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QGame1984

    首先是商鞅變法解決了先進制度問題,糧食,經濟,軍功,武器,法度有了根本保障。綜合國力躍居榜首。第二,秦國自開創以來三十六代君主,數百年間幾無昏君,這是天相護佑的徵兆。第三,重用無名之人如白起等名將,長平之戰一舉壓垮趙國,從此再無敵手。最後,天下紛亂久矣,人心思定,天數輪迴,不可阻擋。

  • 2 # 學長21504905

    趙國和秦國不是一樣強大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國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秦國自孝公變法後,歷經惠文王、昭襄王的勵精圖治,國力已經穩居七雄之首,兵力、糧食、動員體制都比山東六國優秀,再加上趙國始終需要面對北部邊患、燕國襲擾和內部中山國的問題,更別說還有“沙丘宮變”的內部問題,幾乎年年有戰,沒有得到一個穩定的發展時期,沒有機會進行深徹的變法,所以雖然有名將,卻也始終弱秦國幾分。所以秦滅六國,而不是趙滅六國。

  • 3 # 二戰英雄連

    趙國的改革是涉及軍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但涉及到經濟層面基本沒有(長平之戰耗了三年,趙國無糧)。尤其下面還是世家掌權。例如趙奢去收平原君趙勝的稅,被其奴僕阻攔,趙奢殺了奴僕,平原君推薦趙奢。可以平原君還是一個不錯的公子,就這樣他下面的奴僕也敢抗稅,其他公子可想而知。趙國不像秦國地理優勢明顯,把住函谷關,東方六國過不來(裡面還有四川盆地這樣的天府之國),而趙國東面和燕齊接壤(和燕國也是死對頭,不和秦作戰就和燕打,,北面還有匈奴,這樣始終都在戰鬥中,無法休養生息。而且趙國的君主是一代不如一代。

  • 4 # GLHZSWZ

    趙國是有段時間強大過,還曾北擊匈奴而削其十多萬人;名將也不少,但由於各種原因最後衰落了,在長平之役中被秦大敗而坑殺近四十萬軍隊,由此元氣大傷,不久被滅。唯有秦國經過變法後,勵精圖志,成功逆襲而強盛。最後趙國衰弱,反被噬。

    而其餘東方五國,由於各種原因,像君主昏腐無能,軍備廢馳等,便走過它們的強盛期而衰微;其實當中東方之齊國與南方之楚國,一直以來實力尚可,還能和秦國在最後關頭一拚到底;但因自身的各種原因,而未能奮力抵抗。

  • 5 # 鬥天鬥地鬥自己

    春秋時期,晉國制霸天下。有多強,一個領主可以打敗一個小國(宋,魯這樣的國家)。三個領主可以打敗一個大國(秦國,齊國)。6大領主聯手絕對可以打敗另一個超級大國楚國。

    這6大領主就是晉國國君手下的上軍將,上軍佐,中軍將,中軍佐,下軍將,下軍佐。本來這6個職位由8—10個家族輪流擔任。但是這幫卿大夫斗的太兇了,優勝劣汰之下,最終變成了趙魏韓。

    其中獲得了50%實力的是魏國,35%實力的是趙國,15%實力的韓國。

    所以魏國是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魏文侯時期,一代天才吳起投奔魏國,把中國軍隊從農民軍過度到職業軍人。魏國大殺四方,差點滅了秦國。如果他成功了,只要在調轉槍口,走秦國之路,中國可以提前50—100統一。

    可惜,魏武侯逼走了吳起,魏惠王在沒有徹底解決秦國之前,重返中原爭霸,同時得罪北方趙國,南方楚國,東方齊國和西方秦國。魏國凋零了。

    而魏國丞相公叔痤做了兩件大事:不重用商鞅(最後被帝王逼走)和交出了函谷關。最特別是函谷關,當秦國獲得函谷關以後,打中原,勝利則佔土地人口,失敗則在函谷關放個幾千人防守,自己回去舔傷口。

    而趙國在爭霸中原發現得不償失以後,趙武靈王聰明的改成向北發展,並最終建立了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

    當趙國解決了中山國,秦國解決了巴蜀之地以後。世界兩強就變成了秦趙。

    為啥最終統一的是秦國而不是趙國?

    1.秦國地理位置太好了。

    秦國只有一個被進攻口就是函谷關。函谷關易守難攻,而且防守只需要幾千人。這就導致秦國可以不斷試錯。反正後防在,不論進攻的是韓和,是魏,是趙,你過不了函谷關就是白搭。至於楚國和秦國巴蜀戰役,當楚國失敗時,也就決定了秦國短時間的霸權地位。實際上,秦趙長平之戰最關鍵時期就是動用了對付楚國的巴蜀軍團。

    而趙國只能依靠機動作戰,敗就萬劫不復。秦趙之間論死亡人數,論戰爭勝率基本上都是趙國獲勝。趙國實際上只敗了兩戰:長平之戰和滅國之戰。當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時,秦國也一樣。但是秦國可以舔傷口,趙國則沒有機會舔傷口。後來和燕國的戰爭和秦國戰爭雖然一勝再勝,但人口被打空了!國家也就滅亡了!

    2.秦國全面發展,趙國有限發展。

    秦國地處荒蠻之地,發展很慢。但是因為函谷關的存在。秦國即使慢也是在發展的。當秦國獲得巴蜀之地,獲得了足夠的糧食補給之後。秦國才走向了快車道。用了5代國君才轉守為攻!趙國發展很快只用了2代人就成為世界第二。

    但是秦國是政治,經濟,軍事全面發展。雖然其制度抄自於魏國(和網民傳的相差很大,第一個進行改革開放的是魏國)。但是秦國因為貧窮阻力更小,更加願意接受外國經驗。但魏楚趙都有本國貴族反對變革。所以秦國是改革最徹底的,當然也是最成功的。

    趙國只進行了軍事改革,經濟也許改了也許沒改。但是魏國和楚國是絕對沒有進行政治改革的。

    3.馬鞍,馬蹬可能沒有發明。

    如果說沒有動力時代,什麼是核武器?戰馬!

    如何發揮戰馬最大作用:馬蹬,馬鞍。

    在戰國之前的戰馬作戰,很明顯沒有漢朝開始以後那麼大。

    趙國經營騎兵這麼多年,為啥沒有起到決定性作用。很可能和三個因素有關

    A.沒有馬蹬。所以騎兵攻擊不強。

    B.長平之戰地勢不適合馬戰!

