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粵天話史

    狄青在北宋一朝中,是最有名望,最勵志,也是最有戰功的名將。狄青之所以被推崇,正與當時北宋遇到的最大困難有關。

    1038年,一直臣服於宋朝的李元昊舉起大旗稱帝。這對於當了十幾年宋朝皇帝的宋仁宗來說,是最大的執政危機。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自從李元昊他老爸李德明1004年繼任西夏主以來,他對宋朝一直是稱臣朝貢。作為上國的宋朝當然以此為榮,現在李元昊居然稱帝與宋皇帝平起平坐,就是對宋朝的莫大不敬,在宋朝來看,相當於失去了西北地區一般。

    反了的李元昊一直對宋朝的西北邊境進犯,掠奪財物、推毀宋朝邊關關口,對宋朝邊境造成嚴重威脅。宋廷不斷的從內地徵兵守邊,狄青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招入行伍,成為一位邊關守卒。因為西北戰事不斷,隨時都有送命的可能,所以基本上是沒有什麼人願意去。宋廷不得已只好在這邊兵的臉上都刺上字,以防止跑了也可以容易抓回。正是這樣,狄青的臉上是有鯨刑留下了刺字的。

    狄青天生有一副魁梧的好身體,加上勇武過人,出戰的時候總是散著頭髮,戴著一個銅製面具,一進入戰鬥就處於亢奮狀態。慢慢地由一個小兵,開始成為小頭領,成為指揮使,他的軍事才能在與西夏軍十幾年大小二十多次重要作戰中開始展現出來。在軍隊中戰績非常顯眼,很快被經略使尹洙發現,就把他推薦給當時宋廷中也負責西北戰事的范仲淹和後來的名相韓琦。兩位國家棟梁很快就被狄青的軍事才能折服,特別是范仲淹,他十分賞識狄青,就給了一本《左傳春秋》讓狄青做一個有知識的高階武將。

    正是有范仲淹這樣的肯定,狄青在西北地區屢立戰功,最後也逼使李元昊再次臣服。宋仁宗看著狄青屢次為自己在西北找回了面子,很快就提拔狄青,對他更是大加賞識。

    宋仁宗把狄青留在京城後,又常常與狄青一起討論戰事,討教戰備戰術,見狄青能應答自如,更是不斷的提職,最高時把狄青提到了樞密使副使的高位。狄青屢在西北立功,他的大名早已經在邊關的百姓中傳開,現在又因功得到了當朝皇帝的器重,京城的百姓更像是追星一般拜狄青為偶像。

    這個偶像不一般,他們讓宋朝人壓抑了幾十年的臉終於第一次抬起來了。為什麼這樣說?這要從宋太宗說起。

    宋太宗即位不久,於979年趁著率大軍滅了北漢之際,繼續率領著疲憊不堪的大軍直接北伐契丹,最好大家都知道,太宗在這次高梁河之戰中大敗。緊接著986年,不服輸的太宗再次下令大軍,兵分三路再次向著契丹下手,這次大戰也是大敗。經此兩戰大敗後,宋人一聽說要再有戰事,都膽戰心驚,人人自危一般。當時宋朝人為了教訓小孩或嚇唬小孩子都會說到一名契丹名將耶律休哥,以此來達到教訓小孩的目的。

    到了宋真宗時期更是在1004年與契丹遼國簽訂了《澶淵會盟》向契丹遼國上貢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後來李元昊1038年鬧獨立的時期,契丹遼國又趁機向宋朝施壓,最後又分別給予契丹增加歲幣和財物。

    這些過往的恥辱一直壓在宋朝民眾的心頭,難怪當狄青在西北戰功彪悍之際,宋仁宗會如此看重狄青,把他從西北戰區直接接進京城,讓他擔任侍衛親軍兵馬指揮使等要職。對於宋人來說,從宋太宗979年受恥辱起,到狄青屢在外戰中立功,已是六七十年了。這樣的一位民族英雄,對於宋朝人來說,為什麼不去崇拜,不去捧為偶像?

