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進入戰國中期後,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日強,至秦惠文王嬴駟在位秦簡,秦國已完全佔據關中,並在河東佔據了汾陰、皮氏等前進基地,在河南佔據了函谷關、陝城等重要關塞,控制了關中左中原的戰略走廊,秦軍進可攻、退可守,遂引起山東各國嚴重不安,開始策劃“合縱”聯合制秦,自後山東各國先後發動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其中兩勝一敗、兩次無功而返。

    第一次: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聯軍戰敗

    面對山東各國合縱,秦惠文王重用張儀以連橫破之,張儀至魏遊說魏惠王不成,秦遂於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發兵攻魏,奪取曲沃、平周,企圖破魏就範。後又攻取韓國的鄢陵、義渠的鬱郅。

    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由於秦國的東擴和張儀的連橫,在齊、楚、燕、趙、韓等國的支援下,魏惠王驅逐張儀,改用公孫衍為相,推行“合縱”之策。次年,在公孫衍的推動下,魏、趙、韓、燕、楚五國共推楚懷王為縱長,組織聯軍進攻秦國,公孫衍還聯絡義渠自側背進攻秦國,形成前後夾擊之效。

    面對氣勢洶洶的聯軍,秦國贈送“文繡千匹,好女百人”給義渠,化解背後威脅,然後集中全力在函谷關迎戰聯軍。聯軍方面,楚、燕兩國因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心存觀望,只有魏、趙、韓三國軍隊與秦軍交戰,結果被擊敗。與此同時,義渠反應過來,趁機出兵襲擊秦國李帛,秦軍戰敗,不過這次戰敗並未影響大局。

    周慎靚王四年(前317年),庶長樗裡疾率領秦軍出函谷關反擊韓、趙、魏三國聯軍,於修魚大敗聯軍,斬殺聯軍主力魏軍8.2萬、趙軍13萬,聯軍敗退觀澤,秦軍追擊又於觀澤敗韓軍,斬首超三萬,俘虜韓將鯪申差。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就此失敗。

    第二次:齊、韓、魏、趙、宋五國合縱,攻破函谷關

    秦國雖取得了上述戰爭的勝利,但當時秦國面臨的局面卻相當危險,一個處理不慎,“商鞅變法”以來的成果,或許就會毀於一旦。因此,為了避免引起列國更為劇烈的反彈,重蹈先前的危機,秦國開始將戰略重心放在了南北兩端。

    此後,秦國先滅巴蜀、後攻義渠,在實現富國強兵的同時,消除了背後威脅,並從南方對楚國形成了側翼包圍之勢。至此,秦國才再度謀求東出,開始頻繁向魏、韓、楚、趙等國進攻,先後攻佔武遂、穰城、蒲阪、晉陽、封陵、襄城等地。

    齊、韓、魏恐秦繼續擴張,對己更為不利,於是當孟嘗君田文於齊閔王三年(前298年)返回齊國為相後,趁秦軍久戰疲憊之際,發起齊、魏、韓三國聯合攻秦,由齊國大將匡章統帥聯軍,攻至秦國函谷關前,後趙、宋兩國也參與合縱。

    這次戰爭歷時三年,由於秦國過於輕敵(秦軍甚至兵出武關攻打楚國),而司馬錯仍在蜀地率軍平叛,再加上秦國內部政局不穩(季君之亂、蜀地叛亂、樗裡疾病逝)等原因,秦軍最終戰敗,聯軍攻入函谷關,迫使秦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

    第三次:齊、趙、魏、韓、燕五國合縱,無功而返

    秦軍戰敗後,再度休養生息,同時與楚、齊交好。周赧王二十一年(前294年),秦國趁楚國無力、齊國無暇關注中原之際,再度大舉進攻韓魏,並於次年的“伊闕之戰”中殲滅韓魏聯軍24萬,數年內接連攻佔韓國的宛、鄧和魏國的桓、軹等大小61座城邑,韓魏兩國日衰。

    之後,秦昭襄王於益陽自稱“西帝”,而尊齊湣王為“東帝”,從而意圖瓦解齊國與列國關係。中原各國深怕齊秦兩國聯手,從東西兩面夾擊列國,於是魏趙兩國合謀派李兌聯合各國共同反秦,而蘇秦也前往齊國說服齊湣王自去帝號,與列國聯手反秦,使天下“愛齊而憎秦”,以便乘機兼併宋國。

    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然而諸侯聯軍卻各懷鬼胎,聯軍進逼至滎陽、成皋一帶後,便相互觀望、不肯首攻。而秦國為破壞五國聯盟,遂也自去帝號,並將前佔之溫、軹、高平歸還魏國,將王公、符逾歸還趙國,聯軍遂撤走。

    這邊聯軍剛剛撤走,那邊中原各國便又陷入了混戰之中,齊、趙、魏三國為爭奪宋國而大打出手,而齊國在擊敗魏、趙兩國後,最終吞併宋國,但齊國也就此失去了楚國和三晉的支援,最終導致齊國被秦、燕、魏、趙、韓五國聯軍大敗,差點就此亡國。

    第四次:魏、趙、韓、楚、燕五國合縱,秦國退回函谷關

    周赧王四十六年(前269年),秦國在與趙國的“閼與之戰”中戰敗,後范雎入秦建議昭襄王實行“遠交近攻”之策。於是,秦國先在“鄢郢之戰”中大敗楚軍,奪取楚國國都;又在“華陽之戰”中殲滅魏、趙聯軍15萬,奪取南陽地區;後又在“長平之戰”中殲滅戰趙國大軍45萬。

