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因為一個“不殺功臣”的標籤,讓他被世人稱作千古仁君,但李世民不殺功臣並不因為仁慈,而是因為他殺不了,也不能殺。
很多人評價歷朝歷代的皇帝首先會拿殺不殺功臣作為第一要素,因為“狡兔死、走狗亨”的思想讓很多君主都走上殺害功臣的道路。
而不殺功臣的李世民就在這群君主中脫穎而出,很多人因此將他描述得極為仁慈,堪稱千古仁君。
但這種理解思維是非常膚淺的,畢竟歷史上有好幾個不殺功臣的君主,比如秦始皇嬴政、東漢光武帝劉秀、還有李世民等等。不殺功臣也是有很多原因的,是不能還是不願?是不屑還是不敢?
不同的態度展現出來的就是不同的理念,今天我們得把李世民不殺功臣的“癥結”找到,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李世民此舉的歷史內涵。
一般來說,一個朝代的開啟要想真正穩定江山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就比如漢初執行三代休養生息戰略才穩定統治。
但是李唐很快在群雄並起的亂世彙總脫穎而出很快就一統天下、坐穩江山,這其中跟很多因素有關。
按《隋唐演義》的說法,李淵一家子能夠脫穎而出是天命所歸、民心所向,是李世民這個天縱英才力挽狂瀾的結果。
但是這種說法沒什麼歷史根據,因為李淵從太原起兵以來手中就沒有多兵力,最多也就三萬多兵馬而已,更不用說李淵比起其他集團起義的時間也很晚,論資排輩來說也算小弟的存在,所以在當時李淵的實力是不夠看的。
可李家偏偏就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建立了大唐,到底是什麼給了他如此大的勇氣和信心呢?
我們回頭看看隋朝的衰落,或許能夠找到一些原因所在。
很多人說隋朝的滅亡是因為楊廣把老百姓逼得沒有活路了,所以大家一起聯合起義直接把大隋給滅了。
這種說法太過於片面,老百姓們也沒有這麼強的實力能夠把隋朝給滅了,畢竟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隋朝畢竟還算是一個很強的統一王朝。
隋朝滅亡的原因在於皇權跟門閥的鬥爭失敗了,要知道科舉制的出現就是為了針對關隴貴族而制定的。
既然隋朝想要擺脫關隴貴族對皇權的控制,那門閥士族們不會那麼傻,他們就直接騎兵反隋了,打響反隋第一槍的不是老百姓,而是關隴貴族的楊玄感,農民起義頂多就是在反隋過程中,湊了個熱鬧而已。
因為隋煬帝即位的時候想要快速瓦解關隴貴族,這種想法有點操之過急了,結果把門閥們惹急了開始反攻,趁機搞得天下大亂,而此時的李淵在太原地帶活動。
士族門閥們把天下搞亂之後開始尋找新的代言人去爭奪天下,而李家就是他們選擇的代言人。
因為李家也是關隴貴族之一,受到隋煬帝的打壓,能夠了解到門閥士族們想要挾制皇權的念頭。不僅如此,李淵的媽媽跟隋煬帝的媽媽是親姐妹,在身份上有可以利用的優勢。
所以我們在隋末爭奪天下的局勢中可以看到,最強的李密和王世充只不過是在洛陽城外鬥爭,而李淵卻是直接進入關中,因為有關隴貴族的加持,所到之處都是開城投降,根本沒有受到什麼阻力。
要知道在古代得關中者可以得天下,這句話在唐朝以前可是非常有象徵意義的,畢竟秦、漢、隋三朝都是得到關中之後直接奪得天下。
而李唐也不例外,李淵在關隴貴族的全力支援下,起兵一年就敢稱帝建立大唐,走上統一天下的道路。
但是在大唐統一天下、鎮壓動亂的過程中,立下戰功最多的不是李淵的人,而是李世民手下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個話題的分析,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我們就來看看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內在邏輯,那就是慾望對人性的相互傾軋。
首先是太子李建成的慾望,李建成並不是什麼平庸之輩,要知道自太原起兵開始,李淵就一直把他當作接班人帶入關中,就連建立大唐的很多工作都是直接交給他辦。
如果李建成是一個庸才,他不可能得到這樣的機會,幕後的關隴貴族們也不會看上他。可以說,李建成從一開始就是李淵、關隴貴族所預設的大唐接班人。
雖然得到了大家的預設,李建成依舊對自己的未來很沒有安全感,就跟我們一樣,越有錢越怕人惦記,李建成害怕優秀的弟弟李世民惦記自己的太子之位。
所以,李建成等不及自己登基,提前就聯合老三一起打壓李世民,此舉還是在李淵的默許之下的,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畢竟只因為自己太優秀就讓父親、兄弟都來打壓自己,誰不生氣呢?
