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小可超

    看從什麼角度上分析。單從政權角度看,大明政權亡於大順政權,大順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而亡。宣告了大順政權從此建立。

    但是,大順政權沒有解決這個政權的存亡問題,僅僅幾十天后就退出北京最後,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在一個雖然崇禎自縊,但明朝統治力量並沒有消亡,還在不停抵抗。最後清軍入關,一戰滅兩朝,大順政權和大明政權通通就不存在了。可以說大順先滅大明,大清又滅大順和大明。

  • 2 # 兵夏333

    對的。

    明朝首都北京是李闖王打進去的,崇禎也是被李闖王逼死的。

    明朝本來就是腐朽之至,該改朝換代了。官逼民反啊!

    清朝只是後來聯合吳三桂打敗了李自成,後來又逐步地消滅了南明殘餘勢力和大順、大西兩個農民起義政權。

  • 3 # 我就是老偉

    明朝成也朱元璋,敗也朱元璋,打敗明朝的是明朝自己,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因素。

    明朝的滅亡完全是咎由自取,僅憑東北的女真是不可能推翻明朝的。翻開歷史書會發現,明朝的滅亡不僅是自己作死,還與歐洲有莫大的關係。

    西班牙征服了美洲後,暴富的西班牙與英國,荷蘭常年打仗,美洲的金銀原來一直作為西班牙與亞洲交易的重要資金,明朝的瓷器,絲綢,香料,茶葉大量出口歐洲,賺取大量黃金白銀。

    來自美洲的白銀斷供,國內稅收過低,國家財政最終崩潰,這才使得努爾哈赤有機會進關奪取政權,建立清朝。

    明朝的滅亡並不是清朝所導致,清朝只是明朝滅亡的催化劑。

  • 4 # 比海洋大的是天空

    打敗明朝的既不是大順,也不是大清,而是大明自己。也就是說,大明是自己作死的。

    歷史上得國最正者,莫過明朝,因為明朝是在打敗外族的基礎上立國的,所以在百姓心目中明朝遠比漢唐那種靠窩裡鬥立國的王朝要名正言順的多,以致於到了今天,還有一些明粉口裡時不時的來一句我大明這樣的話。

    但是明朝沒有抓住歷史機遇,統治者的眼界仍然是家天下為主導,對於朱家自家照顧的有些太離譜,以致民不聊生,最終饑民起義,以致上外番有了乘虛而入的機會,不知道部分這些饑民的後代中的明粉們做何感想。

    說明朝是自己作死的,是因為明朝實在運氣太好了,可是卻又什麼都沒抓住。得國最正卻搞得人心盡失;趕上大航海時代並且是最早開始遠航的卻在國力最強時戛然而止;西方在科技大爆發而明朝也不缺乏各種人才如徐光啟卻得不到重用;紅薯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在明朝滅亡前一百多年前就引入中國卻始終得不到推廣;明朝直到滅亡都不缺乏忠臣良將可是卻不但不用而且大都殺之而後快;皇帝無能太監當道,程朱理學盛行,一把好牌打了個稀巴爛!

  • 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明朝滅亡是一系列內在的、外在的因素所共同促成的結果,不光光是軍事上的失敗,同時也是政治上、經濟上、以及文化上、外交上全方位的潰敗。

    不然,即便以明朝末年腐敗政治下依然是東亞首屈一指的超級強國般的綜合國力,當時任何一個地方勢力都沒有辦法掀翻明朝的國際地位,更不用談明朝滅亡的事情了。

    對李自成或者大清來說,他們最初的設想也並不是要推翻明朝——他們沒有那麼大的野心。後金的皇太極只是希望成為明朝的藩屬國,而李自成更是幾次三番被打成光桿司令,最大的期望其實就如宋江一樣被招安。只是後來機緣巧合,李自成的事業越發壯大,最後竟然能取而代之,有了改朝換代的氣象。

    之所以有這種局面的形成,農民軍和大清朝之間彼此默契的配合至關重要。

    雖然現在並沒有明確的史料來證明大清軍和農民軍之間有過某種軍事或者戰術上的聯絡,但是在戰略層面上,農民軍和後清軍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對明朝實現了牽制、削弱、打擊的合作。最終,這讓明朝不堪重負,徹底崩盤。

    由於大順軍旋興旋滅,最後被湮滅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來的記載不多。後金則變成了大清,最後定鼎中原,開國300年,留下了豐富的史料。

    在大清留下來的史料當中,其實他們很早已經注意到了明朝國內欲演欲烈的農民戰爭,他們還有著利用農民戰爭的想法,還派出了一些聯絡員去聯絡這些農民起義的首領們。

    當時的後金國內情況並不是十分樂觀,比如當時正是小冰河期,東北的農業生產幾乎陷於停頓,根本養活不了太多的人口。在遼東境內多次發生的殺貧戶、殺富戶這樣的屠殺政策,其實也是當時經濟困頓的一種表現。

    後金一方面跟明朝議和,一方面又跟農民軍聯絡,就想著能緩一時之困。然而,隨著崇禎皇帝自毀長城,皇太極能夠繞過長城邊塞,抄掠京城附近,最後靠著搶劫緩解了後金的經濟危機。

    後金軍對明朝京城附近的戰略破壞,造成了明朝國力的衰弱。同時,明朝為了防止被後金偷襲京城得手,不斷地將精銳部隊從前線圍剿農民軍的戰線中抽出來防衛北京以及駐守遼東。

    李自成在這段時間好幾次被打的丟盔棄甲,幾乎成了光桿司令,但是都因為明朝前線軍力不足,讓他得以逃出生天。

    同時,在明朝國內,經過農民軍常年累月破壞之後,越來越多的農民吃不飽飯了。他們把這個責任歸咎於明朝中央政府的苛捐雜稅,可是正是因為農民軍攪擾天下,明朝中央政府才不得不開徵各種苛捐雜稅去鎮壓叛亂。