    “長平之戰”後,趙國本以割讓六城為條件與秦國議和,但之後趙孝成王卻接連交好齊、魏、楚、韓、燕等國,同時積極整軍備戰,準備合縱抗秦。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年),秦國見趙孝成王不打算履約,隨即起兵二十萬攻趙,“邯鄲之戰”爆發,雙方激戰三年,秦軍不僅未能攻克邯鄲,反而由於魏、楚兩國援軍的到來而戰敗。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恢復了元氣的秦國再度大舉進攻魏國,魏國則以信陵君為將,信陵君又向列國求援,趙、韓、楚、燕紛紛出兵救魏,魏無忌於是率領五國聯軍,於黃河以南大敗秦軍,秦將蒙驁戰敗而逃。

    信陵君率領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出關迎戰。此戰後信陵君聲威大震,結果反而遭到魏王猜忌被罷免,信陵君知道自己不能再獲得魏王的信任,便交出兵權,回到自己的府邸,整日喝酒與夫人為樂。不久之後,在沉悶苦惱之中,信陵君因酒色過度死去。

    第五次:趙、魏、韓、楚、衛五國合縱,無功而返

    此前的戰敗,並未嚴重削弱秦軍實力,秦始皇即位之後,呂不韋掌握朝中大權,繼續採用遠交近攻策略,數年間攻魏四次,攻韓三次,攻趙一次,攻佔上黨郡、重建太原郡,切斷了燕、趙與魏、韓間聯絡,並在戰略上造成對趙、魏、韓三國側翼包圍態勢。

    如此情形之下,中原各國為打破不利局面,盡最大努力於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次組成趙、魏、韓、楚、衛五國聯軍,由趙將龐煖指揮攻秦。秦國由於新攻佔地區太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穩定,導致前期戰敗,聯軍收復了秦國從趙國奪去的壽陵。

    此後,龐煖汲取了此前聯軍攻打函谷關不利的教訓,繞道蒲阪、南渡河水,迂迴至函谷關後,打了秦國一個措手不及,直到進抵距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才遇到了呂不韋率領的秦軍主力。呂不韋在分析了聯軍實力後,決定先集中精銳軍隊,突襲最為強大的楚國軍隊。

    楚軍偵查到秦國動向後,生怕被秦軍擊敗,於是自行東撤,其餘四國軍隊得知楚軍已退,軍心動搖之下,龐煖只好同意了聯軍的退軍請求。此次合縱,儘管龐煖富智謀,善縱橫,但聯軍同床異夢,協同不力,終於無功而返。

    不久,秦王政親政,用李斯“滅諸侯,成帝業”、“數年之中盡兼天下”的建議,加快了各個擊破的步伐,不給各國再次聯合行動的機會,合縱戰略至此破滅。

    題外話:除了以上五次之外,春秋時期也發生過一次聯軍攻秦的情況,秦桓公二十三年(前581年),秦桓公與翟族、楚國合謀進攻晉國,結果楚共王不僅拒絕出兵,而且回頭就把秦國賣了。兩年後,晉國宣佈與秦國絕交,並聯合齊、魯、宋、衛、鄭、曹、邾、滕等諸侯國進攻秦國,秦軍於“麻隧之戰”中戰敗。

  • 2 # 炁公子

    導語:春秋戰國時期,六國合縱攻秦一共五次,第二次和第四次聯軍取得大勝,都取得了比較大的戰果。

    在戰國時期的大爭之世裡,秦國、齊國和趙國在戰國中後期都是強國,都出現過被5國圍攻的情況,對於這些戰役史學家也給出了不同的代名詞來區分和描述。

    五國圍攻趙國的戰役被叫做是“五國弔孝”,五國圍攻齊國的戰役被叫做是“五國伐齊”, 而五國或者是六國圍攻秦國的戰役則被叫做是“合縱攻秦”。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歷經秦孝公20年的變法圖強,在獎勵軍功的刺激下,秦國新軍練成,開始了收覆被魏國吞噬的河西之地,被東方諸國稱之為:“虎狼之國,虎狼之師”。

    由於秦國從秦惠文王時期開始,由於其國力和軍事上的不斷強大,引起了東方各國的惶恐不安,從這個時期到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之前,六國先後聯起手來對秦國發動了五次合縱攻秦之戰。

    六國先後對秦國發動的五次聯合攻秦之戰中六國聯軍一共是:“勝二負三 ”。這五次分別是:公元前318年第一次秦軍大勝、第二次公元前296年聯軍大勝、第三次公元前287年還未交戰就解散結束、第四次公元前247年聯軍大勝、第五次公元前241年秦軍大勝。

    秦惠文王時期第一次六國攻秦。

    秦惠文王嬴駟,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在位27年。

    秦惠文王時期自嬴駟登基以來就聯合楚國和齊國對其修好,不斷地對魏國進行蠶食,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為大秦的東出奠定基礎。到了公元前325年,嬴駟參照山東六國的做法,自稱為秦王,史稱“秦惠文王”

    原來秦國的大良造公孫衍,史稱“犀首”在秦國任大良造於公元前329年打破魏軍之後,由於自己是魏國人,對於魏國的情懷和愧疚之心就辭去了在秦國的大良造職位,回到了魏國。

