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君剛文集

    這話沒毛病。先與人民接軌和與世界接軌並不矛盾。世界本來就是由人民大眾組成的,如果離開了人民大眾而單純地強調與世界接軌,其實是無法接軌的,只有自己個性鮮明的詩,才能成為世界詩林的一部分,離開了人民大眾,離開了人民生活,離開了人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拿什麼去與世界接軌,而且,你要接軌的那個世界究竟在哪裡呢?總不能是另外一個世界吧。

    當然,強調與世界接軌,並不是意味著不與人民接軌,恰恰相反,首先必須要與人民接軌。因為這個世界是人民的世界,如果離開了人民,這個世界將是無法想象的存在。或者說是根本不存在的,這樣的話,離開了與人民接軌而強調與世界接軌就成了一句空話。

    也許主編所說的接軌,是世界各種藝術流派的接軌,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這是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詩人作家藝術家共同追求的,每個國家,每個地域,每個民族都有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互相學習,互相借鑑,互相汲取營養,以企更好地展現本民族本地域的美好的文化。事實上,世界各國的作家藝術家也是這樣做的。凡是優秀的作家藝術家都把這當做畢生的追求。

  • 2 # 劉維全

    怎麼要除,我用事實說話,一沒說政府壞話,難道你們不希望中國的強大嗎?一個強大的國家和一個弱小的國家接軌,難道不可笑,一家人,不可能一個正常的大人靠小孩

  • 3 # 董元奔古典情懷

    作為文化的最敏感專案,詩是一個民族最獨特的顯示,具有不可轉換性,中國詩是不能、不必融入世界的,否則她就會消失。

  • 4 # 宋詞郭俊

    先與人民詩心接軌才是對的。中國和西方,世界觀、價值觀、人文觀、審美觀、社會觀、以及風物人情都不同,是難以融合的,歷史上,向來都是其他文化融入華夏文明,華夏文明,博大精深、氣象萬千,含蓄內蘊,要也是世界文明與中華文明接軌。歷史上,中國曆來都是世界的中心。什麼是中國,中國就是地球上的中央帝國。地球最大的大陸是亞洲大陸,中國佔據著亞洲最中心、最好的土地,其他的邊邊角角,都是中國曆朝歷代看不上的。

  • 5 # 北漂落地的焦慮

    亂世詩詞盛世民生,當豐衣足食後人們會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且時至今日不奮進的話,世界格局不允許啊,所以當全民都努力的奔小康,奔富裕的時代,詩歌的土壤很難得到養分,甚至很讓人厭煩!所以這個時候的優美文字很難走進忙碌的內心,更何況那些無病呻吟的姿態了。

  • 6 # 隨風潛入吳

    詩歌真正接軌的是心靈,每個人的感知不同,所以體也會不同.比如你自己讀詩就有很大的選擇性,所以真正的詩是通往心靈的階梯,而且詩是不分國界.我們讀國外的詩難到不是一種對接嗎?同樣國外也有讀我國的詩,同樣是在對接.所以我們沒必要說與世界接軌,因該是與自我感知的世界接軌.如果過於強調與世界與人民接軌,等同於去揣測他人之心而無法抵達自己心靈深處,與寫詩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 7 # 何繼梅

    什麼是中國?中國就是世界的中心國家,要接軌肯定是世界各國與中國接軌的吧。

    再過10年8年之後,肯定是由中國領導世界走向未來的發展。

    我們要做的是逐漸領引全世界文化都要以中國接軌才行。

    所以目前我們要做的是文化自信!

  • 8 # 手機使用者冷月無聲

    有些東西是民族的,離開了民族土壤可能就不論不類。改革開放以來,似乎一與世界接軌就特別髙大。放屁都要應聲才對。如果放下民族文化那就失去自我,還接他奶奶的腿!

  • 9 # 鮮花的歌

    用揚棄的觀點來看待!

    自然地,我們詩活出自己本土的鮮活靈氣,也活出世界廣闊土地的鮮活靈氣,兩全其美!

