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道法自然之致良知

    佛教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人透過修行,六根清淨,元神如蒙塵之珠一樣重新顯現,獲得往生,進入不生不滅狀態,因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享幸福安祥。儒教講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修習自身的浩然正氣,做君子,惡小人。濟世為民,透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天下風氣由正氣取代邪氣,達到世界大同的目的。

  • 2 # 實秋

    佛教跟儒家能比麼?一個是佛陀看到眾生無始劫來在六道輪迴內常沒常流轉無始受苦受難!佛陀是為了眾生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歸宿地!儒教還是凡夫教你三綱五常。是無法比的,是不能比麼!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南無阿彌陀佛!

  • 3 # 念清宇

    極樂淨土、大同世界一個意思,都是共產主義世界。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基礎共產主義才這麼容易在中國生根發芽。而在最早出現社會主義的法國只能是曇花一現。蘇聯確實自斯大林大清洗之後就已經變成社會帝國主義了。

  • 4 # 溫馨港灣呢

    佛教是宇宙人生的最高科學,講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講脫離六道輪迴的方法。儒家只講當世,講如何做人處事治理國家,他講的內容相當佛家的小乘,但沒有小乘高,小乘可以脫離六道證阿羅漢果。

  • 5 # 流芒流

    儒教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衣錦還鄉,封悽陰子,流芳百世,榮華富貴。但應有仁義禮智信的前提。為民立命,為聖人立傳,繼絕學,開太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6 # 愛之育之

    佛教講

    脫離六道輪迴

    到達極樂世界

    儒教曰

    以仁濟天下

    留芳於人心之聖地

    永世不滅

    故,均至最高境界

    #凌遠長著#

  • 7 # 王方顯才

    大乘佛教,講出世,信佛、唸佛、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黃金鋪地,無男女性別,無高低卑微之分,想什麼,要什麼,來什麼……。而儒家講入世,有教無類,克已復禮,立言立德,平天下,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樂而樂。[祈禱][祈禱][祈禱]

  • 8 # 漢川江

    佛教講極樂世界,儒教禮記中講的大同社會。

    極樂世界是心靈的極樂淨土,方淨土,極樂世界,又叫安樂國、安養國等。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會在七寶池中蓮花化生,人人相貌莊嚴與阿彌陀佛一樣;人人都是大丈夫身,人人都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身體如金剛,健壯堅強,永無病苦。

    大同社會是中國人思想傳統中最後理想社會。大同社會是全民公有的社會制度,包括權力公有和財物公有,權力公有的口號是“天下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相同的是對人類美好的嚮往。不同的是佛家極樂淨土是寄託在往生的希望,是心願,是靈魂擺渡。大同社會則是對現實社會的最高理想,為歷代儒家先賢所推崇,是人類社會的烏托邦。

  • 9 # 人若欠你天必還你

    我看人類應慢下來,不能全民搞經濟,追求物質的慾望。能夠吃飽,穿暖,病者有依亦有醫,就行了。少一些高樓大廈,多一些寬敞的馬路和街道,少一些機動車,多一些腳踏車,給人類留點新鮮的空氣,讓人與人之間留點人情味,不能一味地銅錢味,坑蒙拐騙,這罰那款,弄得人心浮氣躁,把力量放在科技,國防上,把人的心重新放到胸膛裡,沒有那麼多的戒備心,貪慾心,慎恨心,恐懼心,重點放到預防自然災害上,提高這方面的力量及水平。

    慢點,慢點,再慢點。

  • 10 # 飛飛貓說話

    儒家思想沒有來世之說,中國無極樂世界之說。

    1.儒家思想選取人了一個人從生下來到死去的一個階段來立論。側重於講人的社會屬性,按照《尚書》的說法,就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但是,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實現"三不朽"之說的人少之又少。於是儒家留下了一個大漏洞。好人死了和壞人死了,有什麼區別?

    2.道家思想講的更宏觀一些,講天地萬物來源於道,最後又歸屬於道細過程,在講人的時候,側重於人的自然屬性,講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特別是莊子,跟儒家反著來,講人要無位,無功,無名,無我,儘量讓人不受功名利祿所困,才能逍遙自在,輕鬆愉快,修煉一種出世豁達的今生,也無來世之說。

    3.佛家在了修來世,佛家較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佛教從印度而來,設立了此岸與彼岸之說,認為人如果行善積德,來世可以到極樂世界。

    佛教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點征服了所有中國人。中國人開始了佛教的信仰,幾千年不改。佛教較好地解決了為什麼要做一個好人的問題。於是,中國人的一生除了努力追求功名利祿之外,還要努力做一個好人。很多人信仰佛教並不是想成佛,而是害怕因果報應,所以,很多中國人在惡劣的環境中還是要做一好人。

    4.佛教在唐朝完成了中國化的改造,特別是禪宗,打通了來世與今生的問題,認為人透過否定佛經,否定修禪打坐,否定來世,否定一切的一切之後,又什麼事都可以去做,只是讓人不要執著,官可以當,財可以發,功名利祿都可以去追求,只是不要執著於非要達到某個級別,隨遇而安,隨緣而活。比如,蘇東坡就是典型的例子。

