秦國離間計,撤掉了老將廉頗,換上了小將趙括。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以秦勝趙敗結束,秦將白起先後斬首趙國士卒四十五萬。長平之戰後秦國並未退兵,秦軍一分為二:王齕攻皮牢(今河北武安);司馬梗定太原。韓、趙有滅國之危。
韓、趙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離間其和白起關係。范雎怕白起功勞太大,影響自己地位,於是勸諫秦王罷兵。韓、趙危機暫時解除。
第二年,秦國又令王陵發兵攻趙國首都邯鄲,結果不利。
秦昭襄王準備再次派白起出陣,白起對秦王說:“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這裡白起說的話很是令人疑惑:長平之戰秦國不是生了個嗎?坑殺了趙國40萬降卒,怎麼自己還死了一半的人呢?難道是坑殺的時候累死了?
要解開這個謎團,我們要從趙武靈王說起。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中,邢佳棟飾演的白起面對趙國士兵對秦軍造成的傷亡時曾經說過一次話:不愧是當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趙國勇士……
戰場上,趙國給秦國造成的傷害要遠遠高於秦國對趙國造成的傷害。趙國出兵45萬,其中有40萬是投降之後被坑殺的;秦國出兵40萬,其中戰場被斬殺的有20-25萬之間。戰場上趙軍和秦軍傷亡比竟然達到了1/4-1/5。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因為趙武靈王訓練出來的軍隊實在太強悍了。
春秋戰國時期,中原軍隊傳統的作戰方式是兵車、長矛,靈活機動性不足,胡人穿窄袖短襖,作戰時用騎兵、弓箭,相比於中原軍隊有著極大的優勢。這也是秦、趙、燕等相鄰胡人的國家為何建造長城的原因。
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建立起以騎兵為主體的一支軍隊,世人稱為“趙輕騎”。趙輕騎北抗匈奴、林胡,東滅中山,西阻秦軍,成為當時力量最為強大的一支勁旅。
說回到長平之戰。
最初,秦趙兩軍戰場在山區,廉頗以防守為主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趙軍長處在於機動性,山區不便於趙軍行動。
為了抵抗秦軍,廉頗構築了三道防線,分別是空倉嶺防線、丹水防線、百里城防線。
秦軍在突破空倉嶺防線到達丹水防線的過程中,其實是承受了巨大損失的。當到了丹水防線,面對廉頗的高臺壁壘,秦軍幾乎毫無辦法。
但是時間長了,趙國戰爭承受能力不足的缺點展現出來了。趙孝成王對於廉頗畏懼秦軍、久拖不決頗為不滿,幾次派人責備廉頗。同時,趙孝成王又派人去秦國講和。秦國則利用這次機會大打政治戰,使得其他各國不敢派兵救援趙國。
趙國最騷的操作則是用趙括換下了廉頗,趙括輕易出擊,在狹小地域內大規模使用騎兵,最終被秦軍包了餃子,名噪一時的趙輕騎毀於一旦。
雖然趙國主力被消滅了,但是在平原地帶,秦軍對趙軍的優勢仍然不大。
長平之戰一年後,秦軍又進攻趙國,圍困了邯鄲。面對趙國的老弱殘軍,秦軍竟然圍困一年之久,反而損兵折將。秦昭襄王想再次啟用白起,但被白起拒絕了。就因為這事,白起被逼自殺。
-
16 # 小峻528
至於趙軍,史記記載是四十五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但是這個數字也不合理,那麼就是說趙軍在投降之前才死了五萬人?
