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教舊課其實很美:把舊課當作原點,可以發出無數射線!
一. 要想上公開課,還非要用這一課,可以這麼處理:
1. 如果在自己的班級裡上課,可以上成高質量的複習課。
原來上課側重你的“精講”,這次課不妨考慮讓學生“多練”。為什麼這樣處理?因為學生往往“能聽懂課,不會解題”。你原來講課時,採取灌的方式,往往是你主動地講,學生被動地聽,你把所有的步驟、思路都講出來了,這樣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其實學生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想、為什麼會想到這方面去,學生所謂的“聽懂”只是你具體的解法,而不是抽象的解法,學生沒有主動地參與教與學活動,當然談不上運用知識解題了。在提倡高效課堂的今天,那就要求你在這次公開課上廢除滿堂灌,讓學生多練,把課堂還給學生。
2. 如果在自己的班級裡上課,可以“淺問題深教”。
拿我的語文課為例。語文課應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應加強語文實踐活動,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從重理解課文內容轉移到重理解語言文字,從重知識講解轉移到重語言實踐。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喚醒學生的語言天賦和表達慾望,真正實現向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的迴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真正的“淺文深教”的課堂教學。
以課例《一雙手》為例,透過大量的語言訓練,引領學生將這篇文字淺顯、結構簡單、學生一讀就懂的課文,讀出了“平中見奇”,讀出了一雙手“代表的職業身份,映射出的性格特徵,照射出的美好精神世界”,培養了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教會了學生“淺文深讀”。
淺顯的語言文字背後,一定還有學生讀不出的東西,正如葉聖陶所說“深奧些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後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夠領會”,因此,如何引領學生領會這“隱藏在字面背後的意義”,是這篇課文“淺文深教”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3. 如果在自己的班級裡上課,可以上成拓展課。
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基於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自己尋找教學資源,自主開發的課程。
拓展課程的產生是教師在教學中發現教材存在不足或問題,為彌補不足或解決問題,而延伸出的課程,是國家課程的有機補充。是學科教師透過課堂去解決這個學科的不足和問題的。
教學內容可以按照教學需要隨機創生,切入點往往較小,走的是短平快路線,實施比較靈活,束縛少,更貼近學生髮展的需要。
數學拓展課程分為以下類別:思維訓練類、數學文化類、數學遊戲類、綜合應用類、操作實踐類。
數學文化類:結合學生所學數學的知識拓展其背後的文化,如數的文化、圓的文化、符號的文化等。
4. 如果在自己的班級裡上課,換一個角度來上這一課或許更“美”。
用好文字這個例子,探求文字之外的意義,其根本就是需要我們的課堂教學切實改變著眼點 、轉 立足點 ,惟學不惟教,去發現並挖掘文字的價值和藉助文字實施教學的意義。傳統的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是在教師的教 ,教師考慮更多的還是我怎麼樣來教的問題;而新課改則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要求課堂教學的立足點要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 學 ,教學的眼光要瞄準學生。因此,跳出文字、尋求語文教學文字之外的意義,主要是要從學生 學 的角度考慮教學的實施,在帶領學生進入文字之後還要設法幫助學生跳出文字 ,不能將學生帶進文字後又讓學生最終陷於文字。
這裡不妨借用一個例子。在《將相和》一文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不約而同地抓住了文題中的 和 來做文章,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麼不和 、後來又是怎麼和的、和有什麼意義等幾個問題。應該說,從解讀文字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處理是非常精當的,突破文字的點抓得很準、很巧;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課堂教學始終圍繞這幾個問題做文章,那學生所得仍然是文字內容本身所傳達出的資訊,是廉頗和藺相如兩個人物的形象特徵和他們的精神品質, 文字之外 的意義蕩然無存。
5. 如果在自己的班級裡上課,課型可以換成一節活動課。
突出一個活字。即思維活、思路活、做法活。鼓勵學生求異思維,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學活知識,用活知識。比如在學習了設計製作長方體形狀的包裝紙盒後,可以佈置了這樣的課後作業:讓學生進行課外觀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見到哪些物體的包裝製作,並鼓勵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透過讓學生出去看一看、想一想,在課堂上算一算、做一做,把數學知識與平時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覺得學了數學非常有用,增強了學習的動力和自信心。
6. 如果在自己的班級裡上課,可以上成一節綜合實踐課。
比如我只要講了新聞這一單元,必須有實踐活動課的設定,即採訪活動。這節課學生就暴露出了對“採訪提綱”和“資料整理”這兩項內容十分陌生的問題,因此,後段教學我要對學生進行的方法指導是“如何制定採訪提綱”和“怎樣整理資料”。
綜合實踐活動課本身就是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能力。老師指導的方法越細緻,學生實踐的能力才越全面。正像這堂課,孩子們從完全不知道制定活動方案,到最後有操作性的完整活動方案,活動策劃的能力得到提高。這就是綜合實踐課堂帶來的好處。
7. 換班來上,就是不在自己的班級來上課。
利用同年級其他班級或其他學校的相同年級來上課,也可以。
二. 最後問一下您,已經學過的課,還叫新課嗎?
可能你提問題有些著急,既然已經在班級裡學習過了,就不能夠再叫新課了。如果一節新課再讓孩子們在大家面前演習一遍,恐怕已經成為“剩飯”,咋炒都不香了。因為很難有良好的互動,也很難有生成在課堂呈現。一般來說,不適合再講。
換個角度教舊課其實很美:把舊課當作原點,可以發出無數射線!
