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穿透年輪,2021年正在扺達,回望驚心動魄的2020年,誰能料到一個看不見的新冠病毒,會在短短的時間裡影響人類程序。看似欣欣向榮的全球一體化,被無處不在的病毒衝擊得七零八落,四通八達的地球村變成各自為營的禁固之地,封城、鎖國,全球幾十億人被迫隔離。在極度魔幻的2020年裡,我們每個人都在見證歷史。
我們見證了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慘烈景像,數千萬人染疫,逾百萬人失去生命,那些標榜文明代表的國家,在病毒面前軟弱無力,束手無策,只能靠嫁禍摔鍋維護那點可憐的自尊,冰冷的死亡資料背後,都是不該發生的悲劇。
我們見證了上世紀世界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全球股市多次熔斷,油價垮塌式崩盤跌成負數,巨無霸公司瀕臨破產,無數的中小企業至今仍在倒閉邊緣徘徊,全球經濟尚在衰退的泥潭苦苦掙扎。
我們見證了中國強大的社會組織動員力量,有效阻斷了疫情的蔓延,使經濟率先走出疫情的陰影,成為全球經濟的一枝獨秀,吸引全球資本源源不斷流入中國。2020年,我們還見證了美國大選顯現出來社會分裂和民粹主義崛起,感嘆燈塔之國的沒落,彷彿與中國宛如兩個平行世界。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跨越跌宕起伏的2020年,驚魂未定的人們開始為自己和家人編織來年的希望,期許在新的一年能夠獲得更高的收入,讓孩子得到更優的教育,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然而,每個人都深知自己是社會生態鏈中的一環,與國家的命運休慼與共。世界格局風雲變幻,中美關係惡化不會始於貿易戰而終於貿易戰,地緣政治動盪、財政貨幣政策首鼠兩端、窮人通縮富人通脹、賺錢難、虧錢易,焦慮不斷在人們心中積蓄,在茫茫的時光之海,再有遠見的泳者,也難以望到盡頭,再樂觀的人,也難忽視波峰浪谷後的平靜。
擔憂一,免疫落差。疫情是當下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危機,在沒有完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時,疫苗被視為終結新冠疫情,重啟世界經濟和正常活動的有力武器。目前,發達經濟體國家中有效疫苗已經出現並開始大規模接種,預計明年上半年疫情可得到控制,從而實現群體免疫。而我國因為疫情控制成功,絕大部分人未接觸到病毒缺乏免疫力,國內三期疫苗試驗也因缺乏病例只能在國外進行,至今實驗資料尚未公佈。由於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確定,再加上監管、生產、貯存、運輸、接種等諸多因素,可能到明年底也無法在國內實現群體免疫,這樣就與發達經濟體國家形成免疫落差,不得不繼續維持"高築牆"的防範輸入病例方法和國內"動態清零"措施。
擔憂二,通脹或是通縮。為應對疫情衝擊,全球央行都採取了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我國也不例外,到11月未M2同比增加10.7%,社會融資總額達到280萬億,同比增加13.4%,債務率達到280%,增加30%。貨幣供應量增加,在推動經濟復甦的同時,也推升了資產價格和大中城市房價。隨著有效疫苗的出現和經濟預期轉暖,國際大宗商品年尾出現爆漲,輸入性通脹和經濟增長加快帶來的貨幣流通加速,推升通脹預期,PPI環比上升隱約給出訊號,這給明年通脹埋下隱患。如果爆發惡性通脹,那麼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以下的7億人口生存將更加艱難。另一方面11月份CPI同比轉負,又釋放出通縮訊號,契合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全年同比負增長,說明國內消費需求十分疲弱,供給側增長大於需求側,內迴圈在消費環節形成堵點,在需求壓迫下經濟最終進入通縮並向經濟蕭條演化。
擔憂三,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給世界經濟以重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全球GDP將負增長4.5%,由於中國疫情控制成功,經濟率先恢復增長,但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經濟恢復的動能來自外貿出口的大幅增長和大規模投資拉動。與過去相比投資拉動的效率正在減弱,以今年為例,每元GDP增長大約需要增加70元債務,從今年債務頻繁違約的情況看,債務增加的極限已經到來,靠加槓桿拉動經濟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經濟必須從投資拉動轉消費趨動。外貿出口在2021年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疫情得到控制後各國生產將得到恢復,部分外貿訂單會消失。原物料價格上漲和人民幣升也對外貿出口形成擠壓。拜登政府貿易代表戴琦表示將協調盟國統一對華貿易政策,建立內部供應鏈,那怕價格高點也在所不惜,可見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政策較特朗普政府更加具有殺傷力。特朗普時期我們還可以遊刃於歐美日韓等國之間,今後這種局面可能會打破,我們的對手不再是單一的美國,而是要面對整個西方世界。