“今秦雖破長平,而秦死者過半”,這是史記記載的白起和秦王對話,按這個說法,再結合大家認為的秦軍有六十萬人,那麼趙軍損失五萬人就幹掉秦軍三十萬?而且是秦軍佔據有利地形,趙軍還斷糧的情況下,怎麼可能?趙軍有這麼強大的戰鬥力早都一統天下了。
我們再來看戰國策的記載,“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償者厚養,勞者相饗,飲食哺饋,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想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
注意“今王發軍,雖倍其前”,白起說邯鄲之戰秦軍的兵力是長平之戰的一倍,如果長平之戰秦軍有六十萬,那邯鄲之戰豈不是一百二十萬?可能嗎?王翦滅楚已經是全部家底都掏空才六十萬,那時候秦已經滅了四個國家,國力兵力都比長平時期更強大,而且根據史料來看,邯鄲之戰秦軍也就三十萬的樣子,但是這樣算起來,長平之戰秦軍豈不是隻有十五萬人?十五萬人就殲滅了趙軍四十五萬?明顯不可能啊。
我們再看看前面白起是怎樣包圍了趙括的,“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白起分出兩支部隊,一共三萬人,就截斷了趙軍糧道,並且將趙軍一分為二,但是仔細看長平之戰的地圖,利用山谷狹窄的地形優勢,這個確實可以做到。但問題是,如此地形優勢,秦軍強弓硬弩天下無雙的情況下,趙軍僅僅損失五萬人就能幹掉秦軍三十萬,這怕是拿了熱兵器才能做到吧?
由於史料極其有限,我有兩種猜測:
第一種可能:秦趙雙方就只有十來萬人參戰,絕對不超過二十萬,那麼白起說的死者過半也好,雖倍其前也好,都解釋的通。
至於史記記載的四十萬趙軍投降,我認為真正作戰計程車兵是沒有那麼多的,應該是包含後勤的民夫在內,按照士兵與後勤1:3的比例也說的過去。
第二個猜測就有點大膽了,那就是趙軍人數有四十多萬,但秦軍只有二十萬,因為山區地形優勢的情況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何況白起一生基本上都是以少勝多,比如伊厥之戰,華陽之戰,鄢郢之戰。所以白起包圍趙軍後才緊急要求援軍,防止趙軍脫圍。
史記原文: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如此看來秦王只是徵調河內地區15歲以上的男丁,不是徵調秦國全國15歲以上男子。所以這部分兵員也有限,應該就是5-10萬。
由此可見,初期的秦軍人數肯定遠遠不如趙軍,所以白起才會求援,秦王才會親自前往河內調兵加強包圍。這樣也能解釋白起說的死者過半,雖倍其前。
-
17 # 請您勿吸菸
(一)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47年,發生在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對大秦統一六國的歷史走向是決定性的。大多數歷史學家也認可雙方參戰兵力為秦軍60萬:趙軍45萬的觀點。
此戰趙軍全軍覆沒,前後傷亡高達45萬人。《史記-秦本紀》《史記-趙世家》《史記-白起列傳》所載基本一致。根據《史記-白起列傳》,趙軍臨陣戰死約5萬人,投降40萬人全部被阬殺。
近代著名歷史學家黎東方先生,根據“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亡者過半,國內空”《史記-白起列傳》得出了秦軍在長平之戰陣亡30萬人,進而推匯出趙括乃當世名將的結論。
秦軍在長平之戰究竟損失了多少將士?
(二)
秦國經商鞅變法遂成軍事強國,根據《商君書-兵守》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三軍”,一軍為壯男,一軍為壯女,一軍為老弱。壯女軍以工事築壘為主,老弱軍以農牧、運輸為主;平時從事軍事訓練、作戰時衝鋒陷陣的部分,也就是壯男軍約佔1/3~1/2,即秦軍主力約20~30萬、趙軍主力約15~20萬人。
從《商君書》可以看出,壯女軍、老弱軍一般不參與訓練和戰鬥,本質是穿著軍裝的老百姓,不是一支訓練有素的戰鬥力量,相當於後世的輔兵。一旦作為主力部隊的“壯男軍”遭遇殲滅性打擊,整支軍隊也就必然失去戰鬥力。
古代戰爭中,按陣亡:受傷=1:2計算,一支以農民為主的軍隊能夠承受陣亡率10%而不崩潰的,絕對是精銳中的精銳!這意味著常規軍隊的傷亡率已達30%,作為作戰主力部隊的壯男軍已經非死即傷,基本失去戰鬥力,隨之而來的必然是全軍崩潰!
長平之戰1800年後,明末李自成大順軍隊,在一片石慘敗、老營主力被殲滅之後,再也未能緩過氣來,不到一年便迅速敗亡!