一. 要想上公開課,還非要用這一課,可以這麼處理:
1. 如果在自己的班級裡上課,可以上成高質量的複習課。
原來上課側重你的“精講”,這次課不妨考慮讓學生“多練”。為什麼這樣處理?因為學生往往“能聽懂課,不會解題”。你原來講課時,採取灌的方式,往往是你主動地講,學生被動地聽,你把所有的步驟、思路都講出來了,這樣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其實學生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想、為什麼會想到這方面去,學生所謂的“聽懂”只是你具體的解法,而不是抽象的解法,學生沒有主動地參與教與學活動,當然談不上運用知識解題了。在提倡高效課堂的今天,那就要求你在這次公開課上廢除滿堂灌,讓學生多練,把課堂還給學生。
2. 如果在自己的班級裡上課,可以“淺問題深教”。
拿我的語文課為例。語文課應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應加強語文實踐活動,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從重理解課文內容轉移到重理解語言文字,從重知識講解轉移到重語言實踐。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喚醒學生的語言天賦和表達慾望,真正實現向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的迴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真正的“淺文深教”的課堂教學。
以課例《一雙手》為例,透過大量的語言訓練,引領學生將這篇文字淺顯、結構簡單、學生一讀就懂的課文,讀出了“平中見奇”,讀出了一雙手“代表的職業身份,映射出的性格特徵,照射出的美好精神世界”,培養了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教會了學生“淺文深讀”。
淺顯的語言文字背後,一定還有學生讀不出的東西,正如葉聖陶所說“深奧些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後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夠領會”,因此,如何引領學生領會這“隱藏在字面背後的意義”,是這篇課文“淺文深教”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3. 如果在自己的班級裡上課,可以上成拓展課。
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基於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自己尋找教學資源,自主開發的課程。
拓展課程的產生是教師在教學中發現教材存在不足或問題,為彌補不足或解決問題,而延伸出的課程,是國家課程的有機補充。是學科教師透過課堂去解決這個學科的不足和問題的。
教學內容可以按照教學需要隨機創生,切入點往往較小,走的是短平快路線,實施比較靈活,束縛少,更貼近學生髮展的需要。
數學拓展課程分為以下類別:思維訓練類、數學文化類、數學遊戲類、綜合應用類、操作實踐類。
數學文化類:結合學生所學數學的知識拓展其背後的文化,如數的文化、圓的文化、符號的文化等。
4. 如果在自己的班級裡上課,換一個角度來上這一課或許更“美”。
用好文字這個例子,探求文字之外的意義,其根本就是需要我們的課堂教學切實改變著眼點 、轉 立足點 ,惟學不惟教,去發現並挖掘文字的價值和藉助文字實施教學的意義。傳統的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是在教師的教 ,教師考慮更多的還是我怎麼樣來教的問題;而新課改則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要求課堂教學的立足點要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 學 ,教學的眼光要瞄準學生。因此,跳出文字、尋求語文教學文字之外的意義,主要是要從學生 學 的角度考慮教學的實施,在帶領學生進入文字之後還要設法幫助學生跳出文字 ,不能將學生帶進文字後又讓學生最終陷於文字。
這裡不妨借用一個例子。在《將相和》一文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不約而同地抓住了文題中的 和 來做文章,引導學生去思考為什麼不和 、後來又是怎麼和的、和有什麼意義等幾個問題。應該說,從解讀文字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處理是非常精當的,突破文字的點抓得很準、很巧;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課堂教學始終圍繞這幾個問題做文章,那學生所得仍然是文字內容本身所傳達出的資訊,是廉頗和藺相如兩個人物的形象特徵和他們的精神品質, 文字之外 的意義蕩然無存。
5. 如果在自己的班級裡上課,課型可以換成一節活動課。
突出一個活字。即思維活、思路活、做法活。鼓勵學生求異思維,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學活知識,用活知識。比如在學習了設計製作長方體形狀的包裝紙盒後,可以佈置了這樣的課後作業:讓學生進行課外觀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見到哪些物體的包裝製作,並鼓勵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透過讓學生出去看一看、想一想,在課堂上算一算、做一做,把數學知識與平時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覺得學了數學非常有用,增強了學習的動力和自信心。
6. 如果在自己的班級裡上課,可以上成一節綜合實踐課。
比如我只要講了新聞這一單元,必須有實踐活動課的設定,即採訪活動。這節課學生就暴露出了對“採訪提綱”和“資料整理”這兩項內容十分陌生的問題,因此,後段教學我要對學生進行的方法指導是“如何制定採訪提綱”和“怎樣整理資料”。
綜合實踐活動課本身就是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能力。老師指導的方法越細緻,學生實踐的能力才越全面。正像這堂課,孩子們從完全不知道制定活動方案,到最後有操作性的完整活動方案,活動策劃的能力得到提高。這就是綜合實踐課堂帶來的好處。
7. 換班來上,就是不在自己的班級來上課。
利用同年級其他班級或其他學校的相同年級來上課,也可以。
二. 最後問一下您,已經學過的課,還叫新課嗎?
可能你提問題有些著急,既然已經在班級裡學習過了,就不能夠再叫新課了。如果一節新課再讓孩子們在大家面前演習一遍,恐怕已經成為“剩飯”,咋炒都不香了。因為很難有良好的互動,也很難有生成在課堂呈現。一般來說,不適合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