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鄭捕頭
-
2 # 鹹魚茶館
先說結論:董建春李丁表演風格模仿的是漫才,不算是傳統相聲。
傳統相聲分為逗哏跟捧哏,逗哏負責抖包袱,捧哏負責翻包袱,逗哏臺詞多,捧哏臺詞少。雖然傳統相聲有“三分逗七分捧”的說法,但實際上逗哏所佔的比重基本上都高於七分,一頭沉相聲逗哏的戲份都是八分以上,即使是子母哏和新派相聲,逗捧撐死了也就五五開。
但漫才跟傳統相聲完全不一樣,筆者雖然只是粗淺的看過一些漫才,而且個人非常喜歡這種活潑的語言藝術。我也可以負責任的說,國內大部分對比漫才跟傳統相聲的文章,基本上都是錯誤的,包括一些日劇翻譯,對於漫才的翻譯也是錯的。
漫才的角色分配也是兩個,左手位是(ボケ)耍笨,一般被當成相聲中的逗哏。右手位是(ツッコミ)吐槽,一般被當成是相聲中的捧哏。
但實際上漫才的角色分配跟相聲不一樣,傳統相聲中逗哏是上手,舞臺角色分配是按照演員位置來劃分,逗哏居於右邊捧哏居於左邊,以此區分上下手。而漫才是以觀眾視野為標準,耍笨役是左手位,吐槽役是右手位,而吐槽才是舞臺主角,也就是上手。
說白了,漫才的搞笑擔當是吐槽,而不是耍笨,而且他們在臺詞分配上,也是典型的吐槽角色負責炸場子,耍笨負責穿針引線而已。
而郭德綱于謙火了之後,于謙有時候突然現掛,能夠壓制郭德綱的搞笑表演,被稱為“神吐槽”,而對於漫才來說,吐槽的日常表演就是于謙的神來一筆。
而董建春李丁的表演,就是典型的漫才風格,董建春雖然是逗哏角色,但大部分包袱都在李丁那裡響,無論是《鍊金術士》,還是《男朋友女朋友》,都是李丁為主角的節目,這也是漫才的表演方式。
但董建春李丁學習漫才並沒有那麼到位,只有其形不具其裡,而他們的師父李增瑞在馬季弟子裡面也是最傳統的那一類,所以董建春李丁的底子是偏傳統的。他們是很努力的向漫才形式靠,但又放不下傳統的表演方式,所以弄得有點不倫不類。
他們的師父李增瑞看兩人的表演是這種表情,嚴肅都算不上,就是不爽了。
節奏上比傳統相聲快得多,瘋狂扔臺詞,不給觀眾留縫去反應,這在傳統相聲裡面是大忌。
但跟漫才比,兩人的表演又太溫了,漫才的節奏比傳統相聲快十幾倍,觀眾笑的時間太長,可能就滑過去好幾個包袱。傳統相聲二十分鐘可能有十幾個包袱,而漫才五分鐘就能有幾倍的包袱數量。
以這種節奏來說,董建春李丁的表演還是屬於相聲,但相聲評委的角度他們又太快,于謙就批評過他們,當然于謙連呼蘭的脫口秀都覺得太快,這跟他的審美有關係,不過董建春李丁的毛病也確實在於此,創新不足,傳統也不像,屬於十三不靠的境界。
其實漫才跟相聲並不是不能融合,彼此也有相似的地方,但董建春李丁在探索上還差不少火候,而且還被指出過抄襲漫才段子,這在創作上是非常不應該的。當然國內抄襲漫才幾乎是常態,春晚小品就有不少抄襲漫才的,所以董李二人只是隨大流而已。
-
3 # 相當旺德福
不瘋魔不成活。
在我映像中,相聲界最瘋魔的兩位。
一位是狗王趙偉洲先生,一位就是李丁。
當然,李丁和狗王暫時還沒得比。
二位瘋魔的情況也不一樣,一位在臺上,一位在臺下。
李增瑞先生評價怹這位徒弟時候也說,李丁使活語速、節奏太快太活潑,捧哏過於突出了不是好事兒,希望以後能改一改。