  • 10 # 劉傳忠

    回答了:與不與世界接軌是詩人自己的事情。中國的詩歌幾千年了,己溶入每一個人國人的血液。從幼兒園的娃娃,到年過古稀的的老人,張口就能背誦多首古詩。越有民族性,就越有國際性。文學的百花園中可以有月季、牡丹、也可以有臘梅、桂花……當然,引進點外國品種是可以的。應該給蒲公英、矢車菊一個空間。百花齊放萬紫千紅才是春天。早兩年,我去書城,看到泰戈爾的詩集打折出售,有點驚訝。不能說泰戈爾的詩歌不好,關健是讀者接受不接受。我從未見過唐詩三首打折出售。詩人那,你願接軌去接好了,沒人攔著,就不要操別人的心了。

  • 11 # 山上青松忠忠

    我認為:讓世界的文化來接中國的軌,學中國的500o年文化潔晶,詩漢語,古人形體,墨硯開章,外文雞毛開盡點汁斷字描形,中國文字方正優雅美體多畫用材百譯之華。應文化精華一與詩的記憶體表意吃通,中華文化魂!

  • 12 # 邊城月雜說

    接軌,是溝通交流,是更好的傳播我們的詩,是更好的為世界文明做貢獻。不要對立起來看。

    民心何需再接軌,以前不通嗎?不要持這種態度。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我們有自信,但不要自大,還是要做謙謙君子。我們一方面挖掘自己,寫出更好的東西。一方面要與人交流,東西才能發光。我們的詩經、楚辭、樂府、詩、詞、曲,那都是前人留下來的。我們不能只抱著不放,像扛著一面大旗。今人不努力,繼往開來,勇往直前。這旗子是扛不住的,是丟祖宗臉的。

  • 13 # 遼海醉仙

    詩刊主編李少君強調詩與世界接軌是完全錯誤的!這是因為詩具有民族性和政治性,李少君這個錯誤的觀點必須徹底批判!

    1,詩的民族性。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詩。從韻的角度看,中國詩押的韻母,是韻文。英文詩押的是聲毌,是聲文。印度詩什麼不押韻,等等。因此,這種民族不同形成詩文不同是互不相容的。寫中國詩,無論格律詩還是現代詩,都必須押韻,無韻不成詩。傳承中國詩就必須傳承詩是韻文!放棄了韻文就放棄了中國詩的優秀本質。李少君強調詩與世界接軌,必然導致放棄中國詩的優秀本質,是對中國詩優秀本質的褻瀆!目前在中國現代詩時常出現的“無韻詩”,看似與世界接軌了,實際上是用印度詩文代替了中國詩!這種現象必須堅決反對和制止。

    2,詩具有政治性。這種政治性表現在這個民族的所處的時代背景,所堅持的價值觀,所具備的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等意識形態特徵。當今的國際社會依然是國際階級社會,這種國際間階級鬥爭非常堅銳複雜的。“在階級社會中,每個人都處於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伯烙印”(毛澤東)。因此,當今世界出現的每一首詩篇都具備一定的政治傾向!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完全脫離政治傾向的詩!包括從歷史上傳承下各類詩篇,若予以解讀都要說明該詩產生的社會政治背景!中國詩壇中出現的“詩要遠離政治”論調可能與李少君的這個“詩與世界接軌”有關。而“詩要遠離政治”是完全違背當今社會是階級社會這個現實!

    3,李少君的“詩與世界接軌”完全破壞了中國當今詩詞創作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規範。當今詩詞創作的基本原則是什麼?是堅持與人民相結合(既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所提出的“文藝要與工農兵相結合”)。這種堅持與人民相結合表現在“為人民而創作,為人民所接受”。中國新詩的基本規範是什麼?毛主席在《詩刋》創刋時給當時的主編一封信中指出,“新詩應該精煉,大體整齊,押大致相同的韻。”這既是新詩創作的基本規範又是認識標準,一個新詩(現代詩)創作的如何,以這個認識標準來衡量就可以了。而李少君“詩與世界接軌”就徹底踐踏了這個基本原則和基本規範。

  • 14 # 窮光旦

    詩應該與現實接軌,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現實中,現實中的事物,都是活在現實中的人最關注的。

    如果不與現實接軌,復古過時,擬幻遙遠,脫離實際,就會變成空中樓閣,沒得根基,自然就會倒塌。

  • 15 # 詩林蟲鳴

    接軌,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取長補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些才是應該堅守和提倡的。中國詩與世界接軌,誰能代表世界?西方嗎?難不成今後吃飯也需要接軌了。一手拿刀一手拿叉,吃它個五分熟七分熟?用自己的翡翠去換取別人的玻璃,這事,不能幹哦。我們需要自信,必須自信。當然,必要時比比寶,交交流也是可以的。我還是喜歡自家土裡長出來的那個味兒,別看你花花綠綠的,不是我愛吃的那盤菜。

