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建483
-
2 # 一土侃史
1,首先是因為楚國和秦國的關係比較好,楚國和秦國屬於世代聯姻的情況。秦國的後宮,楚國人佔了一大半的勢力,比較出名的羋月太后和華陽太后都是楚國人。所以說楚國攻秦不是很情願。
2,楚國被秦國打怕了。楚國在楚懷王之前都是一個威鎮四方的大國,到了楚懷王時期,楚國慘敗於秦國,丟失了數千裡的土地,楚懷王客死秦國,楚國勢力從此日漸衰落,再也沒有能力對抗秦國了。
3,楚國國內貴族勢力強大,屈、景、昭三族勢力強大,為了儲存自身實力都不願意出兵攻秦。三家勢力長期把持楚國朝政,民不聊生,這也是楚國國力衰落的原因。
如此衰落的楚國怎麼會有信心打敗秦國呢?所以在對秦國的作戰中總是顯得畏畏縮縮。
-
3 # 使用者逆耳
合縱攻秦是蘇秦努力撮合六個諸侯小國共同對付秦國,但從合縱以來各國並沒有真正聯合起來,從自己國家利益出發都有所保留,楚國遠離秦國勢力範圍,當時秦國對楚國威脅不大,所以楚國為求自保,從而早早退出,遠離是非旋渦。
-
4 # 浮雲索驥
我認為力主合縱的國家中,最積極的趙魏韓三國,因為這三國距離秦國最近,而秦國長期奉行遠交近攻的戰略,對於趙魏韓三國以打為主,對燕齊由於領土不接壤則以拉攏為主,對楚國由於領土雖接壤、但楚國地域廣闊而且山高路遠,則以打拉並濟為主。而楚國也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希望秦國和其他五國相互爭鬥、相互削弱,好從中漁利,所以在與秦國的對抗中始終保留三分餘力。所以,在合縱聯軍中,楚國相對比較保守,進攻也比較消極,撤退比較積極。
-
5 # 唐人284189091
秦楚本是姻親關係,都屬被六國稱之為的不化之地。原本就有矛盾,響應只是隨大流兒。不想被孤立!秦欺六國時,楚無所壎,始皇王后就是楚人。而長子扶蘇正是王后所生。就連陳勝吳廣起義,打的都是扶蘇的旗號!六國攻秦,不來!得罪六國,來了!不成先退,免在惡秦!明智而又無耐之舉!
-
6 # 榮耀歷史
這個問題就有點冤枉大楚國了,其實很多人對五國合縱攻秦認知並不深。從秦惠文王一直到秦王嬴政時期,東方六國總共有五次合縱伐秦,其中兩次勝利,三次失敗,但是五次都沒有達到“弱秦”的戰略目標。
第一次合縱攻秦經過秦惠文王的治理,秦國國力已經強於東方六國,秦惠文王也有東出之意,便派遣張儀出使魏國想要說服魏王“事秦”,魏王當然不同意,秦惠文王便發兵攻打魏國,接連佔領魏國重鎮曲沃等地。秦國的強悍的表現引起了東方諸國的忌憚,在魏國相公孫衍的推動下,魏、韓、趙、楚、燕五國聯合攻秦,以最強大的楚國為縱長,同時公孫衍還鼓動秦國後方的義渠同時進攻秦國。
但是五國之中燕國與秦國不接壤,無直接利害關係,而楚國和秦國為姻親,且雙方無明顯矛盾,所以在五國攻秦其實是韓趙魏三國攻秦,燕楚做壁上觀。
秦國統帥為名將樗裡疾,韓趙魏三國聯軍攻到函谷關被擊敗,秦軍乘勝追擊,在修魚追上敗退的聯軍,一場激戰,魏國損失主力8萬餘人、趙國損失13萬餘人,韓國損失3萬餘人。第一次五國攻秦慘敗,倒是後方的義渠打了秦國措手不及,但是無益於大局。
第二次合縱攻秦秦昭襄王時期,平定了後方的義渠,秦國再次對東方虎視眈眈,接連出兵攻打趙國、韓國、魏國、楚國,皆取得勝利。
秦國強大的攻勢引起了東方霸主齊國的擔憂,同時本在秦國為相的孟嘗君田文逃回了齊國,在他的聯絡下,齊、魏、韓三國合縱攻秦。
此次合縱攻秦,時間跨度長達3年,由齊國帶頭,又有孟嘗君坐鎮,沒有再出現第一次拉胯的情況,三國聯軍在函谷關前擊敗秦軍,攻入函谷關,這是東方六國第一次攻入函谷關。
聯軍進逼咸陽,秦國派人求和,將侵佔的韓國、魏國等土地歸還,聯軍撤退。
