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愛琴營養師
-
2 # 玥玥原創營養美食課堂
當然是白水煮雞蛋了!其他方法或多或少都會對營養有影響。
雞蛋的營養素含量不僅豐富,而且質量也優,是蛋白質、脂肪和各種微量營養素含量豐富、營養價值較高的食品,其中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很高,優於其他動物性蛋白質,雞蛋的價格也比較便宜,屬於物美價廉的食品,所以我們要很好地利用它。
雞蛋
白水煮雞蛋的營養素儲存最高,所以在吃雞蛋時,這種方法是首選,但雞蛋在煮的時候要有它的正確方法,煮雞蛋一般在水燒開後小火繼續煮5-8分鐘就可以了,這樣能消滅細菌的汙染。小的土雞蛋時間短一些,大的普通雞蛋時間長一些。時間不能過長,時間過長會使蛋白質過分凝固,影響消化吸收。
水煮蛋
有一種方法能鑑別雞蛋煮的時間是否剛剛好,拌開雞蛋看看雞蛋黃,如果雞蛋黃沒有凝固,煮的時間不夠,可能會存在食品安全隱患,如果凝固了,但雞蛋黃髮黑,是煮的時間過長了,是蛋白質和鐵發生了反應造成的,所以雞蛋煮的剛剛好就是雞蛋黃凝固了,顏色不發黑。
煮雞蛋
另外,炒雞蛋和炸雞蛋的用油量相對來說比較多,尤其是炸雞蛋,一個雞蛋用油量能達到40克左右,這種烹飪方法不太合理,炸的時間過長會影響消化,還會產生不健康的東西,要注意。
炸雞蛋
還有開水或牛奶衝雞蛋,要注意細菌的汙染,食品安全問題,最不提倡的是生吃雞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不吃生雞蛋,不喝生雞蛋清,生雞蛋的蛋白質成膠狀,人體不易消化吸收,生雞蛋清中含有抗生素蛋白和抗胰蛋白酶物質,前者會影響生物素的吸收,後者抑制胰蛋白酶的活力,妨礙蛋白質的消化吸收,加熱可破壞它們,所以雞蛋一定做熟了再吃。
生雞蛋
也可以做成鹹雞蛋,雖然能儲存時間長,但鹽太多,對健康不利。也有做變蛋的,變蛋不能食用過多,可能會導致鉛中毒。這兩種食用方法都不提倡,儘量少攝取。
變蛋
對於正常成年人來說,一天得保證一個雞蛋,以滿足身體的營養需要。
食物的合理選擇固然重要,這只是我們獲得營養的第一步,但烹飪方法更重要,不同的烹飪方法得到的營養是不一樣的。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交通的便利,對食物的選擇機會越來越多,烹飪方法對健康的影響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
3 # 泡麵Sir
雞蛋含有人體所需的蛋白質、鈣、鐵、卵磷脂等營養物質,是不可多得的營養補給品,雞蛋的做法也有很多,但是最能儲存其營養的,一定是水煮蛋。
很多人都會早上煮一個水煮蛋,既簡單方便,又可以給人體提供很多能量,那麼怎麼煮水雞蛋呢?大多數人都會直接把它放水裡開大火煮上十幾分鍾,然後等吃的時候就撈出來放涼水裡面激一下。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這樣不僅破壞了雞蛋的營養,還容易讓細菌重新滋生,連外面的殼也很難剝落。
雞蛋在沸水中超過10分鐘,蛋白質就會變得難以消化,而且長時間的高溫會讓雞蛋分解出硫化物,它與蛋黃中的鐵元素容易發生化學反應,形成不易被人體吸收的硫化鐵。而把雞蛋直接放涼水裡,會讓雞蛋重新感染細菌,從而吃上不衛生的水煮蛋。