  • 16 # 亦同文理

    詩與世界接軌?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倫不類的話題!藝術創作的特徵就是個性化的、獨立的精神情感活動,每一個詩人都是不可替代的。詩歌雖然是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由於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個體的情感不可避免地帶有社會化的特點,無需人為的去接軌。中國站在了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藝術必然有這一時代的印記,也無需人為的接軌。詩歌創作不是一門技術技能,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

  • 17 # 竹林吟風

    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我認為,外行說外行話情有可原,作為詩刋主編應該是內行吧?面對此言,唯有呵呵!

    最近以來,各種文化藝術專案紛紛登臺,紛紛發聲,而且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勢:書協的字,詩壇的詩,奪人眼球的東西爭相亮相。書協有醜書,射書,醜態百出;詩壇有什麼梨花體,羊羔體等等……

    1957年1月,詩刋創刋於北京,新華書店門口,讀者排著長隊搶購詩刋。2018年12月,《詩刋》被踢出核心期刋,一度被當作笑話。63歲的詩刋,曾經戰勝了時代,卻輸給了自己。

    靜下心來好好寫詩吧,正如題主所說的,先與人民的詩心接軌,與生活接軌,少一點無病呻吟,再談其它的,14億人的大國,有的是詩歌愛好者,也有好詩人,莫辜負了詩歌大國的稱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 18 # 詩詞書院

    當下,中國的詩歌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中國的傳統詩歌,第二種是現代新詩或稱自由詩。

    第一種自不必多說,從商周的詩經開始,經楚辭歌賦,漢魏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蔚然大觀,異彩紛呈。黃鐘大呂,繞樑至今。

    傳統詩歌從一開始就紮根於漢字文化與國樂音階,並在歷代詩人們的共同體驗中,發展成一個有著自己審美哲學的漢語言符號。聲律詩韻、意象典故、句法章法,組成了一個成熟的詩歌語言體系。

    有三千年歷史的中國傳統詩歌,不論審美情趣中的畫面感和意境學說,還是近百種的修辭手法和四聲聲律,早已領先於基於拉丁文的詩歌文化。而一些只有方塊字才能演繹出美感的創作方法,如對仗對偶等,更是拉丁語言無可比擬的。

    中國的現代新詩,產生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其背景是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甚至不少學者主張廢除漢字或漢字拉丁化。因此,新詩本身就是移植拉丁文詩歌的美學觀點和創作手法,是與中國傳統詩歌割斷了傳承關係,完全脫節斷裂的。但這種不同語言間的接軌,自然難免水土不服。

    現在很多人說能讀懂千百年前的唐詩宋詞,卻讀不懂同一時代的新詩,這是因為新詩本來就是無根之木。

    傳統詩歌中的意象體系,是經過歷史沉澱形成,是詩人們的共同體驗。如當我們看到柳、長亭、古道、芳草這些意象,就知道是對映離別的意象。但在新詩創作中,上午可以用芳草對映愛情,下午便可以用芳草對映工作,這種無根的自由,難免讓讀者看得雲裡霧裡。所以,新詩在誕生近百年的今天,仍然處於一種實驗狀態的尷尬中。

    迴歸題目,詩歌應不應與世界接軌。因為沒有讀過原文,不知李少君強調的是哪一方面。但就新詩而言,我覺得首先要做的是要回歸傳統,與中國傳統詩歌接軌融合,紮根民族文化。

    無根之木,不論怎樣嫁接,都是難以長大的。

  • 19 # 從天降大爺

    中國人閱讀自己的母語沒有問題,所以中國詩詞流行,外文的詩句!有多少中國人觸到了能看懂!懂點外文的也難!因為詩文是優雅而簡捷的!必須有深厚的外文功底!

    而翻譯成中文的外國詩文又失去了詩意及意境!讀如嚼臘!所以!說說很有道理!行動之很難很難!!??

  • 20 # 周裔心語

    先把中國詩歌搞成,真正觸及中國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和生活實際才行。接軌世界,應該順從中國老百姓生活實際為前提。否則,就會成為空感覺,沒底氣。白白浪費納稅人的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作為家用車的話,本田奧德賽有哪些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