第三次合縱攻秦秦昭襄王十九年,嬴稷不滿足於僅僅稱王了,自稱“西帝”,為表示禮貌,也尊稱齊湣王為“東帝”,史稱“東西二帝”。
在此之前白起在伊闕大敗韓魏聯軍,斬首24萬人,這次又自稱“西帝”,統一的野心昭然若揭,引起了東方諸國的忌憚。在蘇秦的勸說下,齊湣王放棄帝號,號召各國討伐秦國,最終齊國、魏國、趙國、韓國、燕國五國合縱攻秦。
然而五國聯軍表面上看上去陣容強大,內心裡卻各懷心思,都不願意做主攻與秦軍正面交鋒,聯軍行至成皋附近(滎陽)就踟躕不前,相互觀望。秦昭襄王敏銳地觀察到這一點,主動示弱,取消“帝號”,還把之前吞併韓魏兩國城池歸還,韓魏得到城池後心滿意足,先行退兵,其他諸國也看秦國服軟,順勢退軍,第三次合縱攻秦聲勢最為浩大,卻連函谷關都沒看到。
第四次合縱攻秦第三次攻秦被秦昭襄王化解,秦國國力未受損傷,不久後又開始主動進攻,以白起為統帥,鄢郢之戰擊潰楚國,華陽之戰擊潰魏國,長平之戰擊潰趙國,儼然有了統一六國的氣勢。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已經看到了形勢的危急,在秦國進攻邯鄲的時候,他不惜生命也要“竊符救趙”,後來他再次回到魏國,寫信給各國君主,請求發兵聯合攻秦。韓國、趙國、燕國、楚國答應出兵,而齊國沒有迴應。
秦莊襄王三年,魏無忌率領魏、韓、趙、楚、燕五國聯軍開向秦國,秦國以蒙驁為主帥率軍抵禦,雙方在河外交戰,魏無忌臨陣指揮,聯軍大勝秦軍,秦軍退回函谷關堅守不出,聯軍無法攻下函谷關,相持數月後撤軍。
第四次合縱攻秦獲勝,秦昭襄王時期侵佔的三晉之地全部吐了出去,秦國國力受到一定影響,然而聯軍未入函谷關,未影響秦國根本。
第五次合縱攻秦第四次合縱攻秦次年,嬴政繼位,呂不韋掌權,因為第四次合縱攻秦沒有傷及秦國根本,秦國強大的國力仍在,呂不韋開始頻繁東出,五年間攻魏四次,攻韓三次,攻趙一次,切斷了三晉之間的聯絡,即將形成各個擊破之勢,諸國感受到了生存危機,為求自救,魏、韓、趙、楚、燕第五次合縱攻秦,由趙將龐煖統一指揮。
交戰初期,因為秦國新佔土地較多,兵力分散,無法阻止有效的抵禦,五國聯軍順利攻入函谷關,距離咸陽僅數十里,反應過來的呂不韋調集兵力,給與五國聯軍全力一擊,聯軍大敗,退出函谷關。第五次合縱攻秦失敗。
總管五次合縱攻秦,三晉(韓趙魏)最為踴躍,這是因為他們直接與秦國接壤,而秦國的國策是“遠交近攻”,他們便成了捱打最多的。而齊國參與最少,特別是第四次、第五次,各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了,齊國仍然做壁上觀,也難怪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
7 # 行者無聲
不僅僅是春秋戰國,整個封建王朝時期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君王,尤其是秦之後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回覆列表
合縱連橫是歸納戰國時期的一種戰略學說。當時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中秦國最為強大,但那個強大拉到現在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除秦國外,楚國與其他五國相比更具稱霸野心,合縱基本上是其餘六國針對秦國的,連橫是七國之間的。弱小的國家總想依傍強秦,而楚是略弱於秦的,為自保,或能稱霸一方,楚國彩取的是綏靖政策,此政策,客觀上助力了秦國各個擊破的達成,因此,留下了滅六國非秦者,是六國也,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