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吉祥如意392
-
2 # 彼岸長安
曹操有句話說的挺好:“假使不是曹操奸詐,還不知道這世道幾人稱孤幾人稱王。”除了那些老百姓做了無妄之災,哪有什麼無辜的人。既落江湖內,便是薄命人,投身官場名利場便是它規則內的玩法,生逢亂世那也是個人命運,與曹操何干?
-
3 # 揚生解史
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特別是受到演義中曹操錯上加錯冤殺呂伯奢一家,以及因“雞肋說”而害死大才子楊修的影響,曹操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多疑、喜歡濫殺無辜的人。
但是,真實的曹操卻是一個禮賢下士、唯才是舉的人。他是歷史上第一個頒佈“求賢令”的人,對於人才,他可以只注重其才能,而不對其品德做特殊要求。
事實上,史料上並不有曹操濫殺無辜的記載。當然,曹操為達到政治目的,也會處決妨礙到他的人。下面舉兩個例子。
殺楊修:確保曹丕順利繼位在曹丕與曹植競爭太子之位時,楊修站位曹植一邊,積極為曹植出謀劃策。這本來也是正常的操作,但到了後來,為了能讓曹植在太子之爭中順利勝出,楊修劍走偏鋒,直接教曹植說假話,從而犯了曹操的大忌。
曹操為了確保在自己去世後,曹丕能順利繼位,就開始清除曹植身邊的謀士,楊修首當其衝,被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為由處死。
容陳琳:惜其才陳琳是東漢未年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才華橫溢。在官渡之戰時,陳琳在袁紹幕府中從事,他幫袁紹起草了《為袁紹檄豫州文》,在文中將曹操祖宗幾代人都問候了一遍,直罵得曹操無地自容,大汗淋漓。
後來陳琳被曹操俘獲,被迫投降。而曹操因為愛惜其才,也不計前嫌充許他投降,並對他委以重任。
結語綜上所述,曹操是一個唯才是舉的人,而且有容人之量。但為了確保魏國的穩定,他也會處決心有異志之人。
-
4 # 叢中笑6603
這裡的無辜之人其實都是有辜之人,舉二個例子為證:
楊修是個有才能的人,在曹營帳裡當參事,頗有智謀。可是,楊修持才自傲,就成了他得罪曹操的短處。找死的必然。
當曹操兵敗,焦頭爛額之際,楊修猜中曹操想退兵回許都的心思,於是判斷當夜的口令是"雞肋"。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意思曹操眼下不想打下去了,想走了。
沒想到,曹操得知"雞肋"這個口令後,而且是楊修出的主意,立刻大怒,說楊修是在動搖軍心,一氣之下,斬了楊修。楊修聰明反為聰明誤。
再來看荀彧,曹操的高參,曹操稱之為"吾子房矣"。就是這個吾子房的人,因為反對曹操進爵魏公,而拂了曹操的旨意,竟被賜死。
官場裡的大事小事,皆為人事。有人因為某事而晉升,有人因為某句話而送命,這在封建階級社會里,複雜的君臣關係中,是常有的事。
-
5 # 班達拉姆之重溫歷史
一將功成萬骨枯。要想在這個人吃人的社會中混成人上人,你不只要敢殺人,會殺人,還要學會不自己動手,借刀殺人,甚至要學會吃人不吐骨頭,否則難成大器。
曹阿滿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即是這個意思。
-
6 # 逍遙歷史交流閣
首先,我們先來談一談曹操。
(曹操劇照)
曹操本來屬於中級軍官,他正是由於東漢末年外戚與太監互相爭鬥,兩敗俱傷,這個時候整個國家都很亂,各地群雄紛起,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國家大權。
曹操殺人,其實都是有道理的,他生性多疑,睡在床上半夜起來,殺了身邊的衛士,早上起來大哭,還裝模作樣的問身邊人,何人殺了衛兵?
這個故事,已經特別明確的講清楚了,曹操為人奸詐,狡猾。他害怕身邊內侍被敵對國收買,所以夢裡殺人。後來楊修把他的意思說的太明白,也遭到曹操的記恨。
現在就來說一下楊修,楊修被殺也不是無辜被殺,他自作聰明,得罪了曹操,他是曹植的心腹,處處設計說曹丕不好。(政治上站錯了位)
比如,有一次曹丕用大籮筐裝吳質進府邸問計,可是被楊修知道了,然後彙報給了曹操,曹操嘴巴不說心裡記恨楊修,因為已經想將大位傳給曹丕了。
楊修不算是無辜,因為他太愛賣弄小聰明,卻都被曹操識破,最後以混亂軍心而處死。其實,楊修如果收斂一下不要在曹操面前賣弄,低調一點應該不至於被殺。
楊修死前,曹操還假惺惺滴了幾個眼淚,實在是偽裝太好了,其實他早就看不慣楊修了,找個藉口殺了其實曹操早就想這麼做了。
其實,這就是楊修性格里的缺陷,導致他最後被曹操處死。另外一方面也反過來證明曹操多疑,不輕易相信任何人。
這裡我再說一個人,他的死和曹操直接有關係。他是誰?就是神醫華佗。
曹操有頭疼病,他的醫生怎麼都治療不好,疼的吃不消就把名醫華陀請來,華佗說魏王你的病好想好,只有動手術,曹操哪裡會信,把華佗投汝監獄,後來華佗死在監獄。華佗的死多少和曹操有一定的關係。
曹操自己也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已經把他兇殘狠毒的一面表達出來了。
所以後世對於曹操的評價是奸雄,不過在三國亂世,能立足已經不容易了。
曹操作為軍事集團首領殺人,可能是他控制的一種手段。
-
7 # 公明淏
劉備是這麼說的:“如今與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寬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詐,我便忠誠。凡事與他相反,才有今天的成就。……”曹操濫殺無辜也是臭名昭著。我想沒有比劉備更瞭解曹操的為人處世之道了!
