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万俟家族
-
2 # 九鬥娛樂
“我叫夏雪。”“我叫夏雨。”“我叫下冰雹。” 2005年,情景喜劇《家有兒女》播出。一對傳統又開明的中國父母,和他們三個性格各異的孩子,承包了無數80後、90後的童年笑點。時至今日,它依然是很多人的“下飯劇”。
前段時間有兩個訊息傳來:電影版《家有兒女》已拿到龍標,檔期待定;《家有兒女》系列網劇也將推出,新版演員已在全國開啟海選。影版、新劇版還沒放出具體內容,官微先收穫反對聲一片。多數人認為,不是原班人馬,還是別拍了。另一些人更進一步地說,就算是原班人馬,也拍不出原來“內個味”了,因為小演員們都長大了。無論哪種,“毀童年”的擔憂是一樣的。
或許有人問為什麼大家對翻拍“如臨大敵”?翻拍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手法,有存在的合理性。因為隨著時代變化,有些經典作品傳遞的思想觀念、呈現的審美趣味,已經“不合時宜”。透過翻拍對其進行重新詮釋,融進更符合當下的思想和審美,可以充分釋放經典的魅力,又能吸引年輕觀眾。但網友普遍反對翻拍《家有兒女》,不是“雙標”,而是這部劇沒有翻拍的必要——它首播距今15週年,時間不算長,影片網站上還可以輕鬆觀看。它反映的現實、傳遞的思想,也沒有過時,00後、10後也可以無障礙地接受,二次創作意義不大。
何況,國產翻拍劇的質量多數不敢讓人恭維,堪稱“翻車”重災區。演技尷尬、篡改經典劇情、刻意追求標新立異、不接地氣等槽點,普遍存在。人們基於以往經驗,對《家有兒女》翻拍缺乏信心,進而產生本能的拒絕,是很正常的。
在觀眾眼裡,翻拍劇很難撕掉“販賣情懷”標籤。站在創作者的視角,可能還是利益驅動。經典都有IP效應,自帶強光環、高話題量等優勢,輕易就能引發關注。此外,翻拍劇還是“明星製造機”。一些新人,通過出演翻拍劇先混個臉熟,在娛樂圈算是一條出名的捷徑。觀眾難免拿原劇對比,翻拍劇及其演員很可能是被比下去的那一個,但“反向營銷”也不愁收視率和點選量,“黑”玩溜了就是“紅”。不把心用在打磨作品質量的正途上,只想著蹭IP圈錢和捧新人,是多數翻拍劇慘變“翻車劇”的根源。
更該看到的是,翻拍偶爾有之可以,但如果成為常態,是危險的。翻拍過濫,意味著原創力的衰竭。就像網友在翻拍《家有兒女》的新聞下留言:“說,是不是沒錢請編劇?” 在影視創作領域,如果翻拍普遍更容易名利雙收,就會形成效仿。大家都只想著吃老本,只消耗不生產,那麼,終有一天,翻拍劇將徹底擠壓原創劇的生存空間。這對於影視創作天然要求的創意創新,和消費者的觀感來說,都不是好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和經典。00後、10後的童年,有不同於80後、90後的地方,《家有兒女》也該有新的講法。既如此,何不去創造新的IP、新的主人公,認真講好這一代人的童年故事呢?講得好了,時間終會賦予它“經典”的榮光。
回覆列表
情景喜劇很難翻拍的,像《龍門鏢局》和《武林外傳》這些都不會被考慮翻拍,尤其是順應時代,加入家庭元素的喜劇,有些東西在當時覺得理所當然,笑料也覺得新奇,但是到了現在會覺得落伍,不合情形,這種感覺就像你看林正英先生的鬼片系列,小時候害怕的要死,現在去看卻加入了更多的情感,唯獨沒有害怕這一說。
如果再拍的話,也不會是翻拍,只能說家有兒女2021或2022吧,也就在原來的基調上創作一個新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