近代中國,長平之戰2200年後的國共內戰時期,即便是頑抗到底的國軍五大主力之18軍、整編74師以及黃伯韜第25軍,傷亡不到35%已全軍崩潰;
以作風頑強著稱的我志願軍第9兵團在長津湖戰役的戰鬥傷亡、非戰鬥減員51000餘人,佔整個兵團30%左右,也同樣失去戰鬥力。之後雖經大規模補充兵員、休整,仍然無法參加第三次、第四次戰役,第五次戰役也只能在次要方向作戰,元氣根本尚未恢復。
(三)
綜上,《史記》對趙軍的記載基本準確,可以推斷為主力部隊陣亡5萬、戰傷10萬,已是非死即傷、全軍崩潰;最終,沒有戰鬥力的壯女軍、老弱軍約30萬人,連同壯男軍傷兵約10萬人,總計40萬人無奈投降,隨即遭白起全部阬殺!
《史記-白起列傳》“長平雖勝,秦軍亡者過半”。古文“亡”通假字為“無”,“亡者半”理解為“喪失戰鬥能力的超過一半”,即作為主戰部隊的壯男軍傷亡近50%,就完全貼切了。
白起說出該句話時,秦軍已數次受挫於邯鄲城下。合理推論,秦軍大約已經陣亡5萬、戰傷10萬,傷亡總人數約15萬人,佔壯男軍的50%左右。
秦趙兩軍的傷亡,分階段估算如下:
1、廉頗守長平時期。
秦軍兵力40萬、趙軍兵力25萬;
戰果:秦軍傷亡6萬、趙軍傷亡3萬人。
兩軍均損失慘重,但均未失去攻守能力。遠道而來的秦軍具備數量優勢,野戰能力略高於趙軍,但攻擊一方傷亡必然大於防禦意志堅定的守方是可以理解的。
2、趙括守長平時期。
秦軍總兵力60萬,趙軍總兵力45萬人;
戰果:秦軍傷亡4萬、趙軍傷亡12萬人。
鐵網形成階段,秦軍為防禦一方,傷亡3萬;趙軍為攻擊方,傷亡6萬。秦軍的損失主要來自於誘敵部隊、絕糧道部隊遭受趙軍的全力攻擊,但秦軍已奪取趙軍築壘地域進行固守,趙軍損失率上升。
絕糧突圍階段。以逸待勞的秦軍為防守方,傷亡1萬;已成甕中之鱉的趙軍為攻擊方,傷亡6萬,主力全軍覆沒。絕糧至“軍相食”的趙軍,戰鬥力急劇下降,已不可能給秦軍帶來重大傷亡。參考1948年的陳官莊戰役,彈盡糧絕的軍隊只是一群烏合之眾罷了。
3、趙勝廉頗的邯鄲保衛戰時期。秦軍30萬由五大夫王陵統率久攻不下,損失慘重,秦軍傷亡估計也在5萬人上下。
-
18 # L哈利波特大L
在戰國時期,秦軍構成主要是車兵騎兵重甲步兵輕步兵構成。年齡在16-60歲之間的男子都在應徵入伍之列。戰國中晚期是歷史人口高峰期之一,雖各國混戰但總人口還是在2600-4000萬之間(東西漢到了6000多萬,即使殺伐多年的三國時期都有3000多萬人口)以秦楚趙三強國來說,組織起百萬官兵也不是不可能的(人口過五百萬,戰爭劫掠的人口和戰俘充為奴隸僕人,可隨軍出征從事後勤當背夫等)秦軍出動半數兵力為進攻方傷亡大於防守一方也正常。古人一貫有數字誇大的毛病,但秦軍傷亡超一倍趙軍沒毛病。傷亡25萬以冷兵器的殺傷力來算估計也就死了五萬傷了二十萬,傷者除去一半重傷的至少有十萬能歸隊。趙軍被圍困糧草斷絕,人多向人少一方投降也說的過去,說白了就是後勤糧草沒有,人再多餓肚子也打不過人少吃飽的一方。秦軍抓了這麼多俘虜沒法養活,結果就是那樣了。。。
-
19 # 野史春秋
長平之戰爆發在戰國晚期(秦昭襄王四十七年 [前260年] ),歷時六個月,是秦趙之間關於上黨地區歸屬問題爆發的爭奪戰,參戰雙方前後投入總兵力超過百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冷兵器時代戰爭規模最大的殲滅戰。此戰之後,秦國統一六國再也沒有了戰略對手,東方六國,面對秦國東出,只能乾瞪眼。
那麼,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兵力上百萬,戰爭傷亡比例,目前主流的看法是:
秦國:第一階段20萬,第二階段增兵至60萬,傷亡25萬;
趙國:第一階段20萬,第二階段增兵至45萬,傷亡5萬,40萬被坑殺。
本人翻看《史記》中《秦本紀》、《趙世家》、《白起王翦列傳》中均未見到秦軍投入兵力總數以及傷亡人數。趙軍方面也只記載降卒40萬,總斬首虜45萬,總兵力也沒有詳細記載。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秦軍作為勝利方在長平之戰中損失25萬,野史君對秦趙雙方的兵力以及戰損看法的,具體體現有以下三點。