    作為北宋民族英雄的狄青,沒有讓宋朝人民失望。當宋仁宗見到狄青時,看到他臉上的刺字,賜予他權力把這些字去掉。

    狄青卻說:

    “陛下以功擢臣,不問門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爾,臣願留以勸軍中,不敢奉詔。"

    不趨炎附勢,不以自己出身低微為恥,還以此來激勵國人奮發向上,這就是宋人眼中的狄青。他讓生活在低層的民眾看到了一種積極向上,奮發圖強的精神。

    1051年,廣南西路再起叛亂,以儂智高為首的少數民族作亂,不斷攻陷邕州,破九州,圍廣州。宋廷派出了大軍鎮壓,也不見有起色。在宋仁宗再次發兵南下之時,狄青主動請纓,宋仁宗很快就讓狄青為統帥。前線的武將想在狄青來之時找回點面子,不顧狄青下達命令等待他的大軍到來前再作安排,主動出擊,致命宋軍再次大敗。

    狄青到任後,直接把不聽命的三十多個主要武將處理掉,以此來穩定軍心,同時又當即全軍休整十天。敵兵打聽到以為宋軍真休整十天,就全放鬆警惕。狄青馬上暗中組織精兵出奇兵,一下就把戰略要地崑崙關給拿下,戰亂很快就被平定。立首功的狄青不居功,把功勞都讓給了屬下。

    得勝歸來的狄青很快又受到宋仁宗的提拔,仁宗不顧一眾宰輔重臣的反對把狄提升為樞密使,同時還賜予宅第。

    大家都知道宋朝得天下,趙匡胤是當時手握重兵的軍事統帥,趁著後周主幼之機奪得國祚,所以非常擔心再有這樣的事情在宋朝中發生。籤於此,作為兵權最高部門的樞密院,其職位最高者不成文地要求不能是軍人出身的人來擔任,特別是到了宋仁宗時期,已成為傳統。從這可以看出,宋仁宗敢於讓狄青任此職,也是擔了不少罵名。

    狄青擔任樞密使期間,總有不少官員進言詆譭他,還造謠說狄青家的狗長出角來,他家裡有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發生。此時已是1056年前後,提攜狄青的尹洙已經逝世,看重他的范仲淹也於1052年去世。宋仁宗也處於他統治的後期,連續幾年一班宰臣諫官不斷在他面前撤下狄青,仁宗也擔心在自己百年之後真有武將起事,最後下了決心。當了四年樞密使的狄青,最終在眾文官的詆譭下,被撤去樞密使一職,發配到陳州任職。

    而狄青到陳州後不久,到了第二年二月就突得病去世。北宋一代名將狄青,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了一班文官的詆譭中。後來的宋神宗思良將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狄青,從而為他恢復名譽。

  • 2 # 杏林帥哥

    夥青,字漢臣,汾州(今山西芬陽人),是北榮仁崇時期著名的將領。他出生於一個貧若的農民家庭,從小就苦練武功,年紀輕輕便練就了一身超人的武藝,加入軍籍。狄青雖然出身寒門,可是在軍營中卻老是看不起周圍計程車兵,引用當年秦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陳勝的話:“燕雀安知鴻鴿之志?”他的言下之意是發誓要憑自己的才能做一名真正的大將軍,之去為國效力,在古代那種等級森嚴的社會里,狄青出身寒門,是沒有可能走到上層階層中的,可是儘管狄青受到多次打擊,但他的信念依然絲毫未變,他對人們諷刺不以為然,還也助自己要多多努力,以實際行動讓人信服,最終成為一名大將軍。

    建功立業的機會終於來了。宋仁宗時,宋朝和西夏之間不斷地發生戰爭。在西北戰場上,狄青作戰勇猛,他常常披頭散髮,戴著銅面具,衝在最前面和敵人拼殺,多次打退了裁人的進攻。士兵們被狄青這種頑強戰鬥的精神所感動,而那些蠻橫的西夏兵一聽到狄青的名字,總是膽戰心驚,退避幾分,還沒有交戰就先在勇氣上輸了一截。

    狄青的智謀超人,作戰勇敢,在宋軍中名聲大振,得到了一些名將的賞識。當時,被貶官在陝西經略使的范仲淹就連連讚歎狄青,並專門送給狄青一部《左氏春秋》,語重心長地動告他認真讀書,莫誤匹夫之勇。

    但是在重文輕武的北宋的朝堂上,雖然狄青的官職不低,還是在以歐陽修為首的一班文官的操作下,運用陰陽五行這樣的玄學

    來證明連年的水災和狄有密切關係的.這樣的罪名明顯是無中生有,但是正因為這個“無中生有”,作了四年樞密史(《水滸傳》中童貫的職位)的狄青,還是被罷官,離開了京城。夥青被貶到陳州後,朝廷依舊很不放心,於派人去監視狄青.

    當時的宰相對狄青也是白般刁難,他上書說:宋朝開國以來,還沒有武將作到樞密史重位的先例,狄青何德何能,敢篡取國家重器!甚至在一次宴會上,就連一個妓女都敢當面嘲笑狄青臉上的鯨紋,足見當時武將的地位是多麼低!被貶陳州約半年,一代名將狄青便在朝堂重壓及文官的猜忌中鬱鬱而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傳統釣為什麼比臺釣釣的多,而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