其次就是李世民自己的慾望。如果一個人非常優秀,但是他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很容易導致他心理發生改變。
李世民自起兵之後就不受重視,李建成被帶去關中商議立國大事,而他卻被派在外面發展,難道李世民不知道自己只不過是襯托李建成的綠葉嗎?
如果李世民能力比不上李建成,李建成也功勳蓋世的話,我想李世民肯定心甘情願接受這個安排,畢竟大唐還是需要有能力的人來管理。
但李世民並不是一介庸才,他可是非常有能力的英才,他能夠把戰鬥經驗豐富的猛將和能謀善斷的謀士都收在自己帳下,這足以說明他的能力是值得大家認可的。
所以李世民才非常鬱悶,畢竟皇帝這個位置就在自己眼前,但是自己不是太子,怎樣都坐不上去,這讓一個傲世奇才該有多麼難受呢?
更不用說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在拼命打壓他,將他幾乎逼得無路可退,只能讓他奮起發動玄武門之變了。
最後是山東貴族與功臣們的慾望。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前,像從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這些山東貴族,他們有能力又有功勞,他們不願意李世民和自己屈居於李建成之下,也不滿李淵和李建成的打壓,所以想推李世民一起造反。
這些功臣早早就謀劃好玄武門之變的各種細節。在玄武門之變前夕,這些功臣還不斷進勸李世民起來造反,直到等李世民“無奈”地接受,大家直接把規劃好的計劃拿出來,而尉遲恭這個原本發配出去的大將也出來一起商議。
這場謀劃演得多好,這些功臣其實都是為了自己和家族的前途命運著想,畢竟山東貴族為李唐立下汗馬功勞,他們怎麼能忍受被關隴貴族奪走呢。
理清玄武門之變中人性慾望的驅使,我們就能明白,關隴貴族想要鞏固對皇權的控制,所以選擇了李建成,而立下汗馬功勞的山東貴族不滿這一點,所以才發動玄武門之變絕地反擊。
有人說李世民是念舊情,太仁慈,但真是這樣嗎?為什麼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連他們的家人都不放過呢?為什麼李淵禪讓之後被關入冷宮,連探望都沒怎麼去過呢?李世民是一個很好的君主,但他並不會因為感情而影響到他自己的權力。
李世民不殺功臣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殺,他的“不殺功臣”和朱元璋的“大殺功臣”在邏輯上其實是一樣的,我知道很多人不能理解這個思維。
其實李世民跟朱元璋一樣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皇權,李唐的江山是關隴貴族扶持的,李世民並不像走隋朝滅亡的老路,做好的辦法就是用山東集團的功臣來平衡關隴貴族。
李世民剛剛登基,政局也剛剛穩定,朝堂裡的廣隆集團和山東集團勢均力敵,無論殺哪一邊的人都會此消彼長,對他的權力不利。
只可惜,李世民低估了這個控制皇權數百年的關隴貴族,他們對皇權依舊有著很強的掌控力,哪怕在李世民對凌煙閣功臣排名之時,關隴貴族也是優先於山東集團;哪怕資質平平的李治能成為太子也是因為出身於關隴貴族的長孫無忌。
即便如此,李世民也不是啥也沒有做,他大力推行科舉制,強迫世家大族跟皇室通婚,這些舉措一直都在稀釋門閥士族的影響力。
當大家都以為平平無奇的李治上位,關隴貴族又開始蠢蠢欲動,只不過這次他們被李治和武則天狠狠地治理了一番。
當然啦,關隴貴族的影響力徹底在歷史中湮滅還得等到黃巢這個傢伙的出現,畢竟黃巢可是直接把世家大族的族譜都給燒了,這可比李世民他們狠多了。
說了這麼大篇幅,其實只是想說李世民沒有殺功臣跟他太仁慈、太自信關係不太大,只是因為他對局勢有著足夠理智的判斷。
我們不能否認李世民是一個偉大的君主,但是偉大之人勢必有黑暗之處,畢竟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陰影,我們不能淺薄的用“不殺功臣”來判斷李世民,對歷史的看待也是一樣的,深入而廣泛的分析才能發現歷史的核心所在。
李世民因為一個“不殺功臣”的標籤,讓他被世人稱作千古仁君,但李世民不殺功臣並不因為仁慈,而是因為他殺不了,也不能殺。
很多人評價歷朝歷代的皇帝首先會拿殺不殺功臣作為第一要素,因為“狡兔死、走狗亨”的思想讓很多君主都走上殺害功臣的道路。
而不殺功臣的李世民就在這群君主中脫穎而出,很多人因此將他描述得極為仁慈,堪稱千古仁君。
但這種理解思維是非常膚淺的,畢竟歷史上有好幾個不殺功臣的君主,比如秦始皇嬴政、東漢光武帝劉秀、還有李世民等等。不殺功臣也是有很多原因的,是不能還是不願?是不屑還是不敢?
