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控制了思想,建立了道德準則的緣故嗎?認為勞動服侍上級是光榮的嗎?
14
回覆列表
  • 1 # 如來藏001

    謝謝邀請,周朝前期封建制度,社會階層分明,是一個禮治的社會,周公的<制禮作樂>,為後世奠定教化基礎,並施行仁政,諸侯多歸附他,三分天下有其二。周公以德仁施政,教化感化人民,遵守倫理禮儀,社會安定祥和。再者,人民思想淳樸,固守本分,樂天知命。歷史的演進,人民的思想就隨之而變化一一喜乎?悲乎"?

  • 2 # 一聲吹斷橫笛

    在周朝,包括在解放前,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並不真的在意有人的地位比你高。如果有人的地位比你低,你就會覺得爽。

    如果你推翻了地位比你高的人,換來的是原來比你地位低的人也做同樣的事。最後的結果是人人平等,可能你的心理感覺會更不好。

    所以,寧可在朝廷上承認有人地位比自己高,並且努力維護這個制度,回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可以對那些地位更低的人作威作福了。

    等級制度帶來的心理好處,直到現在仍然在很多大公司存在。很多人願意維護這種制度,以得到自己的心理安慰。

  • 3 # 應如是

    首先要明確的是,矛盾肯定有,只是相對較少。

    周初,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建立,從此階級固化世襲罔替。形成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你殺了我也取代不了我,直到東周初期“周鄭交質”禮崩樂壞,各諸侯之間攻伐後可以取吞併他國,此時的矛盾也依然是貴族之間的矛盾,因為只有貴族之間才可以相互取代。

    直至秦國變法後,百姓可以憑藉軍功躋身貴族行列,再到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出現,平民和貴族的矛盾才爆發。往後的歷史上農民起義不斷,也是階級之間可以轉換的表現。

    至隋開皇年間,科舉制度代替察舉制度,才打通了平民百姓向上的通道,形成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局面,這緩和了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的矛盾,所以非大災大難難見大規模起義。

  • 4 # 連化草

    答:回答這個問題,比較尷尬

  • 5 # 張正鋒ZZF

    不是沒有矛盾而是前期周王室實力強大且治理有效,諸侯之間一是恐懼周王室的實力二是對於周王室相對公平的做法表示服氣,各個階層的人都能得自己該得的,所以就表現出了天下安定的局面。後期周王室衰微實力不在了,諸侯對他的敬畏也就少了,再加上週王室在處理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時沒有以前那麼公平了,所以不服的諸侯國就多了,不服者多了總有扎刺的時候,扎刺的諸侯越多周王室要調和的矛盾就越多,矛盾越多處理起來就越不容易保持公平,越不公平扎刺就更多,最終就導致了整個社會秩序混亂,也就表現出禮崩樂壞了。有了禮崩樂壞社會混亂,有能力的諸侯就想重塑秩序,想重塑秩序就得用道德感召用武力鎮壓,這就出現了春秋五霸,由於霸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秩序崩壞的問題,所以就出現了一個霸主出現了天下相對安定一段時間,等這個霸主實力不濟的時候又有人想做霸主就開始了爭霸賽,為了爭霸各有資格做霸主的諸侯又會拉一幫小弟作為自己的心腹對陣其他諸侯,如此相爭社會秩序就越來越混亂,混亂中為了生存就會有人開始嘗試建立新的秩序以增強競爭能力,於是就出現了變法。變法後實力增強了就繼續去爭霸,如此往復迴圈中爭霸賽一直打到最後只剩下一個諸侯了那就贏家通吃坐擁天下。春秋戰國歷史就這麼走過來了。

  • 6 # 無塵2

    資源與當時的社會制度匹配,同時人口密度低,社會文化活動尚可。沒有領頭鬧事的,老百姓有飯吃,一般就不會有社會變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曖昧的標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