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說如果三國郭嘉在世,諸葛亮不會出山,這句話根本不合理,郭嘉根本不能拿來跟諸葛亮相提並論。
很多人對三國的解讀有了很多另類的角度,比如對郭嘉這個英年早逝的三國謀士,開始對他進行美化,抬高郭嘉在歷史中的形象和地位。
比如題主問的“郭嘉不死,諸葛不出”又或者郭嘉如果一直輔佐曹操,曹操可能早就統一了天下,這些抬高郭嘉的推斷在近些年特別火熱。
為什麼大家都開始抬高郭嘉這個歷史人物的形象和地位呢?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首先郭嘉這個人能夠給人很多遐想的空間。因為郭嘉自出山以來就表現非常高光,卻又英年早逝了,他留下的遺憾和想象空間讓很多三國愛好者提供了腦補的地方。
畢竟郭嘉這個人在漢末早起的表現確實很出眾,他的能力值得我們去推斷,因為同是謀士,所以很多人都拿來跟諸葛亮比較,這也是大家對郭嘉能力的一種認可。
其次這些抬高郭嘉的人,很多都沒有真正看過正史,他們都是從《三國演義》或者其他小說中獲取對郭嘉這個人物的認識。
因為對郭嘉這個人物的喜好,所以根據自己片面的認識去主觀認為郭嘉在歷史上是被低估的存在,畢竟身為主公的曹操也在郭嘉逝世之後一直緬懷他,這也成為很多人抬高郭嘉的原因所在。
其實這種歷史觀是有失偏頗的,畢竟歷史是有著前因後果和內在邏輯,對歷史人物的判斷也是如此,所以用主觀感受去判斷郭嘉很容易出現歷史虛無主義,在歷史的學習中是不可取的。
除此之外,郭嘉在漢末幫曹操打了很多的勝仗,所以提出這些論調的人就主觀的認為曹操沒有了郭嘉就會打敗仗。
雖然說郭嘉確實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是他這種能力可能只適用於曹操勢力發展的前期,並不能用來作為對比的一個標準。
比如說一個人在高中成績很好,但是因為某些別的緣故沒有上大學,但很多人往往會說如果這個人能夠上大學,他肯定能在大學一展宏圖。
這種看待事物的觀點只不過是把現象等同於本質,並沒有把郭嘉放在整個漢末三國時期來看待,歷史思維過於狹隘,不夠廣闊。
郭嘉在民間被神化,幾乎把他放在漢末三國時期智謀最高的地位,說他無所不能,比諸葛亮、司馬懿等人更強。
但是在很多歷史記載中,對郭嘉這個人物並沒有過多記載,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他確實是一個有能力的智者,他在歷史中所做過的幾件事情讓大家瞠目結舌,隨後就突然病逝了,這幾件事情是最能表現出郭嘉的真實能力。
公元191年,年輕的郭嘉譯開始投靠風頭最盛的袁紹,後來突然辭官回家,只因為袁紹跟他的觀點有很大不同。
直到196年,郭嘉因為荀彧的舉薦見到了曹操,兩個人一見面就惺惺相惜,郭嘉認曹操是他的明主,曹操認為郭嘉似乎能輔佐他成就大業的人。
所以,郭嘉成為了曹操身旁的參謀,雖然郭嘉早逝,但是他對曹操對判斷是極為正確的,可以證明郭嘉對漢末局勢的判斷非常長遠。
能證明郭嘉有識人之明的不只是他對曹操的判斷,他勸說曹操要儘早處理掉劉備這事,也能說明郭嘉看出了劉備的才能。
公元198年,劉備因為呂布的打擊不得已投靠曹操,郭嘉直接向曹操進諫,讓他提前下手以絕後患。只不過是曹操自己對劉備比較愛惜,所以沒有直接下手,讓劉備借攻打袁術之機逃走了,曹操非常後悔。
劉備來奔,以為豫州牧。或謂太祖曰:“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
郭嘉除了有識人之明之外,他的軍事能力也是極為強悍的。在曹操征討呂布的時候,曹操很難打入下邳城的呂布,而郭嘉提出水淹下邳的戰略,讓曹操成功生擒呂布。
又或者在曹操北征烏桓的時候,很多人都反對曹操,只有郭嘉同意,還提出了輕兵上陣、快速打擊烏桓的計策,曹操也因為聽從郭嘉的建議北征大勝。
不僅如此,他在官渡之戰中所表現出來對局勢的判斷預測能力非常強。
孫策原本想在官渡之戰僵持階段中偷襲曹操的大本營,曹操得知訊息後想退守大本營,卻遭到了郭嘉的反對,他說孫策肯定會被人暗算,畢竟他在統一江東地區的時候得罪的人太多,而自己又過於自大不懂得防備。
果然,孫策真的被人所暗算,孫吳對曹魏偷襲的計劃就此擱置了。