不同的態度展現出來的就是不同的理念,今天我們得把李世民不殺功臣的“癥結”找到,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李世民此舉的歷史內涵。
要講李世民與功臣之前得了解一下李唐為什麼迅速坐穩江山?一般來說,一個朝代的開啟要想真正穩定江山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就比如漢初執行三代休養生息戰略才穩定統治。
但是李唐很快在群雄並起的亂世彙總脫穎而出很快就一統天下、坐穩江山,這其中跟很多因素有關。
按《隋唐演義》的說法,李淵一家子能夠脫穎而出是天命所歸、民心所向,是李世民這個天縱英才力挽狂瀾的結果。
但是這種說法沒什麼歷史根據,因為李淵從太原起兵以來手中就沒有多兵力,最多也就三萬多兵馬而已,更不用說李淵比起其他集團起義的時間也很晚,論資排輩來說也算小弟的存在,所以在當時李淵的實力是不夠看的。
可李家偏偏就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建立了大唐,到底是什麼給了他如此大的勇氣和信心呢?
我們回頭看看隋朝的衰落,或許能夠找到一些原因所在。
很多人說隋朝的滅亡是因為楊廣把老百姓逼得沒有活路了,所以大家一起聯合起義直接把大隋給滅了。
這種說法太過於片面,老百姓們也沒有這麼強的實力能夠把隋朝給滅了,畢竟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隋朝畢竟還算是一個很強的統一王朝。
隋朝滅亡的原因在於皇權跟門閥的鬥爭失敗了,要知道科舉制的出現就是為了針對關隴貴族而制定的。
既然隋朝想要擺脫關隴貴族對皇權的控制,那門閥士族們不會那麼傻,他們就直接騎兵反隋了,打響反隋第一槍的不是老百姓,而是關隴貴族的楊玄感,農民起義頂多就是在反隋過程中,湊了個熱鬧而已。
因為隋煬帝即位的時候想要快速瓦解關隴貴族,這種想法有點操之過急了,結果把門閥們惹急了開始反攻,趁機搞得天下大亂,而此時的李淵在太原地帶活動。
士族門閥們把天下搞亂之後開始尋找新的代言人去爭奪天下,而李家就是他們選擇的代言人。
因為李家也是關隴貴族之一,受到隋煬帝的打壓,能夠了解到門閥士族們想要挾制皇權的念頭。不僅如此,李淵的媽媽跟隋煬帝的媽媽是親姐妹,在身份上有可以利用的優勢。
所以我們在隋末爭奪天下的局勢中可以看到,最強的李密和王世充只不過是在洛陽城外鬥爭,而李淵卻是直接進入關中,因為有關隴貴族的加持,所到之處都是開城投降,根本沒有受到什麼阻力。
要知道在古代得關中者可以得天下,這句話在唐朝以前可是非常有象徵意義的,畢竟秦、漢、隋三朝都是得到關中之後直接奪得天下。
而李唐也不例外,李淵在關隴貴族的全力支援下,起兵一年就敢稱帝建立大唐,走上統一天下的道路。
但是在大唐統一天下、鎮壓動亂的過程中,立下戰功最多的不是李淵的人,而是李世民手下
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內在邏輯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個話題的分析,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我們就來看看玄武門之變發生的內在邏輯,那就是慾望對人性的相互傾軋。
首先是太子李建成的慾望,李建成並不是什麼平庸之輩,要知道自太原起兵開始,李淵就一直把他當作接班人帶入關中,就連建立大唐的很多工作都是直接交給他辦。
如果李建成是一個庸才,他不可能得到這樣的機會,幕後的關隴貴族們也不會看上他。可以說,李建成從一開始就是李淵、關隴貴族所預設的大唐接班人。
雖然得到了大家的預設,李建成依舊對自己的未來很沒有安全感,就跟我們一樣,越有錢越怕人惦記,李建成害怕優秀的弟弟李世民惦記自己的太子之位。
所以,李建成等不及自己登基,提前就聯合老三一起打壓李世民,此舉還是在李淵的默許之下的,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畢竟只因為自己太優秀就讓父親、兄弟都來打壓自己,誰不生氣呢?