    不管事實如何,總歸是農民軍的兵員是越來越多,朝廷能夠控制的地區是越來越少。直到1643年的時候,張獻忠和李自成分別在武昌和襄陽建立割據政權,正式打出了分庭抗禮的王號,設定百官,成了氣候了。

    在河北、山西、山東很多地方,有很多地方聽到大順軍快到來之後,官府和驛站都已經意識到改朝換代的時間到了。明朝在北方的統治根基已經從根本上動搖,無可挽回,明朝此時最明智的做法應當是南遷南京。可是在很多機緣巧合之下,明朝沒有能夠實現南遷,最終竟然亡國了。

    這當然也與明朝君臣的錯誤判斷有關,在明朝最後的那幾個月裡,其實崇禎君臣是有機會逃到南方去的。但是,出於對李自成進兵速度的誤斷,以及對吳三桂、唐通、左良玉以及宣大府兵忠誠度的誤斷,崇禎君臣在不願意揹負著在局勢沒有糜爛到不可收拾之前就拋棄國土的歷史責任的算盤下,各種推卸責任,使得整個明朝中央中樞的決策在那幾個月出現了癱瘓的狀態,全國人民都在戰、和、守、降中不知所措。最後,幾乎是眼看著李自成兵不血刃拿到了大半個山西,而他的部將劉芳亮則從河北邯鄲北上滄州,截斷了崇禎君臣難逃的通路。

    在這種絕境下,一直被京城視為依靠的宣大府兵20萬人竟然不戰而降了,整個京畿地區的安全形勢急劇惡化,這讓李自成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就從西安打到了北京城下。這不僅讓崇禎君臣感到措手不及,連關外的大清軍都一時半會摸不到局勢的發展脈絡,在當北京城陷落之後十多天後,清朝在盛京才得到了北京城陷落的訊息。

    不可一世的超級大國竟然以這種黑色幽默的方式落下了帷幕,時間倉促到連給清軍準備的時間都沒有了。在范文程的勸說下,多爾袞決計混水摸魚,星夜帶領八旗軍火速進關。

    原本多爾袞沒想過能從山海關過來,可是形勢比人強,他本意是要從內蒙古繞道喜峰口進關,其最初的想法,不過是趁亂再撈一筆浮財。可出發沒多久,就在路上遇到了吳三桂的使者。

    吳三桂的使者為什麼會這麼巧就遇到了多爾袞大軍,並且能夠順利的見到多爾袞了呢?一般的理解應該是吳三桂派出了多路使者,這叫做飽和式救援,不管是哪一路,只要能夠碰到多爾袞,就能夠把請東師入援的資訊帶到。

    於是,中國的歷史在那個波橘雲詭的十多天裡月的時間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清王朝等於是有驚無險的撿到了天下。不過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 6 # 止叔講故事

    不是清朝。大順朝是李闖王建立的,當了43天皇帝就下課了,因為闖王手下劉宗敏納了陳圓圓,被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消滅了。

  • 7 # 犀首949

    明亡於崇禎,但自萬曆四十六年的薩爾滸開始,二十多年的戰爭,明朝精銳盡喪於遼東,李自成起兵不過十年,真正動搖明朝根基的是後金!

  • 8 # 大帥252990946

    松錦之戰前,各路義軍在明軍圍剿之下已處於土崩瓦解之勢,在洪承疇籌明朝將領的努力之下,明境內的形勢一派大好,勝利在望。但不知明朝君臣當時統一吃錯了藥,一下子將圍剿前線的將士都集中起來開向東北,發動松錦戰役,與強大的清軍硬碰硬,結果明朝集全國之精銳部隊的老底輸個精光。而闖獻那也,都要準備後事了,一夜間佔據絕對優勢的明軍不見影了,當時只能用起死回生來形容他們的心情,又重新招攬打散的部隊,打起大旗招兵買馬,各地饑民紛紛響應。重新樹起大旗的義軍,已經不同於已往向搶掠匪徒,提出了迎闖王,不納糧的政治口號,目標直指北京,李自成要過北京做皇帝。義軍一路東進,明朝軍隊在松錦戰役中打沒了,要兵沒兵,要將沒將,守城的都是老弱病殘,守城將領不是棄城逃路就是投降,沒遇到幾個象樣的抵抗直搗北京城下,崇禎上吊自殺,明它。可以說,明亡非亡於李闖,也非亡於清,是亡於自己之手。明末,明清戰爭是區域性戰爭,是幾個城池的爭奪戰,對明之國本不構成生死危脅。而闖獻的存在,則關係到明朝生死。自古歷代的農民大起義,都起到了朝代更替的作用。當明朝剿滅各路農民軍勝利在握之時,突然調轉槍頭來對付清軍,打了一場毫無勝算的松錦戰役,使農民軍死灰復燃。因此說,明末給了明朝君臣很好的改寫歷史的機會,包括與清軍議和(皇太極提出),但都沒抓住,最後自己把自己弄死了。

  • 9 # 蘭色天空64610511

    中華民國是蔣介石打敗的?明朝是明朝自己打敗的?都是無稽之談。

    明朝是被李自成之起義軍推翻的,最終被滿清王朝所取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對秦朝認同感越來越強,是不是對民族復興自信心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