  • 11 # 華夏說歷史

    佛教講極樂世界,儒家講聖人觀,天人感應,以感應的形式聖人回覆這個世界的資訊。儒家是怎麼確立起天人感應的學說的呢?就是因為儒家的聖人觀,聖人對這個世界不加參與,但是隨感而應,也有一點隱晦的宗教色彩,儒家天人感應學說的神學基礎,現代的中醫也來自於這個基礎。這種聖人觀是有直接的明確的現實體現的,是什麼呢?就是《易經》,作為六經之首,就有聖人觀最明顯的體現,它透過易經的六十四卦,對這個世界將要發生的事情,能做出符合自然的預言,為何能預言,就因為聖人已經看透自然的法則和規律,它提供的是感應學說,六十四卦,是聖人根據宇宙的法則做出來的卦象,你一搖那個卦,那是不是你的感,卦象就根據法則就是聖人給你的因。易經這個搖卦,占卜就是聖人天人感應學說給你的結果。

    儒家發展到公元四世紀左右,玄學興起了,玄學大師對於聖人的這種預言能力,產生了一個更大的野心,他們試圖發現和把握聖人預言的規律,就是想把世界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源歸結為某些靜止的條件,找到世界最初的依據。儒家弟子透過研究聖人如何透過易經轉現未來,到進一步希望掌握這個轉現的規律,想找到一個宇宙的所有規律解釋這個世界的原因。核心也就是要找到世界的根本規律和聖人之間的關係。

  • 12 # 降伏其心

    佛教講的極樂世界,是佛弟子往生的世界。極樂世界美妙無比,充滿快樂,無有一丁點苦。儒教講世界大同,是儒家弟子想把人間變成的世界,大同世界充滿仁愛,人民和協。佛教儒教兩家實為一家,一個出世,一個入世,都為人類的未來設計美好的圖畫。我們做為一個普通人,先學做人,為大同世界增磚添瓦。再立大誓,為實現人間極樂而努力。如同共產黨人,為實現共產主人去奮鬥。

  • 13 # 初心不改cov

    個人想想吧!心懷坦旦,以養浩然正氣吧!讀過小學,沒什麼文化,只能是文字上看過巛道德經>>,路過初中,聽老師說,孟子話,天將降大任與人也,必苦心志,勞斯骨,什麼的,空發其所以也,這多年實踐中是有點體會一點點點的,至與極樂世界,我想應該有一套實踐加理論吧!我想它們之間並不矛盾,是我沒到那個維度而以,不能信口開河。

  • 14 # 溫柔第一劍

    佛教是宗教而儒教不是宗教,之所以稱儒教,是說儒家學說對國人影響極大,它有意無意都影響人的言行舉止;要說宗教,它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可以稱之為準宗教。

    儒家的最高境界也是樂。

    儒家講仁。仁就是不煩繩削而與天地合一,就是不假外在束縛而與處身環境和諧,就是自身心身和諧。

    仁的境界說難也難,孔門弟子達致此境界的也不多,顏淵是一個,“三月不為仁”,故孔子心目中的衣缽傳人早逝,孔子“慟”;說容易也容易,“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亦”。要在克己復禮,要在不固不器,要在透過六藝(老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新六藝:《易》、《書》、《詩》、《禮》、《樂》、《春秋》)而進入仁的境界,又要持續修持保證“不違仁”,故孔子終身“好學”而“ 不知老之將至”(好學不同於學好,後者重在結果而前者重在過程。故孔子認為他的團隊中只有他和顏回好學,其餘的都是學好,如子貢獻)。

    達致仁的境界,途徑不一,但音樂和詩佔有重要的地位。音樂本來與

    歡樂關係密切,而詩也如斯,怨刺之詩舒緩了心理也是另一種樂,而歡宴詩的賦詩更是一種樂。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樂乎”,繼承了孔子的樂的精神,而“雖千萬人吾往矣”更是浩氣彌天的樂的精神。

    宋明道學,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無不樂在其中。

    直白說來,與自然和諧,與他人和諧,自身也和諧,豈不樂,極樂?

    都是人,至極點便渙然相通。都是思想,達到高境便能對話。

  • 15 # 西蜀觀雲客

    所謂極樂世界、極樂淨土,實則是“心淨則國土淨”,也就是說,心性清淨了哪裡都是淨土,哪裡都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其實本質上是一種內在的安立,當然,隨著內在淨化了,外在的顯現上面也會顯現出清淨極樂的特性,正所謂“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這個道理。

    基於此義,儒家講的“止於至善”的修養境界,或者至誠的境界,也類似於這種狀態。那麼,外在顯化的也是一片祥和安樂的世界,而所有的人大家共同修養出來的境界,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了。

  • 16 # 夢裡失蹤千百次

    儒教代表人物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對生都知道的不清楚,哪裡能知道死呢?孔子的這句話反映了儒教對待生和死的態度,儒教的視角是今生今世,不盲目搞封建迷信。

    儒教比較忌諱談死,因為死亡這件事是不可控制的,能掌控的只有生。所以怎樣過好今生今世?這是儒教的命題。怎樣過好今生今世?儒教也給出了最佳答案。

  • 17 # 赤鳳髓SteveWoods

    佛教告訴你自心即是淨土,要參悟修證與願望達到這個境界。儒家則告訴你,你就是中流砥柱,你對蒼生負有義務,你要努力把這個世界變成大同社會。一切宗教核心都是這個我像太陽一樣照亮世間,縱然光芒會有阻擋,沒沒有任何東西能限制你無私地釋放。

  • 18 # 80後你我他

    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

  • 19 # Teana人2

    道德思想和主張,崇尚以和為貴,和氣生財的中庸思想與精神風尚,反對對立與對抗,消滅鬥爭和階級。

  • 20 # 錢世金生637

    儒家講和諧社會,以仁,義,禮,智,信來教化華人,以三綱來崇德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回家想買輛摩托車,想在網上買便宜很多,不知道靠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