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韶樂聲聲
-
2 # 閆恩俊
現在,人們對秦朝的認同感越來越強,是因為人們盼望祖國統一,當然也是民族復興的自信心更加強大了。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實現大一統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秦朝的開創性工作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凡是擁護祖國統一的,都會認同秦朝,凡是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奮鬥的,都會認同秦朝。
△秦始皇
秦始皇消滅了韓、趙、魏、齊、楚、燕六個國家,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一一秦朝,從此,中國2000多年來的歷史,除了有幾個短暫的分裂時期外,大部分時期都是統一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始皇是給中華統一打下了萬世基業!這個功績和歷史性貢獻是不應該也不能夠被否定的!
△秦朝大一統的疆域
中國在夏、商、週三代,都由天子分封親屬和功臣到各地做諸侯,王室雖然名義上是天下共主,但隨著時間流逝,親屬關係逐漸疏遠,功臣子孫與天子的關係也漸行漸遠,因而諸侯國便與王室產生離心傾向,最後再不聽天子號令,使得王室式微。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便出現了下述三方面的情況:
一是各諸侯國之間開始因爭奪資源而發生兼併戰爭。所以,到春秋末期,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到戰國時期,則只剩下了韓、趙、魏、齊、楚、燕和秦國。至於周王室則名存實亡,到公元前256年也就徹底滅亡了。這時,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戰爭烈度也急劇上升。在彼此間不斷的激烈攻伐中,為了謀求在競爭中生存下來,富國強兵成了各國決策層的首要考量目標。在此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在各國相繼展開。
二是戰國時代是華夏曆史上分裂對抗最嚴重且最持久的時代之一。在長年的戰亂之中,國家處於生死存亡之際,老百姓飽受戰爭之苦,處於飢寒交迫之中,人民群眾迫切希望有人可以站出來統一天下,建設和平家園。
三是諸子百家應時而生。由於各諸侯國有的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有的自覺順應時代潮流、人民期盼,謀求建立統一的國家。所以,諸侯們開始招賢納士,欲用不同的學說強大自己的國家。而當時的士人(學者)都試圖勸說君王們用自己的觀點和主張治理朝政,尋求政治的統一,因此便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
△變法強秦的商鞅
在這個國與國的競爭中,秦國脫穎而出,成長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秦國之所以能夠富國強軍,主要還是秦國能夠堅持改革,勇於改革,且改革方向正確,改革舉措得當。而秦國能夠消滅其他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由多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封建制國家,則說明秦始皇順應了歷史潮流,顧全了人民的期盼。
秦始皇的功績更在於統一國家後,在全國範圍內相繼建立起了由中央集權統一控制的郡縣制,這是徹底避免地方政權離心離德、分崩離析的關鍵舉措。他還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實行“車同軌”、“書同文”,修築萬里長城。所有這些,都是確保國家統一的基礎條件。
然而,秦始皇由於“焚書坑儒”,卻不被好評,人們罵他是暴君。
可是,如果將秦始皇為中華統一奠定的萬世基業和“焚書坑儒”相比較,前者遠遠大於後者,即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而且是巨大的!所以,毛澤東多次為秦始皇“平反昭雪”,現擇其二示之:
△毛澤東
一次,毛澤東談到了中國古代兩個頗具影響力的“名人”——孔夫子和秦始皇:“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說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在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的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1973年9月23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游泳池會見來華訪問的埃及副總統沙菲,談話中,毛澤東重點提及了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中國曆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有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秦始皇在毛澤東心目中的歷史地位!而且,毛澤東認為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所有封建君主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沒有第二個人能超過他。
回覆列表
那是你接觸關於秦朝的資信較多,感覺到的秦朝似呼很強大。其實那些都是隻言片語的,所謂強大實是最脆弱的,秦滅六國以後,二世而亡,為什麼呢?就是秦朝政府對百姓的壓榨太厲害了,致使百姓造反推翻了這個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