    公元前313年,張儀親自到楚國,用反間計使得楚國和齊國絕交。然後又使用計策把楚懷王給激怒,讓楚國冒然的出兵討伐秦國,在丹陽大敗楚軍,得到了漢中的廣大地盤,從此秦國的關中和漢中及巴蜀連成了一片。但是,楚國也從此是一蹶不振,失去了以前的威風是國力驟減。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採用大將司馬錯的計策,在葭萌關大敗蜀國軍隊,滅了蜀國,實力大增,取得了蜀地這片肥沃的土地,成為了秦國的糧倉。

    這個時候秦國的勢力大增,可以說是居高臨下的俯視山東六國,山東六國的屁股就坐不住了。這個時候之前的犀首公孫衍在六國並相,就是共同擔任六國的丞相,親率六國大軍來討伐秦國史稱:第一次六國合縱攻秦。

    公元前318年,魏國、趙國、韓國、燕國、楚國五個國家聯合攻打秦國,這個時候,張儀向秦惠文王貢獻了連橫的計策,對山東的六國進行利益上的挑撥,對其聯軍進行分化瓦解,最後對每個國家進行各個擊破。

    秦惠王派自己的同父異母弟樗裡疾在修魚大敗魏國、趙國、韓國三個國家的軍隊,總共斬首了八萬聯軍,取得了勝利,暫時抵擋住了東方聯軍的進攻。

    秦國打退了第一次六國聯合進攻,可以說是在政治外交和軍事上都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秦昭襄王時期的三次合縱攻秦

    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嬴蕩的同父異母弟,在位56年。

    公元前在325年

    ,秦武王嬴蕩在周王畿舉鼎,史稱“ 武王舉鼎”,由於力竭而被砸成重傷,由於沒有子嗣,就把王位傳給了和自己自幼關係比較好在燕國為人質的公子“嬴稷”。

    嬴稷即位之初,秦國內部暗流湧動,加上嬴稷年幼,各個公子也是展開了爭奪王位的鬥爭。在羋太后和丞相魏冉以及叔父樗裡疾的幫助下,嬴稷慢慢地站穩了腳跟,肅清了政敵。

    第二次合縱攻秦

    公元前298年,秦國在軍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先後佔領了武遂、穰城、晉陽等大片的土地。這個時候秦國的勢力已經拓展到了中原腹地,這就威脅到了山東各國。

    這個時候僥倖從秦國逃回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對秦國可謂是恨之入骨。憑藉著自身在山東六國的影響力以及廣大的人脈號召力,最終使得齊王、魏王和韓王三王達成協議決定出動三國兵力攻打秦國,之後這個趙國、小國宋國也加入到其中,對秦國展開了第二次合縱攻秦。

    五個合縱國經過秦國幾年 的苦戰,到了公元前296年秦國的要塞函谷關被五國聯軍攻破,準備進軍咸陽,攻打咸陽。這個時候秦昭襄王急了就派出自己的舅父大秦的丞相穰侯出使各國,割地求和。這幾個小國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甜頭之後,就退軍撤出秦國。至此以秦國戰敗,五國獲勝,第二次合縱攻秦落下帷幕。

    第三次合縱攻秦

    第二次合縱攻秦秦國戰敗,秦昭襄王經過反思之後決定暫時放棄攻打韓魏趙三個國家,同時與楚國修好,齊國為了滅掉宋國也與秦國修好,這個時候趙國的主父趙武靈王在趙國進行改革,也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主張與秦國結為盟友。這個時候機會就來了,魏國和韓國被孤立起來了。

    公元前293年,秦國白起率軍再度東出,開啟了新一輪的戰爭。在“伊闕之戰”中殲滅韓魏兩國聯軍20萬,再次之後韓國軍隊主力喪失,國力折損。秦國取得了韓國,魏國的六十多座城池。

    在這之後,秦昭襄王與齊閔王聯合,從東西兩邊進攻各國,並同時稱為“東西二帝”。秦昭襄王西帝,齊閔王東帝。

    這個時候主張和秦國盟好的趙武靈王已經在“沙丘之變” 中被活活的餓死了。趙惠文王在李兌勸說下主動聯絡各國,蘇秦勸說器皿網取消了帝號。蘇秦是燕國的間諜,為了復仇在齊國當了丞相。就慫恿齊王以齊國之名號召天下共同攻打秦國,想以此把秦國打殘,齊國就可以獨霸天下。

    秦昭襄王知道五國聯軍要來攻秦,就派出使者歸還了奪取佔領的趙國、魏國、韓國的土地,就立把帝號也取消了。

    五國聯軍由於趙國,韓國、魏國被利益瓦解退出之後,就剩齊國和燕國兩個國家了,由於兩個國家是跨國作戰,看到自己去攻打秦國也沒什麼意義了,就這樣還沒有開打就解散各回各國了。

    第四次合縱攻秦

    公元前269年,秦國在“瘀與之戰”中慘敗。這個時候穰侯是丞相也是秦國的丞相,同時是秦昭襄王的舅舅,由於把持大權,左右朝政,秦昭襄王對其極為不滿,想辦法除之而後快。這個時候範睢出現了,範睢獻計策把穰侯魏冉驅逐了出去,完全執掌了秦國的大權。

    範睢向秦昭襄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與燕國、楚國、齊國修好,重點攻打趙國、魏國和韓國。

