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因果不空001
-
2 # 月亮心888
一、君子與小人原意:奴隸主是君子,奴隸是小人。
君子與小人的概念,大量出現在四書五經之中,是先秦時期對奴隸制社會奴隸主和奴隸身份的描述。所以,此時的君子與小人,主要是種群劃分的標誌。君子是指周朝時,周王室及各封國的貴族階層,小人是指黎民百姓。夏朝時的貴族,到了周朝時已經變成百姓了。所以,漢民族的主體,在春秋戰國時,大機率是“小人”。網路中、文學作品中,經常被貶低人格的劉邦,他和他的先祖,在春秋戰國時,就是“小人”階級。這一含義隨著周朝貴族的消亡而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由於奴隸主一般不事農商,而主要從事國家管理和軍事工作,即所謂計程車大夫,而奴隸只能從事農工商。“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說的是奴隸主貴族衣食無憂,做什麼事總把道義放在第一位;而天下的黎民百姓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
二、封建社會,君子與小人變成了職業的高低貴賤之分。
隨著為奴隸制度辯護的孔子學說被漢武帝定為獨尊之宗教思想,孔子的學說被重新用來解釋奴隸主消失後的中國社會。君子變成了官僚階層和科舉制度中獲得晉升的知識階層。而小人則變成了社會中謀求利益的商人,或者有將本求利的一切家庭和個人。當然也包括官場上的貪官,以及人際交往中,失信的人。總之,封建社會,君子指那些輕視利益的知識分子或科舉及第而又比較清高的官員;而小人則是指交往或交換中,講究利益交換的一切人,既包括工商業人士,也包括貪官和不講信用的人。這樣一來,中國封建社會形成了這一樣種共識:即把商人與奸佞小人劃等號。“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種重義輕利的思維毒害中國2000年,深刻阻止了中國資本主義思想的產生。這是儒家思想對中國最大的毒害。
三、市場經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經濟學原理,就是交換或交易雙方都是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信仰者和追求者,都希望在交易過程中以最少的支出獲得最大的利益。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孔子哲學,卻是不提倡這樣的哲學思想的。事實上,春秋戰國及秦統一六國,秦滅亡,導致“君子”階級被從肉體上消滅或身份上變成了“小人”。君子項羽就是他們的結局。奴隸制滅亡後,君子與小人的含義是延伸含義。因為中國秦以後,已經不存在奴隸主貴族這樣的群體,所以,君子與小人的含義就從“群體”概念演變成對個體職業、私德的描述。由於儒學是封建政權提倡的宗教性質的思想,但不是普通百姓真正信奉的哲學,因此,對交換和商業活動的輕視往往變成政府的政策,但普遍百姓卻必須根據交換的基本規律來獲得生存的資源。所以,中國歷史上存在一個非常大的背論:中國封建政權均輕利抑商,而百姓為了生存,卻想盡一切辦法透過交換來獲取生存資源。所以,我們發現,如果從儒家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國文化,你無法找到其中的“資本主義精神”,而普遍中國百姓卻人人都熟悉經商之道。中國人是天生的經商者和企業家。中國的君子,往往是那些死讀書(四書五經)並及第的書呆子。
結論:作為一句詞語,可以保留;作為政權和百姓的哲學思想,與市場經濟精神不符合。
回覆列表
諸葛亮說,親賢臣遠小人,現代仍然使用!
因為君子永遠是君子,小人就是小人,本性很難改變。
想要進步安寧只能親近君子
和小人走的太近將會是非不斷,不得安寧。
君子與小人的區分:
君子:重義輕利,捨生取義。小人: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君子:一諾千金,言而有信,言出必行,恆定久遠。小人:輕諾寡信,自食其言,出爾反爾,反覆無常。君子:持之以恆,始終如一,有主見有堅定的信念。小人:有始無終,朝三暮四,無主見想法隨時改變。君子:是一條寬闊的大道,能帶你安全的走向遠方小人:是一條坑坑窪窪彎彎曲曲的小路,沒有明確的方向比小人更可怕的是偽君子,看上去是個君子,迷惑性很大
偽君子就是一條看上去平坦的大路,下面卻滿是陷阱
和偽君子相伴,如同無防範地走在平坦的路上,卻不知道什麼時候跌入陷阱。
所以要識別君子、小人和偽君子,親近君子,遠離小人和偽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