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租借法案對於衛國戰爭中的關鍵性戰役有多大的影響呢
11
回覆列表
  • 1 # Lihongjiu99

    相信二戰時期,蘇聯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也能夠贏得衛國戰爭的勝利,但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衛國戰爭的時間肯定會更漫長,蘇聯付出的代價也會更加慘重。援助對蘇聯在東線戰勝德國起了很大作用,也僅僅是很大作用,而非決定性的作用。

    眾所周知,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有很多:工業能力、軍隊素質、戰鬥意志、人口數量、領土面積等等,戰時租借法援助對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確實是功不可沒,但絕不是決定性的。沒有美國的援助,蘇德很可能會打成持久戰。

    縱觀整個二戰,蘇德戰場是最重要的戰場,其重要性和慘烈程度超過歐洲西線,也超過太平洋戰場。蘇聯為最終打敗法西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是反法西斯聯盟之中損失最為慘重的國家之一。戰爭中蘇聯軍民共死亡近2600萬人,蘇聯以巨大的犧牲,吸引、抵抗德軍一大半以上的主力一直在東線戰場。

    當然,蘇聯的勝利離不開盟國有效的支援。盟國的支援從武器彈藥,到被服軍需,再到糧食香菸,種類繁多數量龐大。並且運輸過程也是非常艱辛,著名的北大西洋——北冰洋航線位於德國海空軍監控之下,盟國遠洋船隊常常要面對德國人的襲擊。可以說,盟國的援助對於蘇聯軍民的抗戰起到了重要的支援作用。

    但援助蘇聯就是援助英美自己,這一點美國、英國最清楚不過了。尤其是美國。《戰爭與回憶》裡講到,羅斯福總統的特使深入前線瞭解美援的使用情況,他高興的發現數量眾多的美製卡車美製坦克美製香菸,身邊的蘇聯士兵身上還穿著美國製造的軍服,而且士兵告訴他,美製軍服質量好於蘇制軍服。他興奮地告訴身邊的蘇軍陪同軍官。軍官說:是的,軍裝是美國的,但軀體是俄國的!

    美國堅持提供軍事物資,並且不要求蘇聯當時就給錢。羅斯福為什麼在戰爭中頂住國會的壓力,堅持向蘇聯提供物資?因為他知道,蘇聯多流一滴血,日後美國就會少流一滴血。讓蘇聯堅持住,讓蘇聯打下去,這符合美利堅的利益。

    羅斯福和丘吉爾不是慈善家,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看到了其中的利益關係。德國在東線多投入一個師,在西線就會少投入一個師,俄國人多灑一滴血,美國人就會少流一滴血。如果俄國人垮了,將會有多少個德國師出現在法國北部海岸,會有多少德國坦克來到北非前線?

    因此,在最緊要的關頭,美國寧可不要俄國人的錢,盟國運輸船隊寧可冒北大西洋上巨大的風險,也要把大批的物資運到東方的前線,因為他們知道,相對於俄國遍地焦土、滿目瘡痍的戰爭慘象,相對於斯大林格勒的屍積如山血流成河,北大西洋上的德國轟炸機實在算不了什麼。如果現在在這點代價都不願意付出,將來就要付出更多更多!

    杜魯門就曾經說過:“毫無疑問,租借法所花費的錢拯救了許多美國人的生命,透過租借法而裝備起來的每一個俄國、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計程車兵,當他們投入戰鬥的時候,就會大大減少我國青年在爭取戰爭勝利中所面臨的危險,我們無法收回這筆錢,但我們所拯救的許多人今天還在這。”

    美國從1941年9月開始對蘇聯實行戰時租借法援助,具體實施是在41年年底,而且開始的援助量並不大。當時正值莫斯科保衛戰時期。直到1942年10月第二次協定書籤定,對蘇援助運輸能力有了提升,美國的龐大物資才開始源源不斷的運往蘇聯,而這時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期間。

    庫爾斯克會戰後,德軍已經徹底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蘇聯人開始反攻。而就在此時,美國的援助物資也達到了頂峰。從莫斯科保衛戰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這一年半時間,是蘇聯最困難的時期,美國援助到後半段才加入進來,很難估計美國援助在這段時間起了多大作用。

    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極大的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抗擊侵略的決心。同時,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也是在美國援助基本為零的情況下取得的。

    德軍打到莫斯科城下時,自身力量已經用到了極限,他們想當然地認為,當面的蘇軍更是如此。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博克說:“此時誰投入最後一個營,誰就能取得這場交戰的勝利!”但他哪裡知道,就在他只能再投入一個營時,蘇軍能投入的後備兵力比這要多得多。此時蘇軍最高統帥部手中,掌握著9個集團軍的強大預備隊。

    蘇聯如此驚人的軍事潛力,決定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根本沒有能力攻佔莫斯科,即使攻佔了莫斯科,也會在蘇軍的冬季反攻中被趕出甚至被殲滅。蘇軍以縱深防禦挫敗了德軍不可一世的閃擊戰。蘇聯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強大的國家實力決定了它不可能在二戰中被德國征服。

    親身參加莫斯科會戰的德軍將領布魯門特里特,在評論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敗北時,說過一段中肯的話:“一切決定中最致命的決定,是對這個國家首先發動進攻。因為這時我們與之交戰的敵人比我們先前所遇到的敵人要強大得多。在那無窮無盡的東線,再也不能輕而易舉地打勝仗了。”

    莫斯科保衛戰是德軍在最接近勝利的時候,遭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沉重打擊,它標誌著“閃擊戰”的破產。擺在希特勒面前的只能是力不從心的兩線作戰。也標誌著蘇、德戰場的勝負結果已經明朗,促進了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即便是德軍打下了莫斯科,也無法逃脫必敗的命運。從莫斯科城下的慘敗到阿拉曼,斯大林格勒這一系列的失敗不過是軍事戰略破產的寫照,當德國不再能進行快速決戰而陷入持久戰的泥潭時,德國物質和人力資源不足的致命缺點就暴露出來。

    德國的軍備生產組織不力,沒有發揮統治下歐洲各國的生產潛力,尤其是石油燃料資源的不足,一直阻礙著軍事行動。德軍在各個戰線四面出擊,損失慘重,損失的不僅是裝備,還有久經戰陣的優秀士兵,而這是真正無法彌補的。軍備生產和軍隊的素質下降,決定了德軍迅速從勝利的顛峰滑向毀滅!

    從蘇聯取得莫斯科保衛戰勝利,德國不再能進行快速決戰那天起就可以看出,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也是一樣能夠贏得衛國戰爭的。不過,所付出的代價,肯定要比有美國援助大的多。

    當然,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假設,事實上,二戰時盟國有效的支援,對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功不可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瑞虎8和冠道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