    這個時候著名的“長平之戰”就登場了。

    公元前260年白起率軍在長平打敗了趙國主將趙括,坑殺活埋了40萬趙國的降軍。緊接著趙國撕毀了盟約,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59年發動了邯鄲之戰,但是秦國慘遭失敗。這個時候,秦昭襄王重啟白起,但是白起以身體有病拒不接收,最後惹怒秦昭襄王被賜以“自裁”。即使秦國白的很慘,但是秦國任然擁有韓國、魏國和趙國以及楚國的大片領土。

    秦昭襄王為了報復魏國的信陵君衛無忌,一次次派兵攻打魏國,使得魏國叫苦連天。

    公元前247年,魏國的信陵君衛無忌等待了十年終於當上了魏國的將軍魏無忌,聯合趙國、燕國、楚國、韓國組成合縱聯盟攻打秦國。

    在河外之戰中,秦國的主力被五國聯軍重創,秦國自此退縮到函谷關內,在這之後五國聯軍由於進攻不順利就被迫撤軍回國。秦昭襄王之前取得的累累碩果幾乎喪失殆盡,秦國開始蟄伏不動。

    秦王嬴政時期第五次合縱攻秦

    秦孝文王繼位只當了三天的王就去世了,之後秦莊襄王繼位,由於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國連連征戰,使得秦國民不聊生,民生凋敝,國力衰退。秦莊襄王在位期間秦國開始了休養生息,恢復民生和疼痛的傷口,使得秦國的國力迅速恢復。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中國第一個皇帝,滅六國統一天下,成為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

    秦王嬴政登基的時候只有13歲,這個時候秦國的國力軍力已經恢復,達到了頂峰時刻。由於秦王嬴政年幼,因此又秦太后趙姬和“奇貨可居”的呂不韋把持朝政,但是趙姬對朝堂之事一概不懂,就由呂不韋全權把持。

    呂不韋把持朝政的這五年時間內,先後五次出兵攻打趙國、魏國和韓國,戰果頗豐,攻佔了韓國的上黨,趙國的舊都城晉陽,就這樣燕國趙國和魏國韓國兩國被分割,形成了包圍的態勢。

    山東六國見到現狀之後,感覺到背後發涼,在公元前241年,趙國、魏國、楚國、韓國、燕國再一次組成五國聯軍。

    由於當時秦國的主力比較分散,五國聯軍趁著這個機會攻破了函谷關,大軍直指咸陽城不過數十里。

    也許是天意造化弄人,呂不韋這個時候收縮了兵力,擊潰了五國聯軍,第五次五國聯軍就此失敗告終。從這以後,五國再無力對抗秦國,也再無力討伐秦國。

    三年之後,22歲的秦王嬴政親政,開始了他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大業。

    總結:

    山東六國五次合縱攻秦,秦惠文王的第一次和嬴政的最後一次都是至關重要的,秦惠文王擊潰五國聯軍為嬴政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秦王嬴政擊潰了五國聯軍,徹底把五國聯軍打殘,消滅了五國聯軍的有生力量和主力,為秦王嬴政統一天下滅六國創造了條件。

    秦昭襄王時期的三次合縱攻秦,秦國兩次失敗,割地求和,使得秦國國力衰退,民生凋敝,但是是一個拉鋸戰,也是一個消耗戰,至少為嬴政東出一統天下開闢了道路。

  • 3 # 李柒夜

    五次合縱攻秦。

    “蒼生塗塗,天下繚燎,諸子百家,唯我縱橫。”

    戰國時期,縱橫家是亂世的攪局者,他們崇尚權謀策略和言談辯論的技巧,運用縱橫捭闔的手段,以一張利嘴遊說各國,或拉攏或分化,對當時的局勢有很大的影響。

    縱橫家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他們又分作合縱和連橫。合縱是遊說六國諸侯聯合拒秦,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所以稱為合縱,主要人物有公孫衍、蘇秦。連橫是六國與秦國結盟,因為是東西向的聯合,所以稱為連橫,主要人物有張儀。

    戰國最強大的就是戰國七雄,秦、齊、楚、趙、燕、韓、魏。這七國之間互相攻伐,後來秦國一家獨大,其他國家只能合縱攻秦。

    最強的一次合縱是蘇秦遊說六國,六國達成合縱聯盟,蘇秦從約長,同時佩戴六國相印。這一次的合縱,蘇秦只是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從此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長達十五年。此後的各國又先後五次合縱攻秦,有勝利也有失敗。

    合縱攻秦

    首次攻秦

    前322年,秦軍攻佔魏國曲沃、平周,不久又攻佔韓國鄢陵,秦國的擴張和張儀的連橫策略,嚴重威脅到東方各國。魏國以縱橫家公孫衍為相國,實行合縱策略。公孫衍組織趙、楚、魏、韓、燕五國,以楚懷王為縱長,策劃從東西兩個方向攻秦。又聯絡義渠國進攻秦國,配合諸侯聯軍。

    前318年,趙、楚、魏、韓、燕五國聯合進攻秦國。楚、燕當時受到秦國的威脅不大,消極出兵,實際只有魏、趙、韓三國軍隊與秦軍交戰。雖然義渠君出兵襲擊秦國獲勝,韓、趙、魏三國聯軍卻被秦國擊敗,損失慘重。