擔憂四,系統性金融風險。臨近年未,央行、銀保監、證監會一把手密集發聲,對未來貨幣政策、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的風險進行警示。央行行長易綱強調"防止財政赤字貨幣化,在財政和央行之間建立防火牆",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說,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些警示背後的邏輯就是靠增加債務的投資模式已經不能延續,根據歷史經驗,靠投資模式拉動經濟的國家一般在初期都會取得明顯的經濟增長,因為投資用於生產性增長帶動勞動生產率提高,但到了中期就面臨債務增長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再平衡問題,投資效率呈現下降趨勢,這時候需要將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投資轉變到消費上來。但是長期以來我們過於重視效率,忽視勞動者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比例的提高,導致居民消費能力提高慢於投資增長,形成大量產能過剩。而居民的收入又被高房價,資本壟斷等進行再分配,消費能力消耗殆盡,只能透過居民部門加槓桿來維持消費,最近五年居民槓桿率上四倍,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供給側加庫存到了一定程度,需求如得不到改善,債務風險就會暴露,這就是目前債務違約頻發的原因。
2021年或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一年,我們正在躬逢一個鉅變的時代,雖然我們身處其中,但未必能理解其面目和意義。作為芸芸眾生,我們無法讀懂令人目昡的統計資料,更無法聽懂似是而非的說辭,只有對切實福祉的認同,物價跌了我們高興,鈔票毛了我們氣憤,工資漲了我們歡悅,工作丟了我們焦慮。我們生活在一個平凡的世界,期待平庸的人也能得到幸福,我們別無所倚,惟有對期許的執著,我們別無所長,惟有對承諾的執著。揮別艱難的2020年,推開2021年時光之門,祝願大家在嶄新的一年,有穩定的工作,更好的教育,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願大家向著陽光,勇毅篤行!
光陰似箭,穿透年輪,2021年正在扺達,回望驚心動魄的2020年,誰能料到一個看不見的新冠病毒,會在短短的時間裡影響人類程序。看似欣欣向榮的全球一體化,被無處不在的病毒衝擊得七零八落,四通八達的地球村變成各自為營的禁固之地,封城、鎖國,全球幾十億人被迫隔離。在極度魔幻的2020年裡,我們每個人都在見證歷史。
我們見證了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慘烈景像,數千萬人染疫,逾百萬人失去生命,那些標榜文明代表的國家,在病毒面前軟弱無力,束手無策,只能靠嫁禍摔鍋維護那點可憐的自尊,冰冷的死亡資料背後,都是不該發生的悲劇。
我們見證了上世紀世界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全球股市多次熔斷,油價垮塌式崩盤跌成負數,巨無霸公司瀕臨破產,無數的中小企業至今仍在倒閉邊緣徘徊,全球經濟尚在衰退的泥潭苦苦掙扎。
我們見證了中國強大的社會組織動員力量,有效阻斷了疫情的蔓延,使經濟率先走出疫情的陰影,成為全球經濟的一枝獨秀,吸引全球資本源源不斷流入中國。2020年,我們還見證了美國大選顯現出來社會分裂和民粹主義崛起,感嘆燈塔之國的沒落,彷彿與中國宛如兩個平行世界。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跨越跌宕起伏的2020年,驚魂未定的人們開始為自己和家人編織來年的希望,期許在新的一年能夠獲得更高的收入,讓孩子得到更優的教育,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然而,每個人都深知自己是社會生態鏈中的一環,與國家的命運休慼與共。世界格局風雲變幻,中美關係惡化不會始於貿易戰而終於貿易戰,地緣政治動盪、財政貨幣政策首鼠兩端、窮人通縮富人通脹、賺錢難、虧錢易,焦慮不斷在人們心中積蓄,在茫茫的時光之海,再有遠見的泳者,也難以望到盡頭,再樂觀的人,也難忽視波峰浪谷後的平靜。
擔憂一,免疫落差。疫情是當下全球最大的公共衛生危機,在沒有完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時,疫苗被視為終結新冠疫情,重啟世界經濟和正常活動的有力武器。目前,發達經濟體國家中有效疫苗已經出現並開始大規模接種,預計明年上半年疫情可得到控制,從而實現群體免疫。而我國因為疫情控制成功,絕大部分人未接觸到病毒缺乏免疫力,國內三期疫苗試驗也因缺乏病例只能在國外進行,至今實驗資料尚未公佈。由於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確定,再加上監管、生產、貯存、運輸、接種等諸多因素,可能到明年底也無法在國內實現群體免疫,這樣就與發達經濟體國家形成免疫落差,不得不繼續維持"高築牆"的防範輸入病例方法和國內"動態清零"措施。