或許是天妒英才,曹擦手下如此厲害的謀士在北征烏桓的時候病逝,年僅38歲的郭嘉因病早逝,聽到訊息的曹操極為悲傷:
“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三國志·郭嘉傳》
在赤壁之戰戰敗的時候,曹操第二次哭喊郭嘉:“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這幾件事可以說是郭嘉在歷史中留下的高光時刻,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對郭嘉隊很多推測都是基於這幾件事為依據,也是郭粉抬高郭嘉的基準點。
其實這種說法極為不合理,雖然這種觀點只是為了突出郭嘉的智謀,但是透過貶低三國著名謀士諸葛亮來抬高郭嘉隊做法是非常可笑的。
從歷史邏輯上來看,郭嘉和諸葛亮根本沒有什麼相關性,可以說跟“關公戰秦瓊”這種話題的不合理性有的一比,畢竟諸葛亮的智謀在歷史上也是為人稱道的,從歷史角度上來說,這兩個人根本沒有可以拿來對比的地方。
而歷史事實上也是不合理的,雖然郭嘉確實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他確實在輔佐曹操的過程中展現出了他的某一些能力,但是絕對沒有能夠跟諸葛亮相提並論的地步。
畢竟郭嘉在曹魏集團內部的謀士中,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小參謀而已,重要戰役的計劃還是由荀彧、賈詡等人制定的,郭嘉只不過是給一點建議罷了,並沒有傳聞說的那麼神。
雖然棄袁投奔曹操這件事能夠看出郭嘉對局勢的判斷很準,但並不是說袁紹就比曹操差,畢竟袁紹是漢末時期是勢力最大的諸侯,無論是實力還是威望都非常高,要不然郭嘉怎麼會一開始先投奔袁紹呢。
只不過郭嘉沒有得到袁紹的重用,郭嘉看自己的能力得不到施展,所以才辭官回家,這隻能說是他自己主觀原因導致的。
而曹操之所以能夠重用郭嘉,只不過是因為當時曹操的勢力還很弱,非常需要資源和人才,而郭嘉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才,曹操想要把郭嘉留下來才非常誇讚他,這其實是不能當真的。
如果曹操真的非常重用郭嘉的話,就不會只給郭嘉安排一個沒有實權的參謀職位了,大家看看荀彧、賈詡這些謀士的職位都是有很大的實權,就足矣看出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分量,所以沒必要過多誇大郭嘉對曹操的重要性。
郭嘉的軍事實力也沒有傳聞中那麼強,比如生擒呂布這件事,主要的功勞在荀攸身上,郭嘉也只不過是給曹操鼓勵了一番而已。對孫策被偷襲的預測其實也不能說明他真的料事如神,只能說他對孫策的揣測非常深,運氣成分也非常重要,如果孫策沒在官渡之戰中被暗算,曹操的大本營可能真被孫吳偷襲成功了。
或者有人說,曹操二哭郭嘉不是足以證明曹操對郭嘉的重視嗎?如果有這種想法的話,就證明你不瞭解曹操,曹操這樣一個深謀遠慮的人,他的哭也是有作用的。
第一次哭的時候是為了樹立他愛才惜才的形象,第二次哭是想要甩掉赤壁戰敗的責任,並不是真的緬懷郭嘉的逝去。
清代毛宗崗先生就曾批判曹操二哭郭嘉這事:“曹操前哭典韋,而後哭郭嘉;哭雖同,而所以哭則異——哭典韋之哭,所以感眾將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眾謀士也!”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郭嘉在歷史上的真實實力了,並不是說郭嘉不厲害,他確實在曹魏前期的發展展現出很多的才能,但跟諸葛亮相比還是不行的。
畢竟諸葛亮是《三國志》一個正史史料單獨列傳的人,哪怕在《蜀書》的記載中也是直接排在帝王記載以後,這等歷史地位怎麼能是一個郭嘉相比擬的呢?
我們不要把自己對歷史的主觀判斷當作歷史的真相,很多歷史事實就是在這種主觀傳播中逐漸失真,而真正的歷史判斷是禁得起嚴謹的歷史邏輯推敲的,也希望像”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種不正確的歷史觀點能被大家所拒絕!