一、戰國時期戰爭人員統計口徑不一秦軍東出,本來就是在敵國土地上作戰,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此強大的軍事行動必須有強大的後勤支撐,所以秦軍前期20萬,後期增兵至60萬,可以大膽的猜測,隨著趙軍的堅壁以待,戰時延長,秦軍需要強大的後援保障,增兵至60萬亦有大量民夫。同時根據史籍記載,秦軍後期抄沒趙軍糧道以及形成包圍圈分別使用了5千騎兵和2.5萬騎兵,所以真正的戰爭部隊應該不多,戰爭傷亡肯定包含大量民夫。
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二、秦軍第一階段屬於攻堅戰第一階段秦軍以王齕為上將軍,進攻南韓上黨,上黨軍民不願意歸秦而奔趙,即使王齕攻取趙之長平,威脅趙國不敢接收上黨。但是王齕遇見的是趙將廉頗,雖然趙軍連連敗陣,但是作為守方,依託壁壘,傷亡肯定比攻方小,兵法上說:五則攻之!趙軍總體戰損1:5正常。
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三、趙軍軍事改革後戰力強勁趙國自趙武靈王趙雍胡服騎射後趙軍實力大增,也是在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軍一較長短的軍事強國。長平之戰兩年後,仍然可以與強秦硬剛,合縱韓魏楚打贏邯鄲保衛戰,迫使強秦東出減緩,統一時間延遲到秦始皇時期。同時後期李牧率領趙軍,跨過長城北進擊敗匈奴,可以與匈奴人野戰,實力不可小覷。所以第一階段秦軍進攻趙軍壁壘,戰損一定不低。
-
20 # 山中微塵
趙括,誰說我紙上談兵?我戰場不殺敵?要不然秦軍戰損有這麼大?
長平之戰,秦趙到底投入多少兵力參戰,一直是困惑小史迷的問題,有幾種說法,都覺得不太靠譜,時間也是說法不一,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我想這跟當時的史官有很大的關係。
劇照配圖-趙括
我們看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的對長平之戰的記載: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於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
劇照配圖2-趙括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日:“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
劇照配圖3-趙括
翻譯過來,就是秦軍開始與趙括接觸時,詐降退兵,趙軍追逐秦軍,等誘敵深入時,秦軍以3萬人的規模,把趙軍一分為二,隔斷了趙軍的主力和後備!把趙括給圍困了。致使趙括四十萬大軍因為餓了四十六天,趙括在突圍中被射殺,其餘人全部投降!
這時就有人開始懷疑了,三萬規模的軍隊,能斷了趙括的退路?我想大家沒有看到後面一句“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也就是說,三萬正規軍先斷了趙軍糧道之後,秦王又徵集了大批河內(野王縣,今河南沁陽)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全部上戰場參戰,也就是說,參與阻斷趙軍的絕對不僅僅是三萬的數量,至於說有多少數量很難考究!這個數字應該是比較可觀的,要不然也圍困不住趙軍幾十萬大軍!
長平之戰地圖
我們知道戰國時期,整個七國的人口數量大概2500-3000萬,秦統一後大概1600-1800萬,秦國大概有400-550萬人口,按照當時壯丁比例5:1計算,秦朝組織一支60萬左右數量部隊是不難的!有人又要說人口年齡、性別比例不允許,戰國-秦這段時間的平均年齡是17歲左右,也就是說能夠存活下來,長大到成人,本來就不容易,其年齡結構基本都集中在青壯年階段。
秦國的普通民眾,要存活並且上升,只有一條路徑通道,那就是上戰場,立軍功。他們的爵位和收入靠的就是人頭的數量!這就大大地激勵了當時秦國的民眾!這跟我們後來其它朝代的專職兵員結構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劇照配圖-白起
趙國四十萬軍隊,有沒有可能,也是有可能的,趙國在趙武靈王之後,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人口也是有350-450萬,也就是說組織四十五萬趙軍,勉強也行!
