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均線,顧名思義,應該是反映股東持倉成本的指標,對想搞清別人真實持倉成本的不懈追求,是股市裡從主力到小散解不開的心結。
股市裡有很多指標體系,這些指標體系是技術派賴以做出決策的重要依據。其中最常用最常見的就是均線指標。
均線指標裡也有很多種類,一般系統自帶的均線叫MA指標,不同的軟體可能MA的編制方法也不一樣,但大體都遵從移動平均的邏輯(本來MA就是移動平均的英文縮寫),一般計算收盤價格的移動平均,公式一般為:N日MA=N日收市價的總和/N(即算術平均數)。
這個MA指標是比較粗糙的,股市交易了一整天,結果它就計算了一下收盤價格,哪怕你中間漲停過,如果收盤價格是跌停的,那其他的價格都不起作用,計算MA的時候就按跌停價參與計算,並且這個計算也沒有考慮當天的成交量,天量跟地量MA都自動忽略,顯然這就不太合理。所以有很多人對MA進行改造升級,其中以同花順的成本均線為代表,它不只是考慮了收盤價格,同時也考慮到了成交量,比單純的以收盤價格來製作移動平均線算是進步了一小截(據說這個成本均線理論是天狼星軟體的陳浩發明的,只是據說,沒考證過)。
系統自帶的成本均線一般採用按斐波那契數列形式來編制,常用的就是5日、13日、34日和無窮。為啥用斐波那契數?這個也是某種程度上的迷信吧,很多人認為斐波那契數暗含了宇宙中的某種神秘規律。所以你才會看到5日成本均線,13日成本均線,34日成本均線等。理論上34日成本均線是從現在開始往前倒數34天內參與這隻股票的人買入這隻股票的平均成本。它是以成交量為權重對收盤價格進行加權移動平均的結果。
我對系統的成本均線進一步進行了改造,不用系統收盤價,而使用了當天的平均成交價,心理上感覺應該比以收盤價來說更接近真實成本,更準確一些。但實際上算不算真正的改造,有沒有提升,我心裡也沒數。
成本均線,顧名思義,應該是反映股東持倉成本的指標,對想搞清別人真實持倉成本的不懈追求,是股市裡從主力到小散解不開的心結。
股市裡有很多指標體系,這些指標體系是技術派賴以做出決策的重要依據。其中最常用最常見的就是均線指標。
均線指標裡也有很多種類,一般系統自帶的均線叫MA指標,不同的軟體可能MA的編制方法也不一樣,但大體都遵從移動平均的邏輯(本來MA就是移動平均的英文縮寫),一般計算收盤價格的移動平均,公式一般為:N日MA=N日收市價的總和/N(即算術平均數)。
這個MA指標是比較粗糙的,股市交易了一整天,結果它就計算了一下收盤價格,哪怕你中間漲停過,如果收盤價格是跌停的,那其他的價格都不起作用,計算MA的時候就按跌停價參與計算,並且這個計算也沒有考慮當天的成交量,天量跟地量MA都自動忽略,顯然這就不太合理。所以有很多人對MA進行改造升級,其中以同花順的成本均線為代表,它不只是考慮了收盤價格,同時也考慮到了成交量,比單純的以收盤價格來製作移動平均線算是進步了一小截(據說這個成本均線理論是天狼星軟體的陳浩發明的,只是據說,沒考證過)。
系統自帶的成本均線一般採用按斐波那契數列形式來編制,常用的就是5日、13日、34日和無窮。為啥用斐波那契數?這個也是某種程度上的迷信吧,很多人認為斐波那契數暗含了宇宙中的某種神秘規律。所以你才會看到5日成本均線,13日成本均線,34日成本均線等。理論上34日成本均線是從現在開始往前倒數34天內參與這隻股票的人買入這隻股票的平均成本。它是以成交量為權重對收盤價格進行加權移動平均的結果。
我對系統的成本均線進一步進行了改造,不用系統收盤價,而使用了當天的平均成交價,心理上感覺應該比以收盤價來說更接近真實成本,更準確一些。但實際上算不算真正的改造,有沒有提升,我心裡也沒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