    C.戰術上沒有學會來去如風的戰術。

    當然這方面屬於當時的國防最高機密,我們也只能過猜了!

    這就是我的感覺。

  • 6 # 世界第三極1981

    趙國的“強大”主要表現在軍事上。“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軍事實力增加,但缺乏取得最終勝利的物質基礎,猶如上個世紀的蘇聯,兵強馬(指經濟基礎)不壯,難以持續保持實力,加之用人、策略等等方面的因素,所以最終一天下者是秦而非趙。

  • 7 # a趙佔華

    答:歷史上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以秦軍前後共殲趙軍45萬人,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強勁的對手趙國,懾服了其它各國。正是此戰從時間和空間為日後《戰國》的走向和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客觀條件!因為從本質上說:秦國自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以後,經過多代的努力,國勢日益強盛,它西並巴、蜀,東侵三晉,南攻荊楚,取得了軍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勝利。當時的秦國,己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但矛盾產生存在事物的始終。當時同秦國(叫板)的勁敵是趙國,把他打扒下是秦國最急迫的。因為趙國自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以來,軍事實力迅速增長,對外戰爭也是節節勝利,勢力日見壯大,可見是當時關東6國中唯一具有實力抗衡的國家。綜上就是對此問題的回答。

  • 8 # 吆呵天怎麼又亮了

    1.秦趙只是武力值一樣強大,趙國的經濟沒有秦國好!(秦有漢中、巴蜀優質的產糧區,趙國只有邯鄲周圍的一部分平原區還可以!)

    2.秦國戰略位置好出趙國許多!

    秦在西邊,擁淆函關隘地利優勢!進可攻退可守。

    趙國地處四戰之地,周圍都是鄰國,實力被分散,做不到集中全部力量攻擊一個方向!(♥就像日本,自宋朝以後直至抗戰結束的這800年,多次的欺辱、虐殺漢人,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都知道,也多次想出兵滅了它,但都被大臣勸阻!只是下旨嚇唬,讓他賠禮道歉並改過。已經死的漢人就死了吧!日本的天皇和其他當政者,自然是仗著它孤懸海外的優勢才敢這麼幹的啊!如果,中國軍隊輕鬆就能踏上日本,它才不敢呢!)

    3.主要是這兩個條件的差別,至於其他的也都是受限於此的無奈。

  • 9 # 浦安國學堂

    這個和兩國的改革的性質有關,以下從兩國的改革特點進行分析;

    1.秦國的改革是屬於徹底的改革,其改革的方面涉及到秦國的方方面面。秦國透過商鞅變法,確定了耕戰和二十級軍功爵制度兩項基本國策,極大的調動了秦國百姓的積極性。而且秦國還透過耕戰和二十級軍功爵制度,徹底的改革了秦國軍隊,秦軍不再是貴族的部曲私兵,而轉為國家的職業化軍隊。秦國整體的經濟、政治、軍事實力增強。而且,秦國自從秦孝公商鞅變法之後,便大量的任用山東(崤山以東)各華人才,人才優勢使得秦國在短期內極大的提升了國家實力。

    2.趙國的改革主要是透過胡服騎射而進行的軍事改革。趙武靈王主持的胡服騎射極大的提升了趙國的軍事實力。但是胡服騎射並沒有觸及到趙國舊貴族的實際利益,改革的不徹底性使得趙國的國家實力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這種戰略劣勢在與中山國等小國家進行戰爭時候由於國力的差距表現的不明顯,而在長平大戰中,趙國經濟、政治實力的缺陷便表現的淋漓盡致。

  • 10 # Mer86

    這個問題只能以馬後炮的視角來回答。

    秦能統一六國,而趙國不能。大體上可以分為主、客觀兩方面原因。

    先說客觀原因。

    在那個時代,一個國家想要從一眾實力相當的國家中脫穎而出。必須要具備兩點前提。

    一是要有中央之國的經濟潛力。

    二是要有邊緣之國的擴張潛力。

    趙國的地理位置偏北,秦國偏西,兩家半斤八兩。它們都可以在軍事擴張,獲得大量土地和人口來增強國力的同時,又不至於使自己陷入四面被堵、喪失擴張空間的困境。

    所以,它們都是邊緣之國,都有擴張潛力。

    但是。秦國在東出前,可擴張的腹地是巴蜀地區。而趙國的則是雲中、九原、雁門、代郡等地。巴蜀和北境,沒有可能性。經濟潛力差距太大了。

    當然,雲中、代郡等地區,民風彪悍,盛產戰馬。也是戰略要地。歷史上趙國就是因為征服了此地,併兼以胡服騎射改革,綜合軍力才趕上秦國,並曾一度與秦國比肩,成為當時的雙雄。

    然而,有一說一。我們也必須要承認,趙國北部的綜合資源是遠不如巴蜀地區的。

    巴蜀地區,什麼自然資源都有。只是發展滯稍後而已,經濟發展起來了,就好了。

    而趙國的北邊除了戰馬和少量耕地,幾乎什麼重要資源都沒有。(鹽鐵銅之類的)

    這就不是發展滯後,待發展的問題了。而是根本沒得發展。

    另外,秦國的關中平原本身發展的也比趙國的太原盆地和邯鄲地區要好。秦人對當地的開發已經有幾百年了。

    所以綜合而言,在不考慮各種干擾因素的情況下,模擬發展,秦國的發展潛力就是天然的比比趙國要大。

    我們知道。古代打仗,拼的就是底子,打得就是綜合國力。

    秦國的經濟潛力比趙國大,人口、耕地比趙國多,綜合實力強於趙國。那麼,它在戰場上的韌性和後勁就是要比趙國強。

    這一點,長平之戰體現的尤為明顯。

    所以從客觀原因來說,趙國自打立國,它就不僅在經濟潛力方面不如秦國。就連在擴張潛力方面,也不如秦國。

    多說一點。晉國當年之所以能壓著秦國大幾百年。就是因為它處在一個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上。兼具了中央之國的經濟潛力和邊緣之國的擴張潛力。

    然而,坐擁天時、地利的晉國,卻因為人不和的問題,分裂了。

    分裂之後。趙國分到了發展潛力遺產。它可以在不受別國干預的情況下,搞擴張。但它的地盤質量一般,經濟基礎一般。幾乎所有的戰略資源都缺。趙國如果想得到資源,別無他法。它只能跟魏國、齊國開戰。

    然而,趙國在未成年前,哪有跟魏、齊死磕的實力?