    二次攻秦

    第一次合縱後,秦國重點打擊合縱時襲擊秦國的義渠,奪義渠25座城池。隨後,秦國再次進攻中原,不斷攻佔魏、韓、楚、趙等國的土地。

    前298年,齊、韓、魏三國害怕秦國繼續擴張,孟嘗君田文發起三國聯合攻秦。齊國名將匡章統帥三國聯軍,前後三年之久攻到函谷關。隨後趙國、宋國也加入合縱攻秦,攻入秦國函谷關,迫使秦國求和,歸還侵略魏、韓的一些土地。

    這一次合縱攻秦是戰國時期唯一攻入秦關的一次,大破巔峰時期的秦國,不過隨後以秦國割地求和結束。

    三次攻秦

    秦國失敗後,改變策略,先是與齊、楚結好,後又大舉進攻韓、魏。白起率領秦軍在伊闕大破魏韓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秦國佔領韓魏大片土地。

    秦國日益強大,秦昭王開始不滿只是稱王在宜陽自稱“西帝”,並且尊齊湣王為“東帝”。秦、齊都是大國,其他諸侯國害怕兩國聯合,魏、趙聯絡各國共同反秦。合縱家蘇秦入齊國遊說,憑出色的辯論能力讓齊湣王取消帝號,共同反秦。

    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這一次的合縱五國都有自己的算計,誰也不肯第一個進攻。這時,秦國主動取消帝號,歸還佔領魏國的一些土地,又歸還趙國的王公、符逾,五國聯軍就撤回各回各家了。

    這一次的合縱攻秦,沒有交戰就結束了。

    四次攻秦

    範睢入秦後,秦國實行遠交近攻戰略,重點打擊最近的韓、魏、趙。

    前279年,鄢郢之戰,白起以水淹楚國軍民數十萬,攻陷楚國國都郢;前273年,華陽之戰,白起中殲魏、趙聯軍15萬,進佔魏國大片城池;前260年,長平之戰,白起殲滅趙軍45萬。同時,秦國還攻滅西周、東周及義渠,蠶食了大片土地。

    前247年,秦國開始大舉進攻魏國。當時竊符救趙,擊殺大將晉鄙後一直待在趙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返回魏國,被魏王任命為上將軍。信陵君在諸侯國聲望極大,他派使者向各諸侯國求援,各國紛紛派兵救魏,聽他的節制,只有齊國不肯發兵。

    前247年,魏無忌率領五國聯軍大敗秦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

    秦昭王感到魏無忌是秦國的威脅,派人去魏國離間魏王和魏無忌的關係,魏王派人代替魏無忌任上將軍。其後,魏無忌鬱郁而死,六國中再沒有能與秦抗衡的政治家。

    五次攻秦

    第四次合縱的勝利,沒有嚴重削弱秦軍實力,也沒能遏止秦國擴張的勢頭。秦國依然採用遠交近攻的戰略,繼續攻打魏、趙、韓三國。

    在秦國橫掃四方的局面下,前241年,趙、魏、韓、燕、楚五國再次合縱,以楚考烈王為縱約長,春申君為聯軍主帥,共同攻打秦國。五國聯軍攻到函谷關時,卻被秦軍擊敗退。

    隨著五國合縱的失敗,六國從此更加無法抵禦秦國的兼併,最終秦國統一六國,建立秦朝。

  • 4 # 玄坤文史

    合縱連橫的軍事外交戰略是在戰國時期才出現的,合縱戰略最早是由魏國人公孫衍提出的,後來由蘇秦遊說六國合縱抗秦,這裡再提一下連橫,是魏國人張儀針對合縱戰略提出的,他出秦國,自西向東遊說各國,讓各國與秦國交好的戰略。

    合縱連橫的戰略主要針對的是秦國,齊國兩國,在戰國時期,這兩國實力最強,較弱的國家要麼選擇聯合對抗,要麼選擇依附強國來自保,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產生了合縱連橫的戰略。

    在戰國時期,前後一共發生過五次合縱攻秦,第一次是公元前318年,秦國不斷擴張侵佔魏國領土,公孫衍為魏相,聯合趙、韓、燕、楚四國攻秦,五國各有圖謀,趙,韓,魏緊鄰秦國,實力又沒楚國強大,燕,楚兩國並未面對秦國的直接威脅,消極怠工,秦軍與趙,韓,魏三國軍隊交戰,大敗聯軍,第一次合縱攻秦失敗。

    在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中,秦末受義渠偷襲,公元前316年,秦軍滅巴,蜀鞏固了後方,開始對接壤的魏、韓、楚、趙四國發起進攻,楚國在秦軍的攻勢中,城邑接連失陷,這也引起了遠在東方的齊國警覺,公元前298年,在孟嘗君倡導下,齊、魏、韓三國再次合縱攻秦,這次戰爭持續了三年,聯軍攻入函谷關,秦軍被迫歸還武遂,封陵等地。

    孟嘗君

    楚國在和秦軍的交戰中實力嚴重受挫,秦軍在第二次合縱攻秦戰敗後,開始整頓軍備,和楚國交好,想要統一天下的不只秦國一家,齊國也在謀劃吞併宋國,在二次合縱攻秦後,也和秦國交好,秦國乘機大舉進攻韓,魏兩國。

    公元前293年,白起在伊闕殲滅了韓,魏24萬聯軍,接連攻佔韓,魏兩國61座城邑,秦昭襄王和齊愍王相約稱帝,一時間,秦,齊兩國各稱霸一方,蘇秦入齊遊說齊閔王放棄帝號合縱攻秦,齊閔王想要乘機兼併宋國,公元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再次合縱攻秦。但這一次合縱攻秦,因為秦昭襄王主動放棄帝號,並歸還侵佔各國的領地,聯軍也就此瓦解了。