其次就是李世民自己的慾望。如果一個人非常優秀,但是他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很容易導致他心理發生改變。
李世民自起兵之後就不受重視,李建成被帶去關中商議立國大事,而他卻被派在外面發展,難道李世民不知道自己只不過是襯托李建成的綠葉嗎?
如果李世民能力比不上李建成,李建成也功勳蓋世的話,我想李世民肯定心甘情願接受這個安排,畢竟大唐還是需要有能力的人來管理。
但李世民並不是一介庸才,他可是非常有能力的英才,他能夠把戰鬥經驗豐富的猛將和能謀善斷的謀士都收在自己帳下,這足以說明他的能力是值得大家認可的。
所以李世民才非常鬱悶,畢竟皇帝這個位置就在自己眼前,但是自己不是太子,怎樣都坐不上去,這讓一個傲世奇才該有多麼難受呢?
更不用說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在拼命打壓他,將他幾乎逼得無路可退,只能讓他奮起發動玄武門之變了。
最後是山東貴族與功臣們的慾望。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前,像從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這些山東貴族,他們有能力又有功勞,他們不願意李世民和自己屈居於李建成之下,也不滿李淵和李建成的打壓,所以想推李世民一起造反。
這些功臣早早就謀劃好玄武門之變的各種細節。在玄武門之變前夕,這些功臣還不斷進勸李世民起來造反,直到等李世民“無奈”地接受,大家直接把規劃好的計劃拿出來,而尉遲恭這個原本發配出去的大將也出來一起商議。
這場謀劃演得多好,這些功臣其實都是為了自己和家族的前途命運著想,畢竟山東貴族為李唐立下汗馬功勞,他們怎麼能忍受被關隴貴族奪走呢。
理清玄武門之變中人性慾望的驅使,我們就能明白,關隴貴族想要鞏固對皇權的控制,所以選擇了李建成,而立下汗馬功勞的山東貴族不滿這一點,所以才發動玄武門之變絕地反擊。
弄清楚上面兩個問題之後,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李世民不殺功臣的原因有人說李世民是念舊情,太仁慈,但真是這樣嗎?為什麼李世民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後連他們的家人都不放過呢?為什麼李淵禪讓之後被關入冷宮,連探望都沒怎麼去過呢?李世民是一個很好的君主,但他並不會因為感情而影響到他自己的權力。
李世民不殺功臣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殺,他的“不殺功臣”和朱元璋的“大殺功臣”在邏輯上其實是一樣的,我知道很多人不能理解這個思維。
其實李世民跟朱元璋一樣都是為了鞏固自己皇權,李唐的江山是關隴貴族扶持的,李世民並不像走隋朝滅亡的老路,做好的辦法就是用山東集團的功臣來平衡關隴貴族。
李世民剛剛登基,政局也剛剛穩定,朝堂裡的廣隆集團和山東集團勢均力敵,無論殺哪一邊的人都會此消彼長,對他的權力不利。
只可惜,李世民低估了這個控制皇權數百年的關隴貴族,他們對皇權依舊有著很強的掌控力,哪怕在李世民對凌煙閣功臣排名之時,關隴貴族也是優先於山東集團;哪怕資質平平的李治能成為太子也是因為出身於關隴貴族的長孫無忌。
即便如此,李世民也不是啥也沒有做,他大力推行科舉制,強迫世家大族跟皇室通婚,這些舉措一直都在稀釋門閥士族的影響力。
當大家都以為平平無奇的李治上位,關隴貴族又開始蠢蠢欲動,只不過這次他們被李治和武則天狠狠地治理了一番。
當然啦,關隴貴族的影響力徹底在歷史中湮滅還得等到黃巢這個傢伙的出現,畢竟黃巢可是直接把世家大族的族譜都給燒了,這可比李世民他們狠多了。
總結說了這麼大篇幅,其實只是想說李世民沒有殺功臣跟他太仁慈、太自信關係不太大,只是因為他對局勢有著足夠理智的判斷。
我們不能否認李世民是一個偉大的君主,但是偉大之人勢必有黑暗之處,畢竟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陰影,我們不能淺薄的用“不殺功臣”來判斷李世民,對歷史的看待也是一樣的,深入而廣泛的分析才能發現歷史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