    魏國和南韓則分到了經濟潛力遺產。它們的地盤質量都很高,地多,人多,礦產多(運城鹽池,中條銅礦,安陽鐵礦),具備了成為大國的基礎。但它們沒有擴張潛力,每每對外擴張,都會遭到別國干預。

    綜上,趙魏韓其實是“和則生,分則死”的關係。若不分家,沒人能欺負它們。統一天下也並非不可能。而一旦分家,它們不僅都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性,且連自保都難。

    實際上,分晉之初,三家的主君都明白這個淺顯道理。所以,他們曾多次聯手,向東暴打齊國,向南吊打楚國。魏國單方面吊打秦國。真是好不風光。

    可惜。老話說得好。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合作一段時間後,趙國不幹了,趙侯覺得魏國拿的好處最多。後來南韓也不幹了,韓侯也覺得好處淨讓魏國佔了。自己吃了大虧。

    然後,三家就鬧掰了。先後搞出了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圍魏救韓”。混戰連連。

    要是歷史上沒這檔子事。三家不鬧掰,秦國哪能崛起的那麼順利?估計秦國連奪回河西都沒有可能性。

    再說主觀原因。

    秦國的歷史,大家耳熟能詳。六代秦王,有個別是庸君,但沒有一個是昏君。秦始皇就是站在前人們的肩膀上,一舉消滅了六國。

    相比於秦國。趙國的發展就坎坷多了。

    趙襄子聯手魏、韓消滅智氏時,趙家的實力是比秦國要略強的。

    在趙魏韓三家中,也是以趙家實力最強。

    但很可惜是,趙襄子死後,趙家高層多次自相殘殺。這連番的內訌,不僅大大削弱了趙家的實力,也讓趙家喪失了擴張的先機。

    因為就在趙家內訌時,魏家變法了。即歷史上著名的“李悝變法”。

    魏家因變法,實力變強後。趙家淪為了魏家的跟班。喪失了向南擴張的可能性。

    後來的趙獻子、趙烈侯、趙敬侯都想跟魏國爭奪河北。尤其是趙敬侯在位時,他把國都從太原遷到邯鄲,就是為了跟魏國掰腕子。

    可此時的趙國壓根就是打不過魏國。

    趙敬侯的兒子趙成侯在位時,把攻掠物件從魏國轉移到衛國。可惜,魏國罩著衛國,為了爭奪魏國。趙、魏又是連連混戰。趙國幾次被魏國打得“遍體鱗傷”。

    公元前369年,趁魏國新君登基之機,趙成侯聯合南韓攻魏,一度包圍魏都。但戰爭還沒結束,趙韓就因為分贓問題鬧掰了。

    魏國得到喘息之機後,將韓、趙各個擊破。

    趙國因此陷入了衰退期。不僅無法向外擴張一寸土地,就連國都邯鄲都讓魏國攻陷了。

    後來,秦國崛起,趁魏國與趙、韓、齊混戰之機,將魏國打得元氣大傷。趙國這才得到喘息之機。

    然而前面說了,三晉“合則生,分則死”。

    三晉在分家就會死的情況下,魏國這個主心骨又被打殘。沒了主心骨。三晉很自然的就會被周圍的列強(秦、齊)一通吊打。

    在承受多次暴打後,趙肅侯病死,王位傳給了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這裡不贅述了。一句話總結,趙武靈王在位時,趙國消滅了中山國,擊敗了林胡和樓煩二族。成為天下僅次於秦、齊,軍力能比肩秦國的一流強國。

    然而,趙武靈王的改革還是太遲了。他在趙國搞胡服騎射時,秦國的變法已經維持了近七十年。秦國國力之強,趙武靈王是看在眼裡,心裡門清。

    所以,他並沒有因軍力變強後,就直接去挑釁秦國。而是另闢蹊徑,決定以自己機動性強的特點,用騎兵偷襲秦國。

    只不過,正當趙武靈王還在謀劃時,趙國又又又一次內亂。趙武靈王被兒子搞死。而他的兒子趙惠文王又缺乏軍事才能。所以偷襲秦國的計劃,最終告吹。

    時機,是靠把握來的。一次把握不住,以後可能就再也沒有了。

    趙國就是如此。趙惠文王在位時期,雖然趙國實力依然強大,但秦國透過打擊諸國,實力更強。表面上,秦趙看似兩強並立(齊國當時已經被出一流強國之列了)。但其實一直是秦國壓著趙國。鮮少能看到趙國主動挑釁秦國。

    秦趙的每次交戰,趙國都是自衛反擊。

    只是因在這期間,趙華人才濟濟,猛將們多次挫敗秦國的攻勢,趙國這才勉強保住了上升的國勢。

    然而,該來的還是會來。

    公元前263~260年的長平之戰,一戰把趙國從高位上打落。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與秦國硬鋼的實力。

    幸虧,公元前257年的邯鄲之戰,趙國聯手魏楚韓重挫了秦國。再加上,魏國後來當了出頭鳥,屢次挑釁秦國。吸引了秦國的注意力,報趙國才勉強在長平之戰後,又苦撐了30多年。

    趙國滅亡前夕,趙王調北境駐軍回師,兩挫秦軍。但大勢已去。趙王昏庸,朝廷大臣也多是奸臣。

    公元前228年,趙國再也無力抵抗。在秦軍的攻擊下,就此滅國。

    總的來說,秦國能統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在於三點:秦國國君都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沒犯啥原則性錯誤;秦國改革的徹底;秦國地理位置好。

    偶然性在於,晉國分裂了。而且三晉居然鬧掰了。三晉想統一中國,不合作,是絕對不可能的。它們天然就是一個整體。只有在合為一個整體時,它們才具備壓制四方之敵的實力。一旦分家,它們必然是生存堪憂,戰略形勢大起大落。

    三家主君都明白這個道理。可他們居然還是鬧掰了。不過,魏國和趙國能在分家後,一個小霸中原,一個雄踞北方多年。其實已經極為不易了。統一對它們而言,難度太大。

  • 11 # 河東來

    因為秦國獲得了兩方面的助力,一是徹底的楚國力量,一是徹底的儒家力量。

    而他的亡國,實際上就是楚國力量的積極復仇及儒家力量的消極復仇。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秦滅六國,楚最無辜。