    秦軍在這之後開始實施遠交近攻的戰略,攻擊物件主要集中在韓、魏、趙三國,伊闕之戰後,韓,魏兩國實力受到重創,公元前272年,秦軍滅義渠,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趙國45萬有生力量被秦軍殲滅,形勢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秦國對各國已經形成了嚴重威脅,前247年,魏、趙、韓、楚、燕五國再次合縱攻秦,秦軍在河外被聯軍擊敗,聯軍至函谷關而撤軍。

    函谷關

    秦軍雖然在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中被擊敗,但是實力並未嚴重受損,甚至此時的秦國已經具備了以一己之力抗衡六國的實力,而在第四次合縱攻秦後一年,嬴政繼位,呂不韋掌握大權,逐漸蠶食魏、趙、韓三國,開始逼近燕、楚兩國。

    公元前241年,趙、魏、韓、燕、楚五國為求生存,最後一次合縱攻秦,聯軍一路進攻,最近時離咸陽僅七八十里距離,在和呂不韋率領的秦軍遭遇後,呂不韋以精銳部隊襲擊楚軍軍營,楚軍敗退,其餘四國聯軍也相繼退軍,第五次合縱攻秦失敗。

    秦始皇親政後,秦國戰略轉向“滅諸侯,成帝業”秦國開始以統一天下為目標,加緊了對各國的攻勢,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公元前225年秦國滅魏國,前223年秦國滅楚國,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燕國,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歷時十年統一天下,建了秦朝。

    秦始皇嬴政

  • 5 # 不忘初心1998

    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勢蒸蒸日上,相繼征伐東周、韓、魏等國,奪取魏河西大片地區。其兵鋒所至之處,諸國大多戰敗。由於秦國地處西部邊陲,北有匈奴、義渠,西有氐、羌,南有巴、蜀,因此秦國也被關東諸國視為半戎狄國家,一直遭到排斥。

    隨著秦國的強大,其它諸國想憑一己之力消滅秦國,困難極大,因此便出現了“合縱”攻秦的合作模式。在歷史上,關東六國一共發起過五次“合縱”攻秦。

    第一次:楚、燕、韓、魏、趙合縱攻秦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按照魏、齊兩國“徐州相王”的先例,要求魏、韓兩國國君入秦推舉秦君為王,同時秦也承認魏、韓兩國王號。

    隨後,在秦、魏兩國共相的張儀推動之下,秦、魏、韓三國聯合東出,向當時足以與秦國比肩的一等強國齊國發起進攻。但是此次連橫被齊國擊敗,張儀的連橫策略受挫。

    攻齊失敗之後,魏惠王脫離秦國影響,驅逐張儀返秦。為了鞏固與齊、楚、燕、趙、韓五國的政治關係,魏惠王重新任用主張“合縱”策略的公孫衍為相,轉投合縱陣營。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這位新相國即展開“合縱”策略,聯合關東各國,策劃第一次“五國伐秦之戰”。

    雖然第一次合縱有楚、燕、韓、魏、趙參與,並推舉楚懷王為縱長,但實際上只有趙、魏、燕、韓四國派兵參加,楚國並未出兵。此外,由於燕國受秦威脅不大,雖然參與合縱,但是與楚國一樣態度消極,派兵也僅是象徵性的參與。

    聲勢浩大的四國聯軍一路打到秦戰略要地函谷關下,由於秦軍的奮力抵抗,聯軍最終在函谷關外被秦軍擊潰。次年,秦在修魚大敗趙、魏、韓三國聯軍,斬首8萬餘人。第一次合縱攻秦徹底宣告失敗。

    第二次:齊、韓、魏合縱攻秦

    關東六國雖然很清楚秦將是他們共同的對手,但是由於秦極力破壞六國間的合縱,挑動各國之間相互攻伐,以削弱六國實力。因此,關東六國間的衝突也是此起彼伏。

    同時,秦擴張的腳步並沒有停止。在佔領秦嶺以外大片地區後,又大舉北進攻佔義渠25城。繼而轉向進攻中原腹地,大敗楚軍,殲滅楚軍5萬餘人,佔領城邑10餘座。

    秦國的擴張使得齊、魏、韓三國高度緊張,遂決定趁秦久戰疲憊之際。公元前298年,三國合縱進攻秦國。

    這次合縱攻秦持續了三年之久,最後三國聯軍攻入函谷關內,迫使秦國承認戰敗,退換此前佔領的魏國河外、封陵和韓國的武隧等地區,並締結了合約。第二次合縱攻秦,以秦戰敗告終。

    第三次:燕、齊、魏、韓、趙合縱攻秦

    秦相魏冉上臺之後,繼續推行“連橫”策略,積極拉攏東方大國齊國,以便與楚、趙、燕、魏、韓五國相抗衡。

    公元前288年十月,秦昭王在宜陽稱西帝,統治西方;遙尊齊湣王為東帝,統治東方,並準備聯合齊國一同進攻趙國。

    雖然秦的進攻目標是趙國,但最為緊張的反而是韓、魏兩國,它們夾在秦趙兩國間的處境確實相當尷尬。

    為了防止秦攻趙時“順手牽羊”攻打魏國,魏惠王一面把葛孽、陰成兩地割予趙國,以此與趙國結成抗秦同盟,一面派出謀士破壞秦、齊兩國的聯合,特別是著名的合縱支持者蘇秦為了燕國的利益,也參加了對齊的遊說,併成功將齊國拉進趙、魏的合縱陣營。齊、趙、魏三國最終會盟於阿,齊湣王主動取消帝號,將秦國至於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