我不認同那些說秦趙兵力數量達不到這個數量的說法,但是我認同這些兵力包含後勤力量的說法,也就是說,秦軍50-60萬軍力,其中可能有30-45萬之間的後勤兵力;趙軍45萬軍力,包含大概30萬左右的後勤!也就是說正面對決的兵力是25萬:15萬,那秦國戰損差不多半數,趙國戰損5萬到7萬也就合理了,那些說什麼秦國戰損25萬,趙國戰損5萬的人,可能就是簡單的想當然了!沒有經過思考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劇照配圖-白起2
《戰國策》的資料可能相對誇張一點:
秦軍:戰車千乘,奮擊百萬。名師數十百萬。
趙軍: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
說得比較虛誇籠統,沒有一個確切的資料!所以《戰國策》可能是文學創作過程中的演繹成分比較大!
總的來說,我還是傾向於,雙方數量在50-60萬對決35-45萬之間!
趙軍投降後被坑殺40萬人,說明戰鬥中傷亡不大。中國近代著名的史學家呂思勉大師在其《呂思勉讀史札記》中推斷秦軍的傷亡至少高達到25萬人。為什麼勝利者秦軍反而會傷亡如此之大?
回覆列表
長平之戰中,雖然秦軍成功戰勝趙軍,接受了四十萬趙軍的投降,但秦軍也是損失慘重,據秦軍主將白起戰後稱“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那麼,《史記》記載著:
(趙)四十萬人降武安君”“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由此看來,趙國參加長平之戰的人員四十五萬人,除了後來投降的四十萬,在作戰中被秦軍殺死的,近五萬人。而有記載秦軍長平之戰參加大約有六十萬人,如白起所說死者過半的話,秦軍在長平之戰的消耗就有三十萬人。那為什麼作為勝利方的秦軍會有如此大的傷亡,而戰敗方的趙軍在戰場上的消耗為什麼傷亡如此之小?
首先,應該肯定趙軍的戰力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後,趙軍成為了僅次於秦軍的軍事強國,趙國作為四戰之國,民風彪悍,兵員素質還是比較高的,在野戰中不弱於秦軍。之前,有趙奢的閼與之戰,狹路相逢勇者勝,戰勝秦軍;後有李牧以趙軍僅存的戰力,連敗秦軍。可以想象,勇猛的趙軍在被秦軍分割包圍時,必定給秦軍以重創,否則秦昭王也不會親自趕赴河內,徵召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趕赴長平。再加上,之後趙軍為了突圍,分為四隊輪番進攻秦軍,秦軍將士一定損失巨大。
其次,要分析秦軍的實際兵力秦軍到底是不是六十萬人,在《戰國策•中山策》記載邯鄲之戰時,白起的一段話:
武安君曰:“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償者厚養,勞者相饗,飲食哺饋,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想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
長平之戰中,秦軍如果發兵六十萬,那麼據白起所說,邯鄲之戰秦軍就要超過一百多萬,而且還是在前期秦軍損失半數的基礎上,綜合史料來看,長平之戰中,秦軍六十萬是不準確的。而在《史記》中,出現的秦軍參與長平之戰的數量:
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
從這裡看,白起分割包圍趙括四十萬大軍,僅用了3萬人。趙軍被分割後,秦王又徵召河內地區十五歲以上男子參戰,斷敵糧道,阻援趙軍。所以,參加長平之戰的,除了之前的3萬秦軍精銳,還有秦王從河內徵召的十五歲以上男子,擔當阻援任務。而這部分人除了人數多,在作戰素質和經驗上,都要弱於趙軍,所在組織有素又急於突圍的趙軍猛烈進攻下,秦軍損失過半,應該來源於這部分人。
最後,結論秦軍損失過半是對的,但是並不會是三十多萬士兵死亡的損失。而秦國名將白起正是利用了長平的特殊地勢,以少勝多,以自己劣勢兵力包圍並俘虜了數量遠勝自己的趙軍,長平之戰正是其高超的戰爭藝術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