    這是楚國力量的吶喊,由於秦國對其楚系力量的大力清洗,大機率導致異人及其父安國君作為楚系力量的代表被秦國保守貴族的反噬,安國君登上王位三天就死於非命,異人登上王位三年也駕鶴西歸,本來預期的“秦楚一統天下”最後看來只留下了“秦國一統天下”這一條路。

    異人那個時候,就大力提拔呂不韋的儒家平民力量對抗秦國秦系力量,從而使儒家平民意外獲得了相權。

    當時儒家平民力量的面前前景一片大好,呂不韋志得意滿的自己組織儒家為主的學者編輯修訂了一本《春秋》,並創造了“一字千金”的著名典故,呂不韋意圖以此為代表,說明儒家學說是多麼深入人心,由此也得到了秦王嬴政的“仲父”(繼父)待遇,有力的抗擊了秦國的秦系貴族力量。

    其後,武士儒家嫪毐也因為可以組織武士儒家(墨家)“刺客”成為了秦王嬴政的“假父”(乾爹)待遇,並且大機率解決了成蛟的秦國韓系貴族力量的反抗。

    秦王嬴政接下來在王權穩固之後,就像對待楚系力量那樣卸磨殺驢,過河抽板,又對秦國的儒家合作伙伴舉起了屠刀,儒家太后趙姬被打入冷宮,喪失話語權,儒家丞相呂不韋被飲了毒酒,走向黃泉,墨家刺客黑社會頭領嫪毐則被堅決鎮壓,伴隨他們的,還有著“流氓”這頂帽子,也開了後世以“桃色新聞”進行攻擊的先河。

    趙國也是大力發展儒家平民力量,由此與秦國強盛一時,當時南韓為了挑撥秦國與趙國發動戰爭,實現“蚌鶴相爭,漁翁得利”的目的,將秦國垂涎欲滴的長平等地獻給趙國,結果趙武靈王在周公旦以“德”的標準選拔儒家平民的基礎上,直接大範圍的棄用“德”的標準直接將以前的奴隸性質的“民眾”轉換成“儒家”,他們的身份也就從“南韓奴隸民眾”變為了“長平趙國儒家大軍”,但是這種方式畢竟比不上秦王嬴政將儒家平民力量奉為“女儒太后”、“文儒仲父”、“武儒假父”,要遜色不少。

    而且趙國其實也不是真心將長平守軍轉變成“趙國儒家平民”,更多的是想將他們變成炮灰,消耗秦國實力,結果秦國的楚系貴族軍事力量的代表白起將“四十萬趙國儒家平民大軍”全部予以了坑殺,為什麼白起下得了手,可能在他心目中,這些平民大軍依然是“南韓奴隸民眾”,是牲畜一樣的存在。

    所以秦趙之爭,是因為當時秦國得到了儒家平民的“民心”,甚至一度把文士儒家、武士儒家稱之為“父”,而受到了儒家平民的擁護,而趙國因為將儒家平民視為“炮灰”的現例項子 ,雖然其吸納儒家平民不再堅持“德”的標準,讓奴隸翻身變得更容易了,關鍵是心不誠,得不到儒家平民的認可。

    甚至秦王嬴政殺害文士儒家“仲父”呂不韋,後來還是被異化為“兒子殺老子”似的“精神勝利法”,其實就是表達道家法派,也就是法家最高貴,獨一無二的皇帝嬴政,仍然是儒家平民的種,這是儒家比較淳樸的善良心願。

  • 12 # 千佛山車神

    趙國是戰國中後期的一流強國,軍事上可以與秦國掰掰腕子,但整體國力遠不如秦國,統一天下幾乎沒戲。

    事實上在東周列國中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國家是晉國,晉國地處天下正中,境內既有山川河流之險要,又有平原闊野之沃土,論人口論面積都是數一數二的。

    而且晉國北部和西部還與狄戎相接,有著很大的擴張空間,簡直就是獨家戰略開發區,擴張潛力要比齊國、宋國、鄭國等國家好太多了。

    倘若晉國不分裂,秦國是絕對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在當時的秦華人眼中,晉國就是一個巨無霸,分分鐘把秦人按在地上摩擦。

    (在春秋時期晉國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一直都是各國中最好的)

    但無奈的是晉國後期陷入了嚴重的內亂,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家士大夫長期把持晉國朝政,晉國公室大權旁落,直到最後趙魏韓三家脫穎而出,共同瓜分了晉國,這個中原大國轟然倒塌。

    三家分晉之初時三國還算是比較抱團的,對外都是抱團行動,三國尤為一體,僅魏國一家就打得秦國鬼哭狼嚎,一時之間也是無人敢惹。

    但趙魏韓畢竟是三個國家,在對外擴張中很快就因為利益分配不均而撕破臉,三國開始互毆,趙國和南韓聯合齊國猛揍魏國,秦國也趁機補刀,三國均元氣大傷,趙國也是滿身傷痕。

    到趙武靈王繼位後,趙武靈王感覺不能和魏國死磕了,因為這時秦國已經透過商鞅變法崛起了,而且秦國的威脅遠高於魏國,於是趙武靈王開始了軍事改革,轉而向北方擴張。

    其實趙國的地理位置還是不錯的,趙國在建國之初繼承了晉國北部土地(也就是今天山西北部地區),這裡有呂梁和太行兩大山脈,在地理上易守難攻,安全性較高。

    此後趙國又東進滅了中山國,佔領了今天的河北中南部地區,這裡都是大平原,物產豐富,又為趙國提供了很大的物質基礎。

    不過在滅掉中山國之後,趙國東部地區便與齊國、魏國、衛國直接接壤,很難再繼續擴張。但好在趙國所處的位置是中原的邊緣地帶,北部都是戎狄之地,趙國可以往北擴張,因此趙武靈王便持續與匈奴、婁煩、林胡等民族作戰,把趙國版圖擴張到了陰山以南地區。

    然而即便如此,此時趙國和秦國的國力仍舊相差巨大,秦國此時已經改革半個多世紀了,是各國中改革最為持久的諸侯國。

    而且秦國也是地處邊緣地帶,秦國不僅可以往北擴張,還可以往南擴張,甚至一舉佔據了巴蜀這塊聚寶盆。

    縱觀秦國崛起的歷史,秦人之所以能夠一統天下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秦國曆代君主都算是比較賢明的,昏君幾乎沒有,雄主卻是一抓一大把,這一點其他國家誰也做不到。