    此外,趙國相國奉陽君李兌奔走於關東六國之間,利用各國與秦之間的矛盾,終於促成了趙、齊、魏、燕、韓五國合縱攻秦的局面。

    但是由於參與合縱的各國各打各的小算盤,齊國態度消極,出工不出力,燕、韓兩國也是貌似神離,五國聯軍進軍至滎陽、成皋一帶便開始互相觀望,誰都不願意主動進攻。

    而秦為了破壞五國合縱,主動放棄了帝號,並把此前佔領的溫、軹、高平歸還魏國,將王公、符逾歸還趙國。雖然秦的一連串舉動成功使得五國聯軍退兵,但是在戰略上,秦在關東六國第三次合縱攻秦中還是遭受到嚴重挫折。

    第四次:趙、楚、韓、燕、魏合縱攻秦

    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任用呂不韋為秦相。

    在秦滅東周之後,秦將蒙驁率軍連克韓國成皋、滎陽等城,將其與西周、東周領地合併成立三川郡。隨後,秦軍大舉進攻魏國,魏國國都大梁已經岌岌可危。

    心急如焚的魏王立即派人從趙國請回了信陵君魏無忌,並拜其為魏國上將軍指揮對秦作戰。魏無忌很清楚,以魏一國之力根本無法抵擋秦國的進攻,因此他選擇了合縱各國,聯合抗秦。

    魏無忌首先選擇聯合的就是趙國,由於此前魏無忌曾竊符救趙於危難之際,因此趙國投桃報李,毫不猶豫就決定出兵救援魏國。

    而楚、韓、燕三國也因仰慕信陵君的威望,紛紛出兵協同魏國抗秦。

    魏、趙、楚、燕、韓五國第四次合縱抗秦的局面正式形成。

    面對五國的合縱抗秦,秦將蒙驁意識到五國聯軍聲勢浩大,加上魏公子無忌的威望,如果正面決戰,秦軍必將遭到重大損失。於是實行戰略撤退,且戰且退。

    五國聯軍追擊秦軍至河外時,兩軍交戰秦軍大敗,被迫退入函谷關內,形勢對五國聯盟極其有利。

    但是由於聯軍進展速度過快,無論在兵員還是後勤保障上都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已經無力再進攻函谷關向秦腹地進攻。關東五國第四次合縱攻秦最終以勝利告終。

    第五次:趙、楚、韓、燕、魏合縱攻秦

    在取得第四次合縱攻秦的勝利之後,關東六國又陷入了相互攻伐的局面。秦國利用這一機會,立即開始展開反攻,其劍鋒直指韓、魏兩國。

    韓、魏哪裡是秦的對手,一開打便連丟20餘城,特別是在丟掉戰略要地朝歌之後,秦、齊兩國邊境連線起來之後,山東各國合縱被攔腰截斷。

    關東各國為了擺脫這種不利局面,於公元前241年即秦王政六年第五次組成趙、魏、韓、楚、燕抗秦聯軍,由趙將龐煖指揮攻秦。

    這次合縱攻秦,對秦的觸動最為明顯。五國聯軍突入函谷關內,進逼至距離咸陽城僅七八十里的蕞地。但是由於駐守蕞地的秦軍頑強抵抗,聯軍久攻不克。為秦軍重新調整部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隨後,由於五國聯軍統帥黃歇獲悉秦軍將集中主力消滅聯軍中的楚軍後,連夜帶著楚軍脫離聯軍返回楚國。

    秦軍主將王翦、蒙驁等立即率軍猛攻趙軍大營,此戰雖未攻破趙軍大營。但是合縱的五國之間的裂痕已經出現,楚國的不戰而退,使得聯軍滿盤皆輸。迫不得已,趙、韓、魏、燕只得收兵各自回家。

    第五次合縱攻秦最終以秦國勝利而結束。

    趙、韓、魏、燕、楚、齊六國合縱抗秦,前後延續了100多年時間,由於各國間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和矛盾,合縱攻秦最終歸於失敗。在第五次合縱攻秦失利之後,六國就再也沒能組成合縱陣營。秦王政在親政之後,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沒有再給關東六國留下任何合縱的機會。

  • 6 # 斬夜騎士

    合縱攻秦之戰是指周慎靚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趙、魏、韓、燕、齊等國先後組成各種聯軍,進攻秦國(今陝西、河南、山西一帶)的一次作戰。大致有5次。

    緣由

    戰國中期,秦、齊兩強東西對峙,秦軍實力最強。惠文王稱王改元時(公元前325年),秦已完全據有關中,並在河東佔有汾陰(今山西萬榮西)、皮氏(今山西河津)等前進基地;在河南佔有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及陝城(今河南三門峽市西舊陝縣)等重要關塞,控制了關中左中原的戰略走廊。黃河天險幾乎成為秦之內河.秦進可攻、退可守。各國嚴重不安,遂策劃“合縱”聯合制秦。秦為破壞各國的聯合,亦派人四出遊說,拉攏各國實行“連橫”。當時外交與作戰手段結合,普遍為各國採用。各國利害不同,各種聯盟無法持久。但主要威脅在秦。

