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物件最小,上面三個姐姐,一個哥哥,婆婆今年95歲了,我有一個3歲孩子,說好的輪流照顧老人,可別人家一個月,我就3/4個月,我想問一下別人家裡的老人是怎麼照顧的?
回覆列表
-
1 # 三更擷萃
-
2 # 十一八天假
一般都是跟著最小的孩子生活,一對父母養育一群孩子,一群孩子養不了父母,問問自己養孩子幹什麼,為什麼。心裡就平衡了
-
3 # 萍秀9
家有需要照顧的老人,光靠一個人來伺候老人,誰也不能堅持到底,兒女多的家庭就應該輪流照顧老人。
題主說的你家婆婆已經95歲了,這就說明老人家的兒女歲數也不小了,照顧老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計劃好時間。
我家老媽也已經93歲了,一天到晚都離不開人,我們子妹五人也都是五六十歲的人了,要是一個人照顧老人,真有點吃不消,我們就定了一個時間表,規矩一旦成行,大家就自覺遵守了。
我家的時間表是這樣的:
白天是女兒在老媽家陪護,給老媽做早上和中午飯,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是一星期輪一次,但這樣感覺很累,自己家事還照顧不到,後來我們姐仨就一天一輪,這樣不感覺累,自己家還能照顧到,真是挺好的。
兩個兒子是晚上在老媽家,晚飯就由他們去做,兒子是一個月一輪。
照顧老人是持久之事,誰都會遇到跟自己的私事發生衝突的時候,這就需要其姐妹頂替一下,照顧老人一定要放平心態,不要斤斤計較,她乾的少了,你乾的多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一定是要鬧矛盾的。這樣就會叫別人笑話,自己的老人也會傷心的。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得,父母養我們小,我們必須養父母的老。這沒有什麼條件可談,照顧老人是我們做兒女應該做而且還是必須做的事。
輪流照顧不是最佳的選擇,但也是可取的。
現實中,子女有可能天南地北的各住一方,年紀高達八九十歲、甚至近百歲的老人,真若輪流照顧,也是不現實、不科學的。
如何科學、合理地讓老人得到照顧,又是子女們心理平衡,沒有矛盾,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有幾種方法,簡述下以僅供參考。
01.老人由一個子女照顧型。馬老太太,今年88歲。85歲以前,老人一直堅持自己一人生活。
近兩年腿腳不方便了,老人的3個子女商量照顧老人的事宜。
三個子女,大兒子南方工作,老二是女兒在北方工作,小兒子在農村小鎮上居住做生意。
老太太說什麼也不離開自己的老窩,名正言順地由小兒子照顧。
好一點的是,小兒子距老太太居住的地方不是太遠。
中午,小兒媳婦去婆婆的老窩裡,給婆婆做一頓飯,晚上小兒子一家人都回到老人那裡居住,早晚全家人在一起吃飯。
老人感覺到生活得很是幸福。
大兒子與女兒也沒有說每月給母親、或給弟弟多少錢,但小兒子的兩個孩子上學的費用、母親需要花費的所有開支,哥哥、姐姐都很自覺地給他們轉回來。
02.有子女自願照顧老人型。牛老先生今年95歲,兩個月前逝世。
牛老先生生前兩男兩女四個孩子。
他一直跟著小兒子生活。
大兒子今年已經72歲,夫妻一直北漂在京城哄孫子。
兩個女兒一個在外地做生意,整天忙得不可開交,一年難得回來一次半次,小女兒也遠嫁他鄉。
四個子女真輪流照顧老人確實也不現實。
早在10年前,牛老太太去世時,牛老先生就把四個子女叫到一起說:我的歲數也大了,行動一年不如一年方便,讓你們四人輪流贍養,也不是多方便。
牛老先生說,把自己居住一套小居室、手中的積蓄、工資卡,均交由小兒子接管。
因為小兒子夫婦均是下崗職工,生活比較困難,一方面等於在生活幫襯他們,另一方面便於他們照顧老人。
牛老先生一提議,得到了所有子女的一致響應,其他三個子女還說,不但不與小弟爭家產,而且每月還要給小弟額外一些援助,解他們贍養老人的後顧之憂。
十年來,牛老先生一直跟著小兒子一直生活,享受天倫之樂,幸福地安度了晚年,安祥仙逝。
03.老人由部分子女照顧型。今年87歲陳老先生,共了三男三女六個子女。
12年前陳老太太去世時,姐妹六人商量老人的贍養問題。
有人提出對老人實行輪流贍養。
可二兒媳婦說,父母養我們一大群,一輩子不容易,老了還要輪流贍養?
就讓父親住在我家裡為主,他想住多長時間就住多長時間,保證讓父親住在我這裡生活幸福。
按照農村的風俗,一般情況下父母都有兒子贍養,女兒輔助。
於是陳老先生常年就住在二兒子家裡,因為二兒子家在鎮上,出入方便,生活方便。
陳老先生也是一個十分開明、大度的老人,深得二兒子及其孫子、孫女的喜愛。
因陳老先生冬季喜歡烤火,大兒子一家生活在農村。
每年冬天,長孫就早早備足了大批柴,讓爺爺回老家來過冬烤火。
老三夫妻在縣城工作,居住在沒電梯的六樓,有時候陳老先生去住三幾日,因上下樓不方便,也都沒怎麼在那裡居住。
今年秋天的時候,我與陳老先生交談時,他說:六個子女比著孝順,手頭也沒缺過錢。
在老二這裡生活,兒媳婦十分賢惠,什麼也不讓我幹,什麼也不讓我買。
小兒子給我買了老年助力車,我有時候開著到街裡邊玩,順便買一點青菜、蒸饃,也花不幾個錢。
家有一老,擁有一寶,如何贍養老人,要根據子女們的實際情況,老人自己的意願,來決定是否輪流,更為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