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師
-
2 # 臨風堂教育
我們可以先想一下我們傳統觀念中,對於老師的印象是什麼:戴著黑邊眼鏡,為人嚴肅認真,教學嚴謹嚴厲,生活枯燥無聊,性格內斂,永遠的白襯衫黑褲子等等,這是我們腦海中對於老師的傳統刻板印象。
那於永正教授的"為什麼越是好老師,越不像老師"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越是好的老師,越不像老師,應該是越是好的老師,上課氣氛越輕鬆,能夠支援學生的異想天開,比如那位支援學生嘗蚯蚓味道的老師,比如那位和學生打賭親豬嘴的老師。
這樣的氣氛和教學中孩子可以在實踐中學習,老師也能夠融入課堂之中,這樣的教學能夠和學生打成一片,能夠打破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隔閡,更容易讓老師知道孩子各階段的心理特徵,把控學生學習和成長。
-
3 # 語文課堂的文化味
為什麼越是好老師,越不像老師?於永正的這一句話對我們深深的思考。其實就要從打破老師在人們的心中的印象才能找到答案。
古往今來,老師給人的印象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古代有天地君親師,現在有尊師重教,師道尊嚴等等這樣的一些說法。雖然兩袖清風,但是要留給世人的是君子作派,固守清貧。正是自古以來,對文化的仰慕,對老師的敬畏,讓師生之間產生了距離感。
進入了21世紀以後,學生的情況翻天覆地,作為網際網路的原住民,無論是思想還是學習或者情感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學生們對外部世界的渴望,可以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樣的也從整個網際網路學到了很多書本中、課堂內、老師的口中沒有學到的東西。
學生的世界是對外開放的,就必然要求老師在平等的基礎上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才能贏得學生們的尊重。
回顧剛剛從事的教育的那一段時光,作為年輕人,我們都是和學生緊密的拉近距離。這個時候的高一學生和我們年齡相距並不大,在他們的眼中我們就是老大哥,所以無論是打球,無論是郊遊,無論是搞活動,學生都希望老師一起參與進來,作為年輕的老師也希望和同學們在一起共享娛樂的時光。
現在想想足球比賽的點點滴滴都在腦海裡浮現出來,孩子們為了班級的榮譽盡心盡力,我作為老師也只能搞好後勤,那個時代物質並不是很豐富,班費也很少,但孩子們很容易滿足,只要老師在,只要那麼一點點的飲料,就能夠讓他們為了班級榮譽而玩命。
組織學生外出旅遊,有很多熱心的家長提供各種便利,其中就有一個孩子的家長幫忙聯絡到的最便宜的大巴。孩子們儘管起得很早,但是抑制不住外出旅遊的興奮,雖然只是一天的時間,起早帶晚,沒有一個孩子叫苦叫累。
每個月搞活動的時候都是最老套的擊鼓傳花,但是孩子們仍然用自己的手剪窗花,用手工把教室裡佈置的富麗堂皇。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品種繁多的麵包蛋糕以及其他食品,就只能是每一級花生瓜子苦中作樂,孩子們都非常的高興,整個活動時間一再拖延,都捨不得離開,老師和同學們都在表演節目,傳來的都是真正爽朗的笑聲,其樂融融的景象,一直伴隨了孩子們三年的高中時光。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遠離學生群體,和學生產生了距離,不再像年輕的時候和學生打成一片。有時候真想放下身段,再回到年輕的時候和學生一起去打球,一起去郊遊,一起去搞活動,哪怕坐在一起吹吹老牛。
-
4 # 體制內點事
於老師的話也不是金玉良言,他有他的侷限性,並非適用所有人,平易近人的老師在很多場合確實能起到好的效果,但古訓嚴師出高徒也絕非浪得虛名!
-
5 # 喜建國
我對於永正教授的”越是好老師,越不像老師”這句話或者是這個觀念,持有不同意見。為什麼?