    首次攻秦

    著名連橫鼓吹者張儀入秦後,受惠文王重用。秦派張儀至魏,遊說魏惠王(即子罃)連橫事秦,未成功。秦企圖以武力迫魏就範,於周顯王四十七年(前322年)發兵攻魏河內,佔領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佔韓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義渠之鬱郅(今甘肅慶陽)。秦的擴張,促使各國聯合。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公孫衍還說服義渠攻秦側背。

    楚、燕暫時受秦威脅不大,態度消極,心存觀望。實際出兵僅魏、趙、韓三國。聯軍攻至函谷關,被秦軍擊退。次年秦在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大敗三國聯軍,殲敵8.2萬(參見函谷關之戰)。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

    二次攻秦

    秦鑑於義渠攻擾之事,為安定後方,將打擊重點暫時轉向南方、北方。先擊滅巴、蜀及苴等各國(均在今四川境),佔領秦嶺外廣大地區,再大舉北進,攻佔義渠25城(參見秦滅巴蜀之戰)。這樣就達到了進一步“富國”、“廣地”、“強兵”目的,戰略上還形成對楚的側翼包圍,為爾後南進創造了有利態勢。此後,即將兵鋒再度轉向中原,不斷向魏、韓、楚、趙等國進攻,攻佔武遂(今山西桓曲東南)、穰城(今河南鄧州)、蒲阪、晉陽、封陵(均在今山西)、襄城等城邑,將領域擴充套件至中原。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秦攻楚,戰於析(今河南西峽),殲楚軍5萬,並占城邑l0餘座。齊、韓、魏恐秦繼續擴張,對己更為不利,乘秦軍久戰疲憊,於當年聯合攻秦。經三年苦戰,終於擊敗秦軍,攻入函谷關,迫使秦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取得勝利。

    三次攻秦

    秦敗後,為爭取時間休整軍隊及孤立韓、魏,暫時停止出擊,並主動與楚結好。齊為集中力量滅宋,亦與秦通好。二十一年(前294年),秦乘楚無力、齊無暇過問中原之際,大舉進攻韓、魏。次年,白起在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殲滅韓魏聯軍24萬(參見伊闕之戰)。數年內連續攻佔韓冶鐵手工業最為發達的宛(今河南南陽)、鄧(今河南孟縣西)及魏之桓(今山西桓曲東南)、軹(今河南濟源東南)等大小61座城邑,兩國益衰。趙國有一支訓練有素、機動力強的騎兵部隊,可以與秦周旋。秦昭王不滿於稱王而在宜陽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中原各國恐兩強聯合,陷於被夾擊的局面。魏與趙合謀,派李兌聯絡各國共同反秦。著名合縱鼓吹者蘇秦,亦為燕國利益入齊遊說,勸湣王取消帝號,共同反秦,使天下“愛齊而憎秦”(《戰國策·齊策四》),以便乘機兼併宋國。二十八年(前287年),齊、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攻秦。五國目的不同,各有打算,進至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境),即互相觀望,不肯首攻。秦為破壞五國聯盟,主動取消帝號,將前佔之溫、軹、高平歸還魏國,將王公、符逾歸還趙國。聯軍遂撤走。第三次合縱攻秦,未交戰即告瓦解。

    四次攻秦

    四十六年(前269年),秦與韓聯軍攻趙,在閼與被趙將趙奢擊敗後(參見閼與之戰),範睢入秦,建議秦昭王實行“遠交近攻”戰略,以利於鞏固佔領之土地。秦遂將打擊重點指向最近的韓、魏、趙。三十六年(前279年)鄢郢之戰中,秦將白起以水攻殲楚軍民數十萬,迫其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四十二年(前273年),白起在華陽之戰中殲魏、趙聯軍15萬,迫魏再獻出南陽地區(今河南沁陽以南、溫縣、孟縣;地區);五十五年(前260年),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殲趙軍45萬;還攻滅西周、東周及義渠,蠶食了大片土地。這促使各國再度聯合。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魏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地區)大敗秦軍(參見河外之戰),並尾追至函谷關後撤軍。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獲得了勝利。

    五次攻秦

    聯軍的勝利,並未嚴重削弱秦軍實力,亦未能遏止秦擴張勢頭。秦王政(秦始皇)繼位後(前246年),呂不韋掌權,依舊採用遠交近攻方針,五年間攻魏四次,攻韓三次,攻趙一次。黃河以北,全部佔領韓上黨郡,並重建太原郡(西至黃河,北至山西繁峙,東與燕趙交界,南接上黨郡),切斷了燕、趙與魏、韓間聯絡,並在戰略上造成對趙、魏、韓三國側翼包圍態勢。中原各國為打破不利局面,以圖生存,盡最大努力於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一次組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由趙將龐暖指揮攻秦。秦新佔區大,兵力分散,且人心尚未穩定。進攻開始順利,深入至函谷關內,距秦都咸陽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陝西臨潼北)(參見蕞之戰)。當秦集中兵力進行反擊時,聯軍不支敗退。第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不久,秦王政親政,用李斯“滅諸侯,成帝業”、“數年之中盡兼天下”(《史記·李斯列傳》)的建議,加快了各個擊破的步伐,不給各國再次聯合行動的機會,合縱戰略至此破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王慶麾下有哪些猛將?誰能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