    第二、秦國地理位置實在太好了,秦國的大本營位於今天渭河流域一帶,該地區南部是秦嶺,西邊是隴山,北部是黃土高原,東部是黃河,四面都是天然屏障,秦人在四周相繼設立了函谷關、大散關、武關、蕭關四處關隘,將渭河平原牢牢地保護起來。

    PS:由於渭河平原地處四大關隘中間,關中一名由此而來。

    (關中平原地圖)

    得益於關中極佳的地理位置,秦國在戰略上進可攻退可守,無論是遭遇多麼巨大的慘敗,秦人老家都不會被戰火波及,秦國因此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而在拿下蜀地之後秦國更是如虎添翼,因為蜀地也是四面環山,安全性不亞於關中,在秦人的精心治理下,蜀地迅速成長為與關中比肩的大糧倉。

    相比於秦國優越的地緣條件,趙國的位置顯然要差很多。

    其一、在本土安全性上趙國西部雖然也是山川林立,但防禦能力還是比不過關中地區。

    其二、在擴張潛力上,即便趙國可以盡情往北擴張,但北面蒙古高原的土地價值顯然不是很高,更比不過秦國的巴蜀。

    總的來說趙國的先天條件不錯,可是和秦國相比還是明顯差了一大截。

    (同樣是地處邊緣地帶,趙國只能向北部和西北擴張,而秦國則可以向西部、北部、南部三面擴張)

    並且趙國曆代君主整體素質也不如秦國,若是論能力,趙國似乎只有趙武靈王能拿出來看看,其他的趙王都比同時代的秦王低了至少一個段位。

    例如在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和秦昭襄王的差距就不是一星半點。

    長平之戰是一場滅國級的大戰,雙方均是使出傾國之力,雖說趙軍在與秦軍的硬鋼中確實不佔優勢,但有賴於名將廉頗的指揮,趙軍擋住秦軍是完全不成問題的。然而作為戰爭的主心骨,趙孝成王在戰爭後期的表現非常差。

    其實長平戰役原本跟趙國沒關係,當時是秦國攻打南韓,韓王割讓上黨郡給秦國。但上黨軍民不願降秦,就派人聯絡趙國,希望降趙。

    趙國朝堂得到訊息後都不贊成接管上黨,因為這會得罪秦國,而如今的秦國不好惹,趙國不能因小失大。

    此時只有平原君趙豹支援趙王,而趙孝成王也是鐵了心要得到上黨,於是不顧群臣反對,執意派人接收了上黨。

    趙國接管上黨的行為很快引起秦國震怒,雙方半句廢話都沒多說,立即開打,結果趙軍果然沒有佔到便宜,很快就丟失了半個上黨,趙軍主帥廉頗只得將趙軍撤到丹水以東和秦軍對峙。

    作為戰後後期少數幾支能與秦軍過招的軍隊,趙軍雖然進攻不足,但防守有餘,雙方誰也弄不死誰,只能乾耗著,看誰耗得起。由於秦國家大業大,肯定是比趙國能耗,但趙國也是個大國,秦國想耗死趙國也不容易。

    可就在此時,趙孝成王坐不住了,常年的戰爭大量消耗趙國的家底,趙國已出現缺糧的跡象,趙王感覺壓力太大了,便不斷催促廉頗出擊,要求廉頗速戰速決。

    (長平之戰前期形勢圖)

    不顧前線實際戰況,一味要求速戰,趙孝成王的做法非常不理智,當初明明是自己固執己見,偏要火中取栗拿下上黨,如今戰端已開,趙孝成王卻又因為糧食問題恐戰,但其實糧食是可以向他國借的,無非就是割讓一些土地。鑑於當前的戰爭形勢已經是箭在弦上,就算是割讓土地也要把糧食借來。

    然而趙孝成王就是個志大才疏的主兒,捨不得割地借糧,反而是不斷崔戰,甚至把不聽話的廉頗換了下來,換上了狂妄自大的趙括。

    相比於趙王的昏招迭出,秦昭襄王的表現要好太多了。

    其實長平之戰對秦國的拖累也很大,而且秦國沒有外援,只能靠自己,秦昭襄王同樣是咬緊牙關支援前線。

    當得知趙國換將後,秦昭襄王立即秘密換上白起,並親自前往河東地區督戰,對前線的需求是有求必應。

    正是在秦昭襄王大力支援下,秦軍才在長平團滅了趙軍45萬人,而對於趙軍的慘敗,趙孝成王必須承擔主要責任,並且他的責任要遠高於趙括。

    對比趙孝成王和秦昭襄王表現,可以看出趙國君主的才幹比不上同時代的秦國君主,指望趙孝成王這樣的人統一天下是不可能的。

  • 13 # 藍風破曉

    (趙武靈王雕塑)

    公元前300年左右(公元前326--266年間),趙國兩任君王,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工作相當出色,帶著趙國一路狂奔,一度,實力和秦國靠得很近。

    而四十多年後,統一了六國的是秦國,卻不是趙國,這是為什麼?

    此事說來話長。

    1、趙國從來沒有成為超級大國中的一哥。

    趙國來自哪裡?是曾經晉國的一部分,公元前438年,晉朝倒下了。

    都說“樹倒猢猻散”,但晉國這大樹倒下後,猢猻沒有散,而是成為了三個新的國家:趙、魏、韓。其中,趙國和魏國算是實力不錯,綜合國力一直處於前五位。

    而仔細看,你會發現,魏國曾經輝煌過,魏文侯的時代,一度儼然成為了戰國一哥。魏國早年的雄起,都是地理位置逼的,因為地處各國中間,地緣風險非常大,於是以改革求生存,翟璜和李悝先後變法,依法治國;樂羊、白起先後為將,縱橫馳騁。

    後來,先後敗給秦、齊、楚三國,於是逐漸沒落,並在公元前225年被滅國。

    再看看趙國,從來沒有成為戰國一哥,在趙武靈王時曾經“胡服騎射”,進行了一些改革,國力強盛了起來,一度成為東方六國數一數二的地位,可是,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時期,對標的是秦國的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很可惜,趙國的實力不如此時的秦國。

    而這第二國力的位置,也是趙國在歷史中實力最強的時候,時間持續僅僅六十年左右,特別是之後的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讓趙國元氣大傷。

    一個第二強國想要碾壓其它國家,最後進行統一,難度可想而知。

    2、趙國的地理位置不如秦國。

    秦國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實力強大了,可以出函谷關,征戰四方。受挫折了,可以退回函谷關,它國想要攻破函谷關,那是難上加難。

    關鍵的是,秦國早已經控制了西北方向,曾經的義渠國已經被滅,其它小國不足為慮。所以說,後期的秦國不用擔心背後有人放冷箭。

    而趙國,地理位置風險很大,北邊有匈奴,必須長期安排大將防守,西邊有秦國,東邊有齊國和燕國,南邊有魏國。除了東北邊的燕國弱一些之外,哪裡有弱旅?