擔憂二,通脹或是通縮。為應對疫情衝擊,全球央行都採取了寬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我國也不例外,到11月未M2同比增加10.7%,社會融資總額達到280萬億,同比增加13.4%,債務率達到280%,增加30%。貨幣供應量增加,在推動經濟復甦的同時,也推升了資產價格和大中城市房價。隨著有效疫苗的出現和經濟預期轉暖,國際大宗商品年尾出現爆漲,輸入性通脹和經濟增長加快帶來的貨幣流通加速,推升通脹預期,PPI環比上升隱約給出訊號,這給明年通脹埋下隱患。如果爆發惡性通脹,那麼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以下的7億人口生存將更加艱難。另一方面11月份CPI同比轉負,又釋放出通縮訊號,契合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全年同比負增長,說明國內消費需求十分疲弱,供給側增長大於需求側,內迴圈在消費環節形成堵點,在需求壓迫下經濟最終進入通縮並向經濟蕭條演化。
擔憂三,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給世界經濟以重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全球GDP將負增長4.5%,由於中國疫情控制成功,經濟率先恢復增長,但我們必須看到中國經濟恢復的動能來自外貿出口的大幅增長和大規模投資拉動。與過去相比投資拉動的效率正在減弱,以今年為例,每元GDP增長大約需要增加70元債務,從今年債務頻繁違約的情況看,債務增加的極限已經到來,靠加槓桿拉動經濟的模式已經走到盡頭,經濟必須從投資拉動轉消費趨動。外貿出口在2021年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疫情得到控制後各國生產將得到恢復,部分外貿訂單會消失。原物料價格上漲和人民幣升也對外貿出口形成擠壓。拜登政府貿易代表戴琦表示將協調盟國統一對華貿易政策,建立內部供應鏈,那怕價格高點也在所不惜,可見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政策較特朗普政府更加具有殺傷力。特朗普時期我們還可以遊刃於歐美日韓等國之間,今後這種局面可能會打破,我們的對手不再是單一的美國,而是要面對整個西方世界。
擔憂四,系統性金融風險。臨近年未,央行、銀保監、證監會一把手密集發聲,對未來貨幣政策、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的風險進行警示。央行行長易綱強調"防止財政赤字貨幣化,在財政和央行之間建立防火牆",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說,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這些警示背後的邏輯就是靠增加債務的投資模式已經不能延續,根據歷史經驗,靠投資模式拉動經濟的國家一般在初期都會取得明顯的經濟增長,因為投資用於生產性增長帶動勞動生產率提高,但到了中期就面臨債務增長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再平衡問題,投資效率呈現下降趨勢,這時候需要將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投資轉變到消費上來。但是長期以來我們過於重視效率,忽視勞動者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比例的提高,導致居民消費能力提高慢於投資增長,形成大量產能過剩。而居民的收入又被高房價,資本壟斷等進行再分配,消費能力消耗殆盡,只能透過居民部門加槓桿來維持消費,最近五年居民槓桿率上四倍,已經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供給側加庫存到了一定程度,需求如得不到改善,債務風險就會暴露,這就是目前債務違約頻發的原因。
2021年或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一年,我們正在躬逢一個鉅變的時代,雖然我們身處其中,但未必能理解其面目和意義。作為芸芸眾生,我們無法讀懂令人目昡的統計資料,更無法聽懂似是而非的說辭,只有對切實福祉的認同,物價跌了我們高興,鈔票毛了我們氣憤,工資漲了我們歡悅,工作丟了我們焦慮。我們生活在一個平凡的世界,期待平庸的人也能得到幸福,我們別無所倚,惟有對期許的執著,我們別無所長,惟有對承諾的執著。揮別艱難的2020年,推開2021年時光之門,祝願大家在嶄新的一年,有穩定的工作,更好的教育,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願大家向著陽光,勇毅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