(大概得意思是這樣,原話記不清了)
當然了這是老觀念,各花入各眼。現在年輕人就喜歡這樣的火爆表演風格。
對於我這樣年紀……真有點受不來。
不過,小二位的節目結構上是相當了得的。從表演上也看的出來,很用功、很負責。
比那些瞎改、瞎編的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如果真能像李增瑞老師說的,把尺寸節奏口風改一改,也許會更上一層樓。
以上……
-
4 # 過河小卒
金牌喜劇班上的表演,實在差勁。還虧他們頂著那麼多輝煌的光環。期望越重,失望越狠。那個《請你記住我》相聲說的真不叫個玩意兒。
回覆列表
說起年輕相聲演員,大多數人想到的也許就是張雲雷、孟鶴堂、郭麒麟,其實在德雲社之外也有不少相聲演員也比較知名。比如北京大逗相聲就有很多青年相聲演員,包括李丁和董建春。
尤其是李丁,他的表演非常活潑,很多時候動作幅度都比較大,語速也非常快,給觀眾留下的印象很深。不過在受到關注的同時,李丁的表演也受到一些質疑,有人認為他作為捧哏過於搶戲,臺詞不太過關,而且在臺上的表演過於鬧騰。
主要笑料來自李丁
與很多相聲組合相比,李丁和董建春的搭檔確實是有些另類的。大部分對口相聲演員,都是逗哏演員表演成分更多,臺詞量也更大,關鍵是絕大部分包袱兒都來自於他。然而在李丁和董建春的組合中,情況卻顛倒了過來。
不過問題也在於,李丁過於好動的表現,過於誇張的表現,與馮鞏和楊少華那種壞壞的蔫蔫的表現,還是不太一樣,因此容易給人一種搶戲的感覺。
看過李丁的表演的觀眾大概都能看出,李丁在臺上說話很多時候沒有準臺詞,一長串臺詞一下子說出來,節奏感是有些欠缺的,而且有些時候由於語速太快且口齒不清,觀眾聽不太明白他在說什麼。
于謙批評李丁語速過快
2016年李丁和董建春參加《我為喜劇狂》,導師于謙就當面指出過李丁這個問題。于謙說李丁說臺詞的語速太快,他說的相聲聽不太明白。
相聲的臺詞是根本,如果連所說的內容觀眾都聽不明白,就沒有辦法因為他們的表演而發笑。
其實還不僅是于謙,就連李丁的師父老相聲演員李增瑞,也說起過這個問題。他認為李丁的表演當然也是一種風格,但有時候有些過於鬧騰。他和李丁也談起過這個問題,李丁也說過要試著去改變,但到目前為止這種風格還是非常明顯。
按理說相聲是從不拒絕語言之外的表演的,包括表情和形體的誇張表現,相聲的“相”就是指外在的表演。李丁能在舞臺上著重突出這一點,讓他和董建春的相聲顯得獨樹一幟,也稱得上是一種創新。而且,李丁的長相尤其是兩個大門牙,形象上也有利於加強外在表演。
然而誇張的表演也要有一個度,如果過於誇張就會顯得表演痕跡過重,動作表情和臺詞語言形成兩張皮,觀眾就會感覺有些不舒服。
誇張也要有節制
當然,很多年輕觀眾是喜歡李丁這種表演風格的,對於這些觀眾來說,相聲表演熱鬧一些比較容易接受,這也符合年輕人的欣賞習慣。李丁擁有的年輕粉絲,確實也比較多。
李丁的表演已經得到很多人認可,如果他能夠客觀看待一些不同意見,對自己過於誇張的表演進行一些修正,做到收放自如,還會得到更多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