    攻擊齊國,秦國可能在背後捅刀子。南下收服魏國,秦國和匈奴會在在背後找事。而攻擊秦國,沒有其它國家的支援,根本完不成這事。

    總之一句話,趙國的地理位置不好,統一各國不容易,往往會腹背受敵。

    3、趙國的帝王,沒有統一六國的野心。

    想統一天下,帝王必須有偉大的抱負,觀趙國曆代國君,沒有所謂的雄才大略,不像秦國的帝王,將“統一天下”當成了一項偉大的目標,這個目標激勵著秦孝公之後的國君們。

    秦孝公之後的秦王們,除了任期少於三年的秦武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外,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哪個是省油的燈?

    而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這四位秦國最出色的國君,被歷代史書大書特書。現在也是被搬上了電視,形成了大秦帝國四部曲:《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大秦帝國之天下》(現在改名叫《大秦賦》)。

    而趙國,從公元前438年開始,200多年時間裡,也就是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厲害一些,其他皇帝相對平庸。

    可以說,趙國的國君們,大多沒有統一天下的野心。既然沒有統一天下的野心,那如何能統一六國?

    趙國的國君們,格局和意識還是弱了一些

    大格局,意味著視野更寬廣,看得更遠。

    秦朝歷代君王,都主張一個理念:天下統一了,才會少了連年的戰亂,才會讓百姓休養生息,人民安居樂業。因此,代代都將統一六國當成了目標。

    而在實現統一的過程中,秦國使用人才是最認真的,不管來自哪裡,只要有才華,都可以一展抱負。於是,衛國的商鞅,魏國的張儀、范雎,趙國的呂不韋,楚國的李斯,這些才華橫溢的外來戶,為了秦國的崛起,在不同階段奉獻了卓越的才華。

    再看看趙國,用了哪個出眾的他華人才嗎?基本看不到。雖說,趙國的本地人才也不錯,但是隻是用本國的人才,容易形成“集體思維盲區”。

    一個國家的國君視野,會對國家的發展影響重大,恰恰,趙國曆代國君的視野不夠寬廣,最後也就無法完成重大變革,讓趙國發展壯大。

    雖然,趙國的實力和國君們的能力,無法完成統一大業,但是對秦國的一統天下,還是製造了無數的障礙,直到公元前222年,趙國才得以滅國。

    趙國是有韌勁的,是有風骨的,正所謂“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但即使如此,趙國的上層建築搞得不行,於是,統一天下和趙國變得徹底無緣。

  • 14 # 歷史風暴

    雖說,縱觀整個戰國,趙國可從來在國力上沒有和秦國一樣強大,甚至趙國在整個戰國期間從來沒有作為天下第一強國存在過,但他也曾經有機會統一天下。

    戰國前期,當時天下有魏國,齊國,楚國三大強國,趙國那個時候只是魏國的一個小弟弟,戰國後期隨著趙武靈王的改革,趙國又兼併了中山,整個國家國力有了大幅度的增長。

    但是此時,秦國、楚國、齊國依然強大,楚國國土六千里,披甲戰士上百萬;齊國雖說人口國土面積要少一些,但是在經濟上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山東半島人口稠密,僅僅一個臨淄城就有7萬戶之多,綜合國力跟楚國也是相當的;至於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國勢上漲,與齊國東西並立。

    這個時候,趙國最多也就是有了初步和以上三大強國相抗衡的能力,到了戰國後期隨著齊國、楚國的衰落,趙國成為唯一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國家。

    但是,從綜合國力上來看,估計也就是秦國的六成,所以長平之戰趙國深受糧草不足之苦,否則也不會在全面被動的情況下主動出擊,攻打人數更多的秦國了。

    所以,在整個戰國期間從來沒有出現過趙秦兩大強國並立的局面。

    當然,話雖如此,趙國也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之所以沒有統一天下,而把這個機會讓給了秦國,那是因為趙國的君主從來就沒有以統一天下為目標,沒有這個目標也就不可能統一天下了。

    趙國擁有統一天下能力的時間點應該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此時天下有四大強國,秦國、齊國、楚國、趙國。

    可是,趙武靈王竟然打算把北方的代地送給他的長子公子章獨立建國,好不容易奪取了中山國,增強了國家力量,趙武靈王竟然想要把這個國家一分為二。

    其實,趙武靈王如果有統一天下的野心,那麼此時他應該大權獨攬,不要那麼早把王位傳給趙惠文王。

    同時利用燕國子之之亂的時機和齊國一道攻取燕國,並且將其瓜分。

    齊國和趙國兩大強國聯合出兵,天下各大諸侯國就算是不願意也很難組建聯軍和這兩國作戰。

    然後,向遼東開拓,讓趙國有更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騎兵部隊,用不了幾年就可以把遼東據為己有,也斬斷了齊國向北擴張的道路。

    如果做到這一點,趙武靈王就相當於秦國的秦昭襄王,為趙國統一天下走出最堅實的一步。

    此時,秦趙兩國國力相當。

    然後,就是在白起佔領野王后,兩國對上黨郡的爭奪。

    擁有大半個燕國加持的趙國,不僅可以調集更多的軍隊,而且有更持久的作戰能力。

    在長平廉頗也不會打得那麼被動,輪不上趙括擔任前線指揮官,這場仗很有可能會以秦國的撤退而告終。

    那麼,接下來沒有大傷元氣的趙國,經歷了充分的軍事鍛鍊的趙括,很有可能會成長為接替廉頗的一位名將。

    此時,秦國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白起年齡和廉頗相當,王翦還年輕,趙國依靠趙括可以對東方的齊國、西方的秦國和南方的韓魏擁有絕對的優勢。

    再接下來就是李牧粉墨登場了,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中水平最高的一位,李牧將會完成吞併韓魏和齊國的歷史任務。

    於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就算楚國和秦國聯合起來也不是對手,統一天下就非趙國莫屬了。

  • 15 # 讀書悟道
    商鞅變法徹底改變了秦國

    一個國家的被動大多時候都是源於經濟上的睏乏,從秦國相對較近的六代君王看,自秦孝公開始,任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便開始了它的逆襲之路,之後的秦國一直走的是一條上升的路線。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了一條制度化建設的道路,特別是獎勵軍功制度的建立,極大的調動了軍人的積極性。