那麼到底怎麼才能夠煮出又有營養又容易剝殼的雞蛋呢?正確的方法是把雞蛋隔水煮熟,鍋裡的水被大火燒開,不停地冒著水蒸氣,雞蛋在水蒸氣的燻蒸下,不一會兒就熟了,這樣煮出來的雞蛋受熱均勻,熱度又比開水裡面的底很多,不會破壞雞蛋的營養,而且蛋殼表面始終保留著一定的水蒸氣,讓蛋殼裡面的薄膜和蛋白保持溼潤,等剝蛋殼的時候一碰就能剝掉啦,而且怎麼蒸,雞蛋都不會破裂哦,絕對的簡單又好用,下面為大家分享做法步驟。
煮雞蛋時,直接放水裡是錯的,改成這樣做,營養保全,殼一碰就掉。
【水煮蛋】
食材,雞蛋五個,鹽1克。
做法
1、首先雞蛋放在水裡泡至常溫,然後加入1克鹽,把雞蛋表面洗乾淨。
2、鍋中倒入適量水然後放入蒸架,再把洗好的雞蛋放在蒸架上面,中火煮開,然後再煮5分鐘。
3、雞蛋煮好了之後,不要急著開蓋,再悶五分鐘,這樣蛋殼在鍋中的水汽裡,慢慢地降溫,蛋殼就很容易剝掉哦。相反如果馬上開蓋,會讓雞蛋表面快速變幹,這樣蛋殼就比較難剝了。
小貼士:
1、煮好的雞蛋不要馬上放在冷水裡面激,這樣反而會讓細菌感染,直接放涼了吃更健康哦。
2、剛生下來的雞蛋直接水煮的話,蛋殼上面的薄膜會附在蛋白上,很難撕下來的,需要放冰箱裡面存放幾天再煮哦。
我比較喜歡吃雞蛋,無論炒雞蛋或者煎雞蛋還是荷包蛋,都喜歡吃,但是最近在網上看到專家說煮雞蛋是營養保全最完整的,也是最容易讓人體吸收的。
而且煮雞蛋的時候火候和時間都會改變雞蛋的營養成分,有這樣的說法嗎?
回覆列表
是的,您說的沒錯!
雞蛋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營養成分含量較全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雞蛋對人們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它不光營養,而且價格便宜,可以稱得上真正的物美價廉。曾經人們也給了雞蛋很多華美的封號,比如“世界最營養早餐”、“理想的營養庫”、“最優質的蛋白”等等,當然了,雞蛋也確實不負眾望。是優質蛋白質,B族維生素的良好來源,還提供一定數量的蛋白飽和脂肪酸、磷脂、維生素A以及礦物質。
雞蛋本身就是營養價值高的食物,但是雞蛋的各種烹調方法和吃法是會影響到雞蛋的營養的,來看看:雞蛋最為看重的有三點:一是對心臟的有益;第二就是蛋白質的消化利用度;第三是維生素的儲存度。
一、有益於心臟排行:第一、帶殼水煮雞蛋;第二、水壺荷包蛋;第三、蛋花湯和蛋羹;第四煎荷包蛋;第五、攤雞蛋;第六、炒雞蛋
二、蛋白質消化率排行:第一、帶殼水煮雞蛋(99.7%);第二、煎荷包蛋、攤雞蛋(98%);第三、炒雞蛋(97%);第四、蒸雞蛋(92.5%);第五、生雞蛋(30%-50%)
三、維生素儲存排行:
第一、帶殼水煮雞蛋(冷水下鍋,慢火升溫,沸騰後微火煮3分鐘,停火後再浸泡5分鐘,這樣做營養素全保留)
第二、蒸蛋(加熱溫度低,核黃素、葉黃素等水溶性維生素損失少);
第三、水煮荷包蛋(加熱溫度較低、水溶性維生素少許損失);
第四、煎荷包蛋(加溫溫度高,維生素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都有損失);
第五、攤雞蛋(加熱溫度高、所有維生素都有損失)
第六、炒雞蛋(加熱溫度高,維生素損失較多)
從以上可以看出,帶殼水煮雞蛋無論是有益心臟、蛋白質吸收率以及衛視功能疏損失來看,都是排第一,帶殼水煮雞蛋不加一滴油,烹調溫度還不高,蛋黃中的膽固醇也沒接觸氧氣,因此是對心臟最有益的吃法。
【營養師提醒】雞蛋煮的不能是溏黃,也不能煮的太老,因為溏黃殺菌不徹底,有可能存在沙門氏菌、煮的太老,營養素會損失,口感也不好。
雞蛋吃法排行榜參考文獻:《生命時報》