世人都說如果三國郭嘉在世,諸葛亮不會出山,這句話根本不合理,郭嘉根本不能拿來跟諸葛亮相提並論。
很多人對三國的解讀有了很多另類的角度,比如對郭嘉這個英年早逝的三國謀士,開始對他進行美化,抬高郭嘉在歷史中的形象和地位。
比如題主問的“郭嘉不死,諸葛不出”又或者郭嘉如果一直輔佐曹操,曹操可能早就統一了天下,這些抬高郭嘉的推斷在近些年特別火熱。
為什麼大家都開始抬高郭嘉這個歷史人物的形象和地位呢?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首先郭嘉這個人能夠給人很多遐想的空間。因為郭嘉自出山以來就表現非常高光,卻又英年早逝了,他留下的遺憾和想象空間讓很多三國愛好者提供了腦補的地方。
畢竟郭嘉這個人在漢末早起的表現確實很出眾,他的能力值得我們去推斷,因為同是謀士,所以很多人都拿來跟諸葛亮比較,這也是大家對郭嘉能力的一種認可。
其次這些抬高郭嘉的人,很多都沒有真正看過正史,他們都是從《三國演義》或者其他小說中獲取對郭嘉這個人物的認識。
因為對郭嘉這個人物的喜好,所以根據自己片面的認識去主觀認為郭嘉在歷史上是被低估的存在,畢竟身為主公的曹操也在郭嘉逝世之後一直緬懷他,這也成為很多人抬高郭嘉的原因所在。
其實這種歷史觀是有失偏頗的,畢竟歷史是有著前因後果和內在邏輯,對歷史人物的判斷也是如此,所以用主觀感受去判斷郭嘉很容易出現歷史虛無主義,在歷史的學習中是不可取的。
除此之外,郭嘉在漢末幫曹操打了很多的勝仗,所以提出這些論調的人就主觀的認為曹操沒有了郭嘉就會打敗仗。
雖然說郭嘉確實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但是他這種能力可能只適用於曹操勢力發展的前期,並不能用來作為對比的一個標準。
比如說一個人在高中成績很好,但是因為某些別的緣故沒有上大學,但很多人往往會說如果這個人能夠上大學,他肯定能在大學一展宏圖。
這種看待事物的觀點只不過是把現象等同於本質,並沒有把郭嘉放在整個漢末三國時期來看待,歷史思維過於狹隘,不夠廣闊。
歷史上的郭嘉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郭嘉在民間被神化,幾乎把他放在漢末三國時期智謀最高的地位,說他無所不能,比諸葛亮、司馬懿等人更強。
但是在很多歷史記載中,對郭嘉這個人物並沒有過多記載,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他確實是一個有能力的智者,他在歷史中所做過的幾件事情讓大家瞠目結舌,隨後就突然病逝了,這幾件事情是最能表現出郭嘉的真實能力。
公元191年,年輕的郭嘉譯開始投靠風頭最盛的袁紹,後來突然辭官回家,只因為袁紹跟他的觀點有很大不同。
直到196年,郭嘉因為荀彧的舉薦見到了曹操,兩個人一見面就惺惺相惜,郭嘉認曹操是他的明主,曹操認為郭嘉似乎能輔佐他成就大業的人。
所以,郭嘉成為了曹操身旁的參謀,雖然郭嘉早逝,但是他對曹操對判斷是極為正確的,可以證明郭嘉對漢末局勢的判斷非常長遠。
能證明郭嘉有識人之明的不只是他對曹操的判斷,他勸說曹操要儘早處理掉劉備這事,也能說明郭嘉看出了劉備的才能。
公元198年,劉備因為呂布的打擊不得已投靠曹操,郭嘉直接向曹操進諫,讓他提前下手以絕後患。只不過是曹操自己對劉備比較愛惜,所以沒有直接下手,讓劉備借攻打袁術之機逃走了,曹操非常後悔。
劉備來奔,以為豫州牧。或謂太祖曰:“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
郭嘉除了有識人之明之外,他的軍事能力也是極為強悍的。在曹操征討呂布的時候,曹操很難打入下邳城的呂布,而郭嘉提出水淹下邳的戰略,讓曹操成功生擒呂布。
又或者在曹操北征烏桓的時候,很多人都反對曹操,只有郭嘉同意,還提出了輕兵上陣、快速打擊烏桓的計策,曹操也因為聽從郭嘉的建議北征大勝。
不僅如此,他在官渡之戰中所表現出來對局勢的判斷預測能力非常強。
孫策原本想在官渡之戰僵持階段中偷襲曹操的大本營,曹操得知訊息後想退守大本營,卻遭到了郭嘉的反對,他說孫策肯定會被人暗算,畢竟他在統一江東地區的時候得罪的人太多,而自己又過於自大不懂得防備。
果然,孫策真的被人所暗算,孫吳對曹魏偷襲的計劃就此擱置了。
或許是天妒英才,曹擦手下如此厲害的謀士在北征烏桓的時候病逝,年僅38歲的郭嘉因病早逝,聽到訊息的曹操極為悲傷:
“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三國志·郭嘉傳》
在赤壁之戰戰敗的時候,曹操第二次哭喊郭嘉:“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這幾件事可以說是郭嘉在歷史中留下的高光時刻,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對郭嘉隊很多推測都是基於這幾件事為依據,也是郭粉抬高郭嘉的基準點。
儘管郭嘉有如此高光時刻,但足以支撐“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句話的合理性嗎?其實這種說法極為不合理,雖然這種觀點只是為了突出郭嘉的智謀,但是透過貶低三國著名謀士諸葛亮來抬高郭嘉隊做法是非常可笑的。
從歷史邏輯上來看,郭嘉和諸葛亮根本沒有什麼相關性,可以說跟“關公戰秦瓊”這種話題的不合理性有的一比,畢竟諸葛亮的智謀在歷史上也是為人稱道的,從歷史角度上來說,這兩個人根本沒有可以拿來對比的地方。
而歷史事實上也是不合理的,雖然郭嘉確實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他確實在輔佐曹操的過程中展現出了他的某一些能力,但是絕對沒有能夠跟諸葛亮相提並論的地步。
畢竟郭嘉在曹魏集團內部的謀士中,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小參謀而已,重要戰役的計劃還是由荀彧、賈詡等人制定的,郭嘉只不過是給一點建議罷了,並沒有傳聞說的那麼神。
雖然棄袁投奔曹操這件事能夠看出郭嘉對局勢的判斷很準,但並不是說袁紹就比曹操差,畢竟袁紹是漢末時期是勢力最大的諸侯,無論是實力還是威望都非常高,要不然郭嘉怎麼會一開始先投奔袁紹呢。
只不過郭嘉沒有得到袁紹的重用,郭嘉看自己的能力得不到施展,所以才辭官回家,這隻能說是他自己主觀原因導致的。
而曹操之所以能夠重用郭嘉,只不過是因為當時曹操的勢力還很弱,非常需要資源和人才,而郭嘉是一個有才能的人才,曹操想要把郭嘉留下來才非常誇讚他,這其實是不能當真的。
如果曹操真的非常重用郭嘉的話,就不會只給郭嘉安排一個沒有實權的參謀職位了,大家看看荀彧、賈詡這些謀士的職位都是有很大的實權,就足矣看出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分量,所以沒必要過多誇大郭嘉對曹操的重要性。
郭嘉的軍事實力也沒有傳聞中那麼強,比如生擒呂布這件事,主要的功勞在荀攸身上,郭嘉也只不過是給曹操鼓勵了一番而已。對孫策被偷襲的預測其實也不能說明他真的料事如神,只能說他對孫策的揣測非常深,運氣成分也非常重要,如果孫策沒在官渡之戰中被暗算,曹操的大本營可能真被孫吳偷襲成功了。
或者有人說,曹操二哭郭嘉不是足以證明曹操對郭嘉的重視嗎?如果有這種想法的話,就證明你不瞭解曹操,曹操這樣一個深謀遠慮的人,他的哭也是有作用的。
第一次哭的時候是為了樹立他愛才惜才的形象,第二次哭是想要甩掉赤壁戰敗的責任,並不是真的緬懷郭嘉的逝去。
清代毛宗崗先生就曾批判曹操二哭郭嘉這事:“曹操前哭典韋,而後哭郭嘉;哭雖同,而所以哭則異——哭典韋之哭,所以感眾將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眾謀士也!”
總結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郭嘉在歷史上的真實實力了,並不是說郭嘉不厲害,他確實在曹魏前期的發展展現出很多的才能,但跟諸葛亮相比還是不行的。
畢竟諸葛亮是《三國志》一個正史史料單獨列傳的人,哪怕在《蜀書》的記載中也是直接排在帝王記載以後,這等歷史地位怎麼能是一個郭嘉相比擬的呢?
我們不要把自己對歷史的主觀判斷當作歷史的真相,很多歷史事實就是在這種主觀傳播中逐漸失真,而真正的歷史判斷是禁得起嚴謹的歷史邏輯推敲的,也希望像”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種不正確的歷史觀點能被大家所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