    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綜合國力增強,迅速崛起,率先打破了七國並立的相對平衡的局面,逐漸展示出一枝獨秀的戰略優勢。商鞅變法並不是戰國時期最先變法的諸侯國,也不是唯一的,比如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南韓有申不害變法,等等。但商鞅變法卻是最行之有效的變法,使秦國走在了時代的前列,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即便在商鞅死後,秦國的法治也並未受到影響,秦國也一直牢牢佔據著老大的地位,這是秦國綜合國力提升的關鍵,也是秦有機會統一六國的必備條件。

    穩定的政治環境很關鍵

    秦國的歷史沒有產生過分裂,一脈相承,這是秦國一個良好的政治基礎。而趙國則是從三家分晉中分離出來的一支,從傳統性上,相對來說政治基礎薄弱。但趙國也並不是沒有良君,其中趙武靈王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有魄力的君王,但是機會也是被他浪費掉的。

    公元前325年,晉國一分為三,為秦國統一六國提供了政治上的可能性。晉國如果不分裂,秦國統一中國的美夢可能永遠只能是一個夢。從晉國分裂出來的趙國實力也不容小覷,這主要是趙武靈王的功勞。

    與秦昭襄王同時代的趙武靈王,以推行“胡服騎射”而名垂史冊,趙國也因為他的改革而成為戰國時期的一個強國。

    “胡服騎射”簡單來說就是改穿胡服,招募騎兵。這一改革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擴充了趙國的地盤,攻戰了胡地、中山,為與秦爭奪天下提供了了機會。從心理上,胡人加強了對趙人的認同感 ,這對趙國教化胡人、吸引胡人加入趙國非常有利。胡人都是遊牧民族,善騎射,趙國對胡人騎兵的改編,增強了趙軍的戰鬥力。

    “胡服騎射”讓趙國重振江湖,提升了趙國的綜合實力,使得趙國有了與秦國一較高下的軍事實力和政治資本。但就在萬眾矚目之際,趙武靈王來了一個滑鐵盧式的神操作。

    他突然廢掉了太子趙章,並禪位給不滿十歲的小兒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而自己自稱“主父”。他這麼做僅僅是因為自己做了一個美夢,從而被屬下利用。儘管他這一做法也另有其因,便於他抽身專攻胡地,試圖從北面襲擊秦國。但從後勢發展來看,則是弊大於利,為。

    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趙武靈王、幼子趙惠文王和公子章一同到沙丘遊覽,父子三人分處三個宮殿。公子章認為機會已到,發動叛亂,試圖誅殺趙惠文王,沒有成功,失敗後逃到了趙武靈王的沙丘宮,但仍被前來平叛的公子成和李兌誅殺。

    因為此次政變趙武靈王也被牽扯其中,一度被參與平叛的公子成和李兌包圍,事後,二人一不做二休,為了自保,索性將趙武靈王也送上了西天。

    趙武靈王突然放棄強權,退居二線的做法,既罕見又顯得幼稚。廢長立幼催生了沙丘之變,導致趙國的政局不穩,這也極大的消耗了趙國的精力。

    反觀秦國,秦昭襄王在位56年,秦國政局穩定,而且到秦王政繼位,中間迭代的君王雖有兩代,但時間加起來也才四年,基本不會影響秦國的既定方針政策,這為秦國各方面的發展贏得了一個寬鬆的環境,秦國的綜合國力一直在上揚。

    長平之戰後,趙國大勢已去

    從晉國分離出來的趙國,在五國聯合破齊和推行“胡服騎射”之後,成為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最勁對手。但是秦、趙兩國間的這種力量平衡並沒有長期保持 ,一場戰爭讓趙國永失強國地位,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滅亡之路。

    趙武靈王的離世使趙國中止了崛起的步伐,到趙惠文王雖然沒什麼膽識氣魄,但還有家底,可以基本維持一個強國的體面。前266年,趙孝成王繼位,四年後,便與秦國因搶地盤而將自己陷入了困境。

    前262年,秦國攻佔了南韓的野王,截斷了南韓上黨郡與國都的聯絡,因此,上黨郡成為一塊孤立無援的飛地。於是,南韓就將上黨郡作為人情送給了秦國,以示求和。

    但是上黨郡的太守不願意成為秦民,另打算盤,私下將上黨郡獻給了趙國。趙孝成王和平原君都覬覦土地,收下了。就這樣,秦國到手的鴨子飛了,這讓秦昭襄王勃然大怒,發兵攻佔了上黨。趙國派大將廉頗應援上黨,駐守長平。

    原本趙王想借助外交手段解決兩國爭端,派人出使秦國求和,遭拒。秦國認為,楚魏兩國看趙來求和,必然不會出兵救趙,那麼趙國就陷入孤立的境地,這對秦國來說是重創趙國的大好時機。

    廉頗初戰失利,改取固守的方針,實際上是很有效的策略。長平距離趙國近,運糧方便,但對於遠征的秦軍,在補給上是一人大問題。如果廉頗一直耗下去,秦軍自然會退軍。但卻被趙孝成王誤認為膽怯,臨陣更換了大將,由紙上談兵的“名將”趙括擔任統帥,他的出任實際上也是秦國實施的反間計所為。最終秦軍切斷了趙軍的糧道,俘虜趙軍四十多萬人並幾乎全部坑殺。

    長平之戰使趙國元氣大傷,覆亡已成定局。這場戰爭以秦軍的異常野蠻屠殺結束,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悲苦的記憶。

    綜上所述,秦統一六國,有秦國的歷史因素,有趙國個別君王的因素,兩國相互間的博弈,最終綜合國力強者勝出,這也不是歷史意外。

  • 16 # 兵器世界

    說趙國和秦國一樣強大,估計只有看了《大秦賦》的觀眾相信,真實的歷史卻不是這樣的,從秦趙兩國的用人制度就能看出來,趙國遠不如秦國。

    (戰國初年的形勢圖,趙國還沒有得到周王室承認,秦國被魏人欺負失去河西之地)

    我們都知道,秦國任用外來的客卿,比如張儀、呂不韋、公孫衍、範睢、商鞅等人,連王翦、蒙驁這些武將都是客卿,蒙氏是齊華人、王氏應該是魏華人,這種唯才是舉的用人原則確保了秦國的持續強大;