作為一個華人,特別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古以來就有傳道授業,師道尊嚴的教師內外形象要求。尤其是在我們中國的教師,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和示範育人的職業形象。我們的《教育法》和《教師法》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教師不能穿”奇裝異服”,教師的言行舉止,必須是教書育人的言傳身教,示範引領者。如果一個被評為優秀教師的人,所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舉止都不正常,甚至於不像個人,更不像個老師的樣子。這樣的”好老師”誰能接受,這樣的”越好的老師,越不像老師”的謬讚,令人作嘔,夷意所思。抱歉了,我不喜歡這樣的老師。
-
6 # 世界歷史觀察
首先得明確什麼是好老師。老師不是教書匠,教書匠只是傳授書本知識,教會學生解題,這是應試教育的產物。當然只要讓學生能考出高分,在目前的高考形式下肯定大受歡迎。老師是教育的執行者,教書匠只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嚴格來講這樣的老師不能稱其為老師。教育需要的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更需要學生人生指引的老師,一個好老師是能把握時代脈搏給予學生人生勵志,發展方向的指引,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一個好老師既要做好知識的傳授更要做好知識與志向,知識與時代的融合,最後成為國家和時代需要的人才。舉個例子來說,京東創始人劉強東高中時代的老師就鼓勵他長大當一名縣長。當官就得學文科,劉強東在這樣的鼓勵下進入華人民大學學習。這是典型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理念。當然劉強東是天才,進入人大以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路線,把發展和時代需要結合起來,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一個好老師需要更高的格局。才能給學生正確的引導。現在發達地區招聘名校的碩士博士到中學去任教,這是很好的事情。這些名校的碩士博士肯定會給學生帶去更高的格局、視野、理念、人生的引導。往往這樣的老師就不拘一格培養學生。這樣的老師與教書匠式的老師比較起來就不想老師了。但是他們是好老師,時代需要的老師。
北大附中有北大的影子或者受北大的影響,這裡的老師就不是教書匠。學生社團活動豐富,學生思想活躍。沒有讀死書,死讀書的影子。更像小北大。
-
7 # 杏壇逐夢
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是有真熱愛、真性情的老師,他們對教育、對學生有真誠的熱愛,因而不會去故作姿態,更不會裝模作樣。
真正的好老師集美德與學識於一身,在言行舉止與教學藝術上都會流露出真性情,不僅會不拘一格,更會不落俗套。
正所謂“大象無形”,有大格局大氣象者,一切都會出於天然,流於自然。世俗所謂的“像老師”,大概就是那種故作嚴肅、不苟言笑的樣子吧,其實好老師是不會這樣的。好老師由於真情投入,可以像父母,像朋友,還可以像孩子,因而,能贏得“亦師亦友”的角色優勢,還能贏得“教學相長”的教學效果。
-
8 # 來自天靈的感應
我個人有幾點看法,不喜勿噴。
越是好老師,他的人格魅力越高,也就是說品德高尚,為人師表,值得尊重!對待家長親與兄弟姐妹,學生有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保持良好的教書育人的形象,是家長心目中值得信賴的人,在學生心目中平等待人,威而不嚴,慈而不弱,怒而不罵,多敲鑼,打邊鼓,善用《孫子兵法》,因人而異,拿策略來因材施教。是學生心目中感恩一輩子的人。
回覆列表
於永正透過一些國外教師教學案例比如:讓學生親自嘗蚯蚓的味道;讓學生親自裝一千克沙;老師扮演海盜;老師與學生打賭親吻母豬;老教師童心未泯與學生打成一片等等教學案例獲得了一套教師觀:
自古以來,教師的地位雖然不高,卻特別講究尊嚴;收入不豐,卻特別崇尚斯文。教師的舉手投足總帶著“人師”的味兒,半點也苟且不得。
莊重聖嚴,凜然可畏,彷彿就是教師永恆的標準。
久而久之,我們似乎就有了一個放不下的“架子”。大概也正因如此,教師就端居聖壇之上,學生就匍匐在講臺之下。於是乎,我們的教育就沒有了民主、平等,失去了親近、自由,缺少了和諧、歡愉。
說到上課,我們真的要改變“先生講,學生聽”的局面,努力踐行昭示著尊重、平等、民主的“對話教學”理念。
這些故事,如涓涓清泉流過我的心靈。我的心靜了,淨了。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
少些嚴肅,多些活潑吧!
少些包辦,多些自主吧!
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吧!
放下架子,走下講壇,把自己置於和學生平等的地位吧!真的不要太像老師,不要太像上課。太像那麼回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總之就是課堂教學要改革,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套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模式,透過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得出衝破傳統模式中的“好老師”“好課堂”,最後得出傳統模式中的越是好老師越不像老師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