兩個版本,其一《魏書》曰: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文帝惡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其二,《典略》曰:備遣軍謀掾韓冉齎書吊,並貢錦布。冉稱疾,住上庸。上庸致其書,適會受終,有詔報答以引致之。備得報書,遂稱制。
“此一時彼一時”也!劉備在公元220年特別需要曹丕的支援,不是嗎!因為他要對付孫權,向曹丕示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這個時候你再提及徐州屠城事件,對劉備來說他有可能都會否認知道有此一事?劉備是這樣,其他人呢!比劉備更需要曹操的人多乎哉?
曹操有言:“吾起義兵,為天下除暴亂。舊土人民,死喪略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使吾悽愴傷懷。其舉義兵已來,將士絕無後者,求其親戚以後之,授土田,官給耕牛,置學師以教之。為存者立廟,使祀其先人,魂而有靈,吾百年之後何恨哉!”看看,看看曹操自己也知道他都做了什麼孽!但是,他挽回得非常漂亮:
我發動義兵的目的,是為天下剷除暴亂。可是我故鄉的百姓幾乎死光了,我在境內走了一天,竟未看見一個熟人,這種情形真叫我悲痛傷懷。發動義兵以來,犧牲的將士凡無後人的,讓他們的親戚作為他們的後嗣。分給他們田地,由官府配給耕牛。設立學校,派教師教育他們。為活著的人修建祠廟,使他們能夠(在祠廟中)祭祀他們自己的先人。倘若靈魂有知,我死後也沒有什麼悔恨的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有了曹操的這番話,至少存者不用“偷生”,死者也因有人祭拜而不至孤墳野鬼
-
8 # 歷史書童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殺孔融是為了讓他不挑事,殺呂布是為了防止放虎歸山,殺楊修是為了給曹丕鋪路,殺伏皇后和董承是為了震懾反叛者,殺荀彧是因為利益派系已經不同了,殺侍人是為了讓人猜不透自己,立威。其實曹操殺伐最果斷是屠城,因為老爹死了,討伐陶謙。
-
9 # 無心報國
問題問得好,有雄心壯志且心懷天下的人才會考慮這個問題。
對於統治者來說,考慮殺人是否無辜不是一個好的提法,因為所處立場不同,善,惡以及無辜,有辜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意義相反的。好比曹操殺劉備的人是對還是錯?對於統治者來說,只談利益,不談善惡。但這裡的利益不要狹隘了,不是指個人私利,是國家利益。若是殺人謀私利,則是昏君。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拿曹操和崇禎殺人做個比較。
兩者有個相同點,就是都殺了不少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
但兩者有個最大的不同點,曹操殺人是有把握把事情做好,殺擋路的人,不論是否善良及無辜。崇禎殺人是沒有把握把事情做好,為了文過飾非,殺人甩鍋。結果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贅述了。
而且關於曹操好殺人大家可能有些誤解,我舉兩個例子例子來說明。
關羽和劉備走散後,被曹操所得,曹操知道關羽是個人才,想盡辦法想留不能得手,關羽還是鐵了心要去投奔劉備,而劉備是曹操的潛在強大對手,曹操也知道這一點,曹操是怎麼做的?放任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殺了一堆對自己忠心耿耿的部下。能揣摩到領導心意,冒風險故意不放關羽走刁難他讓關羽走不成的都是想辦事會辦事曹老闆的心腹,損失這麼大,就為了留下一個關羽值得不?值得的,為了人才曹老闆是很拼的,頭腦很清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算留不住關羽,其它人也看到了曹老闆對待人才的態度。
世人只知道長坂坡趙子龍七進七出,殺了曹操的人,連曹操貼身的寶劍也搶了,曹老闆怎麼做的?大喊不要放箭,給我抓活的。結果成全了趙子龍的英名順便放跑了劉備唯一的兒子。
有的人,得一個就可能興邦,少一個就可能會亡國,要不都殺了?
回覆列表
七律:有感曹操奸詐
(一)
阿瞞奸詐世所罕,
鬼慮狐疑盡顯現。
屈殺伯奢負天下,
枉斬孔融報私怨。
乏糧借首冤王垕,
洩憤滋事鴆醫仙。
殘害無辜損陽壽,
洛陽感神一命完。
(二)
孟德詐術世所罕,
朝堂軍營廣施展。
割發代首欺兵民,
望梅止渴惑士官。
偽夢夜遊斬近侍,
假名短斛殺糧監。
褻瀆神靈罪難恕,
中風洛陽一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