    而趙國的廟堂只信任自己人,比如擔任相國40多年的平原君趙勝,後來的趙蔥、春平君(戰國策記載是春平侯,名字沒人知道),這些宗室出身的人往往手握大權,不到死都不會放手權力。

    趙國的任人唯親、老人政治與秦國的選賢任能形成強烈反差,誰能一統天下幾乎沒有懸念。

    此外,趙國的強大僅限於軍事領域,這是很多人沒注意到的事情。

    趙襄子、趙烈侯、趙武靈王也進行了一系列變法,但沒有法家代表人物的指導,缺乏新意、成果不大,只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有可圈可點之處,但也僅限於軍事領域,缺乏經濟基礎和行政結構支撐,這種強大非常脆弱,長平之戰後趙國已經是外強中乾了。

    即便是胡服騎射,趙國也無法拉開與中原強國之間的實力差距,比如長平之戰時,廉頗的趙軍就無力抵擋秦將王齕的攻勢,從而引起趙國君臣的不滿,當時廉頗帶走了趙國全部的精銳,可以說是趙軍最強的野戰軍。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帶給趙國全民尚武的民風,這確實有助於提高軍隊戰鬥力,但是戰國時代的騎兵沒有馬鞍、馬鐙等裝備,鐵質刀具也不能普及,因此騎兵的戰鬥力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強,最多是提高了機動性而已,反而是秦軍的強弓硬弩、攻城機械、多兵種協同戰術更勝一籌。

    而且,趙國胡服騎射發生在公元前307年之後,此後直到公元前296年,才終於滅掉了趙國擴張的第一個目標“中山國”,此時趙武靈王還沒有死,但王位已經禪讓給了兒子趙何(趙惠文王),消滅中山國的第二年趙武靈王就在內亂中俄死了,這一年是公元前295年。

    (公元前295年形勢圖)

    趙武靈王和秦惠文王是同時代的(惠文王大約比武靈王登基早一年),15歲的武靈王登基時秦國已經完成變法開始擴張了,此時的趙國還因為五國會喪(公元前326年)處在亡國的邊緣,可見趙國起步比秦國晚的多,和秦國競爭非常不利。

    武靈王勵精圖治27年後禪讓王位給兒子趙何,此後4年餓死在沙丘行宮,他撒手人寰時的趙國,向北擴充了雲中、代、雁門三個郡,滅掉了中山國,領土達到了立國以來的最大狀態。但此時的天下已經沒有讓趙國繼續發展的空間了,因為西邊的強大鄰居秦國洶洶而來,韓魏兩國屢戰屢敗,秦軍逼近趙國的舊都太原,東邊的齊國、南邊的魏國虎視眈眈,趙國的外部環境持續惡化。

    (公元前307年形勢圖,這一年贏蕩死嬴稷即位,胡服騎射也在這一年開始)

    趙武靈王死亡這一年是秦昭襄王12年,昭襄王在公元前307年即位,也是在這一年武靈王開始胡服騎射,秦昭襄王不斷對韓、魏、楚三國用兵擴充勢力時,趙國還忙著滅中山國,即便是滅了中山國趙國也沒有強大多少,反而因為處在秦國、燕國、齊國、魏國包圍之中而沒有任何發展空間。

    (和趙國廟堂的腐朽不同,秦昭襄王的英明神武為秦國奠定了一統天下的基礎)

    趙武靈王死後73年,趙國被嬴政滅國,這麼漫長的時間裡趙國基本沒有出現明君,廉頗、李牧、樂乘等將領先後被害;四面環敵對趙國一直在戰亂中消耗國力,先後與齊國、燕國、秦國爆發兼併戰爭,在武靈王死後33年爆發的長平之戰(公元前262年)後一蹶不振,可以說趙國從來就沒有一統天下的機會。

  • 17 # 講歷史的倉鼠洋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但其他六國的實力其實也相差不大。不然也不會割據那麼長的時間,要是實力太差早就被別的國家滅了。

    那秦國又是如何從七國中突出重圍,一統天下的呢?

    首先,商鞅變法打下基礎。

    眾所周知,秦國以前在七國中算實力較弱的一方。而且,還被其他國家瞧不起,被稱為“夷”,隨時存在被滅掉的風險。為了強大起來,秦國實行了商鞅變法,這一下讓秦國走到了其他六國前面,開始向封建社會轉變。其經濟,政治和軍事慢慢超越領先其他六國,為統一奠定基礎。

    秦國極具忍耐力,一直積蓄力量。

    秦國在實行商鞅變法,變得強大後,並沒有急於向其他六國展現出強大之處,而是隱忍不發。雖然依舊被其他六國看不起,但就是不暴露出自己的威脅性。

    而反觀趙國等其他六國,為了爭奪霸主地位,為了爭老大位置。經常短兵相接,不僅損耗國力也暴露了自己的實力。

    嬴政個人的能力和野心

    作為始皇帝的嬴政肯定不會是一個“草包”。秦王先是果斷出擊解決了呂不韋,將大權獨攬。而後多次下令征戰,從而一統六國。

    如果,秦王嬴政自身沒有實力和野心的話秦國也就不會一統六國啦!

  • 18 # 飛煙de總du

    從三方面對比

    1,農業區域差距

    趙國:邯鄲,太原,大同~河套。北方農業不如南方,靠商業彌補。

    秦國:關中,隴西,漢中~巴蜀。依靠農業。

    2,地緣格局

    趙國(邊地):背後是燕國,身前是秦國。隔著黃河是齊國。再加上北方匈奴騷擾。兩面作戰格局。

    燕國是齊國主要目標,兩國只有大河相隔。齊國西南是泰山,是淮泗諸國,面對三晉和楚國,有險關可守。趙國無法獨吞燕國。

    秦國(角地):眼前是黃河渡口東魏國,函谷關東三晉,東南武關面對楚國。背後是犬戎義渠等騷擾。背後無憂,遇到困難退守關隘。

    3,改革深度

    趙國:胡服騎射,軍事變革。經濟上變化不大,政治仍然是貴族政治,有識士子施展空間主要在軍事。北方匈奴的戰馬,騎射技術。

    秦國:商鞅變法,全面改革(政治,軍事,經濟),人人以首級來爭爵位,打仗才最容易升官。無法上戰場,才靠交公糧來得爵位。

    如此三方面比較,趙國只有軍事能跟秦國一拼,還必須兩面作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女性願意結婚後抱養一個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