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秦始皇和隋煬帝登基時,兩個國家都處於國力上升期,為什麼一個統一六國,名留青史,一個連一個小小的高麗都打不過,最終導致亡國,那個大神解答下?
11
回覆列表
  • 1 # 浦安國學堂

    這個問題還是要從皇帝宗親的政治軍事實力的根基來進行分析:

    1.秦始皇繼位,或者說親征之後,接手的秦國,是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強勁的秦國。秦國上至王侯將相,下至黎明百姓,全部都認可嬴姓宗族的統治。秦國統治的根基孟西白三族基本上都願意接受嬴姓宗族的統治。而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的新秦貴族也從改革中獲益,也堅決擁護嬴姓宗族的統治,以嬴政為首的秦國王族能夠控制到秦國的方方面面。這也是秦國最後能橫掃六合,統一宇內的基礎。

    2.隋朝統治的基礎是關隴貴族。隋朝楊氏的上位,並沒有經過戰爭的洗禮,更多的是透過類似於權謀政治,經過關隴貴族的同意而上位。隋朝皇族並不能掌控到隋朝統治疆域內的方方面面。而且隋帝國內部並沒有能與關隴貴族抗衡的政治實力,隋煬帝失去關隴貴族的支援之後,隋帝國便分崩離析。

    所以,這就是以上問題的原因。

  • 2 # 中外奇聞故事

    我從前寫過一篇文章,文章中也有寫到秦始皇與隋煬帝兩位帝王的相似之處,現在關於一成一敗再來說說我自己的一點拙見。

    秦皇與煬帝都有大志,志在成為千古一帝,走的路數可說相同也可說不通。說相同那便是大權集中於君,說不同那就是秦皇敵在外而不在內,而煬帝敵在內而不在外。

    秦始皇一統六國故事家喻戶曉不多贅述,無非是以一國之力掃滅諸國武力統一再加上車同軌書同文加以統治。而隋一統南北兩朝,隋煬帝繼位之後外患已除高句麗撮爾小國根本不能算是外患,所以隋煬帝的敵人在內部,在南北融合在門閥勢大。所以隋煬帝一直在為這些敵人謀劃,南北難以融合那便開挖運河溝通南北,事實證明效果是有但太過急功近利,在之後的唐朝證明了運河確實是效果顯著。而門閥勢力才是最讓人頭疼的事情,在各地軍隊都有門閥的影子,門閥子弟在各軍中都有巨大影響,隋煬帝寢食難安,他不清楚這些軍隊到底是皇帝的還是門閥的,所以有了東征高句麗。在他看來御駕親征打贏這場仗將無限提高皇帝聲望更能將軍隊收回自己手中,提高軍隊對皇帝的忠誠。但沒成想第一次打輸了,但楊廣看來輸了也不是不能接受,我大隋國力強盛,此乃小疾,門閥才是大患,此次東征不盡如人意但死了那麼多人想來門閥損失更大吧!這次不行就再來一次,隨後有了第二次東征高麗,這次才是隋朝滅亡的轉折。楊玄感雖然草包,但他的造反標誌著門閥與皇權的矛盾已經不可扭轉天下將亂。

    隋煬帝是個好的大夫,眼光毒辣,斷病精準,但卻下了猛藥,前功盡棄。

    總結來說便是秦始皇敵人始終在外,而內部團結,可以緊緊握成一個拳頭,打出去無人能擋。而隋煬帝敵人在內,五指非但不能緊握成拳反而互相拌蒜,這個時候打出去難免骨斷筋折。

  • 3 # 歷史鏡

    這兩個人,好像沒有什麼可比性哦!

    首先,從局面上來看,隋煬帝在還是晉王的時候,就參與平定了陳國,到他登基的時候,已經是大一統的天下了。

    而秦始皇,登基時七雄都在,是靠自己的努力,打下的江山,成為了開國皇帝。

    其次,雖然兩個人都很自負,但是,秦始皇可以放手任用王翦,蒙恬,李斯等猛將賢臣。

    而隋煬帝過於剛愎自用,不僅不信任手下,而且還要和手下搶功。

    就拿您說的爭高句麗來說,前方馬上要打下來了,他一定要親自上陣,接收勝利果實,大軍只好停下等他,而給了高句麗喘息的機會,而貽誤戰機,導致失敗。

    再者,雖然秦和隋,都是很短命的王朝,而且都是被群雄並起,而瓦解的。

    但是,秦是在二世胡亥手上亡的,而隋煬帝是親手把自己作死的。

    所以,總而言之,我覺得兩人完全沒有可比之處。

  • 4 # 子不是魚

    我想說的是秦始皇帝能夠統一六國,建立曠古爍今的偉業,海內臣服,被後世尊為「千古一帝」,而隋煬帝楊廣卻屢次征伐高句麗失敗,最後導致亡國,最主要的是隋煬帝得位不正 ,征討高句麗是為了轉移奪嫡之後,國內政治矛盾,故而用戰爭證明自己的合法性!例如:雍正皇帝即位,僅僅只是靠著康熙皇帝的遺詔,真假莫辨。雍正皇帝此時與八王奪嫡,為了增加政治籌碼,轉移政治矛盾,於是出兵征討大小和卓,平亂,樹立威信!

    名正言順,在封建王朝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令不行。

    無論秦二世如何的為自己的父親,殺殉,修建陵寢,可是胡亥的合法繼承皇帝帝位的法律文書存疑,於是大臣不服,多有猜忌,上下離心。二世乃亡於名不正。

    隋煬帝楊廣,與其兄楊勇之間的奪嫡之爭,以楊廣勝出而宣告結束。但,君主的德行,在其父皇國葬期間,竟淫亂宮葦,士林之人無不唾棄。

    君主失德,則不能作為天下的表率,不能代替萬民祭祀昊天上帝。他的合法性,權威性,已經受到了質疑。

    隋煬帝好大喜功,在任內修建大運河,又三徵高句麗,而此時的高句麗正是國力強盛之時,隋軍遠征,但高句麗早就有防備。隋煬帝徵高句麗,只是想轉移國內臣民對他的指責,當國內矛盾激化,無法調節的時候,對外用兵是最好的辦法。

    而秦始皇帝,在位期間,為君主勵精圖治,設定天下36郡縣,統一文字,度量衡,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史書說他:[晝斷獄,夜理書]堪稱勞動楷模。

    秦始皇名正而言,在位期間無德行問題,創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功績。

    而隋煬帝楊廣,[過在當代,功在千秋],京杭大運河至今仍然發揮著作用。而修大運河,徵高句麗,致使民力枯竭,加上災變,皇權威嚴受到了質疑和挑戰。

    於是隴西士族階層選擇了李淵而拋棄了楊廣。士林之人的文墨於是一直抹黑隋煬帝,以彰顯李唐王朝的正統性和合法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兒子十四歲,學習中等明年中